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晨明
(湖南省双牌水库管理局 永州市 425000)
混凝土预制“U”形槽具有过水断面优、工程占地少、开挖量少、造价低、施工速度快、防渗效果好等优点,近年来,在我国的农业开发及末级渠道改造项目中得到了大规模的推广,双牌灌区自1999年在集义节水示范区试点应用,2001年开始在灌区的支斗渠等末级渠道上推广应用以来,综合效益十分明显,据测算,水的利用系数可达0.96,较适合在灌区输水流量在(0.04~3.0)m3/s之间的支、斗、农渠上进行防渗。但混凝土预制“U”形槽防渗工程的质量及应用效果的优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混凝土“U”形槽的选择、工程的选址、施工安装及建后管护。在此,笔者根据自己多年从事混凝土预制“U”形槽防渗工程的设计及施工管理的经验,就混凝土预制“U”形槽在渠道防渗工程中的应用进行一些探讨。
选择使用混凝土预制“U”形槽的防渗渠道应尽量避开潮湿较松软的塑限或流限土,因为这种基础清基难以彻底,侧推力大,而混凝土预制“U”形槽自重小。一般DU40槽重52.5kg/m,DU80槽重105kg/ m,DU120槽重200kg/m,土侧重压力远远大于槽身重量。根据施工经验,如遇潮湿较松软的塑限或流限土的基础,一般可采用打桩或干砌石抛填处理,还可在槽的背面采取建挡土墙方式处理,以抵御土侧压力。
在山区渠道选用混凝土预制“U”形槽防渗时,在内侧应预留(0.6~0.9)m的通道,便于施工时胶轮斗车运输材料及工程建成后的管护。
丘陵山区的渠道工程,其布置方式一般有两种,平地渠道大多为“路-渠-路”形式,山区渠道一般为“路-渠”形式。使用混凝土预制“U”形槽防渗时,为便于维护、节约土地、群众容易接受及方便施工等因素,仍可采用“路-渠-路”或“路-渠”形式。双牌灌区近年在使用混凝土预制“U”形槽防渗时,主要采用上述两种布置形式,取得了较大成功:一是充分利用了原渠道,减少了工程量,避免了大量的土石方开挖;二是减小了渠道断面,增加了路面宽度,使施工及运行中的交通条件得到改善。
2.3.1 渠道流量的确定
混凝土预制渠道的设计应根据灌溉面积、作物品种及布局来确定“U”形槽的断面尺寸。简单地可采用灌溉面积确定引用流量的方法,据双牌灌区的经验,一般按照每万亩引用流量0.6m3/s的标准进行流量的估算,通过对灌区农田、经济作物面积的细致调查,确定渠道的设计引用流量,避免造成引用流量过大,增加建设成本。
2.3.2 渠道断面形式选择及尺寸确定
双牌灌区近年安装的混凝土预制“U”形槽大多以DU40、DU80(图1)为主,对于引水流量较大的渠道,若需要采用混凝土预制“U”形槽防渗时,可选用变形槽(图2)。变形槽即在预制槽底加混凝土预制块增加流量,或将渠底用现浇混凝土建成平板渠道,达到增大灌溉流量目的,拼装时,混凝土预制槽倾角一般控制在15°以内。
图1 预制U型槽
图2 变形预制U型槽
2.3.3 渠道比降的确定
双牌灌区山区渠道的渠首水位远高于农田平均高程,若按此设计比降,其比降势必较大,“U”形渠槽防冲能力虽然满足如此高速水流冲击,但施工难度比较大,外观不舒适,通过施工实践及经验比较,笔者认为:在山区防渗渠道坡降应控制在(1/1000~ 1/5000)之间,通过设置消力池调节渠道坡降,这样既能满足使用,又非常美观,还可减少土石方开挖量降低工程造价。
2.3.4 “U”形防渗渠道的设计
“U”形防渗渠道的设计包括标准混凝土预制“U”形槽渠道和变形槽渠道的设计。
(1)标准混凝土预制“U”形槽渠道的设计,可根据灌溉水量,控制面积,选择适宜的渠道比降,参照附表,选择不同规格的混凝土“U”形槽型号。
附表 混凝土预制“U”形渠道输水能力表 糙率n=0.014
从附表可知:在底坡及糙率系数已定的前提下,渠道的过水能力取决于渠道的横断面形状及尺寸。
(2)变形槽渠道的设计。渠道底板宽度与“U”形槽高度决定渠道输水能力的大小。渠道底板宽度可按明渠均匀流的流量公式计算确定。
双牌灌区于1999年在集义节水示范区试点应用混凝土预制“U”形槽防渗渠道1200m开始,2001年又在一支渠施工安装的混凝土预制“U”形槽防渗渠道3500m,2002年在八支渠施工安装的混凝土预制“U”形槽防渗渠道1500m,运行至今,基本完好无损。但如果施工未按照设计到位,将会出现少量变形、裂缝等病害。据笔者现场分析,出现变形、裂缝。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一是渠道基础及槽背面的填土夯实不到位,杂物未清除干净;二是防渗渠两侧未建浆砌石分界面,农户扩充土地,导致渠台基础失稳,引起渠道变形;三是渠道施工时间要求紧,施工质量控制不严,混凝土槽(板)质量不好;四是渠口顶混凝土表面撒干水泥灰抹平,运行时间稍长,表面脱落,形成剥离状;五是在浇渠口混凝土压顶时,土壤处于松软状态,无法夯实,待土壤干缩后,底部形成较大间隙或空洞;六是衬砌后的“U”形槽防渗渠道管理不到位,责任不明确。
要防止混凝土预制 “U”形槽防渗渠道出现变形、裂缝等病害,在施工时必须把握住混凝土预制“U”形槽安装施工的技术要点。
混凝土预制“U”形槽防渗渠道施工的一般要求为:“平、直、顺、滑、稳”,也就是常规要求的三面四条线,即:渠槽面、渠口的两平面要求平整、光滑、密实;底线、两条渠内口线和两条渠外口线要求顺畅,尽量直顺。必须把握的施工步骤及技术要点为:
(1)校测定线:确定渠道走线,核实设计纵坡,计算挖填高度。
(2)整平工作面:用铲车铲高填低,使渠道高度在设计高度的2/3左右,对于填方则需分层碾压。
(3)施工定线:在校测的基础上,重新在整平的工作面上确定中心线和挖填高度。
(4)开挖基槽:按照设计要求开挖基槽(一般为梯形渠道),整平渠底,使土模底线符合设计纵坡,同时留有一定的施工线,如铺设防渗布或塑料布,需开挖成复式断面并清理杂草和硬坡,进行断面整修。
(5)回填:在开挖好的基槽上,定中线、放槽具,然后回填。回填时两侧应同时进行,并用石夯或木棒分层夯实,当进行下一模时,模具后端应留在上一模有(20~30)㎝,以保证渠线的一致和两次回填土的有机结合。
(6)顶压顶封口:为了增加“U”形渠槽的稳定性,防止地表水注入“U”形槽背面,减少槽身外水压力,渠顶口应浇筑混凝土盖顶封口。此道工序除上述作用外,还可增加渠道的美观,保证渠道的整体性。封口混凝土为C15,一般宽(10~20)cm,厚(10~15)㎝,混凝土基础一般分层夯实,有条件的地方最好铺(3~5)㎝左右中粗砂或碎石渣。
在完成上述施工步骤,把握好施工技术要点的同时,还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是勾好缝。板与板之间的勾缝,是提高防渗效果的关键。也是保证渠道整体性的关键。因此,板缝宽必须控制在(1.5~2)cm;缝内泥土及杂物必须用钢筋钩或其他器具清除;渠内杂物及泥土必须清除干净;板缝表面必须用水冲洗干净。灌缝材料可采用C10细石混凝土或用M10水泥砂浆,待灌缝材料初凝后,加抹表面,并刷素水泥浆,一般不勾凸缝,勾好缝后,要用喷雾洒水养护,防止砂浆早期干缩裂缝。
二是预留好伸缩缝。小型渠道一般不设纵缝,只在垂直水流方向设置横缝,缝间距一般为(10~20)m,缝宽2cm,伸缩缝填筑前,应先用钢筋钩或其他器具清除缝内杂物及泥土,并冲洗干净,待缝壁清洁干燥,再用熬拌好沥青砂浆灌入缝内,迅速沿槽面抹平。
(1)土渠在“U”形槽安装前,应对基础土壤的稳定性进行分析,潮湿松软的土壤应换干粘土后,分层夯实。旧渠道改造基础,清除底层残留建筑物后,再用混凝土或砂浆铺垫,严禁在旧基础上安装“U”形槽,以免导致旧基础底部空洞残留,造成新的返工。
(2)现浇混凝土压顶时,要严格控制水灰比。严格按设计要求配比,切忌用水泥砂浆代替混凝土,混凝土厚度必须大于6cm,以充分利用混凝土抗拉性,混凝土拌合均匀后,方可浇筑,严禁撒干水泥,重视混凝土的养护及保护,避免人为破坏,影响外观。
(3)业主应与施工单位签订工程质量保修责任状。
(4)防渗渠道建成并经上级验收小组验收合格后应及时交予受益单位,由受益单位负责管理,从而保证工程的长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