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2012-08-07 07:05杨文兰
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12年12期
关键词:内蒙古文化产业文化

杨文兰

内蒙古文化资源丰富,有发展文化产业的基础,但受体制、资金及对文化资源的深度挖掘等方面的制约,使内蒙古文化产业规模小、在GDP中占比低。到十一五时期末,我区文化经济总量才达到150亿元,占GDP的比重仅为1.31%,距离成为支柱产业的发展目标还很远。

一、内蒙古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

(一)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资源

草原文化作为中华文化三大渊源之一,世界文明重要组成部分,以其悠久的历史、独特的自然风光不仅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旅游者旅游观光,也成为影视、文学创作的不竭的资源,《东归英雄传》、《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天上草原》等系列影片的拍摄与放映,在全国掀起了一场草原风,其中《一代天骄成吉思汗》还获得了费城国际电影节金奖,使内蒙古电影登上了国际领奖的舞台。草原文化内涵丰富,具有深度挖掘的价值,是内蒙古自治区发展文化产业的基础。

另外,红山文化、大窑文化及河套文化也都以鲜明的地区特色及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各地区提升城市文化品味、打造文化名城、形成特色文化城市的基础。

(二)地方特色浓郁的传统文化艺术

文化源于历史、艺术来源于生活。蒙古族这个骑在马背上的少数民族,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以其独特的生活方式及思维方式,创造了灿烂的文明,为人类社会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民族音乐、舞蹈。蒙古族能歌善舞,音乐和舞蹈是蒙古族民间艺术的主要内容,音乐中如蒙古长调、呼麦、马头琴、潮尔道、古如歌、爬山调及四胡音乐等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项目。舞蹈中如安代舞、筷子舞、盅碗舞、盘子舞等享誉国内外。

剪纸艺术。具有草原文化与中原文化双重特点的和林格尔县的剪纸艺术,早已走出了区门和国门,并在国内外剪纸作品大赛中频频获奖,和林格尔县也在2006年8月举办的第二届国际艺术节上被东西方艺术家协会授予“国际民间剪纸艺术之乡”的称号。

二人台。内蒙古的二人台是蒙汉民间艺术交流及不断融合的结果,它根植于人民群众之中,题材选择始终是那些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劳苦大众,反映的是他们的生存现状,表达的是他们的思想感情和精神追求,很受百姓的欢迎。

(三)异彩纷呈的文化旅游资源

内蒙古历史悠久、地域广阔、不仅有原生态的草原旅游、沙漠旅游、民俗旅游、边境旅游;还有依托历史故事、自然资源研发出的文化龙旅游项目,如昭君文化节、阿拉善盟的国际胡杨节、通辽的赛马节、呼伦贝尔的冰雪节以及鄂尔多斯的国际文化节等;更有赤峰及阿拉善的自然资源与现代工艺完美结合的赏石文化旅游,赤峰市的巴林石年贸易额达3亿元,阿拉善奇石年贸易额达1亿元,并建立起了全国最大的奇石文化旅游城。

(四)文化与商业交融的平台

表现在文化活动中蕴涵着商业价值以及商业活动中渗透着的文化内涵。在内蒙古最典型的就是那达慕与大盛魁商会。

1.那达慕大会。蒙古族文化传统的重要载体,是草原文化、经济和信息的盛大交合。那达慕最初就是基于商品交换的需要,因草原上牧民居住分散,交换生活用品成为一种必须。后来逐渐出现了以出售牧民特产的摊位,但交易范围有限,交易额较小。目前,内蒙古依托古老的草原文明及传统的博克、赛马、射箭等竞技项目,使传统项目焕发出新的商机。

2.大盛魁商会。2012年11月2号内蒙古地区首个文化产业创意园——大盛魁总号在首府开园。该园依托“大盛魁”和“重走茶叶之路”两个文化项目而建立,园内包括驿站、博物馆、书画苑、古戏台、茶楼等,使古老的商号蕴涵了更深的文化内涵。

二、内蒙古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文化产业发展备受关注的今天,内蒙古文化产业在我区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文化产业的各个方面都获得了快速发展。

(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逐步完善

截止到2011年末全区有艺术事业机构155个,从业人员6461人,比上年增长4.3%;艺术表演团体123个,其中乌兰牧骑75个。现拥有文化馆103座,公共图书馆113座,博物馆56座,档案馆146座,已开放各类档案175万卷。全区拥有广播电台13座,中短波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57座,广播人口覆盖率97.4%;拥有电视台14座,全部电视转播发射台1268座,电视人口覆盖率96.2%;年末全区有线电视用户317.25万户,比上年增长1.1%。自治区和盟市两级全年出版报纸27050万份,其中蒙文版940.8万份;出版各类期刊1437万册,其中蒙文版142.1万册;出版图书6069万册,其中蒙文版1146万册。

(二)文化体制改革初见成效

自治区在不断加强文化公共服务体系建立的同时,文化体制改革也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1.文化产业集团逐步兴起。文化体制改革至今,涌现出了一批文化产业集团,如内蒙古新华发行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内蒙古日报传媒集团、内蒙古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内蒙古电影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内蒙古广播电视信息网络有限公司、大盛魁文化创意集团、鄂尔多斯文化创意产业集团等相继成立。通过市场化运作,效果非常显现。

以内蒙古日报传媒集团为例,挂牌成立于2008年12月29日,从党报社到传媒集团,内蒙古日报社完成了从事业单位到企业单位、从报业跨入传媒、从报社跨入集团的三级跳。可以说通过文化产业的市场化运作,才能使内蒙古真正由文化事业阶段过度到了文化产业阶段。目前,该集团已拥有8报2刊、2个网站、1个多媒体阅报栏公司、2种手机报、1个呼叫平台、11个经营公司。

2.文化品牌效应正在显现。“品牌”是衡量产业发展的重要指标,近年来,内蒙古依托草原文化资源,形成了独具我区特色的草原文化品牌,培育了一批地域特色、民族特色鲜明的文化、节庆活动品牌。

另外,文化产业集团经过几年的发展,也培育出了符合自身产业发展特点的品牌。如《内蒙古日报》入围2011—2012中国品牌媒体百强党报品牌10强。内蒙古日报传媒集团旗下的《北方新报》也凭借在品牌战略、品牌建设和品牌运营等方面所取得的成绩,入围2011—2012中国品牌媒体百强都市报品牌竞争力10强。

3.涌现出了一批影视精品。我区第一部市场化运作的电影是拍摄于1985年的《月光下的小屋》,获得了印度第四届国际儿童节最佳故事片奖及文化部1985年度优秀影片奖。之后,我区涌现出了《一代天骄成吉思汗》、《东归英雄传》、《天上草原》等一批文化精品,使我区文化产品走出了区门、走向了国际市场。

另外,由内蒙古新思路文化艺术发展有限公司创作的《原生态阿希达组合》被列入了2011-2012年度国家文化出口重点项目目录,而内蒙古广播电视信息网络有限公司及内蒙古东联影视动漫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共同被列入2011-2012年度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目录,说明我们文化产业发展具有了一定的国际竞争能力。

(三)文化产业蓬勃发展

依托我区丰富的文化资源,在市场化运作基础上,文化产业的发展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旅游业、会展业、影视业、出版业等为我区文化产业发展的主力。

以旅游业为例。近年来,我区因地理位置优越、旅游资源丰富,使旅游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住宿、餐饮、娱乐、观光、交通运输等行业的相应的发展,在增加就业、促进第三产业发展方面意义重大。以2010年数据为例。见下表:

2010年入境旅游收入

三、内蒙古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内蒙古是一个文化资源大省,但却是一个文化产业小省,虽然文化产业发展蒸蒸日上,但目前,在文化产业发展的各个层面都与文化大省有着较大的差距。

(一)文化产业产值低,占比小

一直以来,内蒙古发展主要依赖资源的消耗来拉动经济发展的传统发展模式,而文化产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较低。不仅低于国际水平,也远远低于我国的平均水平。以文化产业占GDP的比重来衡量。美国的文化产业占整个GDP的25%,英国占比11%,我国平均约占2.6%,国内一些发达省市,如北京、上海、广东等文化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都超过5%,有的已达到7%,文化产业已成这些地区的支柱产业。而内蒙古到十一五末,文化经济总量才达到150亿元,占GDP的比重仅为1.31%。在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文化产业总额要达到1000亿元,占GDP的比重要提高到4%,文化产业发展成为内蒙古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

(二)对文化资源深度挖掘不够

内蒙古文化资源丰富,许多自然景观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比如额济纳旗的胡杨节,在金色的10月,千姿百态的胡杨吸引了国内外游客到额济纳旗旅游观光,其美丽令人叹服,但更让人叹服的应该是其“生一千年不死,死一千年不倒,倒一千年不朽”的精神品质,无论生活环境如何恶劣,胡杨以其顽强的生命力与自然抗争,创造了沙漠中一个又一个奇迹,这正是我们目前所要追求的一种精神品质。但就目前额济纳旗的胡杨节而言,深度挖掘不够,仅靠自然景观,短时间内涌入了额济纳旗不能承受的旅游人群,造成了餐饮、住宿等方面困难,但胡杨节过后,一年大部分时间资源都在闲置。在这点上,呼伦贝尔的做法值得借鉴。呼伦贝尔根据草原一年景色不同,推出了红色呼伦贝尔、绿色呼伦贝尔、金色呼伦贝尔以及银色呼伦贝尔,呼伦贝尔是一个品牌、是一张名片,从此把呼伦贝尔推向世人面前。但对于内蒙古而言,许多自然景观并没有深度挖掘。

(三)传统文化艺术产业化程度低

在内蒙古有许多传统的文化艺术比如剪纸、二人台等,因其取材多为老百姓的生产生活,散发着泥土的芳香,而深受人们的喜爱,但目前的问题在于产业化程度较低,经济效益差。在这点上东北二人转做法值得借鉴,东北二人转依托刘老根大舞台,使地方戏走向全国,走向了世界。二人台在内蒙古同样也很有市场,但缺的是一个平台,缺的是一个媒介。另外,剪纸艺术虽在国际上频频获奖,但因其产业化程度低,并没有发挥出的真正的经济价值。

(四)人才及品牌短缺制约了文化产业的发展

发展文化产业不仅仅是把传统文化发扬光大,更重要的是创新。无论是民族文化的传承还是文化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创新,归根到底离不开人才。目前,随着现代传媒、动漫游戏、数字视听等新兴文化产业的迅速崛起,人才短缺问题凸显,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区文化产业的发展。另外,品牌是文化产业的无形资产,也是文化产业的安身之本,因此,缺乏知名文化品牌,也是制约我区文化产业发展的因素。

四、促进内蒙古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

(一)增投入、提产值,成支柱

一直以来,我们对文化产业的重视程度不够,没有充分认识到文化产业的经济价值,对文化产业的投入少,投资渠道单一。与发展文化产业的所需的资本扩张能力不相适应。在未来,要加大资本投入,特别是要大力引入民营资本,增加文化产业的产值,提高其在我区GDP中占比,使其成为我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当然从目前的150亿元到1000亿元,由占比1.31%上升到占比4%,任务艰巨,困难重重,但只要我们从思想上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行动上支持文化产业的发展,通过多种融资渠道,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投资,文化产业一定会像我区工业一样创造经济发展的奇迹。

(二)深挖掘、重结合、表内涵

基于内蒙古文化产业发展的现实,内蒙古文化产业发展要注重对文化资源的深度挖掘,体现其深层次的文化内涵,或探究其历史渊源、或体现出深刻寓意。开发形式上也要多样化,可以文化资源为基础和背景,进行影视作品的创作,通过荧屏去展示内蒙古悠久的历史文化、独特的自然风光及草原上的人和事。让文化资源发挥其经济价值。

(三)借媒介、搭平台、走集群

从最初文化的公益性到如今文化的经营性,从文化事业到文化产业,改变的不仅仅是观念和思想,改变的是一种经营管理体制、改变的是发展手段和方法。内蒙古文化产业要做大做强,产业化和集群化是必经之路,但文化产业又是一个特殊的行业,需要借助于媒介、需要搭建一个好的平台,只有这样,文化产品才能在这个舞台上尽情绽放,也才能使人们在享受文化产品的同时,体现文化产品的经济价值。

(四)重人才、显创意、创品牌

文化产业的发展壮大,文化资源仅是基础,而创意是核心,品牌是无形资产,在内蒙古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一些文化产品在国内外有一定的影响,但缺乏国际知名品牌,比如草原文化、昭君文化节等完全有实力打造成国际品牌。当然,无论品牌的打造、产品的研发、生产及推广,都需要有好的创意,需要人的创造性思维。而在目前,好的创意人才比较短缺,伴随着我区若干个文化产业创意园区的开园营业,创意人才的短缺问题将更加凸显,基于此,加快人才培养,特别是新型创意人才的培养、走品牌化道路,是文化产业发展壮大的必经之路。

综上所述,内蒙古有发展文化产业的丰富资源,但在深度挖掘资源、品牌推广及产业化方面还存不足。在未来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在创意上做文章,在品牌上下功夫、在平台上谋发展;需要体制改革、管理创新,需要建立灵活的人才培养模式,最终不仅要把文化产业发展成我区的支柱产业,还要使其成为解构我区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重要力量。

[1]董晓萍,推进文化产业成为内蒙古支柱性产业的战略性思考,理论研究,2011(4).

[2]张燕翎,走向蓬勃——内蒙古文化产业发展纵览,实践,2010(1).

[3]张燕翎,开发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实践,2006(4).

猜你喜欢
内蒙古文化产业文化
《自由》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内蒙古气象》征稿简则
这是美丽的内蒙古
可爱的内蒙古
谁远谁近?
文化产业空心化隐优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