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继忠
最近国内的都市媒体和网络媒体炒得很热的合肥少女毁容案、演员白静被丈夫刺死等事件均被扯上“官二代”等标签。尤其是少女毁容的事件大都冠以《女孩遭“官二代”毁容》的标题。这再次引发的对“官二代”民粹主义式的仇恨潮流正在网络和现实世界中蔓延,进一步加剧了官民矛盾,滋长了社会的“仇官”情绪。
为使新闻标题抢人眼球,贴标签已是许多媒体人的常用手法。这一做法契合了标题时代快餐式阅读的需要,也造成了许多误导舆论、刺激社会神经的标签的泛滥。“官二代”、“富二代”是其中最为典型的代表。该词本是中性词,却在媒体操控下成为“妖魔化”官员、富人子女群体的贬义词,成为引爆网络的民粹主义动员策略,故该类词的泛滥对于公众仇官、仇富心理的强化效应难以评估。类似的标签还有“贫二代”、“军二代”、“农民工”、“90后”、“80后”等。
当然,标签“官二代”由中性词转为贬义词,部分“官二代”依靠父母违规攫取特权,傲慢炫富乃至践踏法律的事件,是客观存在的社会土壤。但媒体在报道时采取以偏概全、采用对立冲突的报道框架,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合肥少女毁容案延续5个月后迅速发酵升温,就在于官民冲突的报道框架,刺激了公众头脑中早已形成的对“官二代”的刻板成见。
这种报道的操作手法是,不论过错方是哪方,就先入为主地预设强弱对立的报道结构,浓笔重彩地凸显“弱者”的无助、无奈与不公和“强者”的跋扈、霸道和其官员身份,省略关键性信息源,掩盖事实全貌,暗示弱者的不幸是由“强者”官员身份所造成的。药家鑫事件、合肥少女毁容案、演员白静被丈夫刺死等事件均被某些媒体先贴上“官二代”等标签,误导了不明真相的网民。他们在微博、论坛、QQ群、人人网上的围观、对骂、恶搞、人肉搜索式的“哄客叙事”和非黑即白、反权威、去中心、仇富、反政府式的“对抗叙事”炒作,形成了撕裂社会共识,增强社会痛感的网络民粹主义潮流。而这些民粹主义潮流若不加有效引导与规范,会大大削弱当前公众对建立公平公正、合理有序的现代社会的信心和期待。
一些媒体人或许认为采用“官二代”标签,借“机”炒作,可以达到让舆论监督司法审理,鞭策司法机关公正办案、高效办案的“高尚目的”。然而他们没有想到,这一做法也会造成舆论压抑真相,干扰司法公正的最大“恶”。舆论杀人、媒介审判的案例已有很多。
面对此类事件,标题应慎用“官二代”、“富二代”等敏感词汇,新闻应以客观公允、全面中立的报道框架还原事件真相,即时提供权威信息纠正网络流言,并对事件所涉及的社会根源给予理性、深入的对策性解读。▲(作者是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