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生文化自觉的培养

2012-03-20 14:54李雄鹰
文化学刊 2012年6期
关键词:大学大学生文化

李雄鹰

(兰州大学教育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核心议题,把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内容之一加以强调,高瞻远瞩,描绘蓝图,意味着文化建设将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时代命题。当前,我国已经步入大发展大变革时期,面对世界格局的加速演变和国际关系的盘根错节,文化在社会发展全局中的地位和作用逐步凸显,文化的作用与影响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和深刻。[1]大学既是文化发展的结果,又是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文化自觉体现在大学中,就是“如何打造有文化的大学和如何培育有文化的新人”。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大业接班人的摇篮,大学应通过增强现代大学生的文化自觉意识,提高文化自觉能力,培养文化感情,生发文化认同,树立文化自信,践行文化传承与创新,使大学生成为推进先进的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传承与创新的鲜活力量。

一、文化自觉的时代内涵

“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2]这一概念最早由费孝通先生提出。费孝通认为在全球一体化发展的国际背景下,全球的“文化多元性”发展成为主流态势,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冲突日渐显现。作为一定文化主体的人,应有对其自身文化和他文化的基本认识、鉴别和选择能力,这是产生文化认同和增强文化自信的基础。文化自觉已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普遍要求,并非哪个人的主观空想。文化自觉是一个艰巨的过程,我们不仅要熟知自己的文化,还要研究和了解他文化,只有在此基础上我们才能深刻认识到彼此的优越性和不足,才能取长补短,也才能在全球多元文化世界里确立自己的地位和影响。

根据我国文化发展实际,文化自觉包括文化意识、文化认知、文化鉴别、文化认同、文化传播、文化创新、文化自信在内的一系列认知、情感与行为活动。第一,我们应有明确的文化意识,包括文化学习意识、文化辨析与选择意识、文化保护意识、文化传承与传播意识以及文化创新意识,这是文化自觉的前提。第二,我们应扎实学习文化知识,熟知自己国家和民族文化的历史、发展、特点、规律、趋势、地位和作用,了解世界各种文化的发展、特点与趋势。“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是文化自觉的基础。第三,在全球文化的交流、激荡和冲突过程中能够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文化选择,明确自己的文化所归与所属,对自己的文化有深厚情感,产生高度的文化认同。这是应对一切文化侵袭的情感与价值基础,是文化自觉的核心。第四,我们应积极主动的传承、传播、创新我们的文化,扩大在全球的文化影响力,增强文化实力与文化自信。

关于文化自觉,胡锦涛同志也曾指出:“面对当今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重要因素的新形势,我们必须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着眼于提高民族素质和塑造高尚人格,以更大力度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3]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则以文化建设为主旨,以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为目标,以《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 《决定》)为蓝本,对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了战略部署,充分体现出我们党对所肩负的历史使命的深刻把握、对国内外形势的科学判断、对文化建设的高度自觉。[4]文化建设已经被放置于党和国家全局工作的重要战略地位,而文化自觉已经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思想基础、情感支撑和动力来源。

二、文化自觉与大学生培养

推进文化建设、提高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是我们党和国家在新的历史时期所做出的重大发展战略决策,是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扩大国际影响的重要战略举措。大学作为文化传承、传播与创新的阵地,作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的培养摇篮,在国家的文化发展和建设中负有应然责任。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召开为大学进一步提高文化自觉和自信,切实承担起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任提供了机遇。培养现代大学生文化自觉意识、增强文化自信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必然要求,是大学的应有功能,也是大学生培养的时代要求和核心内容。

(一)大学生的文化自觉是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必然要求

当前,以文化为核心要素的“软实力”已经成为全球社会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文化不仅是一种手段,还成为发展的终极目标。加强文化建设、增强文化自觉与自信、提升文化实力、扩大文化全球影响力成为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必要武器。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的政治经济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经济全球化迅速蔓延,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交流和影响骤然加深。在经济全球化的同时,文化全球化也成为现实。在以各色商品为载体的经济贸易背后,价值观念、文化符号、生活方式等也成为隐形附载散播全球。“即资本主义卖的不仅是商品和货物,它还卖标识、声音、图像、软件。这不仅将房间塞满,而且还统治着想象领域,占据着交流空间。”[5]这无形地影响了其他国家的文化安全,文化霸权和文化帝国主义成为我们必须警惕的挑战。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切实凸显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先进性,鲜明地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引领和促进作用。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大学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力军,是我们奔赴社会主义强国之路的重要依托和希望。培养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文化的自觉、自省和自信,加深他们对社会主义文化的认同和情感,鼓励他们对社会主义文化进行创造性的传承与传播,不仅是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的需要,是国家富强对有文化、有知识、有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需要,也是作为时代骄子的大学生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

(二)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觉是大学的时代责任

大学既是人才培养的摇篮、科学研究的主力军、社会服务的助力器,也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主阵地。胡锦涛同志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讲话中指出,“高等教育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要积极发挥大学文化育人作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要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展示当代中国高等教育风采,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作为传承和创新文化的重要阵地,大学不仅要在理论上研究文化软实力对国家发展的重大战略意义,更应在人才培养实践中教育和引导大学生树立文化意识、学习文化知识、增强文化鉴别、加强文化传承与创造、提升文化自信水平,进而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养,树立起发展“文化软实力”的战略意识,承担起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社会责任。

大学具有与生俱来的、独特的、影响更为深远的引领文化的社会功能,体现在育人方面主要是文化知识传播、文化熏陶、文化交流等。文化知识是指大学是知识的象征,传授文化知识是大学文化功能的基础。大学通过课堂、校园活动等途径向学生传授一切人类文化知识,为学生文化素养的形成奠定基础。但传授知识不仅是文化知识的教与学,更重要的是文化信念、文化理想、文化精神的熏陶、培育和提升。大学精神是先进文化的主要载体,是大学独特、丰富、宝贵的文化财富,成为育人的强大精神力量。通过介入和渗透,使身处其中的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等得到教化、塑造和熏陶。文化交流是指在文化国际化、多元化的背景下,大学成为文化交流、传播的重要阵地。大学鼓励学生开拓国际视野,了解和学习外来文化;引导学生传播我国优秀文化,增强中国文化的国际“声音”;面对各种文化鱼龙混杂的局面,培育学生的文化鉴别和选择能力,形成科学的文化观,树立文化安全意识,以免民族文化在全球化的巨流中被 “吞噬”。总之,大学具有文化引领、传承和创新的社会功能,大学应树立文化育人的先进意识,将文化要素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以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有文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己任。

(三)文化自觉是大学生培养的核心内容

大学生是社会主义强国建设的核心构成力量,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学习者、传承传播者和创新者,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觉,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养,明确大学生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的社会责任,是对大学生进行文化教育的核心内容与目标。从社会责任看,大学生是青年群体中的精英,是有知识、有能力、有开拓创新精神的优秀人才。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承、传播与创新,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以及社会主义强国建设都必须依托大学生。文化自觉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对大学生提出的要求,也是大学生必须承担的时代责任。从人才培养看,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沿着知识的逻辑构建大学活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被视为大学的必然职能,而对文化反思批判、文化辐射和文化引领作用相对轻视。[6]全球对GDP的狂热追求导致的经济增长疲软与科技发展相伴而生的环境恶化、精神空虚、价值失落等问题提醒我们,应回归和加强大学引领社会先进文化的功能,重视对人的价值引导和精神充实,提升人的幸福感。这就要求大学应去除培养的学生“有知识没文化”的社会诟病,在人才培养目标、教育教学内容、培养过程、校园活动以及学生管理中充分贯穿文化因素,重塑大学 “象牙塔”的精神表征和“先进文化代言人”的社会形象。

三、大学生文化自觉的培养内容与路径

大学生文化自觉培养应是一个兼文化知识学习与文化认知、文化感情培养与文化自信树立、文化鉴别能力提升与文化认同的生发、文化传承的践行与文化创新精神开拓于一体的有目的的、全程的、立体的、潜移默化、情理交融的文化育人过程。其目的在于激发大学生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知、自省、自觉与自信,树立大学生社会主义文化的主人翁意识,主动承担社会文化建设责任,自觉学习、传承、传播与创新先进的社会主义文化。

(一)文化学习与文化认知

文化自觉的基础是普及和充实大学生的文化知识,提升大学生对各种文化的认知能力。大学应有组织、有目的、有选择、全程化的普及大学生的文化知识,通过学习了解中国传统和近现代文化知识。在过于强调学科专业教育的背景下,学科专业知识大受追捧,学生基本的文化知识的普及被严重忽略,导致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文化知识缺乏和文化底蕴不足的问题。如一些学生迷恋于当下的流行文化,对明星如数家珍,而当问及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和事件却 “无言以对”;一些学生盲目追捧西方式快餐文化,被其炫目的外表蒙蔽,造成自我文化感的丧失。由此,大学生文化自觉的紧迫任务是学习中外文化的相关知识,以此激发大学生的文化自觉意识,熟知自己,了解别人,在中西文化的比较和区别中增强对中国文化的历史感和责任感,形成对不同文化的基本认知能力。大学生文化知识的学习应以中国传统和近现代文化精髓以及西方文明为内容,将文化知识学习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利用课堂、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网络等多种途径,将显性的知识学习与隐性的文化熏陶相结合,塑造浓厚的文化知识学习氛围,奠定大学生扎实的文化基础知识,使大学生的文化自觉有知识根基,落到实处。

(二)文化感情与文化自信

文化不只是受人的认知与理智的影响,情感也是文化的基本要素。大学生文化自觉的培养目的是激发对社会主义文化的自觉、自省与自信,强化大学生的文化责任感,鼓励大学生积极地传承、传播和创新社会主义文化。而这一目的的实现应以培养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文化的感情和自信为心理基础。文化感情是在文化认知的基础上产生的对文化的内在热爱心理,是树立文化自信和生发文化认同的情感内核与心理基础。培养大学生的文化感情就是要他们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产生发自内心的热爱。只有具备这样的感情基础,大学生才会主动学习、积极拥护、广泛传播、大胆创新社会主义文化。当大学生熟知社会主义文化的历史,产生了文化感情,文化自信也会油然而生。培养大学生的文化感情和自信应充分考量其年龄、兴趣、学习、情感、个性和社会经验因素,合理设计目标、内容、方法和过程,切忌机械灌输,切忌宏大的历史叙事而让他们摸不着边际;文化感情与自信的培养是潜移默化、情理交融、情感触发的过程,切忌急于求成,草草了事。

(三)文化鉴别与文化认同

在文化全球化背景下,世界文化在 “融合”、“互异”的双重作用下在全球范围内迅速传播。文化全球化导致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在所难免。提升大学生的文化鉴别能力就是要引导他们学会在面对文化冲突时,要保持基本的社会主义文化价值观和自我文化保护意识,形成基本的对文化进行区分和鉴别的能力,清楚什么是进步的、优秀的文化,什么是腐朽的、堕落的文化。文化鉴别能力是大学生提防“文化霸权主义”,反对文化侵略的有力武器,是防止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世界文化大潮中被淹没的必要准备。文化鉴别能力的培养应以清醒的文化意识、坚定的文化信念、敏锐的文化思维、客观的批判精神为核心内容,引导大学生不仅要理解、认知自身文化的优势与不足,继承中华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也要学习借鉴他国文化,吸收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以为我所用。文化鉴别是文化认同的前提,大学生只有具备了文化鉴别能力,明确不同文化的优劣,才会做出认同选择。而文化认同是个人文化身份和文化归属感的确定,是对本国文化的热爱、接纳与拥护,其核心是对本国基本价值的认同。文化认同是国家认同的基础,是凝聚国家共同体的精神纽带。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认同,其终极目标是强化大学生的国家认同,增强民族使命感,明确其在国家建设大业中的责任。培养大学生的文化鉴别能力与认同感,应及时把握校内、国内、国际文化流行特点与趋势,了解大学生的文化需求,合理排解大学生文化生活中的困惑与焦虑情绪,以社会主义优秀文化为主体引导大学生的文化行为朝积极、健康方向发展。

(四)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

任何文化只有在传承中才能绵延不息、源远流长;只有在创新中才能获得生命力,发扬光大,文化的繁荣进步才可以实现。大学作为思想最活跃、最具创新精神的学术阵地,作为新知识、新思想、新文化的生发地,应充分发挥文化功能,引领大学生自觉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自发投入文化创新实践中去。对大学生进行文化传承创新教育,就是要使他们明白以文化作为民族凝聚力和国家综合竞争软实力的载体已成为全球标准的事实;使他们树立中华民族历经五千年文明史,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拥有丰富和宝贵的文化财富的文化荣耀感;使他们明确在中国已位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背景下,如何将中国文化推向全球、铭刻“中国印象”、增强“中国声音”、扩大中国文化影响已成为当下国家发展战略,而他们应担当起应有责任。对大学生的文化传承与创新教育应激发其作为文化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营造浓厚的文化传承创新氛围,鼓舞传承创新热情,用制度保障传承创新实践,使作为时代骄子的大学生身体力行,成为社会主义优秀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鲜活力量。

[1]刘谦.在大学教育中体现文化自觉[N].人民日报,2011-02-17(12).

[2]费宗惠,张荣华.费孝通论文化自觉[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9.22.

[3]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EB/OL].中央政府门户网站,http://www.gov.cn,2011-07-01.

[4]刘延东.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 开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新局面[J].中国高等教育,2012,(Z1):4-8.

[5]林胜男,谢宏忠.费孝通先生的文化自觉与全球化压力下的中国文化安全[J].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6):64.

[6]高文兵.大学引领先进文化发展[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134.

猜你喜欢
大学大学生文化
“留白”是个大学问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谁远谁近?
大学生之歌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