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 莉
(1.大连海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大连116026;2.大连理工大学科学学与科技管理研究所,辽宁大连116024)
科学技术促进了人类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根本性变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主旋律。21世纪是科学技术的新纪元,科学技术已成为国家和民族创新能力的关键。众所周知,我国在世界上的科技排位低于经济排位。胡锦涛主席指出,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地需要坚实的科学基础和有力的技术支撑。党历来高度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具体实际相结合,逐步探索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科技思想,创立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
建国以来的奋斗历程是党的几代领导人关注科技发展、重视科技事业的历史进程。本文从科技价值、科技战略、科技政策和科技人才的维度,系统梳理了建国以来党的科技思想的发展脉络,对全面、深入、系统地审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科技价值思想是有关科学技术的地位作用和社会功能的根本观点和概括总结,是科学技术同人类社会的价值关系的反映[1]。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等党的领导人一以贯之地重视科学技术在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地位和作用。他们对科技与生产力的关系、科技的社会功能都作过深邃的思考,不断探索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正确道路,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科技价值思想。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关注科学技术对于国家的政治功能和经济功能。毛泽东认识到,发展科学技术不仅是一个经济或社会问题,更是一个严峻的政治问题。毛泽东的经世致用的科技价值思想认为科技是一种治国的重要手段,其提出的科学技术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力量的观点,是这一时期科技价值思想的高度总结与集中概括。
首先,毛泽东认为科学技术是立国兴国的先决条件。发展我国科技事业是汲取近代中国历史教训的必然选择,科学技术落后就要挨打。面对世界科技发展机遇多次与中国擦肩而过的尴尬和无奈,毛泽东提出了科学技术是建设和保卫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关键因素。为此,毛泽东向全国人民发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号召,并将科学技术现代化和工业、农业、国防现代化一并作为我国在20世纪的奋斗目标。
其次,毛泽东认为科学技术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决定力量。不搞科学技术,生产力就无法提高。科学技术是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关键。尽管毛泽东并未直接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论断,但其依靠科学技术发展生产力的思想是显而易见的。
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邓小平在1988年正式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这是对20世纪下半叶科学技术与经济社会良性互动与协调发展的科学论断,是对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和生产力理论的创造性发展,它成为邓小平科技价值思想的核心和精髓。
邓小平指出:“不搞现代化,科学技术水平不提高,社会生产力不发达,国家的实力得不到加强,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得不到改善,那么,我们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就不能充分巩固,我们国家的安全就没有可靠的保障。”[2]86这个“第一”是指作为智能要素的科学技术在生产力诸要素中居于首要的决定性地位,科学技术是推动整个生产力结构体系变化和发展的第一位主导性要素。
江泽民一以贯之地重视科技的生产力功能,提出“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3]。这一论断丰富和发展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成为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论基础。江泽民同志指出,“没有现代科学技术,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3],“把加速科技进步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地位,使经济建设真正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3]。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社会历史进程就是先进生产力不断取代落后生产力的过程。先进生产力呼唤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这实质是将发展科学技术上升到党的执政理念中,把对科学技术的生产力性质的认识提升到执政兴国的高度[4]。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进一步揭示了科学技术与生产力、科学技术与人类文明进步、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观的关系,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革命力量,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持久动力”[5]。其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科技价值思想,在科技事业发展中充分体现了生态思维,即人与自然互利共荣的科技价值准则。
科技战略是关于科学技术领域全局性、长远性发展的指导原则与谋划,是制定科技政策的指南和总纲。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都将科学技术置于经济和社会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形成了一脉相承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科技战略思想。
毛泽东主张新中国开展科技革命的战略思想,提出社会主义革命和技术革命同时并举的伟大任务,把党的工作重点放到技术革命上去,将科学实验与阶级斗争、生产斗争一同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三项伟大革命运动。毛泽东把技术革命视为科技现代化和发展生产力的代称。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普遍提高了群众的科技意识、科技水平和科技素质,在工农业生产第一线涌现出一大批科技专家和科技能手,他们结合生产实际搞出许多技术发明和创造,对推动我国工业化进程和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落实以发展重工业和国防科技为标志的“赶超“战略,改变我国科学技术落后的状况,无不意义非凡。
邓小平指出“四个现代化“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是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科技战略思想的集中体现和高度概括。根据20世纪80年代高科技迅猛发展的势头,立足于国际竞争和实现我国跨世纪发展战略的全局考虑,邓小平指出:“过去也好,今天也好,将来也好,中国必须发展自己的高科技,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6]由此,“星火计划”、“863”计划、“火炬计划”等一系列战略决策应运而生。此外,邓小平注重推进高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和国际化,注重高科技向社会生产和生活各方面渗透、扩散和转移,加速了科技成果的商品化和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促进了科技与经济社会的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
当今世界,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成为竞争的焦点。江泽民的科技战略思想是在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科学技术一体化势不可挡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他强调:“世界各国都在抓紧制定面向21世纪的发展战略,争取抢占科技、产业和经济的制高点了。”[3]107江泽民将科技创新作为重要的科技战略思想,并指出“科学的本质是创新”[3]192,“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3]115。科技创新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马克思主义新观点,构成了江泽民科技思想的核心和精髓,其内容包括技术创新和知识创新。在这一思想指引下,我国的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国家知识创新试点工程、技术创新试点工程和“211工程”相继实施。此外,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将科教兴国作为跨世纪的国家发展战略和基本国策,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治国方略。科教兴国,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强盛。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重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动力。自主创新是胡锦涛科技思想的突出特点、精神实质和战略思维。胡锦涛总书记指出,21世纪头20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使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的能力显著增强,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研究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取得一批在世界具有重大影响的科学技术成果,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7]。胡锦涛书记还强调,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作为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7]。
科技政策向来是世界各国政府及领导人的重要着眼点。建国以来,毛泽东、邓小平、胡锦涛和江泽民有关科技政策的思想经历了萌芽、形成、日臻成熟和继续发展四个阶段。
新中国的建立为党的科技政策萌芽创造了条件。1956年,毛泽东提出了“向科学进军”的伟大号召。在总结和吸取历史与现实、国际与国内科技发展史上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毛泽东提出了繁荣和发展我国科技事业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和“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由此,全国掀起了学科技、用科技的热潮,成为我国科学技术事业发展的一个里程碑。“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是党在借鉴历史上学术文化发展的经验,针对我国科学文化领域中存在的教条主义、宗派主义和形式主义等问题提出的,它正确处理了政治与学术之间的关系,反映了尊重科学的客观规律,体现了发展科学事业的民主作风和民主领导方法,成为发展科学的必由之路。“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是毛泽东在民主革命时期倡导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原则的新发展。“两弹一星”是这一时期我国依靠自力更生,独立攻克科技难关,开发国防尖端科技的真实写照。
邓小平科技政策的基本前提是努力掌握科学技术的客观规律,必然要求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关键环节是坚持和改善党对科技工作的领导,基本原则是学习借鉴世界各国先进的科学技术与自力更生地增强本国的科技发展创新能力。在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框架下,邓小平创造性地运用“洋为中用”的理论,并指出“独立自主不是闭关自守,自力更生不是盲目排外,科学技术是人类共同创造的财富。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需要学习别的民族、别的国家的长处,学习人家的先进科学技术”[2]91。因为,科学技术和科学管理方法本身没有阶级性,可以为社会主义服务。科学技术同社会主义相结合,被社会主义所掌握所利用,加上这一制度的优越性,可以产生更大的生产力。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强调“自力更生为主,国际合作为辅”的方针,提出了一系列科技政策思想,如科技工作要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进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这一体系的建立是中国实现跨世纪发展的必由之路,有助于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提高全社会的创新意识和国家的创新能力;建设一支宏大的富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队伍;加强同国际科技界的交流与合作;基础研究要有所为,有所不为等。
新世纪新阶段,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发布《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纲要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主线,以建设创新型国家为目标,确定了新时期指导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方针是“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明确了科技发展要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积极发展战略性高技术,特别是要发展对经济增长有重大带动作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配套技术。
当今国际间的激烈竞争,归根结底是以经济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其实质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科学技术的主体是科技人才,科技人才是人类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继承者、传播者和开拓者,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在知识创新、科技创新、产业创新迅猛发展的前提下,世界各国都将科技人才资源视为提升国家竞争力的战略资源和核心因素。其实,马克思和恩格斯早在100多年前就十分肯定和重视科技人才的作用,强调了科技人员是工人阶级的特殊组成部分,在社会进步,尤其是在科技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明确科技人才的历史地位,认清知识分子的阶级属性,是党制定知识分子政策的关键。毛泽东一贯重视科学技术教育和人才培养工作,他把培养大批又红又专的科技人才看作是科技事业发展的关键,提出重视和爱护科技人员,他还承认知识分子是劳动者。将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并列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力量,这是毛泽东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与作用的正确评价,也是符合我国知识分子实际情况的。但毛泽东错误估计了形势,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文革时出现了“知识分子是臭老九”,“知识越多越反动”的极“左”思想和对科技人才的过激言论和行为,使一大批科技工作者受到批判和斗争,导致我国科技人才培养一度陷于停滞,造成了科技人才断层的局面。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贬低甚至全盘否定毛泽东科技人才思想的科学价值,我们应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进行科学的分析。
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首次明确提出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论断。“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就是要在整个社会中提高人才的社会地位和政治地位,从而使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热爱知识和尊重人才、爱惜人才的良好氛围,为科学文化的发展进步和人才的成长使用创造良好的条件。“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既是党的人才思想、科技思想、教育思想的核心,又是党对待知识分子的一项基本国策,这一科技人才思想的内容包括:“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的人才历史地位,“又红又专,德才兼备”的人才评价标准等。总之,邓小平反复强调人才问题的重要性,阐释怎样认识、评价、发现、培养和管理使用人才,怎样创造杰出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等问题。
科技创新的基础是知识和人才,江泽民继承了邓小平的科技人才思想,指出:“科学技术人员是新的生产力的重要开拓者和科技知识的重要传播者,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骨干力量。”[3]58从“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到“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这一历史定位的飞跃,是江泽民对邓小平科技人才思想的新发展,是知识分子的历史作用从工业时代到知识经济时代发展的必然延伸。江泽民还提出了“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和“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他指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关键是人才”[3]58,“推动科技进步、技术创新,关键是人才”[3]155。这对在全社会树立尊重人才,崇尚创新的良好风尚,发挥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才能,产生了巨大的鼓舞和激励作用。为此,国家先后启动实施了“长江学者计划”,组建了中国工程院,落实了技术与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政策。
胡锦涛的科技人才思想是在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和日趋激烈的国际人才竞争背景下产生的。他第一次提出了人才强国战略,从而把人才问题提升到国家战略的层面。从江泽民的科教兴国战略到胡锦涛的人才强国战略,标志着我国的人才工作进入到整合力量,全面推进的新阶段。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实现了人的尊严、人的目的、人的力量与科学技术的发展、经济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复兴的高度统一。“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在人才,尤其在创新型科技人才”[8]。胡锦涛指出,创新型人才是新知识的创新者,新技术的发明者,新学科的创建者,是科技新突破,发展新途径的引领者和开拓者,是国家发展的宝贵战略资源。要全面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完善适合我国科技发展需要的人才结构,加紧建设一支宏大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胡锦涛提出:“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要坚持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促进人人成才,使我国由人口大国转化为人才资源强国。”[9]此外,胡锦涛还继承了邓小平的“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江泽民的“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思想,创造性地提出“人人都可成才,人才就在群众中”的新的人才观。这一理念坚持了人才思想的唯物主义,反对唯学历、唯职务、唯职称的人才观,坚持人才问题上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摒弃了依靠少数人的片面的精英观。
建国以来党的科技思想的发展是承前启后、与时俱进的。尽管党的科技思想在不同历史时期侧重点有所不同,但是其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国家的强盛、人民的富裕和民族的复兴。新世纪新阶段科技思想的发展,应该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着眼于科技与自然、科技与社会、科技与人之间的和谐发展,遵循以人为本、绿色生态和可持续协调的原则,更加关注“科技发展”与“人的发展”的统一。今后,在对科技价值、科技战略、科技政策和科技人才的审视和思考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将成为科技思想丰富和创新的价值诉求与终极归宿,从而展现出一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技思想图景。
[1] 娄成武,姜晓秋.论马克思主义科技价值观及其理论框架[J].理论界,2005(6):11-13.
[2] 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M]∥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3] 江泽民.论科学技术[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4] 刘松涛.三代领导人科技思想研究[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314.
[5] 新华网.和谐——胡锦涛科技思想的精髓[EB/OL].(2008-05-26)[2012-02-06]http:∥news.xinhuanet.com/theory/2008-05/26/content_8220877.htm.
[6] 邓小平.中国必须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M]∥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79.
[7]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187.
[8] 宋向阳.胡锦涛科技发展战略思想初析[J].科学管理研究,2008(4):1-5.
[9] 胡锦涛.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N].人民日报,2006-0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