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网民当好网络谣言的“把关人”

2012-03-07 01:09刘华
互联网天地 2012年6期
关键词:把关人辟谣谣言

文 刘华

引导网民当好网络谣言的“把关人”

文 刘华

谣言止于公开,谣言止于真相,引导网民当好网络谣言的“把关人”理应从一种科学辟谣的系统、一种对网络舆情及时且有效预警应对的公共机制入手,形成即时预警、科学辟谣、网民参与这一“三位一体”的融合协作式网络谣言传播控制体系。

网络谣言是自生自灭?还是会迅速传播?真正的决定权在网民手中。面对网络谣言,网民若能普遍养成一种三思而后“传”的习惯,形成在不确定信息传播之前自觉甄别信息的意识和素养,那么,没有了网民参与的谣言,就失去了存活的基础。因此,在网络谣言的传播与控制方面,我们不仅要做好预警防范和辟谣机制,还应该将如何引导网民当好网络谣言的把关人作为网络谣言传播与控制课题中的重要关注点。

网民参与:谣言传播的起点和归宿

不管谣言始作俑者的背后动机为何,其发布谣言的直接目的显然是引起网民的关注,进而引发网民的大量转发、聚焦和讨论。从这一角度看,网民参与同时又是决定谣言是否得以传播的第一步。

2012年5月,被称为“微博女王”的姚晨就遇到了一件“谣”问题——因未经核实便转发一位航海者海上求救的信息,被网友指为“传谣”。姚晨在随后发布的博文中说到“每天都被各种求助信息@,老实说,能转得已越来越少。一是之前被假消息忽悠过,现如今慎之又慎,反复核实才敢转。二是目前的微博环境,不管说什么,总有人提着道德大棒来教训你。”面对不确定的信息,网友给姚晨敲警钟——“你作为公众人物,必须为自己传播的‘谣言’道歉!”姚晨则给自己发问——“转还是不转?”

面对难辨真伪的信息,转还是不转已非明星名人才有的问题,而是困扰信息时代普罗大众的共同问题。2012年4月中旬,《人民日报》刊登了近年来在社会上产生严重后果的十起网络谣言案例,从2008年的“柑橘生蛆”到去年的“抢盐风波”,网络谣言的层出不穷、大肆横行确实污染了网络环境、干扰了网民生活、影响了公众情绪,甚至会产生意想不到的严重后果。

网络时代尤其是传播成本极低、即时传播速度快到惊人的微博时代,不仅信息发布和对某件事“说两句”所需的时间和经济成本极低,而且人们转发这些信息的成本也低到了极点。以至于在面对不确定信息是转还是不转的问题上,或许因即时传播的即时性而让人更乐于体验即时传播的快感却疏忽了甄别信息的必要性,来不及思考自己即将转发的信息之真伪及其可能产生的后果。不可否认的是,如果网络中成千上万的网民面对任何不确定的信息都采取坚决不信、不传、不转、不说的态度和行为,谣言在网络上也就失去了生存和发酵的土壤。换言之,谣言之所以大肆横行以至于污染了网络环境、影响了社会生活,网民参与的力量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多级传播:社交网络成网民力量的放大器

从早前的六度分隔理论在Web 2.0时代的应验,到社区、SNS、微博等各类社交应用的强势发展,置身其中的网民在比以前更快捷地进行信息交流的同时,也被社交网络赋予了更大的影响力和信息的传播扩散力。

“网聚人的力量”一直是大型门户网站的生存法则。荀子的至理名言“流言止于智者”强调的则是谣言面前人的力量。在“有图有真相”成为人们筛选判别海量信息的普遍标准的网络时代,一些无图无真相的谣言却也能三番五次地“蒙混过关”流行起来。究其原因,更说明人的力量之于谣言传播、网络环境的威力。

那些在微博上获得加V认证的网民,尤其是当加V的网民所被认证的身份更容易赢得受众认可的时候,哪怕是无图无真相的一段话,也能在微博中被迅速、大量地转起来。那些粉丝数量庞大的明星名人,不管是发在微博还是博客上,一句牢骚话的被关注度都能轻松达到天文数字。那些身处事发现场发出信息的人,哪怕他不是名人,只是给自己的亲友发了一条要素不全、“无图无真相”的信息,依托于他所处的现场情境以及他是其圈子里的一员这样一个事实,他的信息依然有力量。

去年2月9日晚10时许,刘某给响水生态化工园区新建绿利来化工厂送土过程中,发现厂区一车间冒热气,在未核实真相的情况下,即打电话告诉其正在打牌的朋友桑某,称绿利来厂区有氯气泄漏,告知快跑。桑某等在场的20余人,即通知各自亲友转移避难。导致陈家港、双港等镇区部分不明真相的群众陆续产生恐慌情绪并离家外出,引发多起车祸,造成4人死亡、多人受伤。无独有偶,今年2月21日,名叫“米朵麻麻”的网友通过微博发布了“今天去打预防针,医生说252医院封了,出现了非典变异病毒,真是吓人”的信息。该微博迅速在网络上传播,引起各方关注。当月23日,252医院院方和保定市卫生局辟谣称,经调查为普通感冒,但被网络炒成非典病例。

上述两个案例无不说明,人的力量在谣言传播中起着核心作用。这里的人,不仅包括信息的始作俑者,更包括整个信息传播演变过程中每位掺和其中的传播者。这里,人的力量,既有作为某一个体的社会身份、地位的力量,也有作为某一关系成员的社会关系网络环环相扣、多级传播的力量。如何才能确保人的力量在面对谣言时发挥积极而非消极、负面的作用,对网络环境的净化、网络谣言的治理至关重要。

构建融合协作式网络谣言传播控制体系

作为网络谣言传播与控制过程中的“关键人物”,大多数网民本身并不知晓自己在一个又一个网络谣言事件中的真正力量。在大多数的网民看来,他们只不过是在追逐热门信息的网络冲浪之旅中,不经心且几乎零成本低地充当了谣言传播扩散的“帮凶”。

正如假币的“流行”,正是众多“不知内情”的普通百姓,在平日的购物消费中,扮演了假币得以流通的“帮凶”。而究其问题根源,同样是由于人们普遍没有辨别假币的意识和能力。在验钞机普及的时代,越来越多的人已能越来越理性、机智地应对假钞问题,比如根据经验总结出一条条判断真假币的方法。在如今遍地都是验钞机的时代,虽然假钞依然存在,但人们的验钞意识、验钞技能、验钞机制在验钞机时代得到了普及和强化,这或许是验钞机超乎其技术和设备之上,在对付假钞问题上对社会最大的贡献与功用。

因此,网民若能拥有如在现实生活中对待假币一样的决心、意识和技能,那么网民就必然能作为网络谣言的“把关人”,在网络谣言控制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试想,假如有这样一个工具——当网民在微博、短信、论坛、贴吧等渠道进行信息的发布、转发、评论之际,系统会基于庞大的谣言与辟谣信息语料数据库,加以如同搜索引擎一样地分析算法,对即将发布和传播的信息进行快速的语义分析和是否会污染网络环境、引起大众恐慌等指标的计算,进而弹出一个提示窗口,诸如“信息虚假的可能性及其导致不必要恐慌的可能性高达99.9%”。这种工具对那些大多数无主观恶意的传播者而言,可能就会给他们的信息传播行为以即时且有益的唤醒,进而使其主动停止对信息的发布。如此一来,也就必然会对网络环境的净化起到一定的作用。

实际上,诸如过滤、屏蔽不良信息的技术早已在互联网上应用多年,只是既不如设想中的“验谣机”这般更为人性化地交给信息的发布者做最后选择,也难以跳出“敏感词”的束缚,从谣言数据库的高度像“智者”一样分析信息。而如同搜索引擎运营时间越长、积累的数据就会越多、对信息的处理就会越准确和高效一样,“验谣机”一旦被人们接受和获得普及,也会“越老越吃香”,在未来的网络环境净化中发挥不可想象的作用。

从技术的难易程度看,如此有“造福于社会”之巨大潜力的“验谣机”,不过是类似于搜索引擎的算法与数据挖掘和语义分析的原理,起着如同反病毒软件或验钞机一般的作用。既然搜索引擎、反病毒软件、验钞机等应用或工具都能被发明,验谣机也就不可能开发不出来。然而,倘若真开发一个这样的验谣机工具,对实际的网络环境净化却并不见得能有多大的真功实用。

荀子的至理名言“流言止于智者”与其说是强调人的力量,不如说是重在说明面对流言时人们主动对流言进行理性分析判别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社会认知心理学的观点认为,人们头脑中的想法即认知直接影响到人们的情绪和行为。回顾近年来诸多网络谣言事件中恐慌情绪和行为的产生,无不源于人们对谣言的认知偏离了实际。而任何网络谣言影响力的最终瓦解和人们情绪的复原,都是缘于对错误认知的“纠偏”和改变。

因此,要引导网民当好网络谣言的“把关人”,亟需唤醒人们流言经不起分析如同假钞经不起“验”的意识和态度。就信息传播的对象、谣言要抵达的终端——网络中的网民个体而言,应将网民对谣言的把关视为一种面对谣言时社会公众所共同持有的意识与态度,一种对待和处理谣言时、净化网络环境过程中人人应有的科学方法、理性行为和识别、识破谣言的技能与素养。引导网民像在现实生活中验钞一样,主动、积极、从不疏忽地“验谣”。

从公共管理和媒体传播的角度看,谣言止于公开,谣言止于真相,引导网民当好网络谣言的“把关人”理应从一种科学辟谣的系统、一种对网络舆情及时且有效预警应对的公共机制入手,在此基础之上,形成即时预警、科学辟谣、网民参与这一“三位一体”的融合协作式网络谣言传播控制体系。

猜你喜欢
把关人辟谣谣言
中国使馆驳斥荒谬谣言
不信谣言 科学防“疫”
“最强辟谣101条”引发质疑
澄清事实 明辨是非——温州新闻网辟谣举报平台建设之探索
你被养生谣言忽悠过吗?
谣言π=4!
新媒体时代更需要“把关人”
新媒体时代报媒“把关人”的角色定位
“互联网+”时代传媒对媒介域“私有化”的应对
印度电影“把关人”受贿落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