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亥俄的温斯堡》的自然主义潜流

2012-03-19 23:56李细平
外国语文 2012年6期
关键词:畸人俄亥俄潜流

李细平

(湖南外贸职业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7)

舍伍德·安德森是美国现代主义文学之父,其作品《俄亥俄的温斯堡》(又译《小镇畸人》或《温斯堡,俄亥俄》)被认为是现代主义文学流派旅程碑式的作品。这部作品由22个单独的故事构成,每一篇都是一个完整的短篇故事,从文类上来划分可以看成是一部短篇故事集。但是,故事之间则构成了明显的互文关系,因此也可以看作一部完整的长篇小说。不仅仅是作品结构形式上的互文,而最重要的是作品传载的多重主题使其成为一个整体。其中,《俄亥俄的温斯堡》从字里行间流露出了一种自然主义的潜流。本文将从文本的内容入手,结合安德森自然主义思想主题,对《俄亥俄的温斯堡》为何存在自然主义潜流而不被称作自然主义者这一问题进行分析与研究,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理解这一作品的内在机制。

一、《俄亥俄的温斯堡》中的人物对环境的反应

《俄亥俄的温斯堡》发表于1919年,其创作的时间也就是出版的前几年,当时美国正处于机械化、工业化与城市化的进程中。工业文明在人们头脑中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冲击,有的人从中获得了巨大的利益,而有人则丧失了自己赖以生存的手工制作技巧。生产方式的转型导致了人们社会生活的城镇化,也导致了美国小城镇生活的多元化。资产阶级对利益的谋求冲击了人们的思想,财富与金钱成为人们生活的终极目标,一些人的美国梦从此产生,而另一些人的梦想则开始破灭。变化中的环境使人们无所适从,并因此而出现了作品中所描写的奇异、古怪之人。也就是说环境异化了人们的思想和观念,导致了“畸人”的出现。马克·瓦蓝指出,“舍伍德安德森的写作生涯的很大一部分都是受到历史的吸引”[1]。安德森事实上是亲历了这样一个特殊的美国历史进程而将这一进程用艺术的方式将它描绘给读者的。而从意识形态上来考察,安德森毫无疑问是用包括自然主义表现手法在内的叙述方式来表现人物孤独与异化的主题。

小说中的温斯堡以俄亥俄州的克莱德为原型,这是安德森成长和居住过的小镇,是一座具有典型性的美国小镇。在日渐都市化的美国,出现了很多大都市,温斯堡处在美国的中部位置,在人们心目中是一种能让人怀旧的理想地带。然而,安德森在作品中用他那与众不同的讲故事的方式,对形形色色的人物进行描绘,并从字里行间透露出美国小镇的现实生活。安德森将第一个故事设计成类似于故事集的总序言一样,以便于故事与故事之间构成浓厚而密切的互文关系,同时也给作品的场景作了空间上的定位,即所有这一切都发生在温斯堡这一小镇。

作品中的人物都被描写成畸人(grotesques),也就是奇怪的人之意,但这些人都是小镇生活中见到的普通人,象征着美国生活中的各种普通人物。这些人被说成是畸人是因为在普通人的面貌之下还隐藏着人类隐秘的一面,也就是从心理和行为的层面,这些人都隐藏着被认为在人格上是具有奇异的一面。正如作品中所描述的那样,“畸人并不都令人可怕,有些谈笑风生,有些人几乎美如天使,还有一位畸人,一名妇女完全被描绘成奇形怪状,用她那奇怪之处伤害了老人。当她路过的时候,会发出像小狗悲嗥一样的杂音。”[2]可见,畸人也像普通人一样是形形色色、五花八门的,畸人的奇怪之处可以分成两类:第一是心理层面上的怪异,第二是行动上的怪诞。安德森将人物的奇异之处与人物的生活环境、人物所处的人文环境、时代精神都融合在作品之中。故事中的细节、细微的生活方式、人物心理活动的细腻的表现,都足以说明安德森讲故事艺术等高超之处。具体说来,安德森是用他那与众不同而且充满着艺术创造力的创作方式在描绘当时美国社会的真实现实。

社会环境的变迁是导致奇人产生的根源。美国资本主义对利润的追求,导致并加速了工业化的进程,机器生产代替手工业制作,伴随而来的是城市化的历程。美国的工业化与城市化从表面上看是一种物质文明的进步,但伴随而来的是物质文明在不知不觉地吞噬着人类的精神世界,渐渐地改变着人们赖以生存的生活方式、文化习俗、宗教信仰、意识形态以及生活态度等,滋生了各种异化现象。《俄亥俄的温斯堡》就是安德森从各个角度用自然主义的原理来剖析美国社会异化现象的典范。在作品中,“古怪”一则故事充分演示了环境是怎样影响人类行为这一自然主义法则的鲜明例证。故事中的柯利父子,在温斯堡经营一家父子商店,希望以此作为谋生的途径,但是柯利父子原来是农民,只习惯在农庄干活,手工业向机械化过渡使他们丧失了在农庄生活的机会,来到温斯堡后以经商为生,不料这对柯利父子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商店却成了什么都卖但什么都不卖的店铺。柯利家的人也被镇上的人当作怪人看待,小柯利因此对父母愚蠢的经商行为而苦恼,将乔治·威拉德狠狠地揍了一顿后就坐火车远走他乡了,目的是证明自己并不古怪。柯利一家的经历演示了环境对人的异化过程,作为传统经济环境中的人,柯利一家以务农为生,生活在自然经济的时代,无忧无虑、生活自在,而新的机械化生产剥夺了他们生存的环境,正如池塘里的鱼,水被人用水泵抽干以后就面临着生存的危机。柯利一家来到温斯堡是一种本能地寻求生存环境的行动,而小柯利的出走同样也是因对新的环境不适应而做出的本能反应。

虽说温斯堡对有些美国人来说是一种理想的境界,但在美国工业化和都市化进程中也无不受到影响,特别是这里的居民都在新的环境下被异化,以至于很多人都被称作畸人。温斯堡的居民来自不同的地方,到这里来的目的也各不相同,如故事“哲学家”中的那位医生,“酗酒”中的汤姆·福斯特,“古怪”中的柯利一家等都是温斯堡的外来移民,形成了一种多元文化的背景,温斯堡有学校,各种教派和教堂,但是读者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在温斯堡人与人之间总是存在着一种隔阂,似乎人人都有一种内心的秘密,作为个体的人都存在孤独的一面。如故事“畸人之书”中无名的老人提到的“畸人”与温斯堡的居民之间的关系清晰可见。“手”中的温·比德尔鲍恩因为他那不同凡响的手而被赋予了畸人的特点,这也是他麻烦与烦恼的根源,他的手使他失去了教职并使他与人隔离。安德森用比德尔鲍恩的与世隔绝和悲悯来演示人物的孤独和异化状况。纵观作品中的人物,几乎所有人都在某种程度上,不论是在精神上还是在形体上,都与社会上的其他人隔离开来。如波特所言,“舍伍德·安德森的《俄亥俄的温斯堡》极度地关注着人们理解上的困难”[3]。这毫无疑问是一种异化的表现,是由于特殊的生存环境造成的,具体说来就是美国的工业化和都市化使温斯堡的居民失去了身份认同感。

在工业化与都市化到来之前,美国普通人生存的方式多为在农庄务工或从事手工制作,是一种自然形成的集约化的经济方式,也是人与人之间交际的纽带;但随着工业化的侵入,人们的价值观因整个社会变得势利与物欲横流而被异化,人们不得不放弃传统而在新的环境中挣扎,失去了人与人之间交往的纽带,因而也导致人与社会相脱离状态,更不能确定自己的身份。正如安德森自己所概括的那样,“当代的物质主义、工业化、和都市化导致公共关系的恶化和个人孤立感的渐涨”[4]。自然主义往往是受达尔文适者生存的信条为主旨,而环境与生存的关系一直是自然主义文学所探索的一个重要主题。安德森深受德莱塞的自然主义创作影响,被认为是在创作过程中超越了这一流派而又有重要贡献的作家之一,而在安德森刻意强化讲故事艺术的同时,用一种更为生动的方式保留了作品自然主义的创作潜流,并使作品饱含着时代的气息,成为新现实主义的开路先锋。温斯堡奇异的举动,人物内心世界的孤独感都演示了环境与人们生存状况之间的关系。因此,《俄亥俄的温斯堡》是一部具有浓郁时代气息,用自然主义潜流将各个分开的故事连接起来构成的一部现代美国小说经典之作。

二、人物生理与意识形态的刻画

《俄亥俄的温斯堡》中自然主义潜流的另一个层面体现在安德森对人物生理状况的深层揭露。作品中对人物生理状况探究主要是表现在安德森对人物爱情、性渴望和性压抑等方面关注。安德森善于通过讲述人物的行动来演示人物生理状况,即人物行动的产生是由于某些生理需要而导致的,他企图从自然主义的原理来解释人类的行为。在关注人物心理状况与行动之间的联系后,读者可以轻易地察觉到隐藏在文本之下的自然主义潜流。

《俄亥俄的温斯堡》中有不少故事是表现人物渴望爱情而发生的各种事件,特别是在表现乔治·威拉德的情感生活和对爱的渴望时,安德森只限于只讲叙人物的行为,但这种行为却十分生动地演示出其渴望爱情与性爱的生理状况。故事“无人知晓”、“教师”、“觉醒”等都演示了威拉德·乔治朦胧的情感涌动和对异性爱的渴望。在“无人知晓”中,安德森栩栩如生地讲述了乔治第一次去与路易丝·特鲁妮恩约会的情景,安德森将这一行动描写成一个动态的过程,人物的心理状态伴随着这一过程的演绎而表现出来,而人物的心理状态作用于人物的生理状态。虽然乔治与特鲁妮恩的约会因乔治对她的不满意而告终,但作品在人物心理的表现则是十分透明而真实无误,同时还将人物对异性爱的生理状况表露无遗。

爱情产生的根源有生理上的原因,是这种情感会受到外在环境的影响,这正是安德森所要表达的自然主义规律。故事“冒险”充分地演示了爱情与环境之间关系。女主人公艾丽丝·亨德曼是位年轻美丽的女子,与年轻人奈德·柯里共浴爱河。有一天,奈德打算离开他所在的《温斯堡鹰报》,去克利夫兰寻求事业上的发展,两人约定好在奈德找到一份好的工作时回来接爱丽丝过去。到了克利夫兰,奈德在一家报社就职,后来又转到芝加哥。奈德感到孤独,几乎天天都给爱丽丝写信。他所租住的同一栋房子还住着几个女人,其中一个吸引着奈德的注意力,他忘记了在温斯堡的艾丽丝,在有一年的年终,他停止了给艾丽丝写信。艾丽丝对爱情坚贞不渝,父亲去世后,她在一家店铺工作,她想攒钱去芝加哥找奈德,可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她渐渐意识到自己的年龄已经不小了,她感到孤独;有一天,她回到家中,家人外出,她剥光了自己的衣服,裸奔在黑夜的雨中,渴望有一个男人能触摸她一下,在回到房间经过一番反思后,艾丽丝决定面对很多温斯堡人都必须面对的现实,艾丽丝经历了从无知到醒悟的人生顿悟。故事中贯穿环境影响人并改变人的自然主义规律,奈德和艾丽丝相爱是因为两人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但奈德离开温斯堡去克里夫兰谋求发展的打算是因为他所处的环境所迫使,他觉得在《温斯堡鹰报》工作对自己的生活不会发生改变,前途暗淡,因此他是在下意识地选择自己生存的环境。而在他到了芝加哥以后,孤独仍然缠绕在他身边,周围的环境又对他发生了作用力,使他在见到另一位女性时见异思迁,或者说是新的环境导致了他思想和行为的改变。这也是他最终放弃了艾丽丝的原因。在奈德离开以后,艾丽丝的处境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她所做的一切都是在等待着与奈德的重逢,他一直坚守着爱情的诺言,然而,她无法抵挡的是时间的煎熬。环境的变迁最终也使她开始醒悟,最终认识到必须接受很多温斯堡人都必须面对的现实。透过“冒险”这一故事,安德森让人们懂得,人们因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开始相互爱恋,而随着环境的变迁,人们对爱情的需要也会变迁,安德森演示了自然主义规律是如何对人们生活产生影响。

与生理有着密切关联的主题是作品中人物的性渴望。作品中最重要的人物,乔治·威拉德是一个从少年走向成熟的人物,其行为举止中不时流露出对性的渴求,如在“无人知晓”中他与路易丝·特鲁妮恩在乡野发生性关系,在“觉醒”中他幻想着与培尔·卡朋特演绎成人一样的性经历,性渴望总是使他陷入困境。另一人物哈特曼在“教师”中则是一名偷窥者,在看到女教师凯特时陷入了性欲的困境,充分演示着即使是宗教人物同样也具有对性的渴望。作品中的多位女性,包括伊丽莎白·威拉德、凯特·斯威夫特、艾丽丝·亨德曼、路易丝·特鲁妮恩、蓓尔·卡朋特都体现出了女性渴望得到性满足的迹象。事实上,性渴望是一种正常的生理表现,但作品中人物的各种怪异的行为,是因为性压抑所造成的。性压抑不仅与人物的生存坏境有关,而且与温斯堡的人文环境也有密切的关联。当时温斯堡的环境正是美国学者提鲁斯·米勒总结的一番景象:“安德森将温斯堡的场景设置在美国历史的转型期,美国内战与世纪交叉之间的那些年代,当时小镇社团正开始受到财富的巩固和社会等级的分界;从小农庄转换到银行业和制造业;阅读报纸的流行和消费文化的兴起;年轻人往城市的迁徙以及城市被一晃而过的新开发导致的停滞。”[5]可以看出这是一个情感涌动的时期,作品中所描写的两性关系正是在一种特殊的文化背景和历史背景下形成的。19世纪中晚期一直到世纪交替之际是美国城市化的高潮时期,工业文明也侵入到了中部的城镇,包括温斯堡这样一个以安德森故乡为原型而虚构的小镇。在工业文明到来之前,清教主义文化一直是指引人们生活态度、行为举止和意识形态的主导思想,其中禁欲主义是清教主义的主旨,这一教义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意识形态,而禁欲主义事实上也压抑了人们的性生理并导致一些不良的结果。温斯堡人一方面面临着新的生存环境,另一方面还受着禁欲主义思想的影响,导致异性恋的失败和作品中所描写的怪异行为,“确实,很大一部分安德森的作品处理异性恋经历的反常。”[6]具体说来,是不断变迁的环境造成了作品中人物性行为的怪异,是人物在性方面感到压抑,也强化了人物的性渴望。

作品中多处涉及到性的问题,体现在人物生理和心理的方面。从人物朦胧的性意识到难以控制的性压抑,安德森用生动的故事一步一步地流露在字里行间,他没有刻意用大量的篇幅来直白地讲述人物的性心理状况,而是用简约的文字来描述人物的行动,并将人物的性意识流露在一些颇具真实感和自然感的情节发展过程中。人类的生活中本来就包含着性,而小镇温斯堡这一代表美国中心部位的地方的人们的生活也自然会有着与自己地理位置和人文环境相对等的性的问题和性的意识。安德森只是按照自己的所见所闻、自己的经历、自己对性的理解来对性的问题进行刻画,更为显著而且是更为重要的是,安德森不仅是对温斯堡人性特征的细腻的揭露,而且是通过性的问题的探讨来解释人物的行为发生的原因和动机,这一点正好是自然主义所要探寻的真理之一。

三、《俄亥俄的温斯堡》的自然主义潜流

美国著名批评家阿尔弗雷德·卡静在《在本土的立场》(另译为《现代美国文艺思潮》)一书中将安德森与刘易斯归入新现实主义的文学范畴,认为他们引入的新现实主义与80年代和90年代盛行的现实主义在形式上进行的斗争只是形式上的关系。卡静还指出:“自然主义者对于权力的斗争有兴趣,而像安德森与刘易斯那样的人特别远离自然主义,有如他们远离古老波利耶那传奇(指托尔斯泰的小说传奇)一样。”[7]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卡静将安德森看成新现实主义者,也说明安德森的创作是现代主义的先锋,影响了后来的现代主义文学,如海明威、福克纳以及纳撒尼尔·韦斯特等人的创作。卡静认为,安德森被称为自然主义者是因为现实主义文学总是被认为与德莱塞的客观的现实观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卡静所指的新现实主义,其实是指的现代主义,新现实主义力求在创作中表达一种自由,这也是其与自然主义的区别,而自然主义往往被认为所描述的都是一个个黝黑世界。但是,众所周知的是,安德森结识过“芝加哥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家,特别是德莱塞对他的影响很大,其部分作品中有明显的自然主义特征,如《林中之死》就是一部自然主义特征明显的作品。即使我们不能将安德森看作十足的自然主义者,但我们不能对其作品中的自然主义主题视而不见,因此,我们可以说安德森是一个现代主义者,但其作品中存在着一股强大的自然主义潜流。

在理解《俄亥俄的温斯堡》的自然主义潜流之前,我们必须对作品主题的多重性有十分深刻的把握。安德森用简约的文字建构了作品的文本外壳,并同时还表现了包括宗教、心理、社会、人类不同情感等多方面的主题。在表现这些主题的同时,也将主题的内涵与自然主义的内在机制结合在一起,从而建构了一股自然主义的潜流。如故事“手”、“上帝的力量”、“教师”等都既涉及到显而易见的宗教的主题,又涉及到对人物产生影响的宗教、社会环境、心理与生理等因素造成的深层的自然主义主题。“安德森受劳伦斯、弗洛伊德、屠格涅夫、格特鲁特斯泰因等人的影响。”[8]正是在继承这些前人的衣钵的同时,安德森发展了其自身的多重主题。正如杰弗里·麦尔斯指出,“像弗洛伊德一样,劳伦斯认为男人和女人都在试图压抑自然的性欲时受到挫败,这种欲望一直在挣扎着寻求表现。”[9]故事“手”中人物正是表达人在性欲受压抑时如何寻找一种表达这样一种主题,“手”中的温·比德尔鲍恩是一位深受学生的喜爱的教师,但由于喜欢用手抚摸学生而受人误解,而实质上他的行为是出于对学生的爱怜与喜欢。比德尔鲍恩的行为说明他是一位受到严重性压抑的人物,他下意识地用手抚摸别人来释放性压抑,从而获得灵魂的拯救。在故事“上帝的力量”中,哈特曼牧师在偷窥小学女教师,发现赤身裸体的凯特斯威夫特在床上祈祷,以为上帝显灵,通过她给他带来启示。一方面,说明他性欲受到压抑而导致了他偷窥的行为,另一方面,他的行为又总是受到宗教思想的制约。比德尔鲍恩和哈特曼的行为都是因为性压抑所造成,安德森从中突出了关于人类心灵拯救的主题,这一层面是属于宗教的;在此性压抑的释放过程具有隐喻意义,也就是人物获得拯救的过程。而驱动性压抑的最初的原因是人物体内的力比多,是生理方面的,而这种压抑在人类受到文明侵染后又加入了心理上的因素。从比德尔鲍恩和哈特曼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到,安德森是在作品中表现一种劳伦斯式的人类心灵拯救的主题,而隐藏在这一主题之内的真正动因是作品的自然主义潜流。

作品里的劳伦斯式的心灵拯救主题中,凯特·斯威夫特是一名至关重要的人物,她传载着安德森头脑中的理想的女性。作为一名小学女教师,她既有美丽的身体和外貌,又才华横溢,还隐藏了热情似火的性格,其独特的魅力说明她在人际关系中是一位理想的女性。凯特成为很多人的偶像,深受学生喜爱,甚至让多位男性迷恋,如乔治威拉德、哈特曼牧师等人都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实质上,她象征着一位“具有创造力的爱神”[10]。她的创造力来自于她女性的身体,因为女性身体本身就是一种美,而这种美是所有美的源头。凯特作为创作力的女神,其身体是一种精神的象征,这也是为什么像哈特曼之类的人都产生了对其身体的迷恋并想从中获得启示的原因。凯特的创造力和知识来自于她自身的身体,因而具有生理的一面,安德森在凯特身上看到的美是一种具有感召力的动力,他通过塑造美的化身来传达劳伦斯式的心灵拯救。因为所有的美和创造力都源自于身体,源自于属于生理上的身体,这就是隐藏在主题后面的自然主义潜流。

安德森在作品中营造多重主题,而主题与主题之间存在着关联性,在各种主题等后面又流露出来对现象进行阐释的真正的动因,那就是用自然主义的规律来解释各种表面的主题。安德森被划定为现代主义,是因为其叙事方式有别于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安德森无疑是一名现代主义,不能将其直接称为自然主义者,但是对其作品中的自然主义潜流亦无可置疑。

四、结论

纵观作品,《俄亥俄的温斯堡》中的自然主义潜流既包含着人物对特殊环境的反应而产生的异化效应,又包含着人物生理对人物行为的刺激作用。总而言之,安德森用现代主义的表现手法,揭露了一种与80年代和90年代盛行的以豪威尔斯为代表的现实主义有别的一种新的现实,同时也用自然主义的那种机制和内在规律阐释了这种现实产生的根本原因。在阅读这部作品时,如果读者能够从作品自然主义的潜流去感悟、认知和理解作品,那么,作品给读者提供的将是更为深刻的现实。

[1]Whalan,Mark.Dreams of Manhood:Narrative,Gender,and History in Winesburg.Ohio[J].Studies in American Fiction ,2002(30.2):229.

[2]Anderson,Sherwood.Winesbourg,Ohio [Z].Bantam Books:New York,Toranto,London,Sydney,Auckland,1995:5.

[3]Bort,Barry D.Winesburg.Ohio:The Escape from Isolation[J].The Midwest Quarterly 11.4(Summer 1970):443-456.

[4]E.Jessica Bomarito and Jelena O.Krstovic.Winesburg,Ohio.Short Story Criticism[M].Vol.91.Detroit:Gale,2006:230.

[5]Miller,Tyrus.A discussion of Winesburg,Ohio[C]//David A.Galens.Vol.18.Novels for Students.Detroit:Gale,2003:58.

[6]Peterson,David.Sherwood Anderson:Overview[J].Gay& Lesbian Literature,Vol.2.Detroit:Gale,1998:67.

[7]卡静·阿尔弗雷德.现代美国文艺思潮[M].冯亦代,译.上海:晨光出版公司,1949:272.

[8]秦小孟.当代美国文学:概述及作品选读(上册)[Z].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39.

[9]Myers,Jeffrey.Introduction[C]//Sherwood.Winesbourg,Ohio.Bantam Books:New York,Toranto,London,Sydney,Auckland,1995:XV.

[10]Browning,Chris.Kate Swift:Sherwood Anderson’s Creative Eros[C]//Ray Lewis White.The Merrill Studies in Winesburg,Ohio.Columbus,Ohio:Charles E.Merrill Publishing Co.,1971:74 -82.

猜你喜欢
畸人俄亥俄潜流
畸人青藤——徐渭书画作品展
基于连通性恢复的潜流带生态修复研究进展
晚明畸人文化及其成因
晚明的畸人文化及成因
美国“俄亥俄”级战略核潜艇
浣溪沙·无题
新疆沙湾县金沟河渗管设计
畸人or凡人?
填料级配对水平潜流湿地深度处理二级出水的试验研究
潜流人工湿地施工技术的应用探讨——以北京未来科技城滨水公园建设工程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