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 敏 邱荣敏 邓碧凡 高 波 张云桂
(广西贺州市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贺州市 542800)
气管异物是耳鼻咽喉科的危、急、重疾病,多见于5岁以下儿童,3岁以下最多,如不及时、正确、有效的处理,后果不堪设想。我科自2008年8月至2011年2月采用经鼻内窥镜带监视器显示直视下手术取出气管异物48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总结如下。
1.1 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 48例,年龄 1~3岁 40例(83%),3~4岁8例(17%),其中男性35例(73%),女性13例(27%),病程在1d内19例(40%),1~3 d内28例(58%),最长1例6 d。本组病例中有明确的异物误吸、呛咳病史者38例,无明确的异物吸入史10例,所有病例均有突然出现剧烈咳嗽、喘鸣、气紧、吸气性呼吸困难,严重者出现明显的吸气“三凹征”,患侧肺呼吸音减弱甚至消失,经胸部X线或CT扫描提示有气管异物的可能。
1.2 手术方法 所有病例均在全身麻醉(打断自主呼吸)下经鼻内窥镜带监视器显示直视下手术。内窥镜为进口全套奥林巴斯鼻内窥镜。患儿术前予禁饮食6~12 h,术前30 min肌注阿托品针以减少唾液分泌。全身麻醉成功后,予1%丁卡因胶浆涂布声带及气管壁黏膜,再予面罩充分给氧保持血氧饱和度98%以上维持2 min左右。患儿平卧垫肩,头后仰位,常规消毒、铺巾,暴露口、鼻,助手立于一侧持麻醉喉镜自口腔置入咽喉,协助提起会厌,充分暴露声门,术者自口腔伸入鼻内窥镜(连接监视器)与气管异物钳一并进入声门、气管,仔细检查气管及各段支气管有无异物存留,如气管内分泌物较多则先予清除干净,发现异物后即予异物钳将异物准确夹取一次取出;对于多个或易碎异物,则分次、反复取出,并重新检查确认已无异物残留后退出内窥镜,结束手术。所有患儿术毕复苏后送回普通病房护理并予抗生素、糖皮质激素、吸氧、心电监护等治疗,术后第2、3天复查胸部X线或CT,了解肺复张、原气管异物取出后的改变情况。
48例患者均顺利取出异物,手术时间约5 min至30 min。异物存留部位:总气管内10例(21%),右支气管内24例(50%),左支气管内14例(29%)。异物为红瓜子30例(63%)、葵瓜子9例(19%)、花生米5例(10%)、玉米1例、黄豆1例、猪骨头1例、圆珠笔头套筒1例。患儿住院4~7 d;并发肺炎9例(为入院时即有,均治愈),无血气胸、气管穿孔等并发症,无一例行气管切开,无一例死亡。术后复查胸部CT提示各段气管通畅,无异物存留。
气管异物是耳鼻咽喉科常见的危重急症之一[1],由于儿童患者检查不配合,不会诉说病情,加上发病后家长紧张,诉说病史不全面,对诊断产生一定的影响,但多数病例可依据明确的吸入史,典型的临床表现、体征及胸部X线、CT扫描等检查可作出及时、正确的诊断[2]。呼吸道异物有危及生命的可能,而且取出异物是唯一的治疗方法,因此应该及时诊断,尽早行异物取出,以防窒息及其他心血管等并发症的发生[3]。气管异物的诊断一旦成立,便应与家长进行沟通,将其危重性、危害性与手术的危险性及并发症与家属交流,以取得理解并积极配合手术。如有呼吸困难,应立即手术。
麻醉是帮助手术顺利完成的关键。患儿年纪小,局部及气管黏膜表面麻醉均难以完成手术,一般情况下往往首选全身麻醉。全身麻醉又有保留自主呼吸及打断自主呼吸两种方式。保留自主呼吸的全身麻醉理论上来说可减少患儿缺氧的机会,却由于内窥镜与异物钳在气管内的操作更易触发气管痉挛,反而加重缺氧;而打断自主呼吸的全身麻醉具有以下优势:①麻醉方式由于声门开放及不容易引起气管痉挛等特点,使术者更易完成气管内的各种手术操作;②术前充分的面罩给氧可维持小儿2 min左右的体内氧储备,为术者每一次的手术操作提供了充分的保障;③如术中监测发现患儿血氧下降,可退出手术器械后立即给予面罩给氧,麻醉医师更易进行气道的有效管理。高频喷射呼吸机的特点是通气频率高,氧流量可调节,通气与吸引互不干扰等优点,是较好的气管支气管异物取出术的麻醉通气选择[4],术中如能配合使用高频喷射呼吸机,更能保证气道的安全。本组48例均采用打断自主呼吸的静脉麻醉,术中未使用高频喷射呼吸机,亦达到满意的麻醉和操作效果。另外,充分的表面麻醉,可避免插入内窥镜及手术器械时时引起的气道痉挛,减少术中呛咳、屏气,为每一次操作争取更多的时间,并保持在呼吸较为平静的状态下取出异物。本组病例操作前均予1%丁卡因胶浆涂布声带和气管内表麻声带及气管壁黏膜,取得较好的操作效果。需要注意的是,如每一次操作时间较长,血氧饱和度明显下降至80%左右时,应及时退镜,面罩充分给氧维持血氧饱和度98%以上,2 min后再进行下一次操作。
传统治疗气管异物的方法是经硬质小儿气管镜取异物,由于其管腔小、视野狭窄,往往难以顺利发现气管内异物。况且取异物时不能在直视下夹取异物,仅凭经验和手部感觉,不易准确钳取异物或不能完整取出异物,导致异物残留、遗漏,手术时间长,容易损伤声带、气管黏膜等,并发症多见,部分患儿术后由于声带水肿、窒息,需作气管切开维持通气。
对于纤维支气管镜下异物取出手术,其优点是可连接监视器,可直观作气管、支气管检查,但其携带的异物钳为组织活检钳,开口小,难以取出体积较大的异物,其应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当然,对于支气管深部小的异物,其优势得以彰显。
目前市面上生产的鼻内窥镜镜体长约18 cm、直径约5 mm。据统计,1~4岁小儿自上切牙至食道入口(与声门下相当)距离约9~10 cm,气管长约4.5~5 cm,亦即自上切牙至气管隆突长度约 13.5~15 cm,气管前后径约7~8 mm,横径约8~9 mm。基于以上气管的解剖特点,鼻内窥镜甚至可以深入叶段支气管作细致检查,而鼻内窥镜直径较气管的内径要小得多,更可胜任内窥镜与异物钳(直径约2 mm)同时在气管内进行操作,经鼻内窥镜下行气管异物取出术,检查和手术操作均在监视器显示直视下进行,视野清晰、开阔,可直观检查气管、支气管内有无异物及异物存留部位,更可直视下将异物准确夹取、顺利取出,较凭感觉及经验取异物的传统方法操作更简单、准确、安全,并发症大为减少,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手术成功的关键,也是手术重点、难点的方面是,由于手术是鼻内窥镜与气管异物钳同时在狭窄的气管腔内操作,两者的准确驾驭常有一定的难度,这就要求术者有熟练的内窥镜手术功底,手术者与助手有熟练的手术技巧与熟练完美的配合。
[1]阎承先.小儿耳鼻咽喉科学[M].修订版.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688-700.
[2]郑玄中,邓国祥.阴性支气管异物误诊和漏诊分析[J].山西医药杂志,2002,31(3):198 -200.
[3]田勇泉.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44.
[4]黄 威.小儿气管支气管异物359例临床诊治探讨[J].广州医学院学报,2005,33(4):34 -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