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报编辑的职业认同感、职业素养和职业规划

2012-03-20 01:00詹歆睿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9期
关键词:认同感学报学术

詹歆睿

(渭南师范学院期刊管理中心,陕西渭南714000)

高校学报编辑的职业认同感、职业素养和职业规划

詹歆睿

(渭南师范学院期刊管理中心,陕西渭南714000)

高校学报编辑职业的隐附、特殊和繁重,需要高校学报编辑对职业有强烈的认同感,建立在职业认同感基础上的职业规划,表现为高校学报编辑从业的三个不同阶段。只有明确编辑应有的职业素养,并作出合理的职业规划,高校学报编辑才能将人生价值与编辑工作完美结合。

高校学报编辑;职业认同感;职业素养;职业规划

2012年3月7日的《陕西日报》公布了陕西省第十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在获奖的207项成果中,一等奖仅14项(著作类8项,论文类6项)。[1]在这14项成果中,有2项属于陕西高校学报界。姚远、韩松两位获奖者,不仅在办刊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绩,而且个人的学术研究也很有建树。这不是高校学报行业的个例,而是一个普遍的现象。他们有如下的共同点:一是从业时间长,有的从工作开始便一直从事学报编辑职业。二是办刊业绩高,他们担任刊物的主编或编辑部主任,所办刊物有的入选教育部名刊或名栏,有的入选为北京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等机构编制的国内主流核心期刊目录或来源期刊目录。三是个人科研成果卓著,如前文提及的姚远老师,长期从事科技期刊史的研究,获奖的《中国近代科技期刊源流》(1792—1949,上中下)一书,历时5年全部出齐。这部著作运用历史文献考证方法,以个案分析为主,全面考察了上溯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下迄于1949年中国科技期刊的起源和发展。四是在编辑、科研的同时,也长期从事教育工作,是博导、硕导,他们所领导的工作团队也是科研团队和教学团队。

以上列举的现象便是本文话题展开的缘起。作为一名高校学报编辑,笔者想追问与思考的是这些将编辑职业与人生过程价值完美融合的从业者们,是如何树立编辑的职业理想的,又是如何在艰辛与劳顿中坚持自己的选择从一而终的。这其中,必有让他们坚持与努力的动力所在,高校学报编辑职业的认同感应是首要的因素。

在笔者看来,高校学报编辑的职业认同感,是对自身职业的责任有清醒而理智的认识,并能主动通过编辑实践完成职业使命。从职业道德来看,编辑能够不为名利所惑,为学术传承与学术繁荣恪尽职守;从职业态度来看,编辑深深地热爱本职工作;从职业生涯来看,编辑能够多年坚持与固守编辑岗位。

一、高校学报编辑需要职业认同感

“干一行,爱一行”,这句朴素的话语告诉我们只有热爱自己的职业,才能做好本职工作。高校学报行业也同其他职业一样,需要职业认同感。然而,由于编辑工作以下的特性,对于职业认同感的要求又要高过其他的行业。

1.编辑工作的隐附性

编辑的劳动价值是附加在作品之上的。每期刊物出版之际,读者直接关心的是作品本身,是刊物本身,读者的期待视野是期刊为他们提供了什么样的精神产品,以及这些精神产品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了读者的精神需求。而编辑苦心孤诣、费尽心机、不辞劳苦的审稿、编排、校对等一系列繁琐的工作往往不被人了解和感知。作者获得了创作的成就感,读者获得了精神的愉悦和满足,编辑获得了什么呢?如果对编辑工作的特性有深刻的把握和了解,编辑自然会了然于心:每一次与作者心与心的沟通,每一期清样返厂付印,每一篇稿件转载引用,编辑内心的愉悦感和成就感就增加一分,对工作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就厚重一层。

2.编辑工作的特殊性

编辑的职责是对精神产品进行合理规范的编码,使之规范有序、连续不断地传播。一方面,编辑要替作者选择优秀的、创新的精神产品,编辑自身要具有较高的政治素养、文化素养;另一方面,因为要规范有序地传播文明成果,出版的法律法规、编辑业务技能、人际沟通技巧也是编辑的必备的职业素质。高校学报编辑工作,除了具有编辑工作的一般特点之外,还有其特殊和不易之处。编辑工作的客体是有一定创新价值和专业深度的学术文章,读者群体是专业的研究者,对于文稿的学术质量、编校质量要求很高,对编辑把握科研成果的能力与素质要求更高。这也是“编辑学者化”提出的原因和前提,既为编辑,又要成为学者,高校学报编辑因为“学术圈”的工作而又多了一重科学研究的任务和使命。在“编辑”与“学者”身份的完美结合中,必定要有对高校学报编辑工作的执着与热爱。

3.编辑工作的繁重性

编辑工作对理论素养、业务能力要求很高,编辑工作的繁重性不言自明。有编辑同仁这样形容:“此起彼伏的电话,接二连三的来访,四面八方的稿件,千头万绪的工作”。学报编辑要对学术成果进行选择判断、加工编排,这其中的每一字每一句都不能掉以轻心,而是字斟句酌,常常为一个字一句话一处引文而费尽周折。为了能更好地做好学术传播的“守门人”[2]15,编辑还需要学术眼光和学术水平。学报编辑多身处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自身还有科学研究和职称评定方面的任务。近年来,为了提高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的业务水平和能力,新闻出版总署还推行了《出版专业职业资格管理规定》和出版专业人员继续教育的规定,对从业人员提高了准入门槛,必须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和责任编辑证书。在职从业人员必须每年完成不少于72学时的继续教育。日常业务的繁重和从业带来的学习压力,常常使高校学报编辑疲于应付,长期坚守这一岗位必然需要更多更强的职业认同感。

二、高校学报编辑的职业素养

既然高校学报编辑是一个特别需要职业认同感的职业,那么,怎样才能成长为一个合格称职的学报编辑,继而成长为一个优秀的、如本文开始之初提到的优秀的从业者呢?对从业应具备的职业素养有明确而清晰的认识,是高校学报编辑做好工作的前提。

对于学报编辑的职业素养,业内人士讨论很多,也很详细。笔者主要从高校学报编辑的职业认同感出发,强调做好这一工作,必须具有的基本态度和基本素质。笔者把高校学报编辑的职业素养划分为职业认知、职业能力(科研水平)。

1.高校学报编辑的职业认知

职业认知是高校学报编辑对工作的认识。首先我们要明白高校学报的属性及现状。一般认为,高校学报发端于苏州大学1906年创刊的《学桴》杂志,经过百余年的发展,中国的高校学报已形成了一校一刊、综合性、多学科的局面,占据了中国期刊的1/4。它的主要功能是服务学科建设、提升科研水平、促进学术交流。尽管高校学报在科研信息的传播、科学人才的培养、学术成果的交流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全、散、小、弱”[3]的局面引起了外界人士的批评与指责,也使学报编辑同仁们深感焦虑与困惑。2012年7月30日,新闻出版总署印发了《关于报刊编辑部体制改革的实施办法》,高校学报的走向与改革引起了业内人士的极大关注,也成为学报同仁积极讨论的话题。

2.高校学报编辑的职业能力

在职业能力方面,学报编辑出版学术期刊,是学术圈里的“学术人”。为了能够更好地对稿件进行选择判断,有效地与作者进行沟通甚至是指导,学报编辑应该具有学术专长、学术眼光、学术交往,高校学报青年编辑应该从事学术研究,有前辈表述为“编辑学者化”。编辑要手握两支笔,红笔搞好编辑工作,这是编辑的立身之本职责所在;蓝笔进行学术研究,这是编辑的发展之本、工作需要。许多985、211高校的学报编辑部或期刊中心,成为出版、科研、研究生教育三位一体的教学科研单位,值得我们学习和效仿。在当下,数字化浪潮需要我们转变出版理念,创新传播方式;报刊体制改革需要我们具有危机意识,考虑刊物走向;广大读者的期待需要我们编辑精品期刊,树立刊物品牌。学报编辑任重而道远,要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修养、学识、能力,将编辑校对的枯燥转变为激扬文字的豪情,使稿件流转的琐碎转变成为人作嫁衣的喜悦,把工作压力的被动转变为热爱事业的主动。这样,我们必将收获内心的丰盈与人生的充实,必将收获知识的大智慧、人生的大境界。

三、高校学报编辑的职业规划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4]27借王国维先生的诗句,高校学报编辑也存在这样的三重境界,也是可以视作高校学报编辑的职业规划:

1.高校学报编辑的入门和起步阶段

从事一门职业,既是社会对个体的选择,更是个体对社会的主动选择。《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管理规定》第四条规定:“凡在出版单位从事出版专业技术工作的人员,必须在到岗2年内取得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证书,并按本规定办理登记手续;否则,不得继续从事出版专业技术工作。”“在出版单位担任责任编辑的人员必须在到岗前取得中级以上出版专业职业资格,并办理注册手续,领取责任编辑证书。”这意味着,从事高校学报编辑行业,不仅要有出版单位基本的学历、学位、专业条件,还要有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证书和责任编辑证书。这项规定对于提高出版专业从业人员素质、规范出版专业人员的职业管理、提升出版行业的出版水平具有重大而现实的意义。自2002年出版专业人员职业资格考试实施以来,很多从业者都取得了相应的证书。然而,这项考试较低的通过率,也使得在高校学报界从业有一定条件和门槛。年轻的学报编辑们既要有较高层次的专业背景(硕士、博士学位),还应有起码的出版专业方面的理论和业务知识。

对于初入高校学报编辑行业的同志来说,既要学习学报编辑的理论知识,还要学习学报编辑的基本业务技能。看似简单的工作干起来却不那么轻松。收稿、编排、校对、选题、出刊、归档、发行、传播等环节中,业务分工与同事协作,文案处理与人际沟通,出刊流程与编辑任务如何有条不紊?面对领导、同事、作者、读者、审稿人、审读员如何能够从容不迫?紧迫的出刊时间和繁重的编辑任务之间如何举重若轻?作者的要求与工作的原则如何能够有效平衡?印刷厂、编辑部之间如何轻松穿梭而有理有序?一环套着一环的编辑业务,常常搞得年轻编辑疲于应付而漏洞百出。然而,以上这些仅是编辑的基本业务或是基本工作,真正重要的是,作为一名传播学术信息和学术成果的学报编辑,如何确立坚定的政治方向,怎样将国家的方针政策内化为笔下的点点滴滴?

2.高校学报编辑的提高和认同阶段

经过入门和起步阶段,高校学报编辑掌握了基本的编辑理论和编辑业务,能够较为熟练地完成责任编辑(对稿件负责)、执行编辑(对每期的出版任务负责)工作,对于高校学报编辑工作有了初步的认识。对于日常编辑业务的处理,如收稿、编排、校对、出刊流程、人际沟通等方方面面,有了成熟而稳定的工作方式,可以胜任编辑工作。在提高阶段,编辑对于高校学报的选题、办刊方针、办刊策略甚至刊物发展走向会有一定认识,应从国家的方针政策、业内的主流认识与主要做法、刊物的发展与走向、服务教学与科研等方面,配合主编或编辑部主任开展编辑工作。也就是说,处于这一阶段的高校学报编辑,不只是“低头拉车”,而是“抬头看路”了。

业务方面的提高,应伴随着对高校学报编辑工作的认同。这将决定着编辑自身的职业幸福感和成就感。如果热爱自身的工作,乐于“作嫁”,那么编辑就会获得人生价值的归宿感,对于高校学报编辑行业的认同感也就随之产生,且在周而复始的稿件流转中获得愉悦感和成就感。众所周知,编辑工作繁重、琐细、不为人知的一面是由其工作性质决定的,许多的职业都有其不为大众所知的艰苦的一面。有的编辑因为自身素质、性格偏好、人生目标等不同原因,难以完成对高校学报编辑的职业认同。难以完成对本职工作认同的学报编辑又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可以胜任而不愿留在行业内,第二种是不能胜任。处于这种状态的编辑们常常被职业倦怠所困扰,“身在曹营心在汉”,不愿做、做不好、走不掉、离不开,职业的幸福感无从谈起,更无法完成对高校学报编辑职业的认同。笔者曾有意追问一位从事高校学报编辑工作四十年的老编辑,从事这项工作究竟是个人的主动选择,还是因为环境、机会等人生际遇造成的被动接受?当我们了解一些更为详细的信息时,就发现他们并不是没有机会离开,甚至这些机会在大多数人看来是不能错过、失不再来的好机会,他们长期留在这个行业中,是“主动选择”而非“被动接受”。究其原因,更多地还在于编辑内心对于本职业的强烈的认同感,从而支撑起他们选择时内心的坚定和从容。

因此,高校学报编辑的提高和认同阶段非常重要,他往往影响着高校学报编辑们对于职业的认识与选择,也是一个不得不过的心理关口。它可能不会表现在一个确切的可以把握的时期,但“提高”与“认同”却常常在编辑的内心被强化、被巩固,或是被淡化、被消解。

3.高校学报编辑的强化和升华阶段

当高校学报的编辑对自己、对刊物、对职业有了清晰而明确的定位,对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的学报发展现状了然于胸,对于学报的历史过程与发展形势有了深刻的认识,主动地思考刊物的发展与走向时,编辑走向了“强化”和“升华”阶段。如本文开头提及的,以及未曾提及姓名的许多高校学报前辈们,就是历经几十年的历练与辛劳之后,逐渐形成了自己编辑工作的思想体系,将人生价值与编辑工作完美结合,成为人们可敬可叹、树为楷模的“这一群”。如果要编写一本“中国高校学报编辑名人录”的话,他们将是被书写、被学习的,也是应该被记录、被赞叹的。

从编辑业务来看,处于“强化”和“升华”阶段的编辑,因为建立了对高校学报编辑的职业认同感,职业的选择已成为他们内心不变的信念,因此敬业变为乐业,辛苦变成愉悦,劳作积成硕果,他们的编辑业务不再局限于具体的编辑事务,而是带有开拓性、全局性、主动性。如单位内部制度的完善、整体业务的提高、年度选题的创意、刊物提升的举措等。从编辑理念来看,他们了解高校学报的成就,也明晰高校学报的不足,在“爱”与“痛”之间进行着思考与决择,回避高校学报被人指责的短处,发扬高校学报传播学术的长处。对于学报界的整体局势与刊物存在的个体情况,对于报刊体制的改革和自身改进的不足,对于业务提高的关键与个人工作的职责等等,会作出明确的判断和理智的行动,编辑理念趋于成熟、博大和精深。从编辑团队来看,他们往往是一个编辑团队的带领者和号召者,而这个编辑团队往往也是一个优秀的科研团队。无论是否居于领导者的地位,在业务中,都自觉不自觉地被这个团队列居于“老编辑”、“有经验者”的业务领导者地位。

对照高校学报编辑所处的三个阶段,我们应该思考自己处在哪个阶段,自身应该完善之处是什么,自己努力的方向在哪里?总而言之,“人们对自己专业价值的理解,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他们对自己人生价值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人就是他们毕生的作为。如果他们的职业在他们看来是重要的,他们对之抱以尊重并从而能够既丰富自己也丰富了社会,那么他们不会不感到自己的一生多半是重要的,值得尊重的,充实的。”[5]11如果我们对本职工作有强烈的认同感,出于内心地热爱并且能够在每一天每一篇的工作中践行这种出自内心的认同与热爱,高校编辑工作的三重境界,最终我们都会经历并且达到。

[1]陕西省第十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简介[N].陕西日报,2012-03-07(7).

[2]邵培仁.传播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名刊工程实施方案[Z].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社政[2003]12.

[4]王国维.人间词话[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5.

[5][美]贝内特·雷默.音乐教育的哲学[M].熊蕾,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责任编辑 朱正平】

University Journal Editor’s Professional Identity,Quality and Planning

ZHAN Xin-rui
(Editorial Management Center,Weinan Normal University,Weinan 714000,China)

The profession of university journal editors is indistinct,particular and burdensome,which needs university journal editors’strong identities.Based on the professional identity,the professional planning represents the three stages.When the university journal editors have their professional quality and the reasonable professional planning,they will perfectly combine the life value and editing work.

university journal editors;professional identity;professional quality;professional planning

G232

A

1009—5128(2012)09—0121—04

2012—05—05

詹歆睿(1975—),男,四川大邑人,渭南师范学院期刊管理中心副编审,文学硕士,主要从事编辑出版工作和当代文学研究。

猜你喜欢
认同感学报学术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高校艺术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感研究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成都市初任幼儿教师职业认同感调查研究
致敬学报40年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香港青少年国家认同感培育所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职业认同感对新入职护士自主学习能力的影响
学报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