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农资》记者 张 番
在 2011-2012年的跨年之际,中国农资传媒全国专家顾问委员会的近40名副主任委员和委员以及中国农资传媒的领导和记者欢聚一堂,共同参加了2012中国农资传媒专家顾问委员会在北京双赢酒店召开的迎新座谈会,与会人员共同回顾2011年的工作,展望2012年的行业新气象,不仅增进了专家、企业、媒体之间的交流,同时让大家从不同的角度增进对农资行业的了解。
与会专家和领导高度肯定了中国农资传媒2011年做出的努力和成绩,并对中国农资传媒2012年的工作提出了期望与建议。大家还围绕农资行业转变发展方式、新型肥料发展、打击假冒伪劣等问题建言献策。同时,与会专家和领导提出,希望中国农资传媒继续发挥宣传的作用,对推进行业发展、维护市场秩序、建立行业交流平台作出贡献。
自2010年中国农资传媒成立专家顾问委员会以来,与各位专家建立了良好关系,专家资源成了传媒的坚强后盾和智力支持。专家座谈会已连续举办三届,此次会议旨在进一步创新思路,深化合作,共同助推我国农资行业发展。会上,各位专家各抒己见,踊跃发言,分析了2012年新形势,并为中国农资传媒2012年的活动、报道宣传工作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和建议。联合国粮农组织干事、农技推广专家夏敬源对中国农资传媒近年来取得的巨大进步表示肯定,他说:“在改革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壮大。中国农资传媒发挥了宣传技术产品,展示行业风采,交流行业信息,引导行业发展的良好作用。”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理事会常务理事、农资局局长、中国农资流通协会常务副会长杨建平也提出,中国农资传媒专家顾问委员会专家团队越来越壮大,并通过专家座谈的形式不断向业界传递新的信息、传递新的导向。
会上,中国农资传媒的领导还向新加入全国专家顾问委员会的10位专家和领导颁发了聘书。这些专家和领导分别与大家分享了工作的经验和对行业发展的建议,表示将与中国农资传媒一起携手同行,助推行业健康发展。
座谈会始终气氛热烈,暖意融融。夏敬源并现场挥毫题词:“发展现代农资,助推现代农业”。引来与会专家阵阵掌声。
杨建平
夏敬源
曾峰
栗铁申
武希彦
孙立新
李宝星
媒体在行业发展中扮演着侦察兵、瞭望者的角色,其对一线的发生的问题比较敏感,那么发现问题之后就要和专家结合起来,一起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给行业指引方向,这也是中国农资传媒筹办专家顾问委员会的目的,并通过专家座谈的形式不断向业界传递新的信息、传递新的导向。通过今年的调研,在农业的问题上,我认为必须做到:土地不能少,人口不能多,产量不能低;对农资而言,我认为:品种要多样,品质要提高,品牌要响亮。
2011年中国农资传媒在报社的领导下取得了新的发展成绩,成绩的取得源于传媒自身努力与行业的鼎力支持,同时,与中国农资传媒专家顾问委员会各位专家的大力支持密不可分。
行业专家是行业发展的智慧宝藏,也是传媒不断创新发展的智慧源泉。2011年,中国农资传媒除了在对行业焦点事件的深度关注、对行业趋势的前瞻性预测报道外,还先后主办了第二届中国国际新型肥料发展论坛、第二届国际水溶性肥料论坛、首届特种肥料论坛等一系列活动,这些活动在业内产生极大的影响,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每一位领导、专家和学者的鼎力支持、智慧点拨。
2012年,中国农资传媒将继续坚持为农民服务、为行业服务的理念,依靠专家的智慧支持,将中国农资真正打造成农资人的精神家园的方针,实现行业领军媒体的目标。
今年是全国农业大丰收的一年,粮食实现了八连增,出现这么好的局面,行业中的媒体和企业做出了很大贡献。同时我国对产粮大省、大县、种田大户、突出贡献的科技工作者的奖励力度大幅提升,可见国家对 “三农”的重视。在国家重视,媒体、企业的不屑努力下,我国农资行业和农技推广的发展形势一片大好。这两年农资行业可谓是越搞越红火,农技推广也使农业种植环境越来越好,明年我们要力争粮食丰收,实现粮食九连增。
目前我国复混肥市场混乱,假冒伪劣时有发生,且不见好转,不同时间和气候的情况下,假冒伪劣也不断变换形式,这个现象已经很严重。中国磷肥协会受质检总局的委托,前年成立了磷复肥打假网,组织了主要磷复肥企业参与,及时发现情况、报案,共同打假,效果较好。在政府的支持下,我们同样希望中国农资传媒发挥媒体的作用,揭露市场的阴暗面,对维护市场秩序作出努力。
2012年1号文件将依然把农业科技作为基本精神,要求我国发展现代农资,要努力达到四个 “新”:推广技术改革要有新突破;技术要求抗灾、防灾、稳产、高产,上一个新台阶;种业发展和改革取得新进展;人才队伍的建设取得新成效。围绕着这个精神,农资行业的发展趋势为:
第一,发展现代农业的根本途径是转变发展方式,现代农业要求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未来农资行业的发展趋势是主体多元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产业化、服务专业化、技术轻型化。我国农业发展进入高成本的年代,因此要使高产、优质、抗逆保持一致。
第二,农资产品必须长效、高效、生态,耕种、收获、管理必须是机械化。
第三,现在我国农业发展完全依靠水土资源,但水土有限,同时大量施肥化肥也使环境无法承受。因此,现代农资必须要求科学应用。
第四,农资行业的发展方式要求效益与效率并重;生产方式要求数量与质量并重;推广方式要求产品与技术并重;经营方式要求产品与品牌并重。
2010年,中国农资传媒全新成立,经过两年的发展、整合初见成效,以 《中国农资》周报、 《中国农资》月刊、中国农资 (彩信)手机报和一系列专项活动构成了立体多维传播,成为引领中国农资行业宣传舆论方向的重要媒体。
在全媒体时代到来之时,行业的发展,需要不断创新模式。中国农资传媒率先在行业中启用了专业论坛的模式,即把行业媒体和专业论坛结合起来,同时在活动中创新了对话模式、主持人模式等,这种创新得到业内专家的大力支持和广泛认可。过去平面媒体主要是团结专家、依靠专家、服务专家,现在我们要擅交专家、善待专家、擅用专家,用中国农资传媒的第二个平台,即论坛和活动的平台,为专家智慧、思想传播的更多、更广,中国农资传媒愿与专家携手共同为“三农服务”。
新年的钟声即将敲响,在这辞旧迎新的美好日子里,中国农资搭建平台,让媒体、专家、企业共商发展之计,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双赢集团以发展生态肥料、促进生态农业、共享生态食品为己任,与中国农科院共同成立生态肥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该中心潜心研制的生态肥料系列产品自投放市场以来,受到业界的广泛关注和广大农民用户的好评。2011年11月,双赢集团和中国农资传媒共同举办了首届生态肥料论坛,在业内产生很大反响,论坛的成功举办加快了双赢生态肥料的发展与推广。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专家的帮助和媒体的支持,今天借此机会,我们对各位专家在双赢发展过程中给予帮助表示感谢,同时,也希望各位专家今后能够一如既往的就双赢集团生态肥料发展献计献策,提出宝贵意见。
中央新的一号文件是推进新农业的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的步伐,这对我国农资行业下一步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农业要实现现代化的发展,农资行业就必须跟上它的步伐。中国农资传媒在新型肥料的推广上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正是在媒体的宣传推动下,传统生产企业已经开始步入新型肥料的研发和生产中,尽管与农业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但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传统肥料生产企业必将成为新型肥料生产的主力军。
中国农资专家顾问委员会对我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平台,一方面,我可以发挥余热;另一方面,这个平台让我从退休状态再次回到社会中来,成为一个社会人,让我有机会接触到行业一线的专家,使我又焕发了一点青春,所以我愿意接受这次聘请。今年我主要还是要向各位专家学习,希望等到明年再见面的时候,我能给 《中国农资》的发展作出一点贡献。
我们主要是从事植物营养与肥料研究的一个单位,作为一个科研单位,我们希望能捕获一些关于农资方面的热点问题和难点问题。各位专家如果在生产、销售以及使用过程中遇到什么问题的话,希望与我们加强交流,让我们共同努力,一起促进中国肥料行业的进步。
2011年,中国农资传媒在农药领域很好地践行了一家有责任、有高度、有深度的媒体责任。行业的良性发展迫切需要媒体的积极、正面、客观的报道,中国农药工业协会今后将积极加大与媒体的广泛交流与合作,及时、有效地传递行业声音、宣传农药新政。
希望中国农资传媒今后要多策划一些有意义、有影响的行业活动,加强业内人士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通过活动将更有效、更新颖、更及时的信息实现资源共享。
目前土地流转带来了现代农业规模化经营,《中国农资》为大户提供了产品加技术的信息。希望中国农资传媒加强农化周刊的内容。同时,利用中国农资传媒在行业的影响力引领行业健康的发展,沟通市场信息技术,找到农化服务技术和营销结合的方式。另外,希望在中国农资传媒的刊物上看到关于技术创新性的资讯。
在媒体的价值链延伸方面,中国农资传媒不断通过专业性的论坛、活动为政府、科研院所、企业及消费者之间搭建了一个广泛交流和深化合作的良好平台。
希望中国农资传媒今后能在立足原有成绩的基础上,坚持实现两条路走路,一条路是加大媒体核心价值观的强化和提升,向更高的层次发展与迈进;另一条路是涉及的报道内容及范围更加专业化、精细化、系统化,与读者之间形成更加紧密的互动与联系,通过新闻载体不断报道优秀企业的企业文化、经销商生存现状;推广先进的农技服务知识,提高农民正确的购买意识报道一系列农资领域的热点事件与人物。
中国农资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信息来源。我提几点建议:一、对中国农资传媒的几个刊物都要有明确的定位。二、《中国农资》杂志是个很好的平台,可以引导相关的专家、学者发一些文章。三、可以考虑编发中国农资内参,直接为政府部门提供信息。
现在人们不只关心吃什么,更关心吃什么更安全。我认为中国农资传媒的任务之一就是要推动新的科技应用,让更多的人享受到科技的发展带来的好处。作为报社曾经的领导看到中国农资传媒这些年的发展,我感到非常的欣慰,也为我的同事们感到骄傲!祝福中国农资传媒的未来更加精彩!
多年来,五矿商会在钾肥进口协调中做了大量工作,同时也为 “三农”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2011年五矿商会三去满洲里,成功解决了机械化灌装技术的问题,另外,通过与发改委、铁道部的合作,我们解决了盐湖钾肥的铁路运输的问题,去年盐湖钾肥第一次没有因为铁路运输原因而囤肥。正是由于国家对“三农”的大力支持,才使五矿商会在组织国内企业对外进行大的贸易谈判时发挥出优势,更好地为企业服务,为“三农”服务。
我国肥料行业处于百舸争流的状况,农业部门做农业管理的时候需要作出很大的努力。为了更好地进行肥料登记管理,农业部正在建立肥料安全评价中心。管理新的肥料品种例如缓控释肥料和增效肥料时,需要评价肥料施用到农田中后的肥效;土壤调理剂是我们登记的重点产品,例如低品位磷矿和钾长石的利用可暂时作为土壤调理剂来登记;肥害的技术法规鉴定层面也是我们关注的重点。
国家化肥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上海)是全国肥料和肥料调理剂等标准的制定单位。2012年肥料制定标准将关注肥料的术语、标识;肥料的分类、使用以及肥料命名原则等。中心同时也是国际标准化组织无机肥料工作组的定点单位,参与五个国际标准的制定。希望大家通过中国农资传媒专家顾问委员会这个平台提出建议。
随着我国知识产权事业的快速发展、执法力度的不断加强以及同质产品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仿制居多的中国农资企业面临着越来越多的知识产权诉讼问题。
农资企业专利意识淡薄,主要是因为长期行政化的管理手段使农资企业市场竞争意识还不够强,企业家对专利在竞争中发挥的作用尚未充分理解。此外,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科研成果鉴定办法使科技人员市场意识不强,专利制度的专业性、技术性、法律性太强等因素,也导致企业专利拥有量较少。
近几年来,我参加中国农资传媒一系列的活动。在这些活动中,中国农资传媒做到了多赢,给生产企业、流通企业、农民做了实事。我们芭田公司将一如既往地同中国农资传媒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在此我有两点建议:一、希望中国农资传媒更关心低碳农业,通过联合政府与企业的力量,推动低碳农业的发展;二、在如何更加科学地利用我国的磷矿资源、钾矿资源方面,应该加大相关报道。
刘淑兰
姚重璞
陈大斌
李晓妮
白由路
王旭
郭卫
陈清
杨一
李新芝
龙文军
段继贤
祝慧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