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迷文化研究比较分析

2012-03-20 14:54:09刘乃仲张飞宇
文化学刊 2012年6期
关键词:学者媒介群体

刘乃仲 张飞宇

(大连理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部,辽宁 大连 116000)

一、引言

“迷”是英文“fans”的中文释义,国内也有学者将其翻译成“粉丝”。迷文化研究最初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的英美学界,形成了一个新的学术领域,并在大众文化、媒介文化和社会学等领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中国的迷文化悄然兴起,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文化产业、媒介工业、娱乐经济等各项事业的繁荣,所以,无论是业界还是学界都应该对迷文化有正确的认识和深入的研究,这其中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不言而喻,而当前中国学术界关于迷文化的研究还在发展初期,研究领域和视角涵盖虽广,但是都只是停留在表面上的关照和分析,缺少系统的学术研究。

西方迷文化研究经历几十年的发展已经成熟,对我国有借鉴意义。本文通过对中外迷文化研究在研究领域、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学者态度、发展程度等方面的比较,意在发现我国在迷文化研究中的缺失与不足,从而促进研究得以深入发展。

二、样本选取与梳理

(一)样本选取

陶东风主编的《粉丝文化读本》一书精选翻译了国外迷文化研究经典的代表性著作,是国内迷文化研究领域比较全面的引入西方成果的著述,本文参考其中共23篇文章和选段,结合SSCI中以“fan cultrue”为关键词搜索出的百余篇学术论文,总结出国外迷文化研究的主要领域、内容及研究方法。

同时,在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以“粉丝文化”、“迷文化”等为关键词搜索,搜索出有关迷和迷文化研究的论文总计50篇,在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搜索出博士学位论文2篇,硕士学位论文18篇,大致梳理并总结出中国迷文化研究的现状,并在此基础上对比国外迷文化研究,提出中国迷和迷文化研究存在的问题以及由此带来的启示。

(二)样本梳理

通过分析所收集的资料,梳理出国内外迷文化研究领域及研究内容如下。

理论基础研究。米歇尔·德赛都的日常生活实践理论,将积极的受众阅读视作文化拼贴,在拼贴过程中,受众先将文本分解后重新组合,从中找出理解自己生活经验的部分;詹金斯用德赛都的理论,将迷定义为通俗文化的“盗猎者”与“游牧民”,他们通过挪用文本形成一种参与性文化;约翰·费斯克认为,迷文化就是工业化社会中大众文化的一种强化形式,迷是一些“过度的读者”。

国内的理论研究主要是对西方迷研究理论基础上的中国本土化研究。如:董雪飞的《日常生活实践与大众文化的政治:约翰·费斯克大众文化理论的启迪与反思》;杨玲的《西方消费理论视野中的粉丝文化研究》;邓惟佳的 《试析西方迷文化研究的三次浪潮和新的发展方向》等等。

受众研究。威尔·布鲁克对《星球大战》迷进行了研究,他从一个“兼具迷身份的学者”的角度,提出了迷社群衰落的可能性,由于没有新的主文本的出现,这个特定的迷群最后可能只会剩下一些骨灰级的铁杆,因怀旧而继续做迷,这是研究者中鲜有人提及的话题。

刘丽荣的硕士学位论文 《粉丝受众研究》,将粉丝作为特殊受众,提出了粉丝群体存在的缺陷以及改进的措施;国内受众研究领域如胡瑛的 《媒介重度使用者粉丝的受众特性分析》分析了粉丝狂欢背后的动力,打破了粉丝受众主动与被动二元对立的思维空间,超越了简单的主动性与被动性研究。

媒介研究。詹金斯在《昆汀·塔伦蒂诺的星球大战》一文中对《星球大战》迷所创作的迷电影进行了实证分析与理论探讨,并将其看做是当代媒介革命的先导。提出“迷是所有新媒介技术的最早使用者和推广者之一”。

消费研究。将迷看作是与媒介生产者相对应的媒介文本的消费者。詹金斯指出迷之所以值得研究是因为 “他们构成了消费者中特别活跃和善于表现的一个社群”。费斯克在他的 《粉都的文化经济》中提出迷能够创造“自己的生产和流通体系”,形成一种类似于主流文化经济的“影子文化经济”。

中国的学者在消费研究领域对迷的关注大多是表面的分析和介绍,缺少全面深入的具体研究。郁青的《粉丝文化对娱乐明星消费市场的影响研究》总结了粉丝文化对娱乐明星消费和经营所带来的新模式和新趋势,认为粉丝文化推动了明星制的广泛运用,并且产生了新的消费市场——娱乐明星周边市场,还促使“粉丝”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促进了娱乐明星消费市场和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

社会学研究。盖利·P.T.芬与理查德·吉利亚诺蒂的 《是苏格兰球迷,不是英格兰混混——苏格兰人、苏格兰性和苏格兰足球》运用实证研究与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了足球运动、球迷与民族身份之间的关系。认为虽然足球运动承担了表达苏格兰身份的重任,一个依靠与英格兰的二元对立而建构起来的苏格兰身份是缺乏民族自信心的表现。一个更积极的、更具包容性的苏格兰身份有待建立。[1]

马竹音 《粉丝消费行为的社会学分析》中,以百度贴吧迷群体的消费行为作为个案,将其置于社会学的大背景中,认为粉丝消费并非是过度的、非理性的,而是有节制的,粉丝对于偶像文本的符号性消费使其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受众”,他们有了主动消费的意识和能力,也有了更多的社会意义。

传播学研究。聂晶磊和王秋艳的《从大众传播视角谈一种文化现象》探讨了粉丝文化的成因及粉丝的行为特点,并运用大众传播学的议程设置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使用与满足理论、二级传播理论对粉丝行为进行分析,认为大众传播促进粉丝产业的发展。

心理学研究。国外学者运用三种精神分析学理论分析迷的心理和行为:弗洛伊德的性本能理论、克莱因的内摄与投射理论、温尼科特的过渡性客体理论。

女性主义研究。莱侬·白利的《她们自己的赛博空间:网络女性粉都》一书用民族志的方法描述了迷群中的女性对网络空间的使用方式,借用哈贝马斯和多位女性主义学者的研究成果,提供了一个性别与社会空间的西方谱系。[2]

从比较中可以看出,国外迷文化研究涉及领域众多,这也是迷文化研究跨学科性质的印证。从研究方法上看,早期迷文化研究以思辨性的理论分析为主,但随着迷文化研究的深入,学者们多采用个案分析的实证研究方法结合理论分析。民族志研究也是学者们较多使用的方法。

此外,很多学者在做研究时自己本人就是所研究对象迷群中的一员,即所谓“兼具迷身份的学者”。比如詹金斯本人是著名科幻电视连续剧《星际迷航》的铁杆迷,所以他是以这样一个“兼具迷身份的学者”的双重身份进入他的研究的,并且以参与者的方式进入这个群体中进行观察。像这样具有双重身份的研究者还有很多,他们是学者同时又是迷,对迷文化有很深的了解,更易进入迷群内部深入研究。

三、比较分析

纵观国内外迷文化研究现状,可以发现两者在研究领域、内容、方法、学者态度以及发展阶段等方面都存在诸多不同之处,从中也能看出我国迷文化研究的问题和不足。

从研究领域上看,国内外研究学者都从理论基础、受众研究、消费研究和社会学研究方面对迷文化展开探讨,其中理论研究方面我国的研究是在西方理论基础上所做的中国本土化研究;在传播学研究领域我国学者运用传播学理论对迷文化现象进行了阐释,而国外并没有相关研究成果;对于国外学者研究较多的女性主义视角、心理学中的精神分析视角以及媒介研究领域国内学者几乎从未涉猎;此外,对于迷和迷文化现象的阐释性研究也得到了国内学者广泛关注。

从研究内容上看,国外迷和迷文化研究不仅突出了迷实践行为的能动性,而且研究了迷的实践行为如何反映社会资本、文化资本和经济资本及在此基础上研究迷的动机问题;我国的迷和迷文化研究虽然数量众多,也不乏站在客观角度审视迷现象的研究成果,但是停留在表层的研究并没有触及迷和迷文化的核心和本质,仅仅针对迷和迷群体本身的研究也无法发现其背后深层的社会根源。

从研究方法上看,国外学者在进行迷和迷文化研究时采用的研究方法颇多,如民族志、理论分析、田野调查、个案研究等,同时国外学者很多人本身也是迷群体中的一份子,甚至是铁杆粉丝;中国研究者们多运用理论分析方法,新近的研究个别采用个案研究的方法,其中也有部分研究者借鉴国外经验,以一个“兼具迷身份的学者”的身份进行观察研究,如邓惟佳的博士学位论文《能动的迷——媒介使用中的身份认同建构》,作者作为美剧迷的一员深入迷群体内部获得第一手资料,对国内迷研究领域来说是一次有益的尝试。

从学者对迷所持态度上看,国外学者对于迷和迷文化的态度客观中立,虽然早期出现过偏激的理论,但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在完整的研究框架和研究理论下,学界都能客观看待迷和迷文化现象;在中国,情形并不如此,学者们在忙于建构迷文化研究理论框架时,将迷群体置于一个“他者”的位置,虽然像研究初期所出现的明显偏激观点已经并不多见,但是在字里行间却表现出精英知识分子在面对迷群体时的智力优越感,尤其是2007年被媒体炒的沸沸扬扬的杨丽娟事件以后,迷和迷群体更是被学者和大众贴上了疯狂、偏执、非理性等道德批判的标签,这些刻板成见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者对迷和迷群体客观真实的评价。

从发展程度上看,国外迷文化研究经历了三次发展浪潮,如今已经进入成熟期;中国的迷和迷文化研究才刚刚起步,还处于摸索前进阶段。从所查文献中可以看出,国内研究最多的还是对迷现象的阐释。

四、总结与启示

基于对中外迷文化研究的比较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我国迷文化研究应涉及媒介研究、女性主义研究和精神分析视角的研究。媒介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的发展促使迷群体的发展壮大,同时迷和迷群体的文化实践活动又会促进文化产业、媒介工业以及娱乐产业的发展,迷与媒介、迷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应该成为一个重要关注领域。女性占迷群体中的大部分,国内学者应该多关注女性视角的迷研究。此外笔者认为,有关迷和迷群消费的研究应该是迷文化研究中最重要的一个领域,消费活动才是迷实践活动的本质,迷群体的消费特性才应该是迷和迷文化研究的根本。

迷文化研究应该联系中国国情,探索中国迷文化发展的深层原因。我们在借鉴国外研究成果的同时,更应该将中国迷文化发展置于中国当代社会转型期的大背景下进行研究。社会学者朱力认为:中国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社会控制机制的转型,导致了中国社会在社会组织、社会流动、信息传递和核心价值等方面一系列剧变,微观上表现为社会成员的行为与规范发生冲突,造成意识形态的真空、价值观念的迷乱。[3]而迷现象的出现是否可以看做是中国民间对这种 “真空”和“迷乱”的回应与自救?

迷文化研究应采用深入实际的调查研究方法。单纯的理论分析和思辨性探讨不能建立迷文化研究框架,要想真正对迷文化有深入的认识,须深入迷群内部对迷群体及个体进行具体研究。同时,研究者是否是“兼具迷身份的学者”,是否对迷文化有深度的卷入对研究成果有着深刻的影响。

对迷和迷群体少一些批判,多一些冷静思考;少一些利用,多一些引导。对于迷研究学者来说,一味地批判、否定不是真正的科学研究,对于我国迷文化发展来说,冷静的思考和客观的评价才是当前研究者应该有的研究态度。对于媒体来说,迷和迷群体不应该被当做获得经济利益的炒作对象。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媒体承担着道德塑造与规范的作用,具有社会伦理道德培养的功能,媒体切不可为了追逐经济利益而丧失媒体的良心。

随着传播科技的飞速发展,中国的迷文化越来越蓬勃,而中国的迷文化研究也即将迎来新的浪潮。由于西方娱乐产业兴起较早,所以其迷文化研究起步也比较早,对比来看中国的迷文化研究就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这是我国迷文化发展的必经之路。当前在我国新媒体领域,“粉丝”已经成了企业的摇钱树,甚至超越经济,成了社会舆情的观察点,这个舶来品在中国以让人瞠目的方式风行,其冲击力不可小觑,而学术界也必将掀起迷文化研究的风潮。

[1][2]陶东风.粉丝文化读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275.429.

[3]朱力.变迁之痛:转型期的社会失范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290-319.

猜你喜欢
学者媒介群体
学者介绍
管子学刊(2022年2期)2022-05-10 04:13:10
学者简介
学者介绍
管子学刊(2022年1期)2022-02-17 13:29:10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科学大众(2020年10期)2020-07-24 09:14:12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传媒评论(2019年7期)2019-10-10 03:38:32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当代陕西(2019年6期)2019-04-17 05:04:02
书,最优雅的媒介
好日子(2018年9期)2018-10-12 09:57:18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学者介绍
反思媒介呈现中的弱势群体排斥现象
新闻前哨(2015年2期)2015-03-11 19:2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