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贾怀东 孔阳
(航空大学创新理论研究中心,吉林长春130022)
高粮价煎熬下的发展中国家
□ 贾怀东 孔阳
(航空大学创新理论研究中心,吉林长春130022)
2011年国际农产品市场跌宕起伏。粮食价格飞速上涨一直成为整个世界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经济政治的主要威胁。
世界银行发布的《2012年全球经济展望》指出:由于粮食价格同全球通胀形势密切相关,在全球通胀态势不明朗的前提下,2012年粮价继续震荡走扬的可能性已经攀升,仰赖进口国家的穷人将面临更高饥荒风险,包括非洲之角在内的最贫困国家的粮食安全依然令人担忧。
本轮国际粮价大幅上涨始于2010年下半年。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到2011年5月份全球粮食价格指数平均为232点,同比上升了36%,其中谷物价格指数同比增加了71%,创历史新高。这是继2008年世界性粮食价格暴涨后掀起的又一轮冲击波。世界银行最新数据显示,由于粮食价格的上涨,已经导致80多个低收入缺粮国极端贫困人口(每日生活费低于1.25美元的人)增加了4400万人。刚果(金)是非洲四个饥饿状况“极度惊人” 的国家之一,在这个辽阔的中非国家中,有3/4的人营养不良。在索马里,由于粮荒和时局动荡,索马里的750万居民中有超过1/3的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阿富汗、安哥拉、乍得和索马里5岁前死亡的儿童比例都达到20%以上。遭受粮食危机影响的国家还有埃塞俄比亚、肯尼亚和吉布提,许多贫困家庭被迫离乡背井,四处寻找粮食。为了缓解粮食危机给广大发展中国家带来的冲击,世界粮食计划署计划开始向非洲之角地区的灾民提供粮食,但据世粮署估计,受灾人数已从原先预计的600万人,上升到1000万人,联合国预算根本不足以应付。
粮价飞涨犹如一场“寂静海啸”,引发贫困与动荡,更潜藏着多方面安全威胁,最终引发中东及北非的社会动荡。突尼斯小麦消费的近一半依赖进口,在2010年,该国小麦减产46%,粮价迅速上升,联合国粮农组织在2011年初警告该国将面临动荡。埃及是世界上最大的小麦进口国,2011年2月埃及进口小麦的价格为361美元/吨,比2010年6月的172美元/吨高出一倍多。粮食是基础类产品, 粮食价格在短时间内大幅上涨,让中等收入家庭不得不把一半以上收入花在粮食上,其它商品价格也跟着上涨,大大超出了普通民众的承受能力,加深了民众对政府的不满和社会恐慌,最终演化成激烈的社会动荡。
正如西方媒体所坦言:美欧是世界最大的粮食囤积居奇者,是间接促成北非和中东“阿拉伯之春”革命浪潮的因素之一。美欧国家以粮食为武器,迫使那些不听命于自己的石油国家屈从,不仅威胁到这些国家的国内安全,而且给地缘政治体系带来极大的不稳定,导致全球权力结构失衡。可以预测,若全球粮食危机得不到解决,阿拉伯世界发生的动荡、骚乱乃至战争会蔓延到世界各个角落,尤其是那些贫穷的、贫富悬殊差距较大的国家。
未来地缘政治的王牌是粮食而非石油。因此,粮食战略早已成为美国全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即以粮食为武器,通过粮食援助或粮食贸易,达到影响甚至控制他国的目的。早在2005年8月,美国就通过立法开启了粮食等农产品转化成乙醇汽油的闸门。从此,粮食与石油就被捆绑在一起,粮食价格与石油价格之间就形成了直接的关联。对于美国而言,生物燃料既解决了过剩粮食难以储存的问题,又增强了粮食战略实施的可行性和机动性。在油价上涨时,可以减少粮食的出口而用于转化成生物燃料,降低对高价石油的依赖。同时粮食转化成生物燃料必然带来由供给短缺而引起的粮价上涨,使美国轻而易举地攫取粮食价格上涨带来的出口收益。如果石油价格下降,则用低价的粮食出口抢占市场,侵蚀他国的农业生产体系,谋求日后更为深远的利益。
以往石油价格上涨仅通过农业生产成本的上升传导到粮食价格上,但生物燃料生产规模的扩大,使当下粮食价格与石油价格出现了明显的比价关系。目前,全世界已有1.2亿吨谷物被作为运输燃料投入生产,粮食也由此被赋予新的能源属性。由于生物能源计划大幅拉大了玉米及其他农产品需求预期的缺口,投机资本闻风而动,于是,国际粮价与国际能源价格形成紧密联系,互相推动,节节攀升。正如联合国粮农组织总干事雅克·迪乌夫所指出的,由于原油价格持续上升,农作物在能源市场的价格超过在食品市场的价格,导致其向燃料市场分流,进一步推高粮食价格。国际粮价持续高企导致中东和北非本已脆弱的政治局势走向恶化,一旦占世界石油储量一半以上的中东国家全面卷入高粮价带来的内乱,国际油价必然加剧上涨,乙醇等替代能源的需求会随之增加,回过头来,进一步加剧粮食短缺,助推粮价继续攀高。此外,石油价格的多变性也是导致粮食价格剧烈波动的重要成因。
未来几年,不管是极端天气事件,还是金融投机因素,都将不可避免地轮番登场。尤其是粮食本身是人类生存所需的基本品,具备被炒作的条件。因此,在美欧争相放松银根的大背景下,“热钱”随时可能涌入粮食等大宗商品市场,在一定时期内加剧粮价的波动性,从而对全球粮食安全继续构成威胁。
粮食危机给发展中国家经济政治安全带来巨大威胁和挑战,彻底摆脱粮食危机并非易事。但这并不能妨碍他们实现粮食安全的决心和相关政策的不断出台。
3.1 提高粮食自给水平。
在市场取向的情况下,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的关键是保证种粮收益能随国民经济的发展而得到相应的增长,至少不因农用资料价格上涨使种粮收益低于社会平均利润水平。要做到这一点,政府的财政支持至关重要。印度尼西亚通过对化肥、农药和灌溉水等补贴,使农民实现水稻集约化种植。除印尼外,其他发展中国家对化肥和农药、良种等都实行财政补贴。如巴基斯坦,政府按成本价格供应种子,补贴化肥,并增加农业灌溉用水的供应。
3.2 保护农田 开垦新土地。
农田是农业生产之根本。印尼政府在保护、增加农业用地的根本问题上,多年来锲而不舍地抓了两件事:整治乱征农田现象,坚持向外岛移民。
3.3 增加粮食进口。
为了压低粮价和维持粮食存量,印尼政府从2011年1月起取消大米、麦粉、玉米和饲料进口税。并对大米、玉米、大豆和木薯四种粮食产品进行农业投资和综合农业补贴,以此鼓励大中企业家进军粮食种植行业。菲律宾也取消了小麦进口关税,确保国内面粉价格稳定。政府规定,免税进口小麦只能用于人类消费,而不能用于饲料生产,避免与国产黄玉米竞争市场。为了确保粮食安全,提高粮食储备能力,孟加拉政府在全国范围内建设粮食仓库,把储备能力提高到200万吨以上。
3.4 大力争取国际社会援助。
粮食安全不仅仅是发展中国家自己的事情,从人权与利益角度看,粮食安全是与每一个国家都有关系的世界性大问题。因此,发展中国家十分重视争取更多的国际社会援助。2011年,孟加拉从联合国粮食计划署获得5000万美元的援助。这一援助项目主要是支持孟加拉北部和南部的几个边缘贫穷地区的发展,300万农、牧、渔民将直接从中受益。
客观地说,发展中国家粮食安全问题不是一蹴而就可以解决的事情,需要人类社会长期共同努力。不过,从世界各国近年来与粮食危机进行斗争所取得的成就看,可以得出以下几点启示。
4.1 粮食安全首先要重视发展粮食生产,其中价格支持是普遍采用的政策。
尽管价格支持手段给各国都带来了不同程度的财政负担,但各国都没有废除它。价格支持政策在现实中发挥着稳定粮食生产、避免价格剧烈波动及稳定农民收入的作用。从世界范围看,似乎也没有其他更好的政策来取代价格支持政策。当然,在具体实施时,各国的价格支持的幅度、品种、方法、目标等等是有差别的。
4.2 发挥粮食储备的功能。
适当的粮食储备及其合理运用,不仅可以平抑季节性市场价格的大幅波动,也可应付突发事件对本国或地区的粮食安全造成的冲击。国际上,粮食储备规模是粮食安全的一个重要指示器。粮食库存量不能低于一个国家年消费量的17%至18%,否则,粮食安全会面临较大风险。但考虑到出现极端天气等因素,中国粮食储备通常高达40%,多达1.5亿吨到1.8亿吨。而印度每年粮食储备只有5000万吨到6000万吨。就粮食储备基础设施而言,中国有能力储备2亿吨小麦和大米,而印度的储备能力只有8700万吨,最近几年印度有两三亿人挨饿,但又有数千万吨粮食因露天存放不当而霉烂。和印度相比,巴西沾了储备充足的光,去年当印度粮价上涨五六成时,巴西涨幅只有20%。
4.3 粮食对外贸易是维护粮食安全的重要手段。
从世界各国经验看,粮食贸易是调剂各国生产余缺、保障粮食安全的一个重要手段,无论是余粮国还是缺粮国及粮食自给的国家,都必须重视粮食外贸。有关研究表明,在储备为零时,进行贸易的国家可以把粮食安全的概率保持在94.1%的水平上,基本上符合粮食安全的允许范围,而不进行贸易的封闭型经济只能达到82.8%的水平。日本历来把粮食贸易作为保障国内农业稳定的重要手段,因为只有通过外贸才能保证其粮食安全,而且这一做法也符合世界农产品市场逐步开放的趋势。相比而言,印度与世界其他地方的农业贸易有限,2011年农产品出口250亿美元,进口80亿美元。中国奉行自由的农业进口政策,2010年农产品进口650亿美元,出口300亿美元,农贸价值是印度的3倍多。中国的农业贸易赤字在增加,但通过制造业和电子商品出口得到平衡。这令中国能够将食品通涨维持在6%以下,印度则超过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