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行政化与去行政化的文化品读

2012-03-20 03:28韩春虎
文化学刊 2012年2期
关键词:萨默斯行政化哈佛大学

韩春虎

(辽宁大学党委宣传部,辽宁 沈阳 110136)

一、大学行政化的诱因

国家以人力资源强国、人才强国、高等教育强国,人的因素得到极度的强化。“欲强其国,必强其文化,欲强其文化,必通过教育。”[1]徐显明校长的言辞不无道理。从另一视角切入,中国的发展,从管理学意义上的“微笑曲线”看,低端加工仍是主体,附加值少而不精,在未来竞争中不会占据主体地位。而大学培养人、塑造人,当为人力资源提供第一源泉,为中国经济提供原动力。如果诸多高校都能行此职责,就会逐步汇聚成一种人文精神与动力,成就中国整体发展之内在大势。如此而言,大学的使命似由单纯的知识与思想教育转化为综合性的多位教育,特别是对人的创造力教育,大学的职能似由惯性的 “三大功能”集结出文化的和谐、传承与创新,从而使大学站在一种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更高起点与终点之上。

完成使命,单纯靠所谓大学之初的散游状态管理肯定不妥,那么,如何做呢?如何认识呢?大学发展到今天,不进行行政管理不可行,行政权力的渐强不是人为因素,而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这里,有个如何看待行政管理的问题。

我们说,从文化的养成与生长过程来看,行政管理的发展也有个渐进过程,而且,政府行政管理之源在于企业的经验,人们熟知的《行政管理理论》倡导者法约尔,他言称:“管理就是预测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2]我们说,企业是有型有物质产品的大型组织,而大学是无型有精神产品的大型组织,双方无太多共通之处。而政府是无型有权力的组织,与企业同样不同,但企业管理的通透力或者叫预应力早已进入政府治理与制度文化序列。

而随着大学的发展,介乎于政府、企业之间的大学同样没有自身的行政系统,仍要借鉴。如此,关于管理及公共管理的东西不可能不对大学有作用。哪些管理作用较大呢?韦伯的官僚制、法约尔的行政管理制、默顿等的结构功能论、阿吉里斯等的人力资源论以及沙因等的组织文化论等等,都在产生着日益强化的效用。

大学要有科层制及管理的框架,还要有对人力资源管理的模式。或者说,大学要有行政管理,要持续存在行政化模式,这不是人为所致,确为大型组织必然的结果。

二、萨默斯时代:哈佛行政化的苦楚[3]

在哈佛大学校长名册中,有个担任校长时间最短的人,就是出任美国国家经济委员会主任、总统奥巴马首席经济顾问、此前担任过财政部部长的萨默斯。这位哈佛大学历史上最年轻的终身教授在38岁那年毅然辞职从政,正在春风得意时又于46岁重返哈佛成为第27任校长,5年后因文理学院教师投不信任票而辞职,此后进入政界。2011年年初,又弃政进入哈佛,重拾教鞭。之所以将萨默斯5年校长生涯称之为一个时代,我是从两个方面去品味的。一则,正如美国记者布瑞德利在《哈佛规则》中所言,萨默斯于世纪之初的2001年登上哈佛大学校长宝座,开始将多年从政的经验应用于大学管理之中,其中有收获,即哈佛大学与社会的联系更加密切,哈佛大学的名望更高,甚至在世界各地,提及哈佛,人们都会肃然起敬。然而,随着非裔美国人研究学著名教授韦斯特因萨默斯关于教学方面的痛斥而离职,校长与教授的争斗进入白热化。虽然后来萨默斯校长工作方式有所改变,但因其对人文学科女教师能力问题的一席话,使其走向离职之路。我们说,这确是一所著名大学不该发生的事情。事实上,在中国名校之中,大学校长非常敬重教师,凡事注意征求名师的意见与建议。那么,难道官至财政部部长的萨默斯不明白这个浅显道理吗?非也,美国名校的教授不少都不为本科生上课,而课程由研究生承担。萨默斯想改变这一现状,初衷是好的,但做事方式误入行政管理的科层怪圈,才出现严重后果。

我所品味的第二个层面,能将最短时间做校长的成为一个时代,还在于进入新千年,大学的行政化不期而遇,教授的多样化与“资本化”应运而生。而恰在此时上任哈佛大学校长,怎能没有压力。我们说,萨默斯校长是尽力的,他全身心想做好这个校长。他深爱着这所大学,不然,就不能在2011年之初,再次到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任教。问题是,一个时代,到了关键时段会发生质的变化。新千年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初始阶段,人类生产生活质量与功能的革新式进化非常迅速,这既是功能社会,更是知识社会。[4]最关键的,此时的教授也在发生质的变化。美国学者斯劳特称之为 “学术资本主义”,“在这个环境中,教学科研人员和专业人员越来越多地在竞争的形势下消耗他们的人力资本储备。在这些情况下,大学的雇员却在受雇于公立部门的同时,又逐渐脱离它而自立。他们是来自公立院校中的充当资本家的大学教师。他们是政府资助的创业家”。[5]生于斯长于斯,大学校长面临的挑战何其严峻。美国高等教育界传奇人物、伯克利加州大学前校长克拉克·克尔在《大学之用》一书中有一句话讲得妙趣横生,又入木三分:美国的大学校长应当“了解美元的价值又知道思想无法购买”。[6]其实,何止是美国大学校长,恐怕来自中国的大学校长也好,党委书记也罢,乃至大学教师都需要玩味此话的内涵。我想,美元的价值在于经济当量,可视为金字塔,而思想的无价当是大学恒久的精神所在,可看做“象牙塔”。“双塔”压在全球最富有、最著名的哈佛大学的领导者身上,极其容易出现负效应。故此,哈佛大学在新千年有行政化的苦楚。这种苦楚有萨默斯本人行事风格与能力的因素,更有新千年新挑战带来的不可回避的压力因素。看来,“重行政化”不可取,“去行政化”不可贸然而为。

三、大学去行政化的“去处”

大学在行政化进程中,将早期应用于企业的官僚制、科学管理制、行政管理制过分强化,使科层制中的“塔尖链条”权力过大。而作为教授群体的自由裁量权受到极度限制,甚至出现零裁量权的现象,过分强调早期理论中管理模式的延展作用,大学的行政权力独占鳌头,削弱大学主体人群的文化力与创造性,从而出现偏差。但这种偏差仍具中国特色,不能一概否定。如此,给予大学主体人群的权力,特别是学术权力,将会有较为符合时情的制度安排。

那么,给予大学教授权力就可以管理顺遂吗?不一定。大学教授所处的环境已非往昔,人的因素的复杂化是时代的进步,大学教授也不例外。大学教授的权力亦非限于校内,给予权力非限于学术权力,如请教授进行多维性行政事务管理,有可能两败俱损。另外,由“官僚”到“学僚”、“学霸”也不是不可能。

这样,去行政化就是一种动态平衡机制的变化,而非刮骨疗伤之举。去行政化将行政化予以动态平衡化,去其追慕早期管理模式之处,添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去行政部门一枝独大之处,添教授委员会学术权力之力;去盲目艳羡美国大学模式之处,添与国际化接轨又具中国特色之举;去一阵风一股劲之处,添制度擘画持之以恒之举。

四、路径设计的初步架构

中国大学治理与制度文化构建已提上日程,甚至进入试点阶段。应该讲,大学治理中“去行政化”将是一大课题,也是难题。一方面,我国公立院校必须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从教育方针出发,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切入,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始终要培养治国理政的后备人才,作为高校的领导一刻也不能松弛。大学有领导就要有级别存在,有管理就要考虑绩效,就要有行政模式。何况,大学作为庞大社会组织,愈益庞杂,没有科学管理寸步难行;另一方面,大学无法创新,国家就没有更大的希望,有创新就要保持批判性思维,就要使教授更具创新力,学生更具思考力,束缚了教授的手脚,创新就无处说起。所以“行政化”要去,甚至要去得彻底,才有希望。

在这种背景下,从大学制度文化视角出发,可以考虑先期采取试点方式,在“985”大学、“211”大学、地方大学各选取1所进行试点,积累经验。试点可采取这种方式:

第一步,试行校长及院长任期制,党委书记及各级管理者职员制。这样做既可以使校长及院长有任期内按照绩效指标要求工作,又可以解决党委书记一班人的出路问题,便于学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有序进行;第二步,有序强化学术委员会及教授委员会的作用,试行终身教授制度,真正使教授中的名流终身无忧无虑地执教,同时使其拥有更多的学术权力。在学术委员会中,逐渐淡出校长与院长的介入,要在校长主持的校务委员会与名教授主持的学术会员中搭建桥梁,这个桥梁就是校党委。学术上事项,党委要了解,无原则问题不要干涉,校务上事项,校党委要起到领导作用,特别是事关学校工作的事项,校党委既要通报为学术委员会,又要在其中起到核心作用;第三步,建立起校长及院长绩效考核制度、教授“学术福利”制度(指休年假、做课题、搞教学的待遇),规划好校党委工作流程等,使上述试点取得预期效果。如若权力分配与制衡达到预期要求,那么,行政化问题会在一种 “煮蛙效应”中淡化甚至不复存在。

“去行政化”绝非本人能力所及,作为一名管理者,只想尽些微薄之力。我期待,中国大学尽早使教授更像教授,使创新更加活跃,使文化更加丰厚,使世界名校更为侧目,如是,制度文化之种才能生根成长。

[1] 徐显明.大学理念论纲[J] .中国社会科学,2010,(6).

[2] 乔纳森·R·汤普金斯.公共管理学说史[M] .夏镇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106.

[3] 理查德·布瑞德利.哈佛规划[M] .梁志坚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4] 彼得·德鲁克.下一个社会的管理[M] .蔡文燕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133.

[5] 希拉·斯劳特,拉里·莱斯利.学术资本主义[M] .梁骁,黎丽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9.

[6] 克拉克·克尔.大学之用[M] .高銛,高戈,汐汐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7.

猜你喜欢
萨默斯行政化哈佛大学
哈佛大学46%是富二代,但决定上限的不是出身
“国缘之夜”文化交流论坛在哈佛大学俱乐部举行
论道家“无为”思想对高校去行政化的启示
高校行政化与去行政化探析
去行政化 必越的关山
“去行政化”破冰试水
哈佛大学的核心课程
哈佛大学图书馆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