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 佳
(西安外国语大学中文学院,西安710128)
宋词中颜色词的审美功能
董 佳
(西安外国语大学中文学院,西安710128)
宋词的研究多从文学的角度出发,分析作品的意境或写景抒情的创作手法等,少有语言学的视角。在当今跨学科视野优势日益显著的背景下,对于同一材料的不同视角的观察往往显示出独有的新意。我国古典韵文中对于颜色词的使用非常丰富,宋词尤甚。文章结合具体实例,对颜色词在宋词中表现出的审美功能进行了深入分析,并通过对比,对不同颜色词所体现出的语用特征进行了细致的阐述。
颜色词;宋词;审美功能
汉语的颜色词经历了从古至今的发展,具有许多鲜明的特色。除了描写颜色本身以外,颜色词还承载着许多颜色义之外的语义内涵,同时在语用层面上也往往表现出诸多功能。
我国古典韵文中对于颜色词的使用非常丰富,宋词尤甚。以往对宋词的研究多从文学角度出发,分析作品的意境或写景抒情的创作手法等,少有语言学的视角。在当今各学科之间交流增强、跨学科视野优势日益显著的背景下,对于同一材料的不同视角的观察往往显示出独有的新意。
颜色本身是自然现象,但当进入语言表达和艺术创作时,颜色词往往显示出一定的人文性,表现出特有的审美情趣和诸多语用功能。
颜色词在宋词语言中表现出的审美功能,具体地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得到体现:
宋词中所使用的颜色词往往表现几类特定的场景和语境。例如,在颜色词对举的词句中,颜色词“红”几乎只表现两类场景,一类是对自然界植物花草的描写,一类是描写与女性有关的各种情态。如:
例1 梅花,君自看,丁香已白,桃脸将红。(葛立方《满庭芳》)
例2 政迤逦、花梢红绽,柳梢黄著。(李壁《满江红》)
例1、例2中“红”描写自然界花草的景色。
例3 残妆浅,无绪匀红补翠。(柳永《望远行》)
例4 翠偏红坠。唤起芙蓉睡。(吴文英《点绛唇》)
例5 明朝一棹人千里,多少红愁与翠颦。(赵善括《鹧鸪天》)
上例中的“红”描写与女性有关的各种情态:例3中“红”转喻化妆用的胭脂;例4中“红”指女子的首饰;例5中“红”与“翠”则直接指人,且特指女子。
宋词中颜色词“红”的使用表现出鲜明的特点,即绝大多数出现“红”,特别是“红”与其他颜色词对举并用的词句,都是描写花草景物或者表现女子情态的场景。
值得注意的是,此类用法中的颜色词只是表现特定的场景内容,并不能直接地表达情感。而词人的感情、情绪往往是通过修饰或描述颜色词的谓词性成分来传达的。比如:
例6 紫腻红娇扶不起,好是未开时候。(张鎡《念奴娇》)
例7 粉轻红袅一生娇。(张鎡《虞美人》)
例8 爱莲香送晚,翠娇红妩。(陈允平《扫花游》)
例9 飞絮悠扬,散花零乱,绝胜翠娇红冶。(赵以夫《探春慢》)
例10 对触目凄凉,红凋岸蓼,翠减汀苹。(秦观《木兰花慢》)
例11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柳永《八声甘州》)
例12 不忆故园,粉愁香怨,忍教华屋,绿惨红悲。(方千里《风流子》)
例13 紫凋红落后,忽十丈,玉虬横。(杨子咸《木兰花慢》)
上例中词人的感情和情绪是通过谓词性成分,如“娇”、“妩”、“袅”、“冶”和“凋”、“衰”、“愁”、“惨”等传达出来的。颜色词的主要作用仍在于通过转喻代表所描写的对象。
从以上所举来看,宋词中颜色词所表现或描写的对象,多数是在传统审美习惯中具有诗意和美感的事物,如风花雪月、青山绿水、碧空白云等等。虽然某些作品中也存在着不太常见的取景对象,但总体看来大多数作品呈现出一定的倾向性,这也与宋词本身题材的特点有关。
颜色词被用于言语创作,实际上是对人们色彩感受的表达。生活中人们对色彩的感受往往是临时的、随机的心理现象,而非理性的鉴别,因此对色彩的心理感受往往具有经验性,而且也会被他人的经验所影响。
1.因为观察角度、光线或季节等原因,人们对同类事物色彩的视觉感受会有不同。
比如,同样是描写柳枝,不同语境下却使用不同的词语——金柳、翠柳、绿柳,如下例:
例14 露花倒影,烟芜蘸碧,灵沼波暖。金柳摇风树树,系彩舫龙舟遥岸。(柳永《破阵乐》)
例15 膏雨晓来晴,海棠红透。碧草池塘袅金柳。(蔡伸《感皇恩》)
例16 南楼翠柳,烟中愁黛,丝雨恼娇颦。(晏几道《少年游》)
例17 春语莺迷翠柳,烟隔断、晴波远岫。(吴文英《夜游宫》)
例18 绿柳朱轮走钿车。游人日暮相将去,醒醉喧哗。(欧阳修《采桑子》)
例14、15景物中,柳树的旁边均有水波,在阳光的照映下,柳丝也会映出金灿灿的波光,因此,词人便用“金”来修饰柳,以表现当时特殊的视觉效果。例16、17、18中,景物的环境有所不同,要么天阴、烟雨,要么日暮,没有很强的光线,因此柳树看起来便是正常的绿色、翠色。
一般来说,柳树给人的色彩感是绿色的,但由于词人写景时的不同的环境因素,产生不同的视觉感受,于是词人使用不同的颜色词来表现这些感受,使词作呈现出不同的美感。
2.不同的颜色词能够传达不同的心理感受或情绪。
比如,黑云——黛云,如下例:
例19 况青岗不助,晋家风鹤,黑云直卷,吴分星牛。(陈著《沁园春》)
例20 黑云飞起。夜月啼湘鬼。(张炎《清平乐》)
例21 璧月初晴,黛云远澹,春事谁主。……谁知道,断烟禁夜,满城似愁风雨。……缃帙流离,风鬟三五,能赋词最苦。(刘辰翁《永遇乐》)
例19、20中所描写的景物均给人压抑,甚至有些恐怖的心理感受,而“黑云”更增添了对这种氛围的渲染,很大的原因便在于其中颜色词“黑”的使用。“黑”在用于自然景物时总会带给人晦暗、压抑之感。
例21中的“云”从视觉上应该也是灰黑色的,但词人没有使用“黑”而是用“黛”来修饰“云”。“黛”在宋词中常用于形容女子的眉色,因此较之肃杀的“黑”,“黛”能显出些许柔媚的美感。通读整首词可以发现,词所表达的并非压抑恐怖之感,而是人的一种低落、愁苦和略带忧郁的情绪,因此词人用同是黑色系的词“黛”来修饰“云”,将这种略带失落的情绪与“黑”本身给人的过于压抑、凶恶的感觉区别开来,只是呈现出一种委婉、忧郁的美感效果。
又如,白云——碧云:
例22 坐中无物不清凉,山一带。水一派。流水白云长自在。(沈蔚《天仙子》)
例23 我平生,心正似,白云闲。(吕渭老《水调歌头》)
例24 无心出岫,白云一片孤飞。(辛弃疾《新荷叶》)
例22—24中的“白云”表现出的是平淡、悠闲的情绪,颜色词“白”的使用画龙点睛式地带出了这种审美效果;
例25 江天虚旷,暮林横远,人隔银河水。碧云渐展天无际。(吕渭老《青玉案》)
例26 弄珠江,何处是,望断碧云无际。(苏氏《更漏子》)
例27 春悄悄,夜迢迢。碧云天共楚宫遥。(晏几道《鹧鸪天》)
例28 望断碧云空日暮。无寻处。(苏轼《渔家傲》)
例29 远汉碧云轻漠漠,今宵人在鹊桥头。(苏轼《浣溪沙》)
例25—29中的“碧云”,既有描写晚上的云,也有白天的云,而颜色词“碧”具有通透、清澈的审美意味,使其描写的景物呈现出空旷、高远的意境。此处,不同的颜色词体现出不同的审美功能。
(3)不同的颜色词还能够传达出人对事物不同的印象和态度。
比如,黄齑——金齑:
例30 先生馋病老难医。赤米厌晨炊。自种畦中白菜,腌成瓮里黄齑。(朱敦儒《朝中措》)
例31 盘龙痴绝求鹅炙。这先生、黄齑瓮熟,味珍无价。酒颂一篇差要妙,庄列诸书土苴。(刘克庄《贺新郎》)
例32 何处鲈鱼初荐,错俎金齑点脍,令我忆东州。(王之道《水调歌头》)
例33 八月紫莼浮绿水。细鳞巨口鲈鱼美。画舫问渔篙暂舣。欣然喜。金齑顷刻尝珍味。涌雾驱云天似洗。静看星斗迎蟾桂。枕棹眠蓑清不睡。无名利。谁人分得逍遥意。(洪适《渔家傲引*渔家傲》)
“齑”即古时的腌咸菜,但词作中分别使用“黄”和“金”修饰“齑”,表现出对眼前的菜不同的看法和态度:用“黄齑”时就是指生活贫苦时吃的粗咸菜,而用“金齑”则指名贵精致的美味佳肴。同样是咸菜,可能在颜色深浅上有所差别,但最重要的区别在于,农家吃饭时只有咸菜和赤米(即陈年的米)做的饭,咸菜就称为“黄齑”;而跟鲜鲈鱼配在一起的咸菜就显得金贵许多,因此称为“金齑”。此处,“黄”和“金”分别传达出人对事物的态度和看法。
颜色词除了表现颜色之外,有时还承载着许多民族文化心理关于颜色的联想意义。
例如,黄尘——红尘
例34 黄尘扑扑谩争荣。(赵师侠《鹧鸪天》)
例35 利名汩没黄尘里,又那知、清胜无穷。(赵师侠《风入松》)
例36 况与佳人分凤侣,盈盈粉泪难收。高城深处是青楼。红尘远道,明日忍回头。(张先《临江仙 》)
查阅注释,“黄尘”与“红尘”都可以被解释为“尘世、俗世”,“尘”即“尘世”,用来笼统地隐喻人生或人世。但阅读相关词作后我们不难发现二者的区别:使用“黄尘”的词作多数是感慨“皇权下官场上权利争斗”的纷乱,如:
例37 唤取黄尘冠盖客,暂来徙倚片时间。(吕胜己《瑞鹧鸪》)
例38 叹黄尘久埋玉,断肠挥泪东风。(孙道绚《醉思仙》)
而翻开使用“红尘”词作,却看到不同的光景,其更倾向于表达“情场”的失落与迷惑,如:
例39 岂知别后,好风良月,往事无寻处。狂情错向红尘住。忘了瑶台路。(晏几道《御街行》)
例40 别来楼外垂杨缕,几换青春。倦客红尘。长记楼中粉泪人。(晏几道《采桑子》)
宋词中的“黄”有相当一部分与“皇家或尊贵”相关,而“红”在很多情况下是一个“女性化”较强的词,相对于多数为男性的创作主体,“女性”往往透着“情爱”的意味,因此“红尘”一词更倾向于表达与情感、男女之情相关的意味。
虽然随着语言的发展,“黄尘”渐渐被遗忘,“红尘”已被人们用作了“尘世、俗世”的一个普遍表达,但其实这种意味到现代的今天仍隐隐地存在着,我们可以从大量现代歌曲的歌词中体味到。比如,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片尾曲《历史的天空》中词句:“淹没了黄尘古道,荒芜了烽火边城。”由于《三国演义》主要讲述的是乱世英雄争夺天下之事,因此用“黄尘”,而罗大佑的爱情歌曲则叫做《滚滚红尘》。
又如:
黄发——白发
“黄发”与“白发”都可以转喻老人,但“黄发”老人往往是尊贵、富态且长寿的。这与颜色词“黄”携带的“与皇家相关的尊贵之义”密切相关。如:
例41 天教慈母寿无穷,看君黄发腰金贵。(张孝祥《踏莎行》)
例42 黄发四朝元老,又谁知、重生绿发。(程珌《水龙吟》)
例43 黄发丝丝,赤心片片,俨中朝人物。(魏了翁《醉蓬莱》)
例44 紫髯黄发,到今如此清健。(黄人杰《念奴娇》)
相比之下,“白发”老人则显得有几分苦涩,常常是失落的、甚至是有几分潦倒的。“白发”往往意味着青春已去却壮志未酬,便显出凄凉之感。如,
例45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范仲淹《渔家傲》)
例46 无可奈何新白发,不如归去旧青山。(苏轼《浣溪沙》)
例47 而今白发三千丈,愁对寒灯数点红。(向子諲《鹧鸪天》)
例48 成何事,独青山有趣,白发无情。(吴泳《沁园春》)
宋词中的“白”是一个较为复杂的颜色词,其文化内涵往往靠与之结合的名词来激活:
“白”的本义即白颜色,从古代染色技术的角度看,“白”也有未染色的、未经修饰的意思。因此,古人的住所,有的是经过修饰的雕梁画柱、朱门绿窗,有的人家则没有财力或地位去装饰住所,于是住的地方就称为“白社”、“白屋”。
古人也会将这种“某事物是否附加上它物”的意思,与“人的地位财富状况”进行一种认知上的对应。一个人做了官,可以说是“官位加身”,那么没有官位财富加身的人,就是“白身人”。
可见,“白”既可表示未经修饰,也可表示人无财力、无地位的状况。于是“白”引申出了“无名无利”的文化涵义,与“富贵”、“名利”相对立。
通过以上分析可见,颜色词在宋词中的使用,不但表现出多元的语义特点,而且在语用功能上更加丰富。除了展现不同的审美功能,往往还隐含着颜色义以外的诸多附加文化涵义。这些现象跟中国从古至今的历史文化,以及一个时代特殊的社会心理等都密切相关。事实上,对于语言中词汇语义的研究,乃至文学语言的品鉴,都不应忽视对相应的社会、历史、文化、哲学思想以及文学传统等因素的考察和参照,否则便无法真正参透其中的细节和真谛。
[1]朱德才.增订注释全宋词[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
[2]叶嘉莹.词之美感特质的形成与演进[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3]张惠民.宋代词学审美理想[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
[4]何自然,陈新仁.当代语用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责任编辑 朱正平】
Pragmatic Function of Color Words in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 Song Ci
DONG Jia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College,Xi’an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Xi’an 710128,China)
Chinese color words have experienced much change from ancient times to today.Besides describing colors,they can also express many further meanings and play pragmatic function at the same time.This paper has taken Quan Songci,which is an important representative of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as its basic material and the pragmatic function of color words as its main objects of study.On the one hand,the paper discusses the aesthetic function of color words in detail;on the other hand,it illuminates the pragmatic characteristics of color words when they entering Song Ci,which is the classical poetry type of Chinese literature.
color words;Song Ci;aesthetic function
I206
A
1009—5128(2012)09—0093—04
2012—05—04
董佳(1981—),女,陕西西安人,西安外国语大学中文学院讲师,文学博士,主要从事认知语言学及词汇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