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银珍 曾建中
根据布鲁姆的观点,教学评价体系可以分为诊断性评价(Diagnostive Assessment)、形成性评价(Formative Assessment)和总结性评价(Summative Assessment)三种。诊断性评价是指在教学活动开始前,对评价对象的学习准备程度做出鉴定,以便采取相应措施使教学计划顺利、有效实施而进行的测定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为调节和完善教学活动,保证教学目标得以实现而进行学习成果的评价。总结性评价又称“事后评价”,一般是在教学活动告一段落后,对教学活动的最终效果进行评价。
长期以来,我国的教学评价体系一直是应试教育,老师为了考而教,学生为了考而学,进而导致学生“上课记笔记,下课看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后全忘记”的恶性循环。这种考核体系过分注重考查人脑储备知识的能力,而不是人脑运用知识的能力。即使是注重技能与实务操作能力培养的高职会计专业教学评价体系,也是如此,过份强调总结性考核的作用,却忽视了诊断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环节,尤其是形成性评价的作用,导致了“重知识、轻能力,重记忆、轻创新,重理论、轻操作”的“应试教育评价考核体系”,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和效果,同时也阻碍了学生就业和高素质会计人才的培养。因此,如何构建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是当前高职会计教学改革亟待解决的问题。
从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会计教学的培养目标来看,要么是照抄会计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注重学科理论教学,过高地追求完整和精深,把学生培养成“会计师”或“高级专门人才”等;要么是中职教育的压缩,谈不上什么培养目标,只要学会基本的会计核算就行了,以致理论和实践的内容过于简单,无法满足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需求,对到底培养什么样的高职会计人才缺乏认真、科学的研究,也就是缺乏诊断性评价过程。
从目前高职会计专业教学课程体系设置来看,主要表现课程体系设置无特色,内容缺乏创新,未能紧密结合就业环境和岗位需求,基本上都是在原本科会计专业课程的基础上通过减少非会计专业核心课程和增加部分新课程内容而设置,课程与课程之间缺乏有机结合与联系,没有足够重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使培养的学生难以满足社会用人单位的需要。这与高职会计课程设置上重理论、轻实践有很大的关系。
从目前我国高职会计教学实践来看,虽然许多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开设了实训项目,但内容和形式非常单一。主要体现在:一是会计实践性教学仍停留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上,缺乏整体考虑。二是缺乏高度仿真的实训项目,使得学生缺乏对会计相关岗位的角色认知和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三是会计模拟实训室有名无实或功能单一,只能够从事简单的会计核算,加上难以寻找校外会计实训基地,会计实训作用很难发挥。
从现行高职会计专业教学考核评价体系来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①考试内容不合理,仅局限于教材,缺乏对会计职业岗位的能力测试与考察,造成普遍存在死记硬背现象严重。②考试方式简单,没有体现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造成学生“平时松、考前学、考后忘”的现象。③评价方式不科学,只注重分数,不注重技能评定,夸大了考试成绩的作用。
一是要明确会计职业类型定位。高职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现阶段高职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只能定位于培养“做会计的人”。二是要明确就业方向定位。笔者以为,当前高职会计专业培养就业目标明确定位为大、中、小各类企业。三是要明确培养人才业务水平层次定位。现阶段,高职会计专业教育的层次、类型和就业对象,决定了高职会计教育培养学生业务水平层次为,达到初级会计师水平的高素质、技能型会计人才。
合理设置高职会计专业教学课程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笔者建议,改革传统的课程设置体系,使会计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体系与企业经营管理特征、实际业务流程紧密结合。设计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体系,使课程结构能够更好地与就业相对接,同时打破传统会计学科的体系,按岗位需求设置课程,对不同的岗位采取不同的工作流程和实训内容,对教师要求分岗位教授,对学生采取分岗位练习,使课程内容与就业岗位接轨。
实践教学体系是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基础,学校应逐步建立课堂实训、阶段实训、综合实训三位一体的校内实践教学体系。一方面,通过建立校内多功能综合实训基地,进一步丰富学生实训的内容和形式,使学生感受到一种真实的工作氛围,从而强化会计实践性教学。另一方面,加强校企合作,建立长期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让学生有计划、分期分批去锻炼、实习。
科学地教学保障与评价体系是确保实现培养目标的有力保证。当前高职会计专业完善教学保障与评价体系应着手以下几个方面的改革:①结合形成性考核与总结性考核两个方面,采取多种考核形式科学、全过程、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业成绩。②确立考核指标体系,对不同类别的课程构建不同的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考核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③建立教学保障与评价体系,通过对教学工作每个环节的进展与效果进行绩效考核,不断提升高职会计教学质量和水平。
[1][美]布鲁姆,《教育评价》,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
[2]刘永泽等.我国会计教育及会计教育研究的现状与对策[J].会计研究,2004(2).
[3]吴雅琴.高职财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会计之友,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