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 孙永杰
近日,有消息称,目前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已有约100家厂商参与竞争。而据市场研究公司Strategy Analytics最新统计,苹果和三星分别以24.1%和30.6%共攫取了全球智能手机市场54.7%的份额,排在第三位的诺基亚则仅有8.2%的市场份额。可见,尽管是所谓智能手机市场的三强,但第三名的市场份额仅为第二名的1/3左右,至于计在其它类别中的众多厂商,其市场份额平均后会更低。
不仅是市场份额,在营收和利润上,早在今年的年初,就有统计机构称,苹果和三星二者合计占据了全球手机(智能手机和功能性手机)营收的70%和利润的90%,而到了今年的第二季度,据投资公司Raymond James的报告,两家公司的营收占到手机产业的74%,利润的近乎100%。笔者不知道这个数字是否有夸张的成份,但至少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手机产业的营收和利润非但没有因为竞争的加剧而分化,反而更加向苹果和三星两家厂商集中。可见,任何厂商想要在近期内超越苹果和三星几乎没有可能。
在中国市场,易观国际数据分析显示,截至今年第一季度,排名前10的厂商占据了整个智能手机市场份额的88.61%,而排名前三的厂商则占据了48.12%(接近50%),如果按照中国智能手机市场100家规模平均计算的话,其余90家要瓜分剩下10%左右的份额,平均每家的市场份额约是0.1%。按照业内的估计,中国智能手机市场随着竞争的加剧也会逐渐走向集中,可以达到生存和发展规模的厂商充其量不过5家,这意味着未来会有95家的厂商会被无情淘汰,甚至是赔本连吆喝都赚不上。由此看,中国市场虽然前景广阔,但竞争的形态、特点与全球市场无异,且会更加激烈。
另外,从目前全球智能手机产业(包括相关企业)的关注重点和发展趋势看,其已经摆脱了单纯的硬件配置的比拼,而将重心转移至用户体验的提高上。相比之下,中国智能手机市场中的绝大多数厂商还将竞争聚焦在硬件配置和价格的比拼上,这从近期由互联网企业做手机而爆发的口水战的焦点依然是价格和配置上可见一斑。同时,这也说明中国智能手机产业及绝大多数厂商的竞争还局限在低层次的水平上,且同质化严重,这无疑会加速厂商的淘汰率。
因此,笔者认为,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出现的百团混战实属非理性的市场表现。
作者 | 金峰
近日,笔者看到一篇新闻,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已经是“百舸争流”的局面,有超过100家的厂商在向市场供应智能手机,包括知名品牌的手机,以及一些“白盒”手机(即山寨机)。
尽管,从最新的市场统计数据来看,前十大智能手机生产厂商占据了80%以上的市场份额,但笔者认为,这并不影响国内的智能手机厂商数量不断增多,或许一年后就能达到200家,N年后或许能实现“千舟竞渡”的格局。导致这种局面的因素主要有五方面。
一是智能手机生产厂商定义宽广。传统意义上,一家手机厂商应该包括研发、生产、销售等诸多职能,但在产业链大分工的时候,对“厂商”的定义将更加宽广,360的手机是贴牌生产,那么360是不是一个厂商?一些“白盒”手机厂商只是在组装,那么他们是不是一个厂商?这些可以说都是厂商,当他们都进入这个市场的时候,厂商的数量将不断增多。特别是对互联网公司、运营商等而言,手机就是一个承载内容与应用的平台,为此,他们已开始不遗余力地推出自己的手机。
二是产业链配套保证厂商的产出能力。功能机时代,由于联发科芯片存在,大量山寨厂商不断涌现;在智能机时代同样如此,技术能力弱的厂商只需要能设计外观(这个也可以外包),然后将手机组装起来,就是一台可售的产品。
三是政府政策调整保证产品合规进入市场。“山寨机”的存在,除了确实质量上有一定缺憾外,政府入网检测手续繁琐、收费高也是无法绕开的问题。但2011年工信部下调了入网检测费,预计未来进入市场的限制条件将有所放宽,这将推动现有厂商合规进入市场并吸引新的厂商进入。
四是用户的需求使得各厂商均有生存空间。或许10年前,手机是一个家庭贵重的“大件”,但现在手机从数百元到数千元不等,对一部分用户而言,手机就是快速消费品,同时不同用户能够承担的价格也有差异,这也就给那些售后服务不能到位的小厂商以市场机会。
五是多样化的渠道保证各厂商的手机交付到位。“猫有猫路,狗有狗路”恰如其分形容了诸多厂商未来的渠道状况。大厂商可全渠道经营,开专卖店、进卖场、通过电子渠道销售等;而那些小厂商,也可去淘宝或者像其他小商品一样被采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