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百合产业现状与发展新思路

2012-03-15 03:41佘佳蔓
园艺与种苗 2012年5期
关键词:兰州百合发展

佘佳蔓

(西北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甘肃兰州 730070)

百合为百合科百合属多年生地下鳞茎类的草本植物。其花、鳞状茎均可入药,是一种药食兼用的花卉。百合主产地有甘肃兰州、江苏宜兴、河南洛阳、湖南龙牙等,品种繁多,约有40多个品种。因百合不耐长期水渍,种植地的排水性能和通气性能均须良好。兰州百合生长在海拔1800~2600 m地区,土层深厚疏松、有机质含量丰富,光照充足,又无酷热,昼夜温差大,积累的糖分高。母籽生长期和大田生长期均长达3年以上。花和鳞状茎均可入药,通常所食用的兰州百合是指其地下鳞茎[1]。兰州百合个大瓣肥、洁白如玉、鳞片紧密、肉质细腻、味醇香甜。甘肃省肿瘤研究所药理室研究表明,兰州百合多糖对肺癌和白血病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据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测试中心和甘肃省相关部门的检测,兰州百合蔗糖含量高达10.39%,是其他地区百合的3倍;粗纤维含量0.86%,只有其他地区百合的70%;生长期较其他地区百合长1~2年。因此,在众多的百合品系中,唯有兰州百合属药食同源的滋补佳品,作为名菜佳肴弛名中外。王生林等认为,兰州百合味极甜美,纤维很少,又毫无苦味,不但闻名全国,亦可称世界第一[2]。目前,兰州百合种植面积在6667 hm2以上,年产量为3000万~4000万kg,主要销往广州、上海、北京等国内大中城市,其中广州市场约占百合总销量的50%,上海市场约占百合总销量的21%,北京市场约占百合总销量的18%。其余的在当地市场零散销售,还有部分产品远销美国、日本、香港、台湾等地。兰州百合产业迅速发展壮大,但仍须面对存在问题,努力探索发展新思路,促进百合产业快速稳健地实现跨越式发展。

1 兰州百合产业发展历程

兰州百合产业的发展呈现很强的周期性。据史料记载,兰州种植百合至目前已有400多年的历史。20世纪80年代初,由于市场对兰州百合的旺盛需求,兰州市的七里河区、榆中县率先大面积种植,并由此掀起了第1轮种植高峰。至1987年,兰州百合总面积超过2000 hm2,总产超过750万kg。然而到1988年,兰州百合出现了第1波的“卖难、价跌”,至1991年,七里河区的种植面积仅有426.67 hm2。1992年开始,兰州百合种植开始复苏,至2000年上半年,收购价最高达17元/kg。此时,七里河区的百合种植面积达到近2666.67 hm2,全省百合种植面积达6666.67 hm2。但从2001年下半年开始,兰州百合又陷入了第2轮的暴跌困境,当年百合收购价最低跌至1.6元/kg。2003年百合价格开始由降转升,百合产业又开始进入第3轮生产周期的复苏期,2007年种植面积超过4000 hm2,收购价达到14.0元/kg,但2008年下半年,遭遇世界金融危机,百合价再次暴跌,市场最低零售价仅2.0元/kg。到2009年后市场价格出现好转,又进入第4轮生产周期,兰州百合地头收购均价2009—2012年依次为9.0、24.0、36.0及40.0元/kg(表1)。兰州百合产业在历经数次涨跌周期之后,目前又处于百合产业的高价期,随后的暴跌很快将至,因此,需要理性地剖析兰州百合产业的现状,从长计议,尽可能地将损失降到最低,使产业朝向健康、理性及可持续方向发展。

表1 1991—2012年兰州市七里河区百合种植面积及百合销售单价

2 兰州百合产业现状及存在问题

2.1 产业初具规模,但仍须拓展发展空间

目前,兰州百合种植区域以兰州市七里河区为中心产业区,袁家湾村则是种植的最大专业村。通过中心区的示范种植,沿祁连山系的西固区、永登县、榆中县及周边永靖县、临洮县亦成为兰州百合主产区,已具有较大的区域规模优势。30%以上的兰州百合产品进行集中工厂化加工,95%的兰州百合经过初级加工或深加工销往省内外和国际市场,兰州百合年产值达数十亿元,仅次于当地粮食生产,位于种植业第2位,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3]。据七里河区农业产业化办公室有关人员介绍,2010年七里河区百合留床面积达2800 hm2,年产量1500万kg,总产值3.15亿元,占全区农业总产值的41%;农民人均百合收入2745元,占全区农民人均收入的38%。加工营销专业户众多,可以满足行业发展需要。其中,仅七里河区西果园镇以真空包装、烤制百合干为主的加工户有70户,冷藏库43座,总容量超过8000 t。全镇百合产业已形成了种植、贮藏、加工、销售一条龙式的产业链,仅百合生产加工一项年产值超过亿元。

2012年兰州农业工作紧紧围绕“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一根本目标,紧抓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这一主线,按照“抓特色,建基地,扩规模,强产业,提质量,创品牌”的总体工作思路,着力发展壮大兰州百合产业,拓展百合产业发展空间。

2.2 获得“绿色食品”“原产地域保护产品”等殊荣,还需得到国际美誉

1999年经农业部食品检测中心检测,兰州百合完全符合国家“绿色食品”标准,并荣获“中华老字号”、“99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知名品牌”及2001年第七届中国国际食品博览会金奖等殊荣。2001年12月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将“兰州百合”证明商标授予七里河区,2004年兰州百合通过了国家无公害农产品认证,2004年9月国家质检总局正式批准兰州百合为甘肃省第1个原产地域保护产品。兰州百合产业化也被列为“国家山区农业产业化试点示范项目”。兰州百合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较弱,还需努力开拓国际市场,提高国际知名度。

2.3 具有一套产业发展初期的技术标准,随产业发展尚待完善提高

自1995年起,兰州市质量技术监督局等部门先后出台了《兰州百合品种》《无公害兰州百合质量分级》《兰州百合记载标准》《兰州百合干质量标准》《兰州百合栽培技术规程 》《兰州市无公害蔬菜技术规程 百合》《真空包装兰州百合》《无公害兰州百合质量分级》等系列标准,这些标准为兰州百合产业生产管理标准化提供了依据。但这套产业技术标准只符合规范产业发展初期的较低要求,随着产业的发展还需要逐步完善提高。

2.4 已取得一些科研成果,但科研力度及深度不足

在科研方面已取得了一些有关百合产业发展的科研成就,但还有许多重要的科研攻关项目亟待完成。七里河区农业局从2007年开展优质兰州百合鳞片繁育基地建设,经过4年试验,成功利用百合鳞片繁育优质母籽共26.67 hm2,总结形成了“兰州百合鳞片繁育母籽技术规程”。七里河区农业产业化办公室已于2008年开始,联合兰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开展百合连作障碍课题研究工作,近3年来,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该课题对兰州百合生长机理及发育规律、兰州百合不同发育阶段主要的土壤营养元素需求状况以及百合种植地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时空变化特征、兰州百合连作过程中生物因素变化规律进行研究。通过研究,为百合种植研制专用肥料,解决百合连作时产量下降、品质降低问题,从而提高兰州百合质量和产量,增加兰州百合的有效种植面积。目前虽然已经取得了一些科研成果,但科研投入力度还不能满足产业快速发展的需要,关于百合生理生态、种球选育与快繁技术、储藏、深加工及运输技术等方面的研究还有待加强。

2.5 种植业已有较大发展,但仍处于初级发展水平

目前兰州已有8万~9万百合种植户,均具有较高的百合种植技术,大多数种植者已加入合作社。种植面积0.67万hm2以上,均年产量250 kg左右。建有一定规模的种球繁育基地,提供部分优良种球。现已建成兰州市鳞片直播扦插繁殖基地和永靖县鳞片气培法繁殖基地。种植业有较详细的生产操作技术规范和配套的农机具[4]。

2.6 加工企业数量多,但缺少带动性强的龙头企业

兰州利用隧道循环式百合脱水干燥系统的生产工艺技术进行百合干加工的生产过程中,不添加任何食品添加剂,不进行任何漂白处理,生产的纯无硫百合干颜色自然微黄、光泽明快、口味纯正,为现今最理想的百合干生产工艺。企业与科研院所研发了真空包装鲜百合、百合干、百合多糖胶囊、百合饮料、百合粉、百合面条、百合酒、百合醋等系列产品。但目前兰州市有百合加工企业100多家,呈现企业数量多、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信誉度不高的局面。由于缺乏带动性强的龙头企业,全省数百家百合加工企业“群龙无首”,品牌较为混乱。百合加工企业各自单打独斗,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收购百合时相互抬价和加工销售时却相互压级、压价的恶性竞争现象。

2.7 销售市场以大城市外销为主,潜在市场有待拓展

目前,兰州百合以鲜百合真空袋装为主要销售形式,百合干为辅,其他百合深加工产品作为补充。销售市场遍布全国及国外的许多地区,在外销市场上已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近几年销量一路走俏,2010年兰州外销到广东、上海和北京等地的百合达2640万kg左右,占总产的90%以上。兰州百合市场营销体系较为成熟,严格执行兰州百合质量4级(特级、一级、二级、三级)分级标准,优质优价。但兰州百合以大城市如广东、上海和北京外销为主,中小城市潜在的巨大市场有待拓展。

3 兰州百合产业发展的新思路

兰州百合业界在经历了百合价格的多次起落后,更加迫切地希望能进行联合经营,避免无序混乱的恶性竞争。应逐步有序地扩大种植规模,严格执行兰州百合种植技术规范,深度开发兰州百合精、深加工产品,延伸加工产业链,使兰州百合产业走向正常、健康、理性、平稳的发展轨道上来。

3.1 政策积极扶持

兰州市政府应积极响应党中央的“调结构、转形式”,着眼于把兰州百合产业培育成兰州农业经济的第一大产业来发展,切实例行政府的宏观指导、监管及服务作用,为兰州百合产业发展成为“优质、高效、高产、安全、生态和可持续性发展”的现代化特色农业支柱产业提供保障。

“十二五”时期,兰州市着力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以科技创新为支撑,培育新品种,推广新技术,提高组织化程度,壮大百合特色产业,培植兰州百合品牌,抓好产销对接,推进区域现代农业发展。建立百合母籽繁育基地,稳定百合留床面积2800 hm2。依托甘肃省农业科学院等科研机构,研发百合深、精加工项目,积极开发中下游产品,延长产业链条,增加产业利润空间。加大兰州百合龙头企业扶持建设力度,推动企业提升改造,积极探索“企业+基地+农户+合作社”的利益联结机制。集中打造兰州百合品牌,把兰州百合打造成“兰州精品”。支持符合条件的百合产业企业通过股票、债券市场发展壮大,积极拓展期货市场服务兰州百合的的渠道和模式。创新保险品种服务于兰州百合产业,加大财税政策支持力度,引导、带动更多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向百合产业。多渠道筹集资金,解决兰州百合产业资金匮乏难题。政府应从多种渠道拨付较多资金,扶持兰州百合产业的发展。银行应针对兰州百合生产经营特点增加金融品种和支农信贷规模。兰州百合协会应作为兰州百合的产权主体,具体监管兰州百合品牌。制定一套符合市场经济需求、覆盖完整产业的标准体系;监管、协调产业发展情况;充分发挥自己上接政府、下联产业主体的桥梁作用。

3.2 加大科研开发的力度

加大科研开发投入的力度,以科技创新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单产及产品品质,全面提升产业发展水平。产学研紧密结合,攻克制约兰州百合产业的重要难题,为实现兰州百合优质、高产、稳产、高效、生态提供科技支撑。

3.3 实行集团化经营

规范加工企业,坚持持照经营,依法严格查处和取缔无照经营。加工企业应将松散的个体加工户进行联合,走集团化经营之路,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营机制,引导和培育优秀百合加工销售省级龙头企业,多方努力,做大做强。兰州百合加工业在保持现有水平的基础之上,进一步研究百合深度加工技术,开发新产品,形成适应市场需求的多元化产品格局,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积极推进土地使用权有偿流转,对广大种植户进行兰州百合种植技术培训及产业发展教育,使种植户实现专业化。在自愿原则下,使其以各种形式与龙头企业紧密结合,严格按照兰州百合生产标准进行种植、加工、储藏、运输。兰州百合要由现在的主产区向优势区转移,拓展面积,提升兰州百合的规模效应。应以市场为导向,积极扶持壮大兰州百合产业的龙头企业,实行强强联合,集团化经营,使具有一定规模的百合产业集团尽快脱颖而出,形成相对垄断优势,由这些集团组成兰州百合产业的钻石产业结构,以期实现产权清晰、责任明确、利益与风险共存的符合现代市场经济的产业机制[5]。

3.4 构建兰州百合的营销网络

积极宣传兰州百合独特的生长特点和药食功效,营造美誉度,强化品牌的优良品质和市场效应,构架立体的营销网络;通过价格机制带动广大百合种植户按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标准生产,统一品牌、质量、包装、价格和监管,切实提高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积极开拓销售市场,使兰州百合能够在更加广泛的市场顺利实现优质、优价及规模效益,把兰州的资源优势真正转变为巨大的区域经济优势,使兰州的农业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

4 结语

兰州百合产业自改革开放至今,虽然历时不长,但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已成为当地第二大种植业,年产值已达数十亿元。兰州百合产业的发展应以市场为导向,强化政府宏观指导和调控,进一步完善“公司+基地+协会+种植专业合作社”的运营机制,大力扶持优秀龙头企业,实行强强联合,组建百合产业集团,促进兰州农业经济由以粮为主的低效益向以百合产业为主的高效益特色产业方向发展,努力把兰州百合产业建成“营养保健、高产、高效、安全、生态和可持续发展”的特色农业工程,使其成为兰州农业经济的最大产业,大幅度提升兰州农业经济总量和效益,彻底改变农业经济发展结构,构建以兰州百合特色农业经济为主体的兰州农业新经济。

[1]许信胜,赵惠强,王金元.自律·组织化·品牌战略——兰州百合业健康发展问题研究[J].开发研究,2004(4):13-15.

[2]王生林,王明霞.兰州百合产业发展的思考与对策[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02,37(1):82-87,91.

[3]盛国成,张俊科,盛哲.推动兰州百合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思考[J].温室园艺,2009(9):59-60.

[4]彭志云,梁玉文,冯炜弘.兰州百合产业现状及发展思路[J].甘肃科技,2009,25(21):8-9.

[5]樊元,秦燕.甘肃特色农业发展的新思路——区域品牌战略[J].开发研究,2006,122(1):14-17.

[6]佘国珍,赵建兴,高娃.百合的栽培及病害防治[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5(1):41-42.

[7]李伟绮,林玉红,孙建好,等.兰州百合优势种植区百合经济效益调查[J].北方园艺,2012(4):188-190.

[8]LI X , Y A N G C L, Z H A N G M , et al. Analysis of protein andisoenzyme ofLiLum davidiivar. unicolor,Lilium asiatic hybridsand their hybrid F1Lilium asiatic hybridsand their hybrid F1[J].Agricultural Sciencee&Technology,2011,12(1):54-57.

[9]修海旺,刘秀菲,亢亚峰.百合高产栽培技术[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7(1):100-101.

[10]梁旭东.兰州百合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1(21):17-18.

[11]刘静.兰州百合快速繁殖研究[J].南方农业学报,2011(8):839-842.

[12]张晓东.推进兰州百合产业化的思考[J].农业机械,2009(9):59.

猜你喜欢
兰州百合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我的兰州梦
国企发展如何提高“质感”——以陕汽党建引领发展为例
兰州琐记
风吹百合香
清心消暑话百合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百合依依
教师发展
富贵像风吹过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