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悦霞 张志前 钱振宇 孙印旗
猩红热是由A组链球菌引起的,以发热、咽峡炎、全身充血性皮疹和疹退后脱屑等感染性中毒性表现为主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管理的乙类传染病,治疗不及时或不彻底可导致风湿病、肾小球肾炎、败血症性关节炎及心肌炎等并发症,对儿童身体健康危害严重。为了解近年来河北省猩红热的流行现况,为制定该病的预防控制对策提供依据,本文将近年河北省猩红热发病情况进行流行病学分析如下。
1.1 一般资料 河北省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报告的猩红热病例资料。
1.2 病例定义 猩红热病例诊断标准参照《猩红热诊断标准》(WS 282-2008)进行。猩红热暴发定义: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等集体单位中发生10例及以上病例,均应作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将相关信息进行网络直报。
1.3 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
2.1 流行趋势 河北省解放前就有猩红热发病的报道[1]。1950年以来,我省猩红热发病呈周期性波动,其中1950~1981年,每隔5~6年出现1次发病高峰,分别为1952年(发病率10.577/10万)、1958~1959年(发病率55.443/10万和28.321/10万)、1964~1965年(发病率 11.243/10万和 11.933/10万)、1972~1973年(发病率22.193/10万和27.051/10万)和1979年(发病率11.480/10万);1982年~2010年,处于低发病状态,发病率最高为2.993/10万(2005年);2011年,发病出现回升,发病率达6.160/10万,比2010年上升261倍。见图1。
1950~1983 年,每年都有死亡病例报告(1~267例),死亡率0.002/10万~0.825/10万,病死率0.09% ~13.54%;1984~1998年,仅报告4例死亡病例;1999年后没有死亡病例报告。河北省不同年代猩红热发病、死亡情况见表1。
图1 河北省1950至2011年猩红热报告发病情况
表1 河北省不同年代猩红热发病和死亡情况
2.2 地区分布 2009至2011年全省11个市均有病例发生,发病数较多的有保定、承德、张家口和唐山市,发病占全省总数的61.87%~68.45%;而发病率较高的市为承德、张家口和保定市。见图2。
图2 河北省2009至2011年猩红热发病地区分布
2009年、2010年报告发病县(市、区)数都为139个,占全省县(市、区)总数的78.98%,发病最多95例(2009年张家口宣化区,2010年保定徐水县)。2011年150个县(市、区)报告发病,占全省县(市、区)总数的85.23%,其中发病100例以上12个,其中3个市辖区发病在200例以上(承德双桥区、张家口宣化区、保定新市区),居全省前三位。
除2005年5月张家口市张北县一农村小学发生一起猩红热暴发疫情(发病63例)外,我省未见其他猩红热暴发疫情报道。
2.3 时间分布 从近3年发病情况看,每月都有病例发生,发病高峰为当年11~12月和次年的5~6月,2011年发病高峰尤其明显,且峰值远超过2009和2010年,高峰月发病数(11~12月、5~6月)占全年病例总数的43.05% ~62.44%。见图3。
图3 河北省2009至2011年猩红热发病月分布
2.4 年龄、性别分布 发病以15岁以下儿童为主,2009~2011年15岁以下儿童发病分别为1 054例、1 396例和4 389例,分别占病例总数的96.96%、98.38%和99.16%。而其中又以3~9岁为高发年龄段,2011年5岁和6岁发病率分别高达97.76/10万和104.46/10万。男性发病高于女性,男女性别比为(1.59 ~1.79)∶1。见图4。
图4 河北省2009至2011年猩红热年龄别发病率
2.5 职业分布 发病以学生和儿童为主,2009至2011年报告学生和儿童(散居、托幼)发病数分别为1 059例、1 398例和4 371例,分别占当年病例总数的97.42%、98.52%和98.76%。2.6 病例诊断 2009至2011年报告病例中,临床诊断分别为1 078例、1 413例和4 412例,分别占病例总数的99.17%、99.58%和99.68%,实验室诊断病例所占比例不到1%。
3.1 发病仍具周期性 尽管我省20世纪80、90年代和21世纪初发病率降到较低水平(平均发病率<2/10万),发病高峰已不明显但周期性依然存在,特别是2011年发病出现大幅回升,应该是新的流行周期的开始,其高发原因值得探讨。根据卫生部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供的数字,2004至2011年,我国猩红热年报告病例数呈现先递增后递减再突然升高的走势,趋势转换拐点为2007年和2011年。8年报告病例数分别为逾10 000例、逾20 000例、逾 25 000例、逾33 000例、近28 000例、近23 000例、不足20 000例[2]和逾63 000例。以此看来,河北省猩红热疫情形势与全国发病情况十分接近,而从流行强度来看,2011年河北省猩红热发病率已远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3.2 病例以散发为主 除2005年发生一起暴发疫情外,其他年份未有暴发疫情发生的报道,但不能放松警惕。资料显示,猩红热多流行于我国北方地区,屡有学校内发生暴发疫情的报道[3-5]。由于近年来抗生素的滥用导致各种传染病的病原体不断变异和耐药性的增加,以及外来人口的不断迁入及频繁的人口流动,加之气温升高,一旦有猩红热疫源传入,在目前尚缺乏免疫制剂的情况下,很容易在易感人群尤其是人群密度较高的托幼机构及中小学校学生中引起暴发或流行,因此要做好各项防范措施,随时做好处理暴发疫情的准备工作。近年来该病的暴发疫情还波及到成人,我国浙江省曾报道在成人中发生食源性暴发疫情[5,6],应引起注意。目前我省各地该病发病高低不一,特别是近年来保定、承德和张家口地区发病较多,且城区发病较多,其原因是否与当地气候条件[7,8]、人口密度(包括流动人口)和各地对该病的重视程度及诊断水平有关,需进一步调查。
3.3 以冬季和夏季高发 近年来河北省猩红热发病高峰季节(双峰型)与我国北方一些省份相同[9,10],但与中部和南方一些省份(单峰型)存在差异[2,11],原因待分析。年龄分布(15 岁以下儿童为主)和职业分布(学生和儿童为主)与多数省份相似[2,9,10,11]。本调查发现河北猩红热病例的高发年龄在 3 ~ 9岁,与该年龄段儿童抵抗力低以及在幼儿园和学校内人群密集有关。
3.4 各地诊断水平有待提高 该病以临床诊断为主,一般不开展实验室检测,本次调查发现实验室确诊率不到1%。近年因抗生素的使用导致该病临床表现趋向轻型和非典型,容易造成误诊和漏诊,国内一些地区所分离菌株已发现对常用抗生素如红霉素等耐药现象[12],因此加强实验室诊断十分必要。
3.5 应有计划地开展该病的疾病监测工作 河北省一直未开展本病的监测工作,未能掌握真实的发病率、流行病学和病原学特点等,因此建议在重点地区和重点人群中开展症状、流行因素、菌株型别、毒力和药敏等指标的监测工作,为我省猩红热的预防控制提出有针对性的策略和措施。
1 贾鸽.1946~1948年河北疫情概况及致疫因素探析.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0:209-212.
2 苏佳,赵晓静,康锴,等.河南省2004~2010年猩红热流行特征分析.当代医学,2011,17:150-153.
3 李顺祥,李六九,余庆福,等.玉溪市某中学猩红热爆发疫情的流行病学调查.中国学校卫生,2005,26:510-511.
4 周永明,张旭辉.一起农村中学猩红热暴发疫情调查.中国学校卫生,2010,31:1150-1151.
5 余雪明,金春光,宋启发,等.一起A群链球菌暴发疫情的实验室鉴定.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9,19:1150-1151.
6 Yang SG,Dong HJ,Li FR,et al.Report and analysis of a scarlet feveroutbreak among adults through food_borne transmission in China.J Infect,2007,55:419-424.
7 黎景雪,王培承,房刚.山东省猩红热发病与气象因素相关性研究.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11,12:149-151.
8 黎新宇,王全意,高婷,等.北京气象因素与猩红热发病相关性研究.实用预防医学,2007,14:1435-1436.
9 沈艳辉,王全意,吴疆,等.北京市1949-2006年猩红热流行特征分析.海峡预防医学杂志,2008,14:30-31.
10 杨雪梅,白杉.沈阳市2004-2009年猩红热流行趋势分析.职业与健康,2011,27:439-441.
11 林玫,吴秀玲,吕元聪.2002~2006年广西猩红热流行病学分析.应用预防医学,2008,14:14-16.
12 彭晓敏,褚天新,路文彬,等.一起猩红热疫情的病原体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分析.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0,10: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