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新时期雷锋精神的传承

2012-03-19 07:59罗锦银
武汉纺织大学学报 2012年2期
关键词:学雷锋雷锋道德

罗锦银,明 珠

(武汉纺织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3)

试论新时期雷锋精神的传承

罗锦银,明 珠

(武汉纺织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3)

本文通过对近年来社会上关于学雷锋活动的“作秀”和“过时”现象的描述和分析,论证了雷锋精神在当下的意义以及如何继续开展学雷锋活动的几点思考。

雷锋精神;学雷锋活动;精神文明

一、引言

(一)雷锋的精神

雷锋精神是什么?其表现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做好事,不声张;就是默默无闻地,一年又一年,始终如一地,按照自己坚守的信念,一辈子为人民做好事。雷锋的事迹为什么感人?究其根本的原因,就是坚持做好事的精神。作为普通人的雷锋,为什么伟大?也就是因为他的这种精神衬托的结果。正是因为这样,所以,当时的国家领导人——毛泽东同志看了雷锋的事迹后,因此而感动不已。而且他还情不自禁地这样写道,“一个人做好事并不难,难就难在一辈子做好事”。[1]而雷锋却就是这样的一个坚持一辈子做好事的人。因此,毛泽东同志向全国人民发出了“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并且还明确指出,学习雷锋就是要学习他的这种一辈子做好事,而且从来又不张扬自己的精神。

(二)学雷锋活动中的“作秀”、“过时”现象的描述

近些年来, 每年3月5日人们在开展纪念学雷锋活动的同时, 就会传来: 雷锋叔叔不见了、雷锋叔叔没户口,三月来四月走、雷锋精神过时了等等声音。一到3月5日这天上街搞义务劳动, 如修车、理发、扫街道等等, 很多人认为这是搞形式主义。这样做是单位组织的, 人们不得不去。据了解,每到3月份,一些中小学总会给学生下达“学雷锋”的任务,并且要有单位的盖章和鉴定。而各高校团委也会组织开展一系列学雷锋活动,要求各院系活动结束后上交活动总结和照片。为了完成这些“硬性指标”,不少学生扎堆去敬老院或福利院慰问老人,这是福利院每年例行的风景。而能把活动坚持下来,做成实实在在的长期活动的志愿者并不多。多所中学、大学都曾有慰问福利院的活动,但后来慢慢不愿接待了。“这些活动大同小异,但没什么实质性帮助。而在活动结束后就要求盖章、写鉴定。”[2]雷锋做好事只讲奉献,不图回报,一些学生却抱着非常明确的功利目的来,这让工作人员有些反感。

我们说雷锋精神过时,是指的社会经济背景时代变迁,很多社会条件发生了变化。说雷锋精神过时, 是指计划经济没有了; 突出政治以阶级斗争为纲没有了; 20世纪50、60年代初和谐的人际关系没有了, 一句话, 与雷锋精神产生和适应的基本条件发生了巨大变化, 所以雷锋精神“过时”了。怎样看这个问题呢?首先, 应该承认, 雷锋去世后, 中国和世界的确发生了极其巨大的变化。

二、雷锋精神产生和适应的时代变化

(一)社会条件的变化

第一,政治环境有了很大的不同, 中国共产党已实现了由“阶级斗争为纲”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大转移,人民的政治热情中多了冷静思考。新中国成立后的前30年,不论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或是与同期的一些发展中国家比较,中国在经济发展方面比较缓慢。在意识形态方面,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理解,使人们在个人参与创造财富方面,曾一度依靠提倡无私奉献和革命精神来推动。[4]

第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已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取代, 闭关自守的状态被对外开放所取代, 中国的经济出现了多元化,带动思想出现多元化。不断冲击,挑战着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的道德思潮。

第三,早已荡涤的黄、赌、毒死灰复燃;在中国共产党内、政府内相继出现了腐败现象。在某种程度上不仅导致了官员由任弼石、焦裕禄变成成克杰、邓贵大,民众由吴贵贤、李素文变成邓玉娇、刘兴伟,而且湮没了整个中国民族“杀生成仁,舍生取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苟利国家生死已,岂因祸福趋避之”的精神!

第四,社会治安形势严峻, 偷盗、诈骗、抢劫、凶杀等犯罪现象比较猖獗。目前,我国部分公民的法律意识淡薄,防范意识差,受骗者往往贪图一点小利,经不住犯罪分子的花言巧语和软硬兼施而上当受骗,蒙受钱财损失。许多人明哲保身,认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更有甚者,个别遭受歹徒袭击者被见义勇为者解救后,在见义勇为者身心受到歹徒严重伤害,躺在医院急救室中生命垂危的情况下,由于害怕为见义勇为者负担医疗费而对其不闻不问,甚至还说一些比如我没叫他帮我,是他自己愿意之类的话,这种做法实在让见义勇为者寒心,这种人必将会受到良心和道德的谴责,人们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第五,人与人之间多了戒备, 少了理解与沟通;多了防范少了诚信; 多了冷漠少了热情。“不要和陌生人说话”在某种程度上已成为人们自我保护、安全防范的守则。 第六,电视的普及和以音像市场为代表的阅读物的开放、互联网的出现, 人们的思想观念出现了开放的态势和多元化, 人们的价值取向多元化。[3]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一元价值观受到巨大冲击,人们的价值取向呈多元化的发展态势。

(二)实践行为的变化

第一,由以往的个人行为转变为社会、集体开展学雷锋活动,无私帮助变成有偿服务。时代在变,我们国家进入商品交换时代,曾经的无私帮助变成有偿服务,这就不可避免使传统的雷锋精神受到挑战。雷锋精神是永恒的,但是,体现雷锋精神的行为并不是永恒的。雷锋精神是我们社会所需要的精神,今天人们所说的爱心实际是雷锋精神的另外一种说法。雷锋精神是一种爱心表达,但雷锋精神所表达的爱心是更加具体和真实,而我们现在所说的爱心却很抽象广泛,每一个人可以随意创造体现爱心的方式,不象雷锋精神那样体现在雷锋同志的具体行为当中。

我们必须接受时代的变化带来对传统雷锋精神的形式否定,承认无私帮助变成有偿服务也是一种进步。当然我们也不要把所有的事情都变成有偿服务,爱心本身体现着社会存在无偿服务的雷锋精神,所以,我们的社会还会有无私的帮助,不是什么事都要有偿服务。心目中的理想社会并不是每一个都具有象雷锋同志那样无私奉献精神,而是每一个人能做到为别人提供举手之劳的帮助,我们微不足道的帮助可以帮助别人解决大问题,这不是能用价值衡量的。

第二,由默默奉献到竞争表现的转变。雷锋讲的是默默奉献,他主张努力工作,不争待遇、荣誉。时下的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实行竞争上岗。张扬个性、充分肯定自己,宣传自己的成绩、优点的现实要求,又怎么和默默奉献相结合?

三、正确认识雷锋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系

长期以来, 人们把雷锋精神与社会风气紧密联系起来,认为雷锋精神是社会风气好坏的风向标, 雷锋精神发扬了社会风气就好, 反之社会风气就坏。通过对雷锋精神的宣传和学习, 就能扭转不良社会风气。这种思想观念深深扎根在相当多的人头脑中。人们坚定相信, 只要用一种高尚思想教育和武装人民, 社会风气就会好转, 但是其结果总是让人失望。原因是什么呢? 我们必须对精神文明、思想道德、社会风气的内涵和相互关系做个探究, 才能明了其中的原因。

社会是由经济结构、政治结构、文化结构组成的社会有机体。就文化结构而言, 它包含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其政治、法律思想, 道德、宗教、艺术、哲学和大部分的社会科学又属于社会意识形态。这样科学划分, 能让我们清楚看到精神文明的丰富内涵。道德只是精神文明的一个方面,它是精神文明这个概念下的一个属概念。道德虽然渗透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但它不能涵盖内容丰富、领域广阔的精神文明。社会主义道德是一个由人道主义, 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 社会主义集体主义道德和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共产主义道德所组成的完整的体系。雷锋精神只是社会主义道德体系中一个部分。雷锋精神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和本质。但是, 我们不能把学雷锋活动等同于社会主义道德, 等同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社会风气是社会经济结构、政治结构、文化结构的综合反映,它通过精神文明建设的状况集中反映出来。阐明了上述各概念之后, 还有一个怎样看待近年的社会风气的问题。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是这样论述的:“精神文明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和明显效果,对促进改革、发展、稳定起了重要作用。同时必须清醒看到,在一些地方和部门的领导工作中,忽视思想教育,忽视精神文明,‘一手比较硬、一手比较软’的问题还没有解决。在社会精神生活方面存在不少问题,有的还相当严重。一些领域道德失范,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滋长;封建迷信活动和黄赌毒等丑恶现象沉渣泛起;假冒伪劣、欺诈活动成为社会公害;文化事业受到消极因素的严重冲击,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东西屡禁不止;腐败现象在一些地方蔓延,党风、政风受到很大损害;一部分人国家观念淡薄,对社会主义前途发生困惑和动摇。估量精神文明建设的形势,决不能忽视这些问题的存在。看不到18年来精神文明建设的主流, 就会丧失信心,是错误的;看不到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 就会丧失警惕,是危险的”。

四、新时期有效开展学雷锋活动的思考

(一)坚定学雷锋活动的思想

思想是行为的先导,没有正确的思想路线,无法制定具体的目标任务,并在实践中加以实施。中宣部副部长雒树刚强调,通过开展深入扎实的学雷锋活动,要实现五个方面的目标任务。第一,坚定人们的理想信念,增强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度、理论体系的认同,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感使命感。第二,铸就人们的精神支柱,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第三,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使一切有利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进步的思想和精神,一切有利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思想和精神,一切用诚实劳动争取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成为社会主流。第四,树立鲜明的道德标尺,不断增强道德荣辱感和道德判断力。第五,培育文明新风,促进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3]

(二)转变学雷锋活动的传统观念

第一,肯定人对功利的追求。我们要肯定人对功利的追求,应肯定在现代社会的德可以使人获得利益。这里的功利并不是狭义的追求一己之私的功利主义。当代中国学者王海明直言不讳地解释到:“市场经济行为目的只能利己、行为手段只能利他与损人。”[5]大学生对正当利益的追求应理直气壮,绝对不能违反他人的利益追求,不能给他人带来严重危害。公而忘私行为虽然可贵,也是社会所需要的,却不能用于商业交换活动中,否则将给市场领域造成混乱。有“德”如果总意味着必然的付出和损失,一定不会维系下去。荷兰哲学家斯宾诺莎对此深刻揭示:“一个人愈能够寻求他自己的利益或保存他自己的存在,则他便愈具有德性,反之,只要一个人忽略他自己的利益或忽略他自己存在的保持,则他便算是软弱无能。”[7]所以,德行和利益之间不是对立的,决不是有了德行就一定要损失利益。

而且,在很大情况下,大家对精神上的奖励更为看中,这种精神价值的功利取向可以善加培养和发展。

第二,是无私奉献转变为有偿服务也是一种进步。目前,国家、社会已有规定对志愿者向社会、他人提供津贴,对见义勇为者提供奖励。志愿服务津贴的提出与志愿服务精神和雷锋精神在本质上不矛盾,而且是一致的,它同样使我们的志愿服务具有鲜明的志愿性、公益性和非营利性的特征,是一种社会的进步。在尚德的现代社会环境中,不能再让有德之人“流血又流泪”,应该是“德福一致”,收获的成果必须由全体参与者来分享。“一个人之所以做善行,是因为他有由行为所得到的名誉价值和道德满足感的价值之和,大于他为别人或社会作贡献因而所受的损失。”[8]但是,一个人,一个群体,如果自己都衣不遮体、食不果腹,本身无法解决生存问题,何来无私奉献一说。“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当然我们也不要把所有的事情都变成有偿服务,爱心本身体现着社会存在无偿服务的雷锋精神,所以,我们的社会还会有无私的帮助,不是什么事都要有偿服务。

第三,是宣扬无私利他、倡导为己利他。应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关系,尊重个体的权益,宣传无私利他、倡导为己利他。王海明认为,人类全部的善行分为三类:无私利他、为己利他、单纯利己。无私利他的正道德价值最高,是伦理行为最高境界的应该如何,是道德最高原则,是善的最高原则,是至善;单纯利己的道德价值最低,是伦理行为最低境界的应该如何,是道德最低原则,是善的最低原则,是最低的善;为己利他是利他与利己的混合境界,所以其道德价值便介于无私利他与单纯利己之间,是伦理行为基本境界的应该如何,是道德基本原则,是善的基本原则,是基本的善。可见,过去我们宣扬雷锋精神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是宣扬伦理行为最高境界的应该如何,是道德最高原则,是宣扬至善,这也难怪有些同学提出雷锋精神是那样是高不可攀、可望不可及。我们承认人能够做到无私奉献,一心为公是可敬的,但是大学生是否学雷锋应植根于他们的自主自愿。强行要求大学生做出无私利他的举动,只能引起逆反心理,所以只能在宣传层面上引导无私利他。以合理利益为基础的义利观代替重义轻利的义利观,尊重个体的权益,应是当今市场经济下进行学习雷锋精神的德育基点。以个体本位的群己观去弱化群体本位的群己观,不违背雷锋精神德育价值的现代取向。[5]

(三)加大学雷锋活动的建设力度

第一,是家庭层面的成长环境。学雷锋活动并不局限在某个领域,这里的家庭,主要是指家庭是人的主要居住环境,每天都会在家里接受影响和熏陶,特别是人生的启蒙阶段,上学以前。早起的教育对人都影响是很大的。我们的活雷锋并不仅仅在马路上和岗位上,更重要的是在生活中形成良好的向善思想,家庭是早教最好的学校,父母是我们人生的第一任老师,也是终身制的老师。这就要求我们的父母乃至亲戚朋友都要端正各自的态度,为我们未来的“小雷锋”造就一片干净、向善的空间。

第二,是学校德育理论学习与实践高校的任务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必要的人才和智力支持,培养千百万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德育尤其要引导学生像雷锋那样,把个人的成长和利益同祖国的进步和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教育他们讲奉献,顾大局,以国家、民族和集体的利益为重,积极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贡献青春和力量。帮助学生把自己融入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中,把自己的奋斗目标与国家的根本利益统一起来。通过学习与弘扬雷锋精神,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谐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矛盾,使他们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在德育领域,道德理想决定道德人格,我们要强调的主体性道德人格的培养,这种主体性道德人格的特点就是“独立、理性、自为、自由”。要达到此目标,道德教育必须使学生确立某种道德信仰,并转化为从身边小事做起的学雷锋行动。所以,学雷锋活动应当是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的自我教育活动。大学生只有在日常生活中努力实践,才有可能真正把握雷锋精神的实质;同时也只有在日常生活中努力实践,才能养成助人为乐等行为习惯。

第三,是推进全社会实现学雷锋活动常态化。中宣部2月27日在京举行学习践行雷锋精神新闻发布会,中宣部常务副部长雒树刚、中宣部副部长申维辰分别介绍了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情况和推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的工作举措。根据学雷锋活动常态化要坚持六项原则:坚持集中性宣传教育与经常性宣传教育相结合;坚持宣传教育与实践养成相结合;坚持先进性和广泛性相结合;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坚持思想教育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坚持行政推动与群众参与相结合。设计了学雷锋活动九个方面的常态化项目。一是每年3月5日,围绕毛泽东同志等老一辈革命家为雷锋同志题词,在全社会集中组织开展学雷锋实践活动。二是每年3月举办中国公民道德论坛,每两年组织开展一次全国道德模范评选表彰。三是注重发挥青少年学雷锋的生力军作用。四是组织开展社会志愿服务,推动建立参与广泛、形式多样、活动经常、机制健全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五是重点加强辽宁抚顺雷锋纪念馆、湖南长沙雷锋纪念馆、沈阳军区雷锋纪念馆建设。六是成立雷锋精神研究的学术性社会组织。七是广大基层组织开展群众便于参与、乐于参与的学雷锋实践活动。八是加强学雷锋活动的新闻宣传。九是组织创作一批弘扬雷锋精神的歌曲、影视剧和文学作品。[9]

五、结语

虽然雷锋精神产生的基本条件还在, 但是环境毕竟发生了很大变化。时代给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不断注入了新的内容, 这些内容都会在意识形态上出现反映。我们需要用新的英雄楷模精神来表述新的时代精神。新时代的英模精神既与雷锋精神一脉相承, 又是对雷锋精神新的发展。如20 世纪80 年代的女排精神、90年代的抗洪精神、进入新世纪后, 2003 年的抗非典精神、杨利伟为代表的航天精神、许振超精神、2008年“5.12”抗震精神等等。新的英模精神的出现和提倡, 然没有提到学雷锋精神的概念, 但并不妨碍人民继续学习雷锋精神。

参考资料:

[1] 毛主席语录[M].北京:外文出版社,1966.

[2] 王俊杰.学雷锋如何才能不作秀[N].长江日报,2012-3-4(A13)

[3] 陶宏善.引导大学生学习雷锋活动的理论思考[J].社科纵横,2008, (8).

[4] 雷锋精神永远是激励人们奋力前行的强大力量——学习践行雷锋精神新闻发布会纪实[N].光明日报,2012-2-28(03).

[5] 黄力谭,焱良.雷锋精神的德育价值实现的路径探讨[J].当代教育论坛,2010, (11).

[6] 王海明.新伦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672.

[7] 斯宾诺莎.伦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3.185-187.

[8] 陈小平.面对道德冲突:关于素质教育的思考[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91.

[9] 中宣部. 雷锋精神永远是激励人们奋力前行的强大力量[N]. 光明日报,2012-2-28(03).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Inheritance of the Spirit of Lei Feng

LUO Jing-yin, MING Zhu
(School of Maxism, Wuhan Textile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73, China)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negative phenomena existing in the learning from Lei Feng,with a description and analysis in recent years of the community. It has discovered that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spirit of Lei Feng at the present, and we should inherit the spirit of Lei Feng in the future.

Spirit of Lei Feng; Learning Activities from Lei Feng; Spiritual Civilization

G41

A

1009-5160(2012)-0042-04

罗锦银(1965-),男,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及管理.

猜你喜欢
学雷锋雷锋道德
助人为乐的“小雷锋”
接过雷锋的“枪”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
写给雷锋
学雷锋,他们一直在路上
学雷锋 知感恩
他们二十四年学雷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