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是中国民生呼声最集中的扎堆,中国政治与民间诉求显然在加快并轨。中国人的福利意识在觉醒,各种期待在民间快速扩散。中国人正在逐渐更换衡量福利好坏的尺子,把它从对照自己的过去,调到与发达国家的水平相比。
提升福利的期待值可以成为社会发展的新动力,但也会带来新的不满和紧张。根本原因是中国并非发达国家,与欧美比本身就比错了。此外如果放飞对福利的畅想,中国提供国民福利的实际能力大概永远也跟不上趟。
中国现在就要为建立社会可持续的福利理性打好基础,切不可搞一个浪漫的、甚至理想主义的开局。希腊及欧洲多国的殷鉴就在眼前,民众对福利的要求很容易变得不顾一切。因此建立社会健康的福利观,与提高国家的真实福利水平几乎同等重要。
中国目前的税收总额和福利体系在同步扩大,总体上是协调的。但一个不好的苗头是,社会对福利发展的主要批评是“慢”,而对税收增加的主要批评则是“快”。这一慢一快的两条相反抱怨,虽然很“初级”,但多少有点像把欧洲国家带向今天财政困局的历史轨道。
情况未必会发展得这样悲观,正像哲人所说,人不可能两次蹚进同一条河。但今天中国互联网上已经出现的口号,让稍知欧洲史的人总会觉着有点耳熟。
中国的确需要在建立全民福利网的路上走得快些,但它的大前提一定是不仅中国经济发展快,而且是中国税收总量增长得也快。当然中国税收使用质量的提高可以取代部分量的增长,但这个空间肯定是有限的,不可能永远挖掘不尽。
令人担心的是,中国舆论甚至压根就没把增加福利同税收扯到一起。很多批评把税收很笼统地说成“被政府花掉了”。由于政府对花钱不够透明,也证明不了其科学性,宣扬减税多数情况下成了在道德上正确的事。
对于增加社会福利,舆论往往强调政府的“良心”,似乎只要政府“心中装着人民”,建设福利体系就自然水到渠成。在中国媒体中几乎见不到对未来福利体系和税收之间的计算,很少有人想到,政府并不挣钱,真正建立全民福利体系的只能是全体人民,政府只是组织者。
中国的财政状况至今是世界大国中最好的,但中国要警惕,千万不可学欧美国家,为福利积累起惊人的入不敷出。这是欧美国家人人自私导致的寅吃卯粮,如果十几亿中国人变得像欧美人一样“贪婪”,我们就将是一颗超级社会原子弹。
走实事求是的社会福利之路,大概是中国唯一选择。中国的宏观税负水平在30%左右,低于发达国家40%以上的平均水平。但中国舆论已反复称自己的国家在世界上的税负痛苦最高,而对降低政府运行成本,舆论经常认为这是块永远能挤出水的海绵。这些看法中的理性含量究竟有多少,几乎是笔糊涂账。
然而在社会福利上,“难得糊涂”持久不了。越早清醒,中国的改革就越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