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明顾进
(江苏省委党史工作办公室,江苏南京,210013;南京市玄武区军休四所,江苏南京,210016)
1937年春,在湘鄂赣边区进行游击战争的江渭清从有关报刊上看到国共合作的消息,在失去与党中央联系的情况下,他适时地向中共湘鄂赣省委提出和国民党当局谈判合作抗日。5月,省委决定成立湘鄂赣人民抗日红军军事委员会,当地红军部队改称湘鄂赣抗日游击纵队,江渭清担任纵队长(司令)。经江渭清多次和湖北省国民党省政府当局针锋相对的谈判,在董必武的支持下,当地红军与湖北省当局达成协议,合作抗日。这年秋,湘鄂赣军区红军游击队改为抗日军第一游击队。
1938年1月,根据国共两党达成的协议,南方八省游击队整编为新四军。江渭清所部编入新四军第一支队第一团,傅秋涛任团长,江渭清担任副团长。处在国共合作的特殊时期尤其在初期,新四军内党的组织是隐蔽的。新四军的各级副职,其实就是党代表、政治委员。2月28日部队奔赴皖南岩寺。6月,新四军第一支队在陈毅率领下,抵达苏南敌后高淳,与先遣支队会合。接着,第一团由傅秋涛、江渭清率领北渡石臼湖,活动于京杭国道以西的江宁、溧水、当涂地区(称“横山地区”),逼近华中日军大本营南京近郊,广泛深入地宣传和发动群众,壮大抗日力量。粟裕指挥的韦岗战斗胜利后不久,7月,江渭清亲自指挥所部攻打南京南郊西善桥镇,整整一个晚上消灭日军一个分队,震撼了南京城。8月,江渭清率部袭击南京东郊的麒麟门,消灭伪军一个连;随即又攻打江宁方山,拔掉了敌伪据点。短短几个月,一团就发展到近2000人枪,装备也得到大为改善。
1939年1月,傅秋涛和江渭清率一团配合谭震林指挥的第三支队与日军激战,攻克了繁昌城。4、5月间,为策应保卫繁昌之战,一团在铜陵境内作战11次,毙伤日伪军500多人。
1940年4月26日,傅秋涛和江渭清率部抢先在父子岭一带有利地形设伏,激战8小时,毙伤敌300余人。10月,日军出动兵力1万多,在飞机掩护下,由繁昌经南陵直扑云岭,妄图一举摧毁新四军军部和后方基地。傅秋涛和江渭清率一团节节阻击,层层设伏。叶挺军长率部进攻泾县日军时,接纳了江渭清提出“围城打援”的建议,在新四军围攻泾县城外的日军阵地的同时,又设伏在县城南关附近,引诱敌军出城解救,战至次日拂晓,日军被迫弃城逃窜。一团率先进入泾县县城。
1941年1月初,皖南新四军奉命北移,遭到国民党第三战区顽军的围攻,发生皖南事变。1月4日起,为牵制国民党顽军第52师,掩护新四军军部突围,傅秋涛与江渭清率新一支队等3000余人,连日与敌周旋、战斗、冲杀,几经血战,部队指战员大部分牺牲、散失。江渭清等几百人分路突围到宁国、旌德山区后,又分散突围。经过两个多月的转战和跋涉,江渭清终于到达苏南,在谭震林的领导下,开始了新的工作。
3月,江渭清任新四军六师十八旅旅长。为了提高部队指战员的军政素质,使之成为坚持苏南东路敌后抗战的主力兵团,他有针对性地采取了一系列具体措施,抓整顿、抓建设、抓扩军。7月,日伪开始对东路地区进行大规模“清乡”。为避敌锋芒,保存实力,六师师部决定十八旅派少数部队为反“清乡”部队,在内线坚持,主力部队跳出“清乡”区,分兵澄西、丹北,南出太湖,北渡长江,开辟新区。10月,江渭清率十八旅奉命北上开辟江(都)高(邮)宝(应)地区。江高宝大部分地区属于“同情区”和“伪化区”,处于复杂激烈的三角斗争局面。日伪军是一股强势力,国民党顽固派韩德勤也是一股强势力。日伪在加紧军事进攻的同时,还强化保甲统治,组织伪自卫团和伪三青团。到达新区后,江渭清要求部队保持和发扬新四军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当英勇作战的模范,当遵守纪律的模范,与人民群众、各阶层密切联系,当搞好统一战线工作的模范。他全面执行“发展进步势力、争取团结中间势力、孤立打击顽固势力”的斗争策略,争取“大刀会”、“联庄会”势力,把他们的武装改造成抗日民兵武装;在中心区建立“三三制”抗日民主政权。在江渭清等领导下,十八旅部队经过激烈战斗和艰苦工作,很快打开了局面,把江高宝地区建成了抗日游击根据地。
1942年4月中旬,江渭清赴苏南担任新四军十六旅政委、苏南区党委书记。江渭清深切感受到,在同日伪顽的激烈斗争中,我军可以运转的余地太狭窄,不时会出现被动应付的局面。他和钟国楚、张开荆等十六旅负责人商量,一定要向外发展,扩大机动范围,扭转被动局面。在江渭清等的领导下,苏南军民贯彻“加强团结,坚持抗战”、“一面作战,一面建设”的方针,不仅进一步巩固了茅山和溧水两个基本区,而且向西恢复了江(宁)句(容)和当(涂)溧(水)地区,向东扩大了金(坛)丹(阳)和太滆地区。根据中共中央颁布《关于抗日根据地土地政策的决定》,江渭清等仔细研究了苏南的实际情况,制定了《苏南行政区土地问题暂行条例》,从苏南的特点出发,实事求是地开展减租减息,注意正确执行党的政策和策略。减租减息不仅使许多贫雇农经济上得到了好处,更重要的是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大前提下,摸索出了组织和发动农民群众的办法,巩固了根据地。
1943年,苏南敌后抗战进入最艰苦的岁月。为了加强苏南抗战力量,1月中旬,新四军一师二旅从苏中抗日根据地渡江南下,与十六旅在溧水里佳山会师合编。3月上旬,日伪军把“清乡”区向西扩展到镇江地区,开始修筑“清乡”封锁线,北起长江边的镇江,南沿太湖边,全长200多公里,穿越苏南抗日根据地的丹北、茅山、太滆三个地区。根据斗争形势,江渭清向茅山、太滆两地委指出,要把反封锁作为反“清乡”斗争的中心环节,决不能让敌人修成封锁线,要采取一切破坏手段与敌人作斗争。在3、4月两个月中,茅山军民51次破坏竹篱笆进行斗争;太滆军民7次捣毁敌人构筑的竹篱笆,迫使敌人一再推迟封锁计划。苏南抗日军民经过反封锁斗争的锻炼,消除了恐惧心理,增强了战胜敌人的信念。
正当日伪对茅山、太滆两地“清乡”之际,国民党第三战区集结重兵,向驻扎在溧水、溧阳一带的十六旅发起大“清剿”。江渭清一面抓紧在部队动员备战,教育广大指战员认清形势,准备投入反顽斗争,增强胜利信心;一面召开群众大会,乡保长、士绅座谈会,向社会各阶层进行广泛宣传,揭露顽方倒行逆施、破坏抗日的罪行。4月12日,顽军以优势兵力,从东西两线同时进犯新四军十六旅。江渭清等率十六旅各部进行了六次战斗,英勇打击了来犯的顽军,掩护苏南根据地党政军机关顺利向北转移。
两溧反顽战役之后,江渭清等率十六旅开始了长达半年之久的南京外围地区游击战。从7月到9月,江渭清和王必成一直率旅部特务营转战江宁、句容及溧武公路两侧地区,指挥反“扫荡”斗争。7月21日,在赤山脚下百里庄遭到日伪军500多人的四路合击。突围中,江渭清右臂负伤,他用左手捂住伤口,继续指挥战斗。不久增援部队赶到,挫败了这次敌人的偷袭。江渭清因失血过多昏倒,后经旅部卫生队抢救才脱离危险。10月,日军南侵苏浙皖边,国民党军不战而退,三日内丢失宣城、郎溪、广德、溧阳4个县城,苏浙皖边成了新沦陷区。江渭清和王必成研究决定,在没有援兵的情况下,分兵作战。11月,王必成率48团挺进到郎溪、广德地区,半个月内先后进行了侯村、芦塘等九次战斗,初步打开了郎溪、广德北部的局面。江渭清和钟国楚率46、47团廓清溧水、高淳一带伪军据点。根据伪军分散且无日军增援的情况,江渭清决定采取分割围歼的攻坚战术,溧高战役取得胜利,歼伪军200余人,俘汪伪军第三师副师长陈炎生以下160余人。经过一年多的恢复和发展,苏南根据地的范围不断扩大,由原来的只限于茅山和太滆两个地区,向西抵达江当溧和横山地区,向南进至安徽宣城和浙江长兴公路以北地区。
1944年夏季,新四军在苏南发起攻势。江渭清等率十六旅集中46团、48团和独立2团,于8月23日发起长兴战役。攻克伪军据点13处,歼伪军4个营,生俘伪军副团长以下420多人。收复国土400平方公里,解放人口6万。长兴战役后,江渭清等决定发起周城战役。10月23日,十六旅向周城发起猛攻。经过10个小时的战斗,全歼伪军一个团、俘伪军正副团长以下700余人。经此一战,溧阳地区日伪军迅即从太湖沿边据点撤走以收缩兵力。溧高和郎广两地南北贯通,连成一片,为尔后向浙江天目山发展,创造了条件。12月14日,十六旅乘胜攻克宣城长兴公路上的重镇泗安,摧毁敌大小碉堡22座,俘伪军400多人,把苏南根据地扩展到苏浙皖边。
1945年1月13日,新四军军部奉中央军委命令建立苏浙军区,担负向东南发展的战略任务。十六旅部队编为苏浙军区第一纵队,王必成、江渭清分别担任司令员、政委,原来的三个团改称为第一、二、三支队。2月10日,第一纵队按照军区的部署行动,第一个目标是进占浙西莫干山地区。在江渭清等率领下,部队沿途顶风冒雪,跋山涉水,粉碎了安吉、梅溪等地日伪军的出扰,进占武康、德清县城。与此同时,江渭清还派出工作队发动群众,建立政权,迅速开辟了莫干山地区。17日,攻占孝丰。3月,第一纵队进占西天目山,解放了临安县城。新四军苏浙军区部队取得两次天目山反顽战役的重大胜利,在浙西控制了纵横各100余公里的广大地区,解放了100多万人口,并打通了浙西与浙东的联系。
1945年6月19日至23日,新四军发动了第三次天目山反顽战役。王必成和江渭清率第一纵队,运用“诱敌深入、围歼敌人”,“集中兵力,以多胜少”,以及迂回、包围、奇袭等山地战术原则,奋勇作战,协同兄弟部队共歼顽军6800余人。8月上旬,江渭清等率第一纵队在高淳县境内发起东坝战役。经过五次战斗,摧毁日伪军据点50余处,歼日伪军1800余人,解放了苏皖边区多个市镇。
1945年8月14日,驻扎在句容县城的日伪军出动1400人,向溧水地区发起“扫荡”,妄图阻挠新四军向南京挺进。接到情报后,江渭清等立即动员群众做好反“扫荡”准备,同时部署了诱敌深入的歼敌计划。他们先后在回峰山、杜巷、张家岗、蒋家坝布下伏击圈,予敌以重创。19日,江渭清等率第一纵队向金坛、溧阳两城拒降的日伪军发起攻击,歼敌1700余人。金坛、溧阳两城的解放,成为第一纵队在江南抗日的最后一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