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生芽孢杆菌防治植物病害的应用及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2012-03-19 18:30杨瑞先蔡学清范晓静胡方平
武夷科学 2012年0期
关键词:枯草抗病性内生

杨瑞先,蔡学清,范晓静,胡方平*

(1.福建农林大学植物保护学院,福建福州350002;2.洛阳理工学院环境工程与化学系,河南洛阳471023)

植物内生细菌生活于健康植物的各种组织和器官内部的细胞间隙或细胞内,在与寄主植物长期的协同进化过程中形成互惠共存、相互制约的和谐关系,其遗传和代谢都不同于外界环境微生物。作为植物微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内生细菌占据着有利的生态位,通过诱导植物产生系统抗性(Induced Systematic Resistance)、位点竞争和拮抗作用等多种与PGPR类似的作用机制有效抑制病原菌。因此内生细菌作为生物防治的一个重要因子,在病害的防治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内生细菌除了对植物病害有控制作用外,对寄主植物还具有内生固氮、增强其对矿物质的利用、促进其生长等多方面的生物学作用,且可与植物联合对环境进行修复(Saravanan et al.,2007;Cao et al.,2007;Germaine et al.,2006;Rosenblueth and Martinez-Romero,2006;Newman and Reynolds,2005)。除此之外,内生细菌还可作为外源基因受体菌,能够使一些抗病、杀虫、固氮、降污等植物外源基因在植物体内表达和释放,从而提供了一种向植物体内输送有益物质的新方法(Sturz et al.,2000)。植物内生细菌作为一类新的生防资源,已成为植物病害控制的研究热点。它与传统生防因子一样安全,又具有系统定殖、受外界环境影响相对较小和稳定等优点,可取得比以往生防微生物更好的防病效果。

芽孢杆菌是一种好氧性产芽孢的革兰氏阳性杆状细菌,其生理特征丰富多样,分布广泛,极易分离培养。该菌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对人畜无毒无害,不污染环境,能产生多种抗菌素和酶,具有广谱抗菌活性和极强的抗逆能力。芽孢杆菌不仅可以在土壤、植物根际体表等外界环境中广泛存在,同时还是植物体内常见的植物内生细菌,尤其是在植物的根部和低茎部位,目前该菌已经在黄瓜、辣椒、水稻、小麦、玉米等多种农作物上显出很好的病害防治效果。芽孢杆菌最突出的特征是生长快、营养简单,能产生耐热抗逆的芽孢,这也有利于生防菌剂的生产、剂型加工及在环境中的存活、定殖与繁殖,而且批量生产工艺简单,成本也较低,施用方便,储存期长,是一种理想的生防微生物。

1 芽孢杆菌在植物体内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目前在各种农作物及果树等经济作物中发现的内生细菌已超过120种(隶属于54个属),大多为土壤微生物种类,其中假单胞杆菌属(Pseudomonas)、芽孢杆菌属(Bacillus)、肠杆菌属(Enterobacter)以及土壤杆菌属(Agrobacterium)为最常见的属。自20世纪中叶起,国外就已经在多种植物中分离得到了不同种属的内生细菌。国内虽起步较晚,但有人从番茄、棉花、富贵竹、辣椒、哈密瓜、马尾松、烟草、水稻和甘草等不同种类的植物中分离得到多种内生细菌(邱思鑫等,2004a;何红等,2004b;易龙和肖崇刚,2004;杨海莲等1999;罗明等,2004;刘云霞等,1999;张敏等,2008),这些内生细菌主要包含在以下几个属:芽孢杆菌属(Bacillus)、黄单胞杆菌属(Xanthomonas)、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欧文氏菌属(Erwinia)及短小杆菌属(Curtobacterium),其中属于芽孢杆菌属的菌株在多种植物中都出现频率最高,为多种植物体内的优势种群,分离获得的芽孢杆菌种类包括枯草芽孢杆菌(B.subtilis)、解淀粉芽孢杆菌(B.amyloliquefaciens)、苏云金芽孢杆菌(B.thuringiensis)、环状芽孢杆菌(B.circulans)、蜡质芽孢杆菌(B.cereus)、短短芽孢杆菌(Brevibacillusbrevis)等,表明芽孢杆菌在植物体内分布的广泛性和多样性。

2 内生芽孢杆菌在植物病害生物防治中的应用

关于植物内生芽孢杆菌在防治病害的应用,国内外都有研究。我国已从棉花、水稻、马铃薯、番茄、辣椒、小麦、烟草等多种植物中分离到内生芽孢杆菌,并证明了这些内生芽孢杆菌对植物病害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的报道。早在1986年,陈延熙教授就已开始对分离得到的有益芽孢杆菌进行应用示范,己证明在水稻等50多种植物上有增产、防病、改善品质、抗旱、防寒等功效。近年来,也有许多关于内生芽孢杆菌应用于实践的报道(刘云霞,1994)。何红等2004年报道了辣椒内生拮抗细菌的筛选及防病效果,其中枯草芽孢杆菌BS-1和BS-2菌株对辣椒炭疽菌的防效10 d以后仍保持在57.34%-94.08%,另外在田间对辣椒喷施两种菌液,20 d后没有炭疽菌发病,而对照发病率为15%,并筛选获得了BS-2菌株的最佳发酵条件,为其大规模生产和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何红等,2003a;何红等,2004c)。邱思鑫等自茄科作物体内分离筛选出一株对黄瓜枯萎病菌、番茄青枯病菌和辣椒疫病菌都有较好拮抗作用的TB2菌株,经鉴定为解淀粉芽孢杆菌(B.amyloliquefaciens)。该菌株对辣椒疫霉(Phytophthora capsici)引起的辣椒苗和果疫病有良好的防治效果,菌液浇灌后48h的苗接种病菌20 d后防病效果可达88.1%,菌液喷雾处理的辣椒果接种病菌14 d后防病效果可达65.2%(邱思鑫等,2004b)。内生解淀粉芽孢杆菌TB2菌株对荔枝采后病原菌具有较好的拮抗作用,并对荔枝离体果病害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对荔枝采后果实也具有一定的保鲜效果(蔡学清等,2010)。2010年郭龙涛等人将该菌株的摇瓶发酵培养基和发酵条件进行优化,并制成粗制剂被应用于生产实践中(郭龙涛等,2010)。易有金等人从健康烟草植株茎杆内获得了2株对烟草青枯拉尔氏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有强拮抗作用的内生菌株短短芽孢杆菌009和011,温室内对青枯病的防效达到87.25%和52.30%,田间防效分别为82.23%、54.82%,明显高于常用的农用链霉素,研究结果表明这两个菌株有望被进一步开发成为生物制药用于青枯病的防治(易有金等,2007)。

3 内生芽孢杆菌防治植物病害的作用机制

有关芽孢杆菌的控病作用机制,国内外学者从各个角度进行了广泛探讨,其作用方式多种多样,概括起来主要有竞争、拮抗、促进植物生长和诱导植物抗病性等几个方面。

3.1 竞争作用

竞争作用是生防微生物发挥作用的重要机制之一。芽孢杆菌的竞争作用主要包括营养竞争和空间位点竞争。芽孢杆菌以空间位点竞争占优势,即在植物根际、体表或体内及土壤中快速、大量繁衍和定殖,有效地排斥、阻止和干扰植物病原微生物在植物上的定殖与侵染,从而达到抑菌和防病效果。植物内生枯草芽孢杆菌在植物体内具有很好的定殖和繁殖能力,从而阻止植物病原菌的侵入,起到较好的生防作用。Bacon分离的玉米内生枯草芽孢杆菌与病原串珠镰孢菌有相同的生态位,因枯草芽孢杆菌能在玉米体内迅速定殖和繁殖,有效降低串珠镰孢菌及毒素的积累(Bacon et al.,2001)。蔡学清等用含有GFP基因标记的内生细菌菌株BS-2-gfp和TB2-gfp,采用喷雾接种的方法,研究其在荔枝叶片、花、幼果及成熟果实果皮内的定殖动态及其与防病保鲜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内生细菌在荔枝果皮的定殖量与其防病及保鲜效果呈正相关(蔡学清等,2011)。

3.2 拮抗作用

芽孢杆菌产生的拮抗物质在生防中起关键的作用。芽孢杆菌可产生一系列抗生素,其中脂肽类物质是其主要抗菌物质之一,主要包括枯草菌素(subtilin)、伊枯草菌素(iturins)、杆菌肽(bacitracin)、丰原素(fengycins)和表面活性素(surfactin)等。一般认为伊枯草菌素和丰原素具有强烈的抗真菌作用,可以作为农用杀菌剂应用于植物病害的生物防治,生物表面活性素是有效的生物表面活性剂之一,一般认为由枯草芽抱杆菌产生的生物表面活性素无直接抗真菌能力,但是可以加强枯草菌素的抗真菌能力。表面活性素还能在植物的根部形成一层生物膜(biofilm),该膜能保护植物根部免受病原菌的入侵(Bais et al.,2004)。陈华等从枯草芽孢杆菌JA发酵液中分离出丰原素,体外抗菌试验表明丰原素能够抑制多种重要植物病原真菌的生长(陈华等,2008)。江木兰等对油菜内生枯草芽孢杆菌BY-2的孢外分泌型抗菌物质进行研究发现,BY-2的孢外分泌型抑菌物质含肽键,具有环状分子结构,该抑菌物质可归为环脂肽类抗生素中的表面活性素类,该物质对油菜菌核病等多种真菌病害有强抑制效果,具有广谱抑菌性(江木兰等,2010)。内生芽孢杆菌产生的脂肽类化合物也可用于防治水稻稻瘟病、水稻纹枯病、小麦白粉病、小麦赤霉病、辣椒炭疽病、辣椒病毒病、番茄早疫病、番茄青枯病、黄瓜灰霉病、黄瓜霜霉病等植物病害以及蚜虫等虫害,生防菌分泌的抗菌物质稳定性决定它对植物病原菌拮抗能力的持续性(王帅,2009)。除了脂肽类拮抗物质外,内生芽孢杆菌菌株中可分离检测到的蛋白类拮抗物质,主要包括一些酶类、抗菌蛋白和多肽类,这些抗菌蛋白可抑制植物病原真菌孢子的产生和萌发,并导致菌丝畸形,细孢壁溶解,原生质泄露等。何红等从辣椒中分离出1株内生枯草芽孢杆菌,该菌株分泌的抗菌多肽对热稳定,在中性pH范围较稳定,并抗紫外线照射,对植物炭疽病菌和番茄青枯病菌等多种植物病原真菌和细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何红等,2003b)。解淀粉芽孢杆菌LP-5是一株对梨黑斑病菌(Alternaria alternata)具有抑制作用的内生细菌,其产生的抗菌物质主要是抗菌蛋白,研究结果表明该蛋白对梨黑斑病菌的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有明显抑制作用,可造成孢子萌发端泡囊化、菌体破裂、原生质外渗(张宝俊等,2010)。

3.3 促进植物生长

内生细菌促进植物生长的机制主要包括通过“生物固氮”或产生植物激素直接促进植物生长,另一方面可以诱导宿主植物产生植物激素、改善植物对矿物质的利用率、改变宿主植物对霜冻等有害环境条件及对有害病原生物的敏感性等间接促进植物生长。生防芽孢杆菌能够通过刺激植物激素的产生或者诱导寄主植物激素的产生来促进植物根系及植株生长,增强植物的抗病性,从而间接地减少病害发生。何红等在研究内生枯草芽孢杆菌BS-1和BS-2菌株对辣椒和白菜促生作用机制中发现,用菌株培(蔡学清等,2005)养液浸种后,导致植株体内生长素(IAA)、赤霉素(GA3)、玉米素(ZR4)等植物内源激素含量的增加,以及脱落酸(ABA)含量的下降,是菌株促进植株生长的主要机制(何红等,2004a)。蔡学清等在研究内生枯草芽孢杆菌BS-2菌株对水稻苗生长效应中也发现,该菌能提高水稻叶绿素的含量,促进其生长,还能提高其保护酶活性,从而提高水稻的抗逆性(蔡学清等,2005)。

3.4 诱导植物抗病性

内生芽孢杆菌通过竞争作用占据有利的生态位点,从而阻止植物病原菌的侵入,是植物内生芽孢杆菌发挥其生防作用的先决条件。一旦植物病原真菌侵入植物体内,内生芽孢杆菌可以通过自身产生的拮抗物质直接抑制植物病原菌的生长与繁殖。内生芽孢杆菌除了直接拮抗植物病原真菌以外,有些种类也可以诱发植物自身的抗病潜能从而增强植物的抗病性,即具有诱导植物产生抗病性的作用。生防菌的诱导抗病性具有广谱性和非特异性的优点,能够使植物对多种植物病原真菌、细菌、病毒甚至对一些线虫和害虫也能产生抗性。植物诱导抗性作为植物内生细菌防病的主要机制之一,已经被广泛的证实和应用。尽管植物诱导抗性(ISR)和系统获得抗性(SAR)在表型特征上具有相似性,但两者的信号途径及生理生化机制还是有所不同的。

4 内生芽孢杆菌诱导植物系统抗病性机制

4.1 内生芽孢杆菌诱导植物系统抗病性的激发子

关于革兰氏阴性菌假单胞菌诱导植物抗性的研究较多,Meziane对荧光假单胞菌株WCS417和WCS358诱导植物抗病性的研究表明,2个细菌菌株细胞壁中的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嗜铁素(siderophores)和水杨酸(salicylic acid)是诱导ISR的决定因子(Meziane et al.,2005)。对于内生芽孢杆菌诱导植物系统抗性的研究较少,Ryu发现芽孢杆菌的两个菌株产生的挥发性有机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可以促进拟南芥生长和诱导对软腐病菌的抗性,认为芽孢杆菌产生的挥发性有机物是诱导ISR的决定因子(Ryu et al.,2003)。

4.2 内生芽孢杆菌诱导植物抗病性的细胞学机制

内生芽孢杆菌诱导植物抗病性的细胞学机制主要包括诱导寄主植物在病菌入侵的细胞前沿形成结构致密的保护层,或诱导寄主细胞壁的结构发生改变,如细胞壁增厚形成乳突、细胞壁中木质素含量增加、细胞壁机械强度的增强等,以限制病菌的进一步侵入扩展;Benhamou等用短小芽孢杆菌(B.pumilus)SE34接种番茄和豌豆的根,再分别用番茄枯萎病菌(F.oxysporumf.sp.radicis)和豌豆枯萎病菌(F.oxysporumf.sp.pisi)挑战接种,也能诱导类似的寄主防御反应,细胞壁沉积物除了渗透酚类化合物外,还有大量的胼胝质产生(Compant et al.,2005;M'Piga et al.,1997;Benhamou et al.,1996;Benhamou et al.,2000)。

4.3 内生芽孢杆菌诱导植物抗病性的生化机制

内生细菌诱导寄主植物生理生化变化主要包括诱导寄主植物体内病程相关蛋白(PRs)的积累、植保素以及其它次生代谢物质的合成、水解酶和氧化酶的产生、植物几丁质酶、β-l,3-葡聚糖酶、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苯丙氨酸解胺酶(PAL)等多种植物防御相关酶的表达、亲锇物质的积累造成侵入丝细孢质瓦解、原生质体流失等(Harish et al.,2009;Kavino et al.,2007;王万能等,2004;杨海莲等,1999)。易龙等研究发现经芽孢杆菌Bn2130菌液处理的辣椒,其体内多酚氧化酶(PPO)、过氧化物酶(POD)、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表明菌株Bn2130能激发寄主产生诱导抗病性(易龙等,2009)。

4.4 内生芽孢杆菌诱导植物抗病性的分子信号途径

根际细菌的诱导抗性主要以茉莉酸/乙烯(JA/ET)为信号分子,独立于水杨酸(SA)信号途径。在某些内生芽孢杆菌和植物的组合中,植物的诱导抗性有些依赖于SA信号途径,有些依赖于JA/ET途径。在烟草霜霉病(Peronospora tabacina)系统中,经短小芽孢杆菌SE34处理的植株,用病原菌挑战接种1 d后,SA的水平明显提高;同时在番茄晚疫病系统中,菌株SE34处理后也会增加植物体内SA的含量(Zhang et al.,2002)。Van loon等研究发现由短小芽孢杆菌菌株T4处理转基因烟草(Nicotiana tabacumcv.xanthinc)后,植株对烟草野火病病菌(P.syringaepv.tabaci)的系统抗性独立于SA途径,依赖于JA/ET途径和调控基因PR1a的表达(Van Loon,1997)。Ryu等用菌株T4和SE34处理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后发现,菌株T4诱导拟南芥对丁香假单胞杆菌的抗性依赖于ET途径,但独立于JA和调控基因NPR1的表达;菌株SE34诱导拟南芥的抗性则依赖于JA/ET和调控基因NPR1的表达,他们也研究发现枯草芽孢杆菌GB03产生的VOCs诱导的ISR主要依赖于ET途径(Ryu et al.,2004)。

由生防菌诱导的植物抗病机制是极其复杂的,在不同类型的微生物诱导因子-寄主植物-病原菌组合中,诱导植物防御反应的分子基础及其所依赖的信号转导途径丰富多样,没有统一的模式(刘晓光,2007)。现有的认识还十分有限,在该领域仍存在诸多科学挑战,比如植物-有益微生物-病原菌之间的原位互作和基因表达的研究?哪些微生物信号能通过ISR、SAR或其它途径有效激发植物对病原菌的抗性等?随着生防菌诱导植物抗病机理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诱导抗病技术的不断完善,必将有助于更好地利用和提高生防菌介导的植物抗病性。

5 结论与展望

虽然内生细菌对防治植物病害具有潜在的应用和开发价值,但目前大多数枯草芽孢杆菌的生防研究总体上还处于实验室阶段,要在农作物生产中用于防治病害,还存在一些问题,由于易受土壤温湿度、pH值、作物生长状况及土壤中生态系统等微环境因素的影响,因此容易导致防效不稳定的结果,这也限制了内生芽孢杆菌在生产中的推广使用。要解决这一问题,可探讨两种主要对策。首先是与化学农药复配使用,使用化学药剂的目的是帮助芽孢杆菌克服在土壤生态环境里定殖的过程中与其它微生物群落竞争,形成优势种群,使之有足够的群体数量来克服包括病原菌在内的土壤习居微生物的排斥,保持其在植物根、叶周围定殖,分泌抗生素,诱导植物抗病性等作用,同时发挥化学药剂抑菌迅速、防效稳定的优势,通过复配协同作用达到优势互补、用量减少、防效增强的目的。其次是与其它拮抗微生物协同互作,如将互融的两种以上的拮抗微生物(混用的不同抗生体之间没有拮抗、寄生、溶解或竞争等互斥关系)混合,将有利于混合菌株对植物不同部位的空间全面占领,由于混合菌剂能适应不同的环境条件,可在更大的光、温、气、湿度变幅内生存繁衍,因此可望实现多种抗生菌功能互补、多种病害兼防、作用持久的协同控病效果。

当然,细菌作为植物病害的生物防治因子,必须考虑内生细菌的病理学作用,在正常条件或恶劣环境下对宿主植物是否致病以及内生细菌与植物建立的共生关系是否与其它微生物与植物建立的共生关系一致,相互作用如何等问题。此外还应该充分了解内生细菌的侵染、定殖、繁殖与传播的具体情况,在未完全了解该菌的病理学作用的情况下限制其传播是十分必要的。相信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植物内生细菌在生态型农业中的应用前景将十分广阔。

蔡学清,陈炜,林娜,林通,胡方平.2011.内生细菌在荔枝体内的定殖及其防病保鲜功能.应用生态学报,22(8):2140-2146.

蔡学清,林彩萍,何红,胡方平.2005.内生枯草芽孢杆菌BS-2对水稻苗生长的效应.福建农业大学学报,34(2):189-194.

蔡学清,林娜,陈炜,胡方平.2010.内生细菌对荔枝果实营养成分的影响.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39(3):236-240.

陈华,袁成凌,蔡克周,郑之明,余增亮.2008.枯草芽孢杆菌JA产生的脂肽类抗生素iturin A的纯化及电喷雾质谱鉴定.微生物学报,48(01):116-120.

郭龙涛,邱思鑫,蔡学清,胡方平.2010.内生解淀粉芽孢杆菌TB2液体发酵条件的研究.热带作物学报,31(02):259-264.

何红,蔡学清,关雄,胡方平.2003a.辣椒内生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BS-2和BS-1防治辣椒炭疽病研究.植物病理学报,33(2):170-173.

何红,蔡学清,关雄,胡方平,谢联辉.2003b.内生菌BS-2菌株的抗菌蛋白及其防病作用.植物病理学报,33(4):373-378.

何红,蔡学清,兰成忠,关雄,胡方平.2004a.辣椒内生菌BS-2在白菜体内的定殖、促生和防炭疽病作用.植物保护学报,31(04):347-352.

何红,邱思鑫,蔡学清,关雄,胡方平.2004b.辣椒内生细菌BS-1和BS-2在植物体内的定殖及鉴定.微生物学报,44(01):13-18.

何红,沈兆昌,邱思鑫,蔡学清,关雄,胡方平.2004c.内生拮抗枯草芽孢杆菌BS-2菌株的发酵条件.中国生物防治,20(1):38-41.

江木兰,王国平,胡小加,张银波,万霞.2010.油菜内生菌BY-2的脂肽类抑菌物质的分子结构鉴定.中国油料作物学报,32(2):279-284.

刘晓光,高克祥,康振生,何邦令.2007.生防菌诱导植物系统抗性及其生化和细胞学机制.应用生态学报,18(8):1861-1868.

刘云霞.1994.植物内生细菌的研究与应用.植物保护,20(05):30-32.

刘云霞,张青文,周明牂.1999.水稻体内细菌的动态研究.应用生态学报,10(06):735-738.

罗明,芦云,张祥林.2004.棉花内生细菌的分离及生防益菌的筛选.新疆农业科学,41(05):277-282.

邱思鑫,何红,阮宏椿,关雄,胡方平.2004a.具有抑菌促生作用的植物内生细菌的筛选.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10(05):655-659.

邱思鑫,何红,阮宏椿,关雄,胡方平.2004b.内生芽孢杆菌TB2防治辣椒疫病效果及其机理初探.植物病理学报,34(2):173-179.

王帅.2009.芽孢杆菌及其脂肽类化合物防治植物病害和促进植物生长的研究.南京农业大学.

王万能,全学军,韦云隆.2004.烟草内生细菌118菌株对烟草黑胫病的诱导抗性研究.中国烟草科学,25(01):4-6.

杨海莲,孙晓璐,宋未,王云山.1999.植物促生细菌诱导水稻对白叶枯病抗性的初步研究.植物病理学报,29(03):286-287.

易龙,肖崇刚.2004.烟草赤星病拮抗细菌的筛选及其控病作用.植物保护学报,13(01):63-68.

易龙,严占勇,肖崇刚.2009.拮抗疫病芽孢杆菌对辣椒的控病及诱导抗性.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3(l):48-51.

易有金,尹华群,罗宽,刘学端,刘二明.2007.烟草内生短短芽孢杆菌的分离鉴定及对烟草青枯病的防效.植物病理学报,37(3):301-306.

张宝俊,张家榕,韩巨才,刘慧平,王建明.2010.内生解淀粉芽孢杆菌LP-5抗菌蛋白的分离纯化及特性.植物保护学报,37(2):143-147.

张敏,沈德龙,饶小莉,曹凤明,姜昕,李俊.2008.甘草内生细菌多样性研究.微生物学通报,35(4):524-528.

Bacon CW,Yates IE,Hinton DM,Meredith F.2001.Biological control of Fusarium moniliforme in maize.Environ Health Perspect,109(l2):325-332.

Bais HP,Fall R,Vivanco JM.2004.Biocontrol of Bacillus subtilis against infection of Arabidopsis roots by Pseudomonas syringae is facilitated by biofilm formation and surfactin production.Plant physiology,134(1):307-319.

Benhamou N,Gagne S,Le Quere D,Dehbi L.2000.Bacterial-Mediated Induced Resistance in Cucumber:Beneficial Effect of the Endophytic Bacterium Serratia plymuthica on the Protection Against Infection by Pythium ultimum.Phytopathology,90(1):45-56.

Benhamou N,Kloepper JW,Quadt-Hallman A,Tuzun S.1996.Induction of Defense-Related Ultrastructural Modifications in Pea Root Tissues Inoculated with Endophytic Bacteria.Plant physiology,112(3):919-929.

Cao A,Carucci A,Lai T,La Colla P,Tamburini E.2007.Effect of biodegradable chelating agents on heavy metals phytoextraction with Mirabilis jalapa and on its associated bacteria.European Journal of Soil Biology,43(4):200-206.

Compant S,Duffy B,Nowak J,Clement C,Barka EA.2005.Use of plant growth-promoting bacteria for biocontrol of plant diseases:principles,mechanisms of action,and future prospects.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71(9):4951-4959.

Germaine KJ,Liu X,Cabellos GG,Hogan JP,Ryan D,Dowling DN.2006.Bacterial endophyte-enhanced phytoremediation of the organochlorine herbicide 2,4-dichlorophenoxyacetic acid.FEMS microbiology ecology,57(2):302-310.

Harish S,Kavino M,Kumar N,Balasubramanian P,Samiyappan R.2009.Induction of defense-related proteins by mixtures of plant growth promoting endophytic bacteria against Banana bunchy top virus.Biological Control,51(1):16-25.

Kavino M,Harish S,Kumar N,Saravanakumar D,Damodaran T,Soorianathasundaram K,Samiyappan R.2007.Rhizosphere and endophytic bacteria for induction of systemic resistance of banana plantlets against bunchy top virus.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39(5):1087-1098.

M'piga P,Belanger RR,Paulitz TC,Benhamou N.1997.Increased resistance to Fusarium oxysporum f.sp.radicis-lycopersici in tomato plants treated with the endophytic bacterium Pseudomonas fluorescens strain 63-28.Physiological and Molecular Plant Pathology,50(5):301-320.

Meziane H,vall der SI,Vail loon LC,Hofte M,Bakker PA.2005.Determinants of Pseudomonas putida WCS358 involved in inducing systemic resistance in plants.Molecular plant pathology,6(2):177-185.

Newman LA,Reynolds CM.2005.Bacteria and phytoremediation:new uses for endophytic bacteria in plants.Trends Biotechnol,23(1):6-8.

Rosenblueth M,Martinez-Romero E.2006.Bacterial endophytes and their interactions with hosts.Molecular plant-microbe interactions,19(8):827-837.

Ryu CM,Hu CH,Reddy MS,Kloepper JW.2003.Different signaling pathways of induced resistance by rhizobacteria in Arabidopsis thaliana against two pathovars of Pseudomonas syringae.New Phytologist,160(2):413-420.

Ryu CM,Farag MA,Hu CH,Reddy MS,Kloepper JW,Pare PW.2004.Bacterial volatiles induce systemic resistance in Arabidopsis.Plant physiology,134(3):1017-1026.

Saravanan VS,Kalaiarasan P,Madhaiyan M,Thangaraju M.2007.Solubilization of insoluble zinc compounds by Gluconacetobacter diazotrophicus and the detrimental action of zinc ion(Zn2+)and zinc chelates on root knot nematode Meloidogyne incognita.Letters in applied microbiology,44(3):235-241.

Sturz AV,Christie BR,Nowak J.2000.Bacterial Endophytes:Potential Role in Developing Sustainable Systems of Crop Production.Critical Reviews in Plant Sciences,19(1):1-30.

VanLoon LC.1997.Induced resistance in plants and the role of pathogenesis-related proteins.European Journal of Plant Pathology,103(9):753-765.

Zhang S,Reddy MS,Kloepper JW.2002.Development of Assays for Assessing Induced Systemic Resistance by Plant Growth-Promoting Rhizobacteria against Blue Mold of Tobacco.Biological Control,23(1):79-86.

猜你喜欢
枯草抗病性内生
旅大红骨改良先锋父本选系抗病性鉴定及穗部性状配合力分析
木薯UDP依赖型糖基转移酶14基因在木薯抗病性中的功能研究
通过CRISPR/Cas9技术突变BnMLO6基因提高甘蓝型油菜的抗病性
枯草芽孢杆菌在养鸡生产中的应用
植物内生菌在植物病害中的生物防治
内生微生物和其在作物管理中的潜在应用
“党建+”激活乡村发展内生动力
岁末
授人以渔 激活脱贫内生动力
枯草芽孢杆菌STO-12抑菌活性及其抑菌物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