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湘奇,孙喜波,党相国
(泰山医学院临床学院,山东 泰安 271000)
临床教学是医学教育中的重点内容,是把医学专业的基础理论向临床实践转化的重要环节,也是医学生向医生转化的重要阶段,在整个医学教学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传统的教育理念认为:临床实践能力就是单纯的动手能力,或者是知识和技能的简单累加。这种理念的局限性对于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教学模式的构建存在着误区。为了培养高素质的医学人才,改革医学教育的模式和方法,提高医学教育的教学质量,以适应现代医学教育的需要,已成为摆在我们每一位医学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传统的医学教育模式导致高等医学院校外科教学较为滞后,实习学生不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为使学习由被动转为主动,跟上信息时代发展的步伐,真正树立起终身学习的习惯和方法,在教学中解决这些问题,也是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1]。随着医学模式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医学教育更注重学生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在外科学教学实践中,以普外科为范例,紧紧围绕普外科临床教学课程体系的结构,通过与在校高年级学生、研究生的知识拓展交流,以及临床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的问卷调查进行分析,并和传统的临床教学模式相比较,优化课程整合,对学生进行临床思维方式疏导训练,以及科研思路和方法的培养等,构建出“普外科临床实践与医学创新理论、创新思维方式、创新科研训练相结合”为内容的研究性临床实践教学模式,并进行初步实践应用,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现代普通外科学的快速发展,迫切需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模式,以解决临床实践与医学理论脱节的问题。临床医学技术的发展和疾病诊疗技术的不断提高,也需要构建一个特色鲜明、相对独立、科学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所以在临床实践教学中,我们以改革临床实践教学为指导,以转变教育观念为目的,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临床实践能力为目标,构建了普外科临床研究性教学模式。在该模式的框架结构下,实施普通外科学的临床教学。由于普通外科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教学过程不能脱离医疗环境和相关的病人群,也就是不能脱离临床,理论必须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临床实践教学的目的是把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技能紧密结合,使基础理论逐步向临床实践转化,以致基础理论更好的指导临床诊疗、服务于临床,特别是现代医学飞速发展的创新理论,对于临床实践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医学从基础理论到临床实践的过渡阶段,科学的创新思维方式是研究性临床教学模式的关键,培养学生创新的临床思维是医学保持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在临床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固然重要,而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形成创新的思维方式,有了正确科学的创新思维方式,就有了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要求临床教师在临床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通过对问题的设定、建立假设,寻求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切入点,并根据普外科疾病的临床特点、发病规律、具体病种的病理生理机制和转归,运用各种手段,激发学生临床思维的灵活性,有目的地训练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创新的科研能力和科研思路,这是研究性临床教学模式的重点。基于此,教师应当有意识的加强对学生科研能力的训练,把目前亟待解决的医学问题进行假设,提出多个解决途径进行实验,提高学生对科研的兴趣和严谨的科研态度,并逐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大量接触病例和实际病人,获得第一手研究资料和原始数据,分析当前对该疾病的最新研究进展及存在的不足之处,激发学生的科研积极性,积极鼓励学生在各级教师和科研人员的指导下,开展医学科研实践活动,以达到临床为科研服务,科研成果指导临床的目的。
在普外科临床实践教学过程中,医学创新理论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科研能力,还必须借助现代先进的教育技术,以丰富临床实践教学内容和形式,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接触典型病例、病种的过程中,把抽象的基础理论知识通过现代教育手段具体化,增强了学生的理解力和记忆力。因此,本研究拟把临床实践和医学理论、创新思维、科研训练有机结合,构建新型临床实践教学模式--研究性教学模式。
如何有效的把临床研究性教学模式应用于普外科临床教学活动中并发挥应有的作用,是提高普外科临床教学质量的关键。为了使这一教学模式顺利实施,笔者首先通过问卷调查和集体讨论,使参与临床教学的骨干教师更新教学观念和教育思想,进一步提高临床教师对研究性教学模式的认识,以促进教学质量。同时与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必要的对比,逐步引导学生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接受并适应新的教学模式,在临床学习中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使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观念和思想上达成共识,才能更好地使研究性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贯彻下去,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其次改革传统临床实践教学单一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临床专业的学生,对临床实践,特别是外科临床实践,绝大部分都有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2]。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时根据临床实践教学内容进行备课,每节课选择一例与讲授内容有关的临床病例,最好是把课堂搬进病区,让学生与病人面对面交流,以实际住院的病人为素材,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激发起他们的好奇心和兴趣性。讲授的内容是把疾病的共性与临床病例的具体表现进行展开,围绕病例组织讨论,把解剖、病理生理等基础理论知识具体化、实用化。这样既讲授了共性的理论,又分析了具体疾病的个体化表现,使临床课堂教学形象化、生动化,有利于完善教学环节,扩展临床知识面,缩小基础理论与实践的距离,培养学生辩证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对每一个疾病知识点适时地提问互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达到加深认识、理解和记忆的目的,使学生在课堂上尽可能多的掌握所讲授的内容,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下一步的临床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研究性教学需要运用尽可能多样的教学形式和手段来丰富教学内容,把学生所掌握的基本理论通过临床实践教学加以巩固。如开展教学查房、病例讨论、基本技能训练、基础知识竞赛、专题讲座、专业外语互动与创新临床思维等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学生的知识横向、纵向的联系起来。此外,还要充分利用现有的直观教具、电化教学和实验室教学等手段,更要利用当代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教学条件,建立个性化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
医学生理论课设置较多,基础和临床又有多门学科交叉现象,学习任务繁重,学生缺乏讨论互动的时间,势必影响学习效果。当进入临床实践教学阶段后,我们即把课程灵活安排,根据教材要讲述的病种选择典型病例,同时教学地点从教室搬到医院病区。首先根据普外科疾病的特点,设置研究性的关键命题,开展启发式教学查房。在查房的过程中讲述基础理论,选择代表性的病种为实例,教师事先布置问题进行病例分析,引导学生将病情发展变化规律进行梳理,逐步启发学生用所学过的基础知识解释临床现象。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进行病例讨论,最后教师针对病例特点及学生在讨论时出现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对于不同的见解进行互动分析,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意见,使学生由被动性学习转变为主动性学习,从机械性学习向思考性学习转变,让学生通过这些活动把所学到的基础理论知识快速地与临床实践结合起来,实现研究性教学目的。
笔者课题组在临床实践教学中还充分运用了移植问题式教学法,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由于该教学法必须准备问题,查阅相关文献,进行讨论总结,所以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而课堂教学又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计划的内容,学生没有足够的思维时间和空间[3]。所以我们根据学生在临床实践中感到的困惑,将跨学科知识与典型病例和前沿知识与临床实践结合,根据学生提出问题,进行归纳综合,引导学生思考,重点培养学生综合、概括、分析、思考和表达能力。例如事先选择代表性的病例,由教师指导学生复习相关的基础知识,提出各种实际问题,让学生结合该病例亲自查阅该病研究的新进展,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分析,得出初步的结论。经过以上充分的准备后再进入临床教学,采用教学查房的形式,启发学生从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诊断、鉴别诊断、治疗措施及治疗的新方法等多个方面进行讨论。围绕病例,通过分析病因、病理生理变化特点、临床表现、诊断依据、治疗方案以及国内外研究的进展等,使学生处于一种“临诊状态”,训练了学生的临床分析、推理和判断能力。
笔者课题组还通过学术讲座和文献检索,让学生了解当今医学领域存在许多疑难问题,认识到科研工作的重要意义,逐步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激发学生的科研热情。为了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把临床实践与科研训练紧密结合,在临床实践教学过程中积极鼓励学生开展科研创新活动,开设各种试验、科研设计、科技论文写作等课程,请相关专业教师开设网上资料查询讲座、临床病例统计分析讲座等,同时让学生直接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使学生对科研有一定了解,并对科研产生兴趣。合理优化知识结构,密切关注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以及科学研究领域的其他重要进展,将新发现同本专业的实际问题联系起来,保证了科研课题的先进性和创新性。经过研究性教学的实践,有部分优秀的学生申请到了“大学生创新课题”资助项目,发表了相关研究论文。
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也为丰富教学方法开辟了空间。在普外科学教学中,通过采用现场手术观摩和手术闭路电视系统,让学生观看典型手术操作,对于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外科操作和检查,经临床教师示范后,鼓励学生直接操作或在动物模型或模拟病人身上进行,强化了学生有关外科基本技能。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解剖模型、视频、动画、声音、图像和文字有机地结合起来,展示外科疾病的渐进发展过程。通过视听的结合,图文并茂地展示教学内容,对同学们有较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和主动性,加深学生对新理论、新知识、新观点的理解、记忆、思考和掌握,使抽象的理论形象直观化,有利于知识的消化和吸收[4]。鉴于目前就业压力较大,多数学生有准备考研继续深造的愿望,学校给予充分的鼓励。在临床实践教学中把历年考研真题,贯穿于整个临床实践教学过程中,把基本知识理论与临床实践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加强了学生对考研理论知识的掌握力度,提高了考研率及学生的临床技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临床研究性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应用大大加强了学生基础知识与临床技能的有机结合,提高了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了科研思维的建立,为他们今后的学习与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值得在各教学医院大力推广。
[1] 周新泽,曹 勇.外科教学与医学生的素质教育[J].交通医学,2007,21(5):618-621.
[2] 傅思源,周伟平.浅谈如何在肝胆外科临床教学中加强医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西北医学教育,2010,18(1):188-190.
[3] 栾梅香,王喜艳,何金怡,等.“问题教学”在2002级本硕班外科教学中的应用[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05,28(3):284-285.
[4] 苏庆军,海 涌.提高外科学教学质量初步探讨[J].中国病案,2010,11(7):5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