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丽娟
(怒江州民族中等专业学校,云南 泸水 673100)
浅谈病例教学法在内科教学中的应用
段丽娟
(怒江州民族中等专业学校,云南 泸水 673100)
我省乃至全国很多卫校都没有附属医院,不能满足临床见习需要,学生对众多的临床表现只能死记硬背。为此,笔者在内科教学中尝试应用病例教学法,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
病例教学法;内科;病例编写
1.1 具有鲜明的目的性
在病例教学中,无论是病例的编写选择,还是教学环节的设计,都应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为达成教学目的而进行。
1.2 具有启发性
任何一份病例都包含有供学生思考、分析和探寻的许多问题,这些问题有的可能是外露的,有的可能是隐蔽的,有的可能是零乱、不完全的。实施病例教学就是迫使学生透过众多的、看似复杂的病例去观察和分析,并作出判断、推理和论证,开发学生的智力。
1.3 具有客观性
病例是对已发生的典型病例的真实写照,具有高度的客观性。供学生学习的病例,均是从临床挑选出并适当加工而成的真实病例。学生根据自己所学的基础理论和临床知识,在不受任何外界因素干扰下对病例进行客观分析和评价,其结果客观真实。
1.4 具有实践性
实施病例教学法是要告诉学生如何在经过实践的真实病例面前充当医务工作者,以最快的速度、最高的效率使学生实现由理论向实践的转化,使学生在课堂上短时间内接触并学习到大量的临床知识,以弥补实践经验和实际运作能力匮乏的不足。
1.5 具有综合性
学生学习不仅限于对基本理论的掌握,还取决于是否具有审时度势、权衡应变、果断决策的实践能力。这种能力不是单靠读书听课就能达到的,而实施病例教学法能使学生突破原有的知识范围,拓宽知识面,从角色扮演中学会综合运用知识和灵活处理各种病例的方法,增加新的知识,弥补学习中知识片面的缺陷。
2.1 来源
笔者对临床或杂志中收集和整理的典型病例进行提取、筛选、总结,编写成适合教材的教学病例。
2.2 原则
紧扣教材内容,遵循典型、实用、常见、由简到繁、循序渐进的原则。
2.3 分类
(1)简单型。比较简单、典型的与教材内容基本相符的病例较容易分析,可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并使其产生自信心。
(2)复杂型。比较复杂、有一定难度,需要动脑思考、讨论方能完成的病例,通过分析、讨论,促进学生全方位地思考。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的课时目标和知识点,选择病例的展示时机,大体分3种情况。
3.1 先讲授,后展示
单纯讲授教学内容之后,展示病例。展示方法为口述、板书或用课前准备好的书面挂图、打印材料等。展示后,让学生先展开讨论,然后进行反馈、总结和强化。如讲授“急性胰腺炎”时,课时目标要求学生描述不同类型的临床特点、并发症及主要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要点及治疗。按照教学目标可确定这样的知识点:掌握急性胰腺炎的临床表现、诊断要点,尤其是治疗。在理论讲授之后,展示一个误诊误治病例,因医护人员工作疏忽和粗心而导致胰腺炎由间质水肿型发展成出血坏死型,以致酿成严重后果。借此强调在急腹症的诊疗过程中,既要密切、细致地观察病情,又要做到诊断准确、及时,治疗无误,从而强化了教学效果。
3.2 讲授中随时展示
在讲授过程中,根据每个知识点的需要随机地插入一两个简单病例,以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与印象,一般采用口述法。如讲授支气管哮喘的临床表现时,教师边讲授边进行角色扮演,采取坐位,两手前撑,两肩耸起,表情异常痛苦,呈呼气性呼吸困难,呼气时发出哨笛音,同时将体格检查会出现的阳性体征(胸廓饱满、运动受限、叩诊呈过清音、听诊有哮鸣音等)边演示边讲授。这种教学方法结合课程内容,具有较大的灵活性,但所例证的问题比较单一、简单。
3.3 先展示,后讲授
在讲授前,先把病例展示出来,让学生讨论、思考并提出疑问,然后讲解,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认真听讲,在听课中解决问题。如在讲“肺炎”一节时,先向学生介绍病例:某男,32岁,因高热伴咳嗽、胸痛3天,曾按感冒治疗,用解热药体温下降后复又升高,被诊断为肺炎收入住院。接着向学生发问:“同学们想一想,该病人为什么用解热药后体温没有被控制?什么原因引起的发热?为什么被诊断为肺炎?诊断依据有哪些?还需要完善哪些检查?应该如何治疗?”从而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望,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同时把教材中的重要内容以问题的形式向学生提出来,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听课。另外,平时多注意通过班主任或学生了解学生的患病情况,如果有内科疾病,当讲到某学生曾患过的某种疾病时,可先让其回忆、叙述当时的症状,以及诊疗的全过程,然后教师对该病进行系统的讲解,再让学生对照书本去讨论和区别。这些病例因为发生在学生身边,有的甚至是学生轮换守护过,所以印象特别深刻,学生兴趣和积极性都很高,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学生学得轻松,记得牢固,改变了过去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模式。
4.1 病例教学法有利于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
临床思维模式是指认识—设疑思考—分析判断—决策。如肝硬化上消化道大出血的病例讨论:(1)认识。首先让学生熟悉上消化道大出血的临床表现。(2)设疑思考:病例中上消化道大出血是溃疡、肝硬化还是其他原因所致?
(3)分析判断。A.哪种病的可能性大;B.诊断依据是否充分;C.哪几项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为该病的确诊依据;D.病例中假如是肝硬化所致上消化道大出血,提出为什么诊断为肝硬化上消化道大出血而不是溃疡等,排除这些疾病诊断的依据又有哪些?
(4)决策。根据以上综合分析,最终诊断病人患有何病?4.2病例教学法优势
(1)能够引起学生对课堂教学目标的高度重视,集中注意力,激发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2)克服了单纯灌输理论知识和课堂枯燥无味的弊端,活跃了课堂气氛和学术思想,丰富了教学活动,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
(3)能够更顺利地完成教学计划,通过对众多典型病例的讨论、分析、讲解或点评,初步锻练了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对以后的实际工作大有益处。
(4)既培养了学生的主动思维能力、运用知识和诊断分析能力、综合分析判断和处理问题能力、自学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又促进了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组织能力的提高。
G421.1
B
1671-1246(2012)15-007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