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长青,郑富强
三级跳远是一项对身体素质和运动技术要求相对比较高的运动项目,根据向群训练理论的分类标准,三级跳远属于体能主导类快速力量型项目。很显然,速度和力量是该项目运动成绩的重要影响因素。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人们对运动项目本质规律的认识程度不同,往往会总结出不同的训练理念,进而形成与之相对应的训练方法。例如,三级跳远技术由高跳型发展为平跳型,在训练方法上,传统的重视力量训练逐渐地向速度与力量相结合过渡。郭元奇教授曾指出三级跳远现在又出现了由平跳型向速度型方向发展趋势,同时,郭元奇教授在国内率先提出速度型技术是当今世界三级跳远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由此可见,对于高水平运动员从某种程度上说,速度已经成为制约运动竞技水平提高的决定性因素。
我国三级跳远项目能够屡破亚洲纪录,与教练员对该项目制胜规律的把握、科研团队的科技攻关以及运动员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密不可分。同时我们也看到,研究资料更新的速度是制约该项目研究进程的重要因素。本研究结合近期国内外的重大比赛对优秀运动员进行了横向和纵向的研究,既对重大比赛运动员的助跑速度和步长进行了整体性的纵向研究,也对相同水平的运动员进行了层次性的横向研究。横向与纵向的结合性研究既反映了比赛的整体水平,又突出了运动员的个体差异性。量的积累能够引起质的变化,技术层次的不同必定有其他关键技术参数的差异,而这些技术参数的差异或许正是我们目前未知或者知之甚少的研究内容。因而对女子三级跳远项目进行横向和纵向的结合研究将会更有实践意义。
1.1 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主要包括2009年柏林世界田径锦标赛、2008年Thessalonniki欧洲田径超级大奖赛、2008年北京奥运会田径比赛、2009年10月第十一届全运会田径决赛前8名运动员;2007—2000年全国田径大奖赛总决赛、1997年雅典世界田径锦标赛等前8名部分优秀女子三级跳远运动员。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调研
本文所研究的关于女子三级跳远步长与助跑速度关键运动学参数数据均来源于国家图书馆、北京体育科学研究所、北京体育大学图书馆三者的期刊及内部网络资源。在数据处理的过程中对搜集的技术参数数据进行了仔细的判断与核实,这些关键运动学参数在理论分析和实践科学训练中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2.2 现场拍摄法
比赛现场使用两台相同型号的SONY DCR-TRV75E摄像机,对女子三级跳远比赛全程进行录像。拍摄频率为50Hz,机高1.4m,距离场地20m左右,主光轴垂直于助跑方向。每台摄像机取景的范围宽度为7m左右,如(图1)从踏跳板向前1m,向后测量6m,这样可以将运动员助跑的最后2步和起跳瞬间的运动学特征进行完整记录和解析。
图1 三级跳远项目运动员最后2步助跑运动技术定点拍摄示意图
1.2.3 平面X轴和Y轴双向标尺标定法
根据Peak Motus 9.0二维运动录像解析系统最新软件的标定要求,使用X轴和Y轴两个方向进行双向标定,X轴和Y轴标定框架的标尺长度为1.20m。相对于以前的单方向标定,在Y轴方向上的数据解析精度大大提高。
1.2.4 二维录像解析法
所记录的比赛录像使用Peak Motus 9.0二维运动录像解析软件和Dartfish 4.0视频图像分析系统进行数据分析,采用日本松井秀治人体模型计算身体重心,数据平滑使用低通滤波,截断频率为6Hz。
1.2.5 数理统计法
使用Excel 2007和SPSS 16.0软件对解析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对相关的关键运动学参数进行比较研究。
2.1 助跑最后10m速度研究
随着现代运动训练理念的不断更新,训练实践更具有科学化、系统化、个性化的特点。从项目特征来分析,三级跳远首先要求运动员具备较高的速度能力,同时在助跑的过程中要具有积极地加速及速度保持能力。从查阅的相关资料来看,助跑速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最后两个5m和最后两步速度的分析,这些关键运动学参数在理论分析和实践科学训练中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在数据的处理上,改变了传统的对国内外两场比赛的整体对比分析,采用按比赛成绩进行层次划分。整个研究过程将运动成绩以50cm为单位,分别以13.50m≤比赛成绩<14.00m、14.00m≤比赛成绩<14.50m、14.50m≤比赛成绩<15.00m、比赛成绩≥15m为划分等级。这种划分方式更能反映出同一项目不同等级运动员的助跑关键参数及变化规律。
2.1.1 助跑最后两个5m速度分析
1995年在哥德堡世界田径锦标赛上,乌克兰选手艾·克拉维茨将女子三级跳远项目的世界纪录锁定在15.50m[3]。统计数据显示(表1),13.50m≤比赛成绩<15.00m 3个区间,助跑倒二5m的速度依次为8.67±0.216m/s、8.93±0.196m/s、8.90±0.195m/s;13.50m≤比赛成绩≤15.50m4个区间,助跑倒一5m的速度依次为8.76±0.133m/s、9.08±0.176m/s、9.01±0.200m/s、9.34±0.387m/s。由此可以看出,国外运动员助跑最后10m的速度基本呈增加的趋势。在各个区间,倒一5m的速度均大于倒二5m的速度,说明运动员具有一定的加速及速度保持能力。高水平运动员要求具有较高的助跑速度,但从14.00m≤比赛成绩<15.00m两个区间可以看出,助跑速度并不是运动成绩的决定性因素,优秀运动员还应具有良好的速度控制能力。
2007年6月19日~9月20日,在短短的3个月的时间内,中国优秀女子三级跳远运动员谢荔梅分别以14.73m、14.90m的成绩连续2次打破亚洲纪录。从整体上看,国内运动成绩大多处于13.50m~14.50m范围。
国内13.50m≤比赛成绩<14.50m两个区间(表2),助跑倒二5m的速度依次为8.84±0.173m/s、8.87±0.169m/s;助跑倒一5m的速度依次为8.97±0.146m/s、8.98±0.130m/s。整体看国内外运动员加速方式基本相同,但随着竞技水平的不断提高,相同层次下国外运动员的助跑能力还是高于国内运动员的。
表1 国外不同水平运动员助跑最后10m的速度分析一览表
表2 国内不同水平运动员助跑最后10m水平速度分析一览表
2.1.2 助跑速度与比赛成绩的相关性分析
在运动训练的实践中,无论是教练员还是科研人员都对助跑速度与比赛成绩的关系较为重视。根据表3的分析显示,随着竞技水平的提高,国外运动员助跑速度与比赛成绩的相关程度逐渐加大,其中比赛成绩≥15m的运动员倒一5m的助跑速度与比赛成绩的相关性达到r=0.782(P=0.066),结合表1(V=9.34m/s)充分说明,良好的速度能力是运动员取得优异成绩的重要保证。
表3 国外运动员最后10m助跑速度与比赛成绩相关性检验一览表
表4 国内运动员最后10m助跑速度与比赛成绩相关性检验一览表
国内学者赵厚亚等通过研究发现[4],我国优秀选手最后一个5m段助跑速度比前一个5m助跑速度的数值与成绩的相关性更大(r1=0.87>r2=0.083)。但在本次研究中(表4)并没有出现类似的研究结果,我国高水平运动员助跑速度与比赛成绩甚至出现了负相关关系,尽管相关程度并不大。研究分析认为,在相同水平上,国内外优秀运动员助跑速度并没有显著性差异,出现这种负相关现象,根本原因在于速度的利用率上。因此,在今后训练实践中建议在提高速度能力的基础上应更加重视个性化技术的精雕细琢。
2.2 助跑最后两步步长和速度研究
从技术上看,起跳板的存在无论是对助跑节奏、助跑速度的保持,还是跑与跳相结合的流畅性,无疑都是一种限制因素。这种限制性因素在长期的条件刺激作用下最终会转化成心理因素,运动员主动攻板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克服心理障碍的过程。高水平运动员应该具有高度的心理自控与调节能力,而我国目前在这方面的针对性训练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研究助跑最后两步的步长和速度,有利于针对性地分析助跑的节奏,其研究的意义在于能够从某种程度上反映运动员步长与速度的匹配能力。
2.2.1 助跑最后两步步长分析
苑廷刚、李爱东等人[2]对优秀三级跳远运动员谢荔梅等进行了常年的跟踪测试,并科学地检测到谢荔梅有“小~大”的助跑步长特征。
表5 国外不同水平运动员助跑最后两步步长数据统计一览表
助跑最后两步的节奏通常有3种变化形式,即“大~小”、“等长”、“小~大”。在表5的3个水平中,倒二步步长依次为2.11±0.426m、2.32±0.149m、2.39±0.028m,成逐渐增加的趋势;倒一步步长依次为2.11±0.208m、2.17±0.165m、2.16±0.275m,基本成逐渐增加的趋势,说明随着运动水平的不断提高,国外运动员步长有增加的趋势。但在同一水平上,倒二步步长和倒一步步长呈现“不变”或“减少”的变化趋势,即运动员是以“等长”或“大~小”的助跑节奏来攻板。研究认为,这种助跑节奏有利于发挥运动员的速度保持能力。
表6 国内不同水平运动员助跑最后两步步长分析一览表
国内女子三级跳远运动员比赛成绩在14.50m以上的样本含量相对较少,在表6的3个水平上助跑倒一步步长依次为2.12±0.078m、2.21±0.218m、2.35±0.275m,成增加的趋势;理想状态下倒二步步长随着竞技水平的不断提高,也应该出现递增的变化趋势,但这种趋势在我国高水平运动员中并没有完全体现出来。在同一水平上,我国运动员倒二步步长和倒一步步长呈现“减少”或者“增大”的变化,与之相对应的是“大~小”或“小~大”的助跑节奏。在分析的过程中我们也注意到,国外个别优秀运动员助跑最后两步同样存在着步长增加的现象,即“小~大”的助跑节奏,建议在训练的实践中应对运动员进行科学的非固定模式的个性化训练。
2.2.2 助跑最后两步速度分析
韩敬根据统计发现:“我国运动员助跑后程尤其是最后两步,速度呈下降趋势,这与世界优秀运动员形成了较大的反差。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三级跳远运动员来自于跳远或者跨栏专项,某些专项痕迹带入到了三级跳远技术中,另一方面,可能是我国运动员技术不够稳定造成的”[1]。
助跑最后两步的步长及速度的匹配能力对助跑的实效性有重要影响。表7的统计结果显示,在以上3个水平上,倒二步速度依次为9.07±0.117m/s、9.15±0.245m/s、9.65±0.354m/s;倒一步速度依次为9.15±0.165m/s、9.18±0.234m/s、9.40±0.283m/s,均成增加的变化趋势。在同一水平上,倒二步速度和倒一步速度主要以“慢~快”为主要的速度节奏变化。运动技术水平越高对助跑速度的要求也相对较高,研究认为,国外运动员出现“快~慢”的速度变化节奏,可能的原因一方面,在于样本的含量较少,另一方面,在于运动水平越高运动员对助跑速度的控制将越来越困难。总体来看,国外运动员助跑最后两步是以“大~小”的步长节奏和“慢~快”的速度节奏进行匹配,这种助跑节奏匹配的实效性较好。
表7 国外不同水平运动员助跑最后两步速度分析一览表
表8 国内不同水平运动员助跑最后两步速度分析一览表
在表8中,国内运动员在以上3个水平中,倒二步速度依次为8.96±0.058m/s、9.13±0.087m/s、9.28±0.085m/s;倒一步速度依次为8.86±0.055m/s、9.04±0.090m/s、9.28±0.000m/s,均成递增的变化趋势。在同一水平上,倒二步速度与倒一步速度呈现减少的变化趋势,即表现出“快~慢”的速度节奏变化,这与国外的“慢~快”的速度节奏截然相反。由此看出,尽管我国高水平运动员同样存在着“大~小”的步长节奏,但却是以“快~慢”的速度节奏进行匹配,这种助跑节奏匹配的实效性较差。
2.2.3 比赛成绩与助跑最后两步步长及速度的相关分析
通常认为上板时不要“拉大步”或“捣小步”,这主要是强调,助跑最后一步的步长不要过长或过短,否则会影响重心向前移动的效果。过多地强调助跑最后一步步长而忽略了倒二步步长的重要性,在训练的实践中是普遍存在的。
通过深层次的横向研究发现(表9),国外运动员比赛成绩与倒二步步长及倒一步步长均呈负相关关系,但比赛成绩与倒二步步长的相关程度更大。|r1|=0.469>|r2|=0.026,|r3|=0.784>|r4|=0.577;|r3|=0.784>|r1|=0.469>|r4|=0.577>|r2|=0.026。从速度参数分析,助跑最后两步的速度与比赛成绩均呈正相关关系,运动水平越高相关程度越大,比赛成绩与倒一步速度的相关程度稍大于与倒二步速度的相关程度(|r3|=0.504>|r4|=0.432)。
表9 国外不同水平运动员成绩与助跑最后两步步长、速度的相关性分析一览表
表10 国内不同水平运动员成绩与助跑最后两步步长、速度的相关性分析一览表
国内运动员助跑最后两步步长与比赛成绩在相关性上并不一致,在分析数据中(表10)甚至出现了正相关的关系|r2|=0.695。在速度方面,同样存在着相关性不一致的情况,|r2|=0.881(0.01<P=0.021<0.05)>|r1|=0.678、|r4|=0.469>|r3|=0.420,比赛成绩与倒一步速度的相关程度稍大于与倒二步速度的相关程度。综合表9和表10认为,比赛成绩与助跑最后两步的速度成正相关关系、与最后两步步长成负相关关系比较合理。我国高水平运动员助跑节奏匹配的实效性较差,在以上两个统计数据中也可以充分地体现出来。
3.1 结论
1.随着竞技水平的提高,国外运动员助跑速度与比赛成绩的相关程度逐渐加大,其中比赛成绩≥15m的运动员倒一5m的助跑速度与比赛成绩的相关性达到r=0.782(P=0.066)。
2.在同一水平上,国外运动员倒二步速度和倒一步速度主要以“慢~快”为主要的速度节奏变化,尽管我国高水平运动员同样存在着“大~小”的步长节奏,但却是以“快~慢”的速度节奏进行匹配。
3.国外运动员比赛成绩与倒二步步长及倒一步步长均呈负相关关系,但比赛成绩与倒二步步长的相关程度更大,如|r1|=0.469>|r2|=0.026,|r3|=0.784>|r4|=0.577;|r3|=0.784>|r1|=0.469>|r4|=0.577>|r2|=0.026。从速度参数分析,助跑最后两步的速度与比赛成绩均呈正相关关系;国内运动员助跑最后两步步长、速度与比赛成绩在相关性上并不完全一致。
3.2 建议
1.注重发现和保护运动员的个性化特点,在对运动技术精雕细琢的基础上,我国优秀女子三级跳远运动员应当加强绝对速度的训练。
2.提高广大教练员对助跑倒二步重要性的认识,重视运动员智能的开发,培养运动员心理自控和调节能力。
3.建议国内运动员以“大~小”的步长节奏与“慢~快”的速度节奏进行匹配,提高助跑的实效性。
[1]韩敬.我国女子三级跳远运动员水平速度损失诸因素的分析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2,19(2):74-76.
[2]苑廷刚,李爱东,李汀,等.我国优秀女子三级跳远运动员谢荔梅14.90m关键运动学参数[J].中国体育科技,2008,44(5):91-94.
[3]赵厚亚,王亚军.我国部分优秀女子三级跳远运动员助跑速度及节奏研究[J].山东体育科技,2005,27(4):4-7.
[4]周二三,黄坚毅.中外优秀女子三级跳远运动员技术的比较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7,27(2):4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