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 昉
(陕西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院,西安710062)
立宪派对西方政党思想的传播及其政党观的确立
裴 昉
(陕西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院,西安710062)
维新变法前后,西方政党观念伴随宪政思想,受到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影响,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党观念。政党观念在中国的传播和确立对中国资产阶级政党的形成和发展及中国政治民主化产生深刻影响。
维新变法;改良立宪派;政党观念;政治民主
维新变法前后,在救亡图存的大背景下,在改良派的极力宣传鼓吹下,西方政党观念逐渐传入中国并最终确立。对维新变法前后政党观念的传播过程进行梳理和分析,有助于我们对近代中国政治变迁的研究与把握。
鸦片战争揭开了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对中国大肆侵略的序幕,同时也让中国人接触到前所未有的异族文明,禁锢千年的传统封建格局开始发生变化。到19世纪60年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的不断加深,迫使清政府实行洋务运动。中国第一批驻外使节、留学生接触到西方社会的进步文明,并不断向国人展示西方社会的方方面面。在西学东输渐进过程中,西方民主议会和政党观念也开始输入中国。早期改良派开始认识到中国传统政治制度的弊端,对“君民共主”的君主立宪制多加赞赏。其中清政府首任驻英大使郭嵩焘对西方政党和议会制度充满赞扬之意,他称赞不同政党之间“相互驳难,以求一事,用意甚美”。[1]393-394与此同时,一些深受中国传统思想影响的人,将西方政党称为“私党”或“朋党”。
这一时期对西方政党观念的认识来源于少数人的直观印象。对君主立宪制及两党制的赞同源于古代政治文化中的君民关系,即“君如舟,民如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思想,他们认为这种“君民共主”制度可使君民互通,“保君万年之位”。这批先进中国人对议会制度、政党观念的萌动,开启了中国人了解西方近代政党政治的大门。
甲午战败,洋务运动破产,激起整个民族意识的觉醒,“为积蓄的变革思潮打开了破堤的缺口”。[2]57在维新派宣传维新变法的过程中,西方政党政治开始引起国人关注。
首先,合群立会主张盛行,促进政党观念的传播。梁启超认为中国贫弱落后的原因是“独术”,所以要“合群立会”。康有为提出“故一人独学,不如群人共学;群人共学,不如合什百亿兆人共学。学则强,群则强,累万亿兆皆智人,则强莫与京。”[3]171因此,群学之风在知识分子界盛行。维新派在各地组织新式学会,倡导抵御外侵、宣传改良。虽迫于“党禁”高压,同时顾忌闻党色变的社会心理,无人敢将学会称为“党”,但新群体观的建立,使越来越多知识分子从“家天下”的封建观念束缚中解脱,有了“国群”观和“业群”观,社会群体间原本不可逾越的障碍被打破,有助于社会各方力量横向联合,有利于政党观念的输入。
其次,维新派积极创办报刊,极力宣扬政党观念。严复在天津《国闻报》上发表《论中国分党》,对政党与朋党作了区分。梁启超编《西政丛书》、王奇英编《时务通考》,均介绍了西方议会与政党。
这一时期较有影响力的是1897年1月在《时务报》(17)刊登的译自《大日本杂志》的《政党论》,此文对西方政党基本问题作了较详细论述。文章指出君主立宪和政党政治的相互依存关系。认为“政党之于立宪政治,犹如鸟有双翼”。对于政党的本质特点指出:“政党者,欲把握国家权力,政党之本志,欲主持国家之机轴。”[4]1146文章还将政党与“私党”及革命党作了区分,认为真正的政党是光明正大的,公义性的。文章对西欧各国政党体制比较后认为:两党制优于多党制,因为多党制国家“小党分派聚讼纷纭”,一旦政府和议会有分歧,可能导致“举国荡然”。[4]147
此后唐才常在《湘学报》发表了《各国政教公理总论》一文,提出政党因性质分为“党国”之党和“党党”之党。两者区别在于“小人党党,君子党国。”西方宪政体制下“党国”之党如同中国历代“君子之党”,所以国家富足文明。而中国自古“畏党若螫者党党”,以至“党党贼国,贼义,贼仁,贼羣”,[5]88导致国家积贫积弱。因此,他希望中国能合法公开产生“君子之党”,以达到“以党植国”。
唐才常将“君子之党”附比西方近代政党,虽有不当之处,却表达了前人不敢想、时人敢想不敢言的思想,反映了先进中国人将近代政党政治在中国付诸于实践的愿望。
秦力山经历庚子赔款后感触深刻,在《清议报》发表《政党论》和《论非立大党不足以救将亡之中国》两篇文章,疾呼“立大党救国”的口号。文章分析政党存在的必然性和合理性,向长期存在的“不党”思想提出挑战。他认为因人不同,思想各异,必然会有是非之分和是非之争,既然“人各其人”、“各家其家”、“各国其国”,那么必然“各党其党”。所以“天下者,党派之天下也;国家者,党派之国家也。”[6]47他提出公义性大党在国家危亡之际的巨大作用。“公党”乃一国之“精神、元气所在”;可保一国之主权并“排斥”无能之政府。要建立“公党”,有三个原则:“宜知立党之意,为一国非为一人;宜知一党之成,为长久非为一时;宜知入党之人贵抉择不贵滥取。”[6]48
从1903年2月起,罗普在梁启超创办的《新民丛报》上连载《政党论》,对西方政党基本问题作了具体分析。罗普认为中国虽未到建立“完全政党”的时候,但必先宣传政党观念,培养国人政治意识,为政党时代到来积极准备。因为“政党实力者,立宪政治之果也;而政党思想者,立宪政治之因也。”组建政党需要内、外条件的成熟。内在条件是国民具备“政治上之知识”、“政治上之竞争力”、“政治上之公共心”、“自制之能力”、“守法之义务”。外在条件是“打破彼此隔绝之限制;知识普及;人人平等;言论、出版、集会之自由;代议政体。”“完全政党”基本要素包括“以爱国心为第一根据”;“有一定之宗旨”;“以光明磊落为手段,以和平为竞争”。“完全政党”要有严密组织结构,包括民主基础上产生党魁、常务“会议”制度以及权责分明的“委员”机构。政党的主要功能有:“长国民自由之风”;“保社会和平之局”;“振国民之精神”;“增国民政治上之智识”;“养国民政治上之能力”;“便利民生”;“高尚民心”。[7]此文章对西方“体制内”政党含义、组织结构、组织原则及功能详细论述,使国人更全面了解西方政党政治基本构架。此文章对政党问题涉及之广,分析之深,水平之高在当时无人超越,甚至此后预备立宪后众多关于政党政治的文献“至多与这篇文章所达到的水平持平,只是他们更注重中国的现实情况阐发自己的观点而已。”[8]54留学风潮的兴起,新式学堂的建立,西方先进文化的传播,一批先进知识分子的极力鼓吹使政党观念在国人心中逐步形成。
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此后一系列改革,如资政院和咨议局的建立、《钦定宪法大纲》颁布,为立宪派组建政党创造了有利的政治环境。1905—1911年间,康有为、梁启超、杨度、张謇、杜亚泉等立宪派人士致力于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提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党理念。
立宪派理论家认为政治道德是政党的立足点和本质特征。“政党者,必当有胆量才能智识学问道德之五者,然前四者之事,可有可缺,而惟道德,则必不可缺者也。”[9]立宪派理论家对政党宗旨,政党组织建设及党员做出具体要求。政党最高目标是福国利民。即“以国家为目的”,“计民之利”、“谋民之福”、“除民之害”、“捍民之患”。政党组织建设最关键是党魁和党员的政治道德建设。党魁要以德服人。因为“党魁者,政党之中心也,精神也。”所以“党魁之资格,必兼才德气之三者,又必有以政治为性命之热诚,乃能感服党员,而干城党势。”[10]并且党魁要按照近代民主制运作方式选举产生。党员应具备高于一般民众的政治品格、政治能力,对党忠实不渝,党员之间要融洽相处、荣辱与共。
立宪派认为政党首要功能是塑造新式国民。因为“民智幼稚”是国家贫弱、政府腐败的根源。所以立宪派在诉求立宪救国的关头更认识到塑造国民精神的重要性,他们认为新国民“必先断其为政府奴隶之心,而视政府为己之公仆,有高尚发扬之大国民思想”。[11]113预备立宪时期,“国民之责任无可逃,政党之权利不可失”。因此立宪团体作为“完备政党之预备”承担改造国民素质,呼唤国民意识的重任。康有为在帝国宪政会成立时提出:“本会以讲求宪政为事……若不讲求,则口慕宪政,而身背宪理,是无由成政党,即无以强中国。”[12]489
政党另一功能是和平改良政府,维护社会稳定。立宪派理论家认为不必用暴力革命取缔专制政府,而应建立君主立宪制,开议会,建立责任内阁,利用政党和平改良政府,避免暴力革命带来的社会动荡。他们认为政党是“和平革命之神”。政党介于政府和国民之间调和矛盾。
至此,以西方“天赋人权”、“主权在民”理论为基础,以政党道德理论为支撑,以政党功效实用化为特点的立宪派政党学说在中国基本确立。
在救亡图存的大背景下,改良立宪派对政党问题较为系统和深层次的探究,代表了清末中国人对西方政党政治认识的最高水平。而同时期主张革命夺取政权的革命派致力于建国方略的研究,对西方代议制及政党政治持反对态度,对政党基本问题发表见解很少,虽有个别人士如宋教仁,对政党相关理论问题有一定见解,但广度和深度都无法和立宪派相比。它构建了中国人理解、模仿西方民主政治的基本架构,并冲破专制帝国体制下长期沉积的根深蒂固的“党祸”、“党禁”的社会心理。我们重新梳理西方政党观念在中国传播的这段历史,将对中国的政治民主化有一定的借鉴。
[1]郭嵩焘.郭嵩焘日记:第3卷[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
[2]张勇.中国思想史参考资料集:晚清至民国卷:上编[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3]汤志钧.康有为政论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1.
[4]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时务报(1—69)[M].台北:台湾文海出版社,1992.
[5]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所.唐才常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0.
[6]彭国兴,刘晴波.秦力山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7.
[7]罗普.政党论[N].新民丛报,第40、41 号(合本),光绪29年2月26日.
[8]杨德山.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政党学说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9]蒋智由.政党论[N].政论,第1号,1907年10月.
[10]郑浩.政党论[N].政论,第4号,1910年5月.
[11]张枬,王忍之.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M].上海:三联书店,1977.
[12]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康有为与保皇会[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
On the Spread of Ideas of Western Political Party by Constitutionalists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Its Political Party Ideas
PEI Fang
(College of politics and Economics,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Xi’an 710062,China)
In the period of the Reform Movement of 1898,along with the Constitutional Thought,Western political Party ideas were spread into China.During this process,effected by Chinese traditional political culture,political Party idea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were formed gradually.The spread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political party ideas in China have profound influence on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bourgeois parties as well as Chinese political democratization.
the Reform Movement of 1898;reformists;political party ideas;political democratization
K257
A
1009—5128(2012)01—0126—03
2011—10—09
裴昉(1986—),女,陕西渭南人,陕西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院2009级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研究。
【责任编辑 朱正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