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立军,吕 岩,陆诗亮
(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哈尔滨 150006)
保障性住宅项目作为一种政策性产物,经济实用性是保障性住宅外部空间设计的一个首要原则。经济就是既要考虑到当前的建设成本、又要考虑到后期的养护维修费用,尤其是在公共基础设施的选择及植物的配置方面,合理的选择不但能够降低保障性住宅外部空间建设的投资费用,还能够使住区外部空间环境具有良好的使用和景观效果。实用性则是根据保障性住宅居住主体的自身特点,明确他们对于住宅外部空间的需求利用率较高,尤其是在场地设计、空间层次处理及公共设施选择设置方面,什么样的环境更适合居民日常行为需求,更能增加环境的亲和力,吸引居民进行休闲娱乐活动,是保障性住宅外部空间设计的重点。另一方面,保障性住宅中老龄人口、下岗职工及残障人士所占的比例相对较高,他们往往对外界环境的刺激反应相对迟缓,在心理上常表现出孤独、失落的状态,因此,在保障性住宅外部空间设计中考虑这些弱势群体的行为活动和心理感受,为他们营造一个适宜休闲交往的活动空间,成为住区建设最为人性化的表现,因此行为心理适应性原则是保障性住宅外部空间设计的另一个重要原则。
要想使保障性住宅有良好的外部空间条件,首先在项目的开发选址方面就应该考虑到其住区与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联系,如:城市公共交通系统,以确保住区居民出行的便捷性。由于目前部分保障性住宅项目的开发都远离市中心,有的还处在新城区,这些地方城市公共服务资源配置尚不完备,要想使其拥有一个良好的居住环境,一方面可以加大住区开发力度,使周边的住区与该住区同步发展,迅速催熟新城区;另一方面应完善该地区的城市功能需求,将住区与城市的公共交通服务系统相连接,解决居民出行难的问题,使其住区与外界有良好的衔接关系,同时让居民公平地享有城市公共服务资源,与城市环境良好地融合。
虽然国家和地方都在不断加大低收入群体的住房建设,但是在很多住区中配套服务设施依然缺乏。相比普通住区的居民来说,保障性住宅中的居民对居住环境的要求并不高,但是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他们都在选择尽可能节约的生活方式。因而,住区周边服务设施的配备情况将直接影响到这些低收入群体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成本。为此我们采取以下2种不同的方式进行处理。
(1)对处在开发规划阶段的低收入住区,可以通过规划部门及设计单位对该住区进行统筹设计。根据不同住区的现状、居住规模以及人口构成等方面配置适宜规模的基础服务设施,确保住区居民能够有效地利用住区内部资源以及周边的共享资源,减少因过度新建而带来的不必要的浪费。
(2)对已建成的低收入住区,由于住区内已经配建了一定的基础服务设施,虽然设施并不一定完备,但是后期还有些居民愿意进行家庭式的基础服务设施建设,赢取小额利润谋求生存,那么政府和相关部门应适当地给予鼓励与引导。这样就能够逐步完善低收入住区外部空间的基础服务设施的配建,方便居民们的日常生活。
保障性住宅与普通住区相比,外部空间设计的经济实用性是最为关键的。如何在不降低居民居住品质的条件下,有效地降低住区外部空间环境建设的投资费用,成为每个规划设计者的首要任务。
所谓外部空间建设的经济实用性,涉及更多的是外部空间基础设施及材料的选择。经济性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基本原则,根据《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导则》的基本要求,空间环境的设计要顺应社会的发展,满足当地的基本经济状况,尽量避免华而不实的纯美学景观在保障性住区中出现。
保障性住宅中的街道基础设施并不像普通住区中设置的那样繁杂,通常以一般的照明系统、卫生服务设施以及供人们休息的公共基础设施为主。
照明与卫生服务设施是为居民日常生活提供方便的基本设施,它们的实用性非常强。照明系统与卫生服务设施的数量与摆放的位置对于住区整体环境的影响较大。在选择保障性住宅照明及卫生设施时,对其造型及装饰效果不宜刻意追求,只要简洁大方即可,经济性是它们的关键。
休息服务设施是每个住区外部空间必不可少的,它主要包括供人们休息、交谈与棋牌娱乐所需的桌椅板凳、亭台、廊架,供人们健身的各种器械等。对于以往的保障性住宅建设来说,很多住区都采用了成品设施,因为其造价较高导致了住区中的设施数量缺乏。可以考虑选用当地的地方材料进行建造,或者根据该住区所在的地形地貌自然条件进行设计。如:木桩或石头所形成的休息设施或根据地形变化所形成的阶梯座椅等(如图1)。
低收入住区中为了降低外部空间环境投资的费用,可对住房建设开发时所废弃的材料加以利用,如废弃的混凝土板材经过加工可以作为住区中休息的桌椅或空间划分的矮墙(如图2);保温材料的边角废料可以为室外座椅增加保温垫层;此外还可将报废的汽车轮胎进行加工处理作为孩子休闲娱乐的游戏设施。
图1 经济性的休息设施选择
图2 废弃材料回收利用
地面铺装材质的选择也是保障性住宅项目建设资金投入应重点关注的部分,保障性住宅室外场地铺装材料的设计选择应在保证其地面平整、防滑、耐久的前提下,尽可能地满足低造价、可识别性的要求。可以综合利用混凝土、砂砾、砖石等材料进行铺装设计。由于混凝土具有价格便宜,铺装方便,可塑性、耐久性强的优点,可以根据不同需求做出多种样式。但是单独使用混凝土会使场地过于单调,因此可将颜色繁多的砖石作为住区的铺地材料和混凝土结合运用,通过砖石的不同拼接使地面富于变化。此外,还可将造价较低的砂石砾石应用在住区建设中,由于砂砾铺成的路面具有干爽、稳固、坚实的特点,可以将住区中的各个景观小品及构筑物有效地组织起来,形成良好的自然景观效果。
对于寒地保障性住宅来说,绿化不能单纯地考虑景观效果,应更加注重实用性和地域性方面的考虑,做到四季兼顾。大面积的草坪绿化虽然在总体的景观规划中具有较强的视觉效果,但是从实际的住区绿化效果来看,大草坪的生态效果并不理想,具有很强的季节性,并且维护管理费用极高。与此相比,生长健壮,抗寒的树种在绿化效果和地域特色体现方面则更加适宜,如:将高大的常绿乔木种植在住宅的北侧,能够起到冬季防风夏季遮阳的效果,而在住宅的南侧可以采用落叶阔叶的树种或与低矮的灌木相结合。在室外的活动场地中也可以采用这种方法将树种合理地配置,营造出舒适实用的外部空间。
场地功能复合化利用指同一场地在不同的时间和需求下具有“多重的功能”。这种方法能够使外部空间场地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避免场地因功能单一,缺乏使用而形成消极空间。
入口处的空间形态及造型常常具有较强的识别性,能够吸引人的眼球。我们可以将这一特点合理化应用,结合一定的展示功能,来丰富空间的整体文化内涵,如在场地内设置一些社区文化娱乐宣传板。此外,在住区入口空间还可以结合小广场设置花坛、座椅等,吸引居民驻足停留,使其成为闲暇休息的场所。
通常中心空间面积较大较为开敞,人们愿意在此空间中进行集会活动。为了使较大的空间场地得到高效的利用,可将绿地景观、集会广场和运动场地的元素综合的进行考虑,形成复合化中心空间。
宅间是住宅与住宅之间的空间,包括点式高层之间的空间和板式多层之间的空间等。是交往活动发生频率较高的空间,因此在进行宅间空间的设置时,应尽可能有利于促进交往活动的进行。如通过低矮的灌木丛或高大的乔木加以限定,形成利于交往的半私密性空间;通过地面铺装或绿化形成适宜面积的休闲活动场地;此外,在宅间空间还可以划分出部分空间以方便夏季阳光充足的时候对物品进行晾晒(如图3)。
图3 宅间空间的复合化处理
边缘空间由于与住宅入户空间没有太多的联系,居民很少愿意到此活动,造成较低的使用率,成为无人关心的消极空间。可以将这些空间进行复合化处理:(1)开辟为中老年人提供养花养草及种植的场地。(2)开辟为“静态的活动区”。宅后空间很少有人在此过往,是一个相对静态的活动区域。可以在这个空间中适当的设置些座椅、种植些花草,为人们提供一个安静的学习、休息的空间。
保障性住宅中老弱病残等弱势群体占有相当一部分比例,他们对于外部空间活动场地的需求远远高于普通住区居民。这类人群的健康状况相对较差,社会交际面较小。在住区外部空间设计时,一方面,我们应尽可能地为其提供与邻里朋友亲近和独处的交往空间;另一方面,场地的设计要方便这类人群的健身活动。其场地设计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应尽量以方便快捷、便于到达为主,缩短其行动的路线。若场地布置的相对较远,应在路线上设计和安排部分的指示标志,使人们能对所处的位置有明确的判断。同时场地的设置应保持视线的畅通,便于人们找到相应的位置。
(2)要安全可靠。尽量避免设置在住区的主要交通道路附近或道路的交叉口,活动场地的铺装应平整、防滑,减少老年人及残疾人因行动不便而出现安全问题。
(3)应以采光、通风良好为佳,不应将场地完全设置在住宅的阴影中。当活动场地较大或处在光照较强的空间时,场地中应适当地种植树木以形成阴影空间,以便夏季遮阴之用。
(4)应同时考虑到老年人静态休息与动态健身的需要,由于老年人生理机能衰退,进行动态健身运动的时间不会太长,我们在场地设计时应把动态活动区与静态休息区结合考虑。
(5)老年人活动场地与儿童玩耍的场地也应尽量靠近,必要时可以考虑合设(如图4)。在保障性住宅中,年轻人在外打拼,老年人在家看护孩子的情况较多,这种情况使外部空间活动场地的设置十分必要。
4 老年人、儿童活动场地就近布置
图5 室外坡道与台阶
很多老弱病残由于生理上的局限,活动的范围和空间相对较小,对于周围环境的依赖性较强。无障碍设施的缺乏致使他们外出活动的次数减少,同时也减少了周围居民之间的沟通交流机会。为了改善这种居住状况,满足住区中弱势群体的日常行为活动,应在保障性住宅中考虑无障碍设施的设置。
在现有的住区设计中,常常在有高差的部分忽视了坡道的设置,这对出行需要轮椅的人们或上下台阶困难的弱势人群来说,会产生极大的心理障碍。因此应将台阶与坡道同时考虑,并且选择防滑材料进行铺装设计。为了老人出行方便,室外台阶的踏步高度可控制在100~120 mm,踏面尽量设置宽些;当总体地面高差较大时,应在台阶旁边设置方便人们抓握的扶手,扶手的长度应超出楼梯600 mm左右。在设置坡道时,坡度要适当缓和以1∶12为宜(如图5),倘若坡道过长,超过了10 m,应在沿途中设置一个休息平台以供人们停歇。
地面铺装易产生安全隐患的关键在于铺装材质的选择问题和地面平整度的问题上。一方面,寒地城市冬季以降雪为主,倘若地面铺装采用光滑的石材,在薄雪的覆盖下,居民们容易滑到,因此在地面的材料选择中应以防滑耐磨为主。另一方面,地面铺装要注重场地的平整,若铺装材料拼接不规整或出现棱角,老年人或儿童在使用时易出现磕绊跌倒的现象,因此,在地面铺装时我们应尽可能避免出现凹凸不平的现象。此外,在地面铺装时还可以通过地面色彩提示人们地面高差、坡道台阶的出现。
老年人在住区外部空间的停留时间较长,同时由于他们人体机能逐渐衰退体力不支,对于外部空间环境中的座椅需求量相对较多,并且很多老年人在休息下坐及起身方面行动较为不便。因此我们在设计时不但要为其提供足够的座椅,还要对座椅的形式及材料进行选择。(1)座椅要符合人体工程学的尺寸,靠背不能倾斜过大,扶手高度及位置要合理;(2)由于天气原因座椅的材料选择要适应气候,避免石材混凝土材料的应用,木质座椅为较好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