试论夏商周时期胶东半岛的东莱文化

2012-03-20 14:54沈岩
文化学刊 2012年6期
关键词:胶东珍珠文化

沈岩

(烟台市博物馆,山东 烟台 264008)

胶东半岛位于山东省境内胶莱河以东的半岛地区,西与胶莱平原接壤,北与辽东半岛隔海相望,狭义的胶东包括烟台地区、威海地区和青岛地区。

胶东半岛三面环海,为浅山丘陵区,沿海有小块冲击平原。半岛西部的胶莱平原,虽与半岛同样有很多南北走向的河流,但因为地势低下而易于泛滥,对东西交通反而形成了重重阻隔。这样的地理条件使得胶东原始文化容易形成一个内部大致统一而同外部仅仅保持着有限联系的文化实体。由于内部大统一而与外部交通困难,于是形成了胶东半岛独具的文化特色。[1]

一、关于莱夷、嵎夷及东莱

古代山东是东夷族的主要聚居区,史载“夷有九种”即指东夷又分支出许多部族,居于山东东部的胶东半岛为嵎夷、莱夷两个部族。[2]据《尚书·尧典》记:尧帝时曾“分命羲仲,宅嵎夷,曰旸谷。”此外《尚书·禹贡》篇:“海岱惟青州,嵎夷既略,潍淄其道……莱夷作牧……”这里所说的嵎夷,其地在宋代薛季宣《书·古文训》和蔡沈《禹贡注》中记为“今登州之地”,宋代,登州所辖之地包括今天烟台、龙口、蓬莱、栖霞、长岛及威海地区。元代于钦《齐乘》载:“宁海州为嵎夷。”宁海即今烟台市牟平区,在元代宁海州管辖地包括今牟平区和威海地区。按《尚书》所记和后代的解释,嵎夷的分布地域无疑在胶东半岛的东部。关于莱夷,晋杜预《春秋·宣公七年》注曰:“今山东黄县。”《禹贡椎指》引唐颜师古注曰:“莱夷,莱山之夷……即今莱州之地。”西晋的山东黄县及唐代的莱山,位于今龙口市,属古登州管辖。而唐代莱州所辖区域包括今烟台地区的莱州、招远、莱阳、海阳及青岛、即墨、平度、莱西,这片区域处于胶东半岛的西部,因而胶东半岛西部的主要居住部族为莱夷,且其分布向半岛的东北延伸。

东部近海的嵎夷全部分布在胶东半岛内,而莱夷,据学者考证,商周时期莱夷所建立的莱国,或称莱夷国,其疆域“中心地带是在潍淄区域,国都大抵在昌乐外延区域,东部直到黄县(今龙口市)沿海一带。但不是一个整齐划一的莱国,大部分散居杂处。”[3]由此可知,莱夷的居住范围不仅包括于胶东半岛的西部,还向西分布在与胶东半岛接壤的潍淄流域、胶莱平原,其分布区域要比嵎夷广泛的多。

“东莱”一词最早见诸于史籍是在《国语·齐语》中:“(齐桓公)通齐国之鱼盐于东莱。”韦昭注:“东莱,齐东莱夷也。”出产鱼盐之地应为沿海地区,且位于齐国的东部,也有学者考证莱国在公元前567年被齐国灭后,被东迁至黄县(即龙口市)的归城,[4]归城位于胶东半岛东部,因此东莱之地即是今胶东半岛,东莱夷实际包括莱夷和嵎夷。至迟在东周的春秋初期,已有东莱之名,东莱文化的产生和发展应该更早,这也是古代胶东半岛由莱夷和嵎夷共同创造的具有本地区特色的夷人文化。

二、东莱文化的发展阶段

夏商周时期,居于胶东半岛的莱夷、嵎夷部族历经了岳石文化、珍珠门文化两个历史阶段后,进入到青铜时代,至公元前567年并入齐国版图后,胶东半岛逐渐成为中原一统的一部分。在这漫长的历史时期中,随着社会的发展、环境的影响、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变化,东莱文化也展现出独有的文化特色。

(一)岳石文化时期

岳石文化是夏至商代早期山东地区 (包括苏北部分)的东夷部族创造的文化遗存。胶东半岛最早发现的岳石文化时期的遗址位于平度市东岳石村,后因烟台市牟平区照格庄等遗址的发掘得以确认和定名。岳石文化的遗存在胶东半岛各处都有分布,从现存岳石文化的遗迹、遗物两方面可了解这一时期胶东半岛部族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文化面貌特征。

胶东岳石文化遗迹主要有房址、灰坑、围壕、窑址和墓葬等。作为居住址的房屋建筑形式有半地穴、地面式、台基式三种。房址平面形状近圆角方形,地表及墙壁内侧面有涂抹白灰的现象。室内有排列规整的柱洞,椭圆形灶周围用泥条围住,斜坡式门道朝东。灰坑以椭圆形为主,在照格庄遗址中发现有二连坑和三连坑,坑呈圆角方形,或椭圆形,面积约为4平方米,和单纯的窖穴、垃圾坑不同,分析可能是当时人们的居住遗迹。墓葬一般为长方形土坑竖穴墓,无葬具,多仰身直肢葬,个别有侧身和俯身葬,头向多朝东。基本没有随葬品,人骨架上往往填一层马蹄螺,并夹杂少量的海蛎壳和小石子,半数墓葬的人骨架上压有石块。房屋、窖穴和墓葬常喜用石块砌筑,与其他地方有显著不同。

出土的遗物有铜器、石器、骨器、蚌器和陶器等生产生活用品,鱼骨、蛤蜊、海螺等海产品,以及猪骨、牛骨、犬骨、鹿角等动物遗骸,小麦、粟、黍、水稻等农作物种子等。其中,石器、骨器以及蚌器大多属于生产工具,石器中半月形石刀和扁平石铲数量最多,半月形石刀是岳石文化中最典型的生产工具,圆弧拱,直刃,有供穿绳的两个穿孔,主要用来收割农作物。由于近海的地理环境,就地取材,用蚌壳制成的半月形蚌刀也有发现,至今在胶东农村还可见到类似工具,被称为“爪镰”。骨器则有骨针、骨锥,还发现有卜骨,选料用鹿、羊、猪的肩胛骨,有钻有灼,说明占卜风俗有了发展。在烟台市牟平区的照格庄遗址中发现了一件青铜锥,标志着岳石文化时期进入了早期青铜时代。

陶器是当时最主要的生活用具,出土的大量陶器也具有着本地的特征。大型器物多为夹砂陶,含有较多的云母细霄,少量含云母和滑石粉末,这在其他地区极为少见;器物表面多素面,纹饰主要由弦纹、附加堆纹、刻划纹、戳印纹、乳丁纹等,基本不见其他地区文化类型中常出现的绳纹,方格纹、云雷纹等也不多见;器形中三足罐、圈足罐、平底的子母口罐、尊形器、器盖数量较多,在烟台地区出土了许多带子母口的泥质小罐,有的是平底,更多的是短舌状足的三足罐,这种罐周身常见一至数道阴弦纹,舌状足上常见有戳印的各种纹饰或印有数行圆圈纹,形成一种鲜明特色,是本地区代表性器物。此外,浅盘豆盘内凸棱粗而高、圈足较粗,陶甗多乳头状实足尖,在其他地区也很少见到。

由上可知,岳石文化时期的胶东半岛,经济结构以农业经济为主,同时辅以家畜饲养业和渔猎、狩猎经济。石铲、石镰、石刀、蚌刀、角锄等大量农业生产工具,展现了原始农业的整个生产过程,农作物种类丰富,标志着农业生产水平进入到新阶段。另一方面,大量海产品遗物如牡蛎、蛤蜊、滩栖螺、脉红螺、玉螺等,渔猎工具网坠、石镞、骨镞等的发现,也是对这一时期当地滨海渔猎经济发展的证明。而大型陶器的出现以及陶器数量较多,则是社会经济繁荣和人口膨胀的双重压力的结果。生产生活中呈现出的本地文化特点,一是由于滨海而居,海洋产品出现在各个方面,海洋因素表现明显,尤其丧葬风俗上,陪葬品有海螺海蛎壳等,埋葬时头向多朝东即是海洋的方向,是本地文化的丧葬特征;二是出土的大批具有本地特点的陶器,既有本地独有的泥质三足罐、子母口罐、尊形器,也有体积大、器壁较厚的陶甗、陶瓮,充分体现出夷人粗犷、厚重的特点;三是以石块砌筑房屋、窖穴甚至墓地,体现了地方文化中的居住传统。

(二)珍珠门文化时期

珍珠门文化是以长岛县珍珠门遗址一类文化遗存为代表的胶东夷人文化,最初发现于长岛县北长山岛珍珠门航道附近。由于这类遗存明显的继岳石文化发展而来并区别于商文化,所以珍珠门文化就是商代的东夷文化,在商代,整个胶东都还是东夷的天下。[5]也有学者认为珍珠门文化类型即是由嵎夷创造的。[6]

出土的珍珠门文化各类遗物中,陶器的本地特征表现最为显著,器类有鬲、甗、簋、盆、碗、瓮和器盖等,流行卷沿、圈足;陶质多为夹砂素面褐陶,以夹细砂为主,绝大部分混杂有云母,部分夹粗砂或小石英石子;陶色以红褐色为主,褐色次之,另有黑褐、灰褐色,由于火候不均往往出现一器多色的现象,夹砂素面褐陶系,是珍珠门文化的主体和代表;器表多以素面为主,纹饰有弦纹、乳丁纹、绳纹;珍珠门文化其他类的遗物中,包括少量石器和骨器,石器有半月形双孔石刀,显然是继承了岳石文化。

珍珠门文化遗迹主要有房址、灰坑和墓葬。灰坑较大,大者直径二三米,多圆形、直壁、平底,底铺海沙,可能作为房子居住;小者多填有灰烬和蛎子壳等。另外还有部分锅底形灰坑。墓葬较少,主要有石椁墓、石室墓,一般筑两层,内壁砌碎石,顶部用较大石板铺盖,其上堆大小不同的石块,此类墓葬形式为其他地区文化类型所不见,是沿海地区所特有的习俗。也见长方形土坑竖穴单人墓,有的头部一侧置壁龛,随葬素面鬲或罐,或有中原商文化特征的陶鬲、陶簋或豆。

属于珍珠门文化时期的遗址发现较少,大体分布在莱州、长岛、烟台及乳山等胶东东部沿海一带,这与“珍珠门文化类型由嵎夷创造”的结论吻合。从上述出土的遗物和遗迹来看,这一时期胶东半岛仍以农业经济为主,并辅以渔猎经济。所呈现的本地文化特征基本与岳石时期相同,海洋因素依然突出。珍珠门文化时期出现的大型红褐色陶器,则显示人们的审美观有了改变,生活中的色彩更为丰富。具有中原商文化特征的陶器出现,说明西来文化已经逐渐进入到胶东半岛。

(三)两周时期

两周时期,中国以灿烂的青铜文化成为世界四大文明中心之一。这一时期,胶东半岛兴起了许多奴隶制国家,其中最为强大的即是前文所述之莱国,东莱在春秋时期是莱国的领土。奴隶制国家的出现及青铜文化的发展,意味着胶东地区的夷人文化在衰退。

西周前期,在胶东半岛依然有夷人文化存在,仅发现于半岛的东南部一带的南黄庄文化,其中以乳山市发现的最多,牟平的东南部及半岛最东端的荣成,也发现了南黄庄文化的线索。南黄庄文化出土的陶器与珍珠门文化差不多,而遗址中发现的房址表明人们还没有脱离半地穴式的原始居住方式。[7]

随着中原文化向东的进入,受其影响,周代的胶东半岛兴起了许多奴隶制古国,由此带来了青铜文化的发展。在胶东半岛今发现这一时期的城址,主要分布在半岛的北部,如龙口归城城址、蓬莱村里集古城址等。归城一带是周代胶东半岛的青铜文化中心,也是迄今为止胶东发现的最大古城址,位于今龙口市莱山北麓、黄水河畔,北控半岛地区最大的黄水河冲积平原。它有内外二城,外城依山就势而建,周长5千米,内城坐落在河旁盆地上。归城周围贵族大墓分布密集,出土了大量青铜器,从众多的铜器铭文中可了解东莱古国的历史。

除城址外,这一时期的遗迹还有众多的大型墓葬、车马坑、灰坑等。西周时期,中原地区的殉人现象已经很少,山东地区却依然盛行,在栖霞、蓬莱等地的墓葬中都有殉人发现,说明胶东半岛的葬俗也是如此,这也是东夷部族的习俗。

烟台地区和威海、荣成、文登等地都有西周时期青铜器出土,出土青铜器的遗址几乎涵盖了胶东半岛。这些青铜器有礼器、兵器、车马器、乐器等,器类包括鼎、尊、甗、卣、盉、壶、盘、戈、编钟、匜、剑、豆、簋、爵、鬲等。 一部分青铜器上带有地方文化因素,如烟台上夼出土的小口细颈铜壶,腹饰之字纹、篮纹,被认为仿鱼篓之形,与沿海渔捞生产有密切关系。龙口出土的一件西周铜簋,内壁铭文长达51字,是胶东出土铜器中铭文最长的一件,但字体怪异难识,与常见的殷周文字有别,或可能是夷人的自创文字;另一件袋足铜甗,则具有着和岳石文化陶甗相似的特点,证明了胶东本地文化的一脉相承。此外这一时期仍有陶器出土,莱阳出土的一件西周初期的陶盉,盉的领、腹部及嘴上都刻有文字,内中有鱼、龟等象形文字,被认为是胶东夷人部落所创。综上所述,两周时期胶东青铜文化的发展分布,以黄水河流域为中心扩及到半岛北部及西部地区,这也是周文化传播最早、影响最深、发育程度最高的地区,由此向东的半岛北部沿海一线,是周文化影响稍次的区域,而昆嵛山南脉即南黄庄文化遗址分布区域,周文化的影响很小,所以基本保持了夷人部族的固有传统,重要的青铜器基本不见,尤其是没有青铜礼器的出现。[8]这一时期出土遗物中,不但陶器中保留着一定的地方文化因素,部分青铜器中也含有海洋文化因素,带有铭文的青铜器更是胶东青铜文化发展的重要表现。但从主体上来看,基本上是周文化的面貌。随着时代的迁移,胶东本土因素逐渐淡薄,至战国时期并入齐国版图后,成为中原文化的一部分。

三、结语

夏商周时期的东莱文化,实际即是这一历史时期胶东半岛文化的发生发展及演变,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本地区文化独具特色,这在夏商周时期表现更为突出:

1.东莱文化概念的涵盖范围与考古学上的文化有所不同,既包括物质文化遗存,也指原著民所特有的地方文化。考古学文化专门指考古发现中可供人们观察到的属于同一时代、分布于共同地区、并且具有共同的特征的一群遗存,因此无论是岳石文化、珍珠门文化还是南黄庄文化,都是夏商周时期胶东半岛的社会经济和生产的发展程度、生活面貌的具体表现。而东莱文化则是在这些历史时期中,本区域经济、技术、艺术、精神生活、风俗习惯等各方面发展的总和。因此,即使是物质文化遗存在发展转变,精神文化却依然可以持续。所以有胶东半岛并入齐国版图后,齐国统治者对 “东海上人”(即东夷人)“因其俗,简其礼”[9]即尊重东莱夷的风俗习惯,实行因俗对待的方针。

2.胶东的岳石文化、珍珠门文化、南黄庄文化是由莱夷、嵎夷部族共同创造的原始文化。岳石文化、珍珠门文化、南黄庄文化各具特征,应属于不同的文化发展阶段。在时间上,分别与夏代、商代和西周时期相当。在分布地域上,由半岛的全部到局部,从而反映了半岛夷人文化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被内陆文化所同化的发展趋势。[10]由于嵎夷分布在半岛的东部,受西来文化影响较慢较少,因此自身文化持续时间更久,而莱夷在地域上由于同更为先进的中原文化相近,因此受其影响更多,发展也更快。

3.东莱文化中的海洋特征显著。在历史发展中由于受海洋的影响,本区域文化自古以来便带有鲜明的海洋特色。大量海产品的食用,鱼骨针、蚌刀等工具的使用,海草屋面、海沙地面的居所,以及陪葬的海产品,都体现出海洋在人们生产生活中的影响。由此反映在文化上,如陶器物上海浪般的弦纹、类似鱼篓形的青铜器等,都是海洋因素的体现。这种特色自古开始,延续至今。

[1]严文明.胶东原始文化初论[A].胶东考古研究文集[C].济南:齐鲁书社,2004.7.

[2]刘玉明.嵎夷考略[J].东岳论丛.1986,(2).

[3]王献唐.山东古国考[M].济南:齐鲁书社,1983.174.

[4]逄振镐.莱夷与莱国[J].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1997,(2).

[5]严文明.东夷文化的探索[A].胶东考古研究文集[C].济南:齐鲁书社,2004.311.

[6]刘延常.珍珠门文化初探[A].胶东考古研究文集[C].济南:齐鲁书社,2004.339.

[7][10]王锡平.胶东半岛夏商周时期的夷人文化[A].胶东考古研究文集[C].济南:齐鲁书社,2004.318.

[8]林仙庭.胶东青铜文化初探[A].胶东考古研究文集[C].济南:齐鲁书社,2004.324.

[9]司马迁.史记·卷 33·鲁周公世家[M].北京:中华书局,1982.

猜你喜欢
胶东珍珠文化
“小珍珠”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胶东面塑——花饽饽
为了喝到珍珠
“种”珍珠真神奇
绿珍珠城(上)
谁远谁近?
诞生于抗战时期的胶东育儿所
胶东徐福文化旅游的开发利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