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职院校计算机课堂教学

2012-03-02 08:27刘新强李德荣
世纪桥·理论版 2012年1期
关键词:计算机教育改革

刘新强 李德荣

摘要:

本文分析了中职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从优化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注重实验教学、改革考试形式等几个方面,结合教学的实践与经验,探讨了有关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些方法。

关键词:计算机教育;课堂教学形式;改革

收稿日期:2011-12-16

作者简介:刘新强,(1987-),男,黑龙江双城人,大庆师范学院计算机科学与信息技术学院学生,研究方向:软件工程;李德荣(1964-),男 ,黑龙江大庆人,大庆师范学院计算机科学与信息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网络应用与通讯。

掌握和应用计算机知识,是培养新型人才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中职院校教育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学无论从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材选用等各方面都应与普通高校计算机教学不同,它不能仅仅是普通高校计算机教学的翻版、缩减或简易化,而应具有自身的课程体系和教学特色。

一、中职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课程教学的现状

1.课程设置不合理。一般非计算机专业大多开设一年两学期的计算机课程,主要以《计算机文化基础》和《数据库应用基础——Visual Foxpro》为主,有些专业还开设《可视化编程(vb)》、《微机原理》、《计算机网络》、《编程语言》等计算机课程。在计算机课程的设置方面存在着很多不合理的现象,如多个专业的计算机课程大都集中在某一学期开设,造成时而计算机教师教学任务重,教学设备资源紧张,时而教师无课可教,完不成教学任务,教学设备资源闲置。[1]另外还有些专业开设的计算机课程,要么与专业无关,要么理论性太强不适应学生的学习需要。

2.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对于刚入校的新生来说,由于地域和家庭环境等方面的差异,他们在计算机方面的知识水平差别很大。这就明显地加大了教学难度,基础好的学生对课堂内容已掌握,对上课毫无兴趣,觉得在浪费时间;相反,对于基础差的学生,课堂内容不仅是新知识,而且要掌握还存在一定的困难,教师必须要有一定的耐心。这使教师无法准确把握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3.理论与实训课比例不合理。计算机类课程应以实践操作为主、理论教学为辅。大多数师生对实训教学的认识不足,重理论,轻实践,理论课时比实训课时多,比例不合理,教学效果不理想,导致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差。[2]另外,实训教学环境建设普遍存在重硬件,轻软件和资源,计算机课程的授课平台还停留在Win98,教学使用软件的版本明显陈旧等。

4.考核形式单一,成绩评定方法不科学。在课程考核方面仍然主要以笔试为主,考核重知识、轻能力,习惯于纸上谈兵。总评成绩主要以平时成绩和笔试成绩相结合进行考核。但从卷面成绩上不能反映学生计算机应用的能力,理论成绩比例过重,因此总评成绩体现不出学生的真实水平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中职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课程教学的探索

(一)明确培养目标,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

中职开设的计算机课程为两类:一类是面向计算机及相关专业的,一类是针对非计算机专业的基础类课程。不同的教育对象培养目标不同,当然教学计划也应有所不同。对于非计算机专业来说,进行计算机教育的目的并不是要把他们都培养成为计算机专家或专门从事计算机软硬件系统开发的专业人员,而是使他们掌握应用计算机的知识,能够将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用于其工作领域,成为既熟悉本专业知识又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进行计算机教育,应该是面向各专业学习计算机应用技术,而不是面向计算机学科去学习计算机技术。教学内容必须从“计算机应用”这个角度来规划计算机基础教育。[3]课程教学应以应用知识为主,重点是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衡量的标准不是知不知道,而是会不会干。依据教学大纲,在内容上选择在企事业单位和日常生活中的具体应用实例来作为教学案例,再通过来自于实际生活中案例来组织相关教学内容和知识点。旨在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综合运用的能力及运用相关知识解决本专业实际问题的能力,使之能够分析和处理本专业的信息需求和应用管理问题,一专多能。

此外,在课程的安排上应先开设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再开设软件应用、程序设计类的课程,并且尽量考虑将各专业的计算机课程叉开安排,合理高效的利用教师资源以及教学设配。[4]课程时数的比例设置上要充分考虑到专业理论和应用技术二者之间的关系,在保证学生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同时,还要有较强的职业岗位能力的,并具备可持续发展的对整个职业生涯的社会适应能力。

(二)改进教学模式,创新教学理念

1.针对学生特点,进行分层次教学。针对学生入学时计算机知识与能力参差不齐的情况,可对新生进行计算机能力测试,然后根据自愿原则实行分级教学。即将基础相当的学生集中在一个教学班中组织教学,这样既能够根据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规定使学生共同达到一定的要求,又能够因材施教,使优秀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学的更多、更深。

2.根据学科差别,合理的分类教学。对于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来说,计算机课程只是一门工具课,学习计算机课程的目的是学会使用这种工具并为专业服务,因此教师应当把教学重点放在应用上。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设计不同的课程案例,让学生体验和领悟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还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了新的空间和条件。[5]

3.结合学生兴趣爱好,开展选修课教学。针对非计算机专业高年级学生,在学习完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基础上,结合同学们的兴趣爱好,本着学以致用,重在应用的理念,选择开设计算机辅助设计CAD、Photoshop图形处理、网页制作等公共选修课程。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得课外成为课内所学知识有益的巩固、补充,从而促进课堂教与学,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充实课堂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传统的黑板加粉笔的单一教学方法已经不能很好地適应当前的计算机教学,采用现代化的教育手段(如多媒体课件、电子教案、多媒体教学系统等)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使得每堂课的信息量较以前有很大的提高。在相同的时间内,不但增加了传授的知识量和信息量,还提升了授课的效果,提高了教学效果。

(四)充分发挥网络的作用

通过网络,学生不仅可以看到每次课程的课件(电子教案以及课程素材)和作业,方便自己学习和练习,还可以通过在线测试的方法来检验自己的学习效果。同时还能够通过在线答疑或留言等方式与教师进行教学互动,与同学交流学习经验,达到教与学互动、学与学相长的效果,加强了师生间的联系,提高了教学效果。

(五)加强实训教学,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实训教学是计算机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课堂理论知识能否被学生真正接受并加以应用,是通过实训这一重要环节来检验的,实训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本门课程的整体教学质量。为此,我们应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为重点,加强实训教学。在课程设置上,应适度的提高实训课程的比例,让学生能有足够的时间通过实际操作来消化、吸收课堂理论知识。同时制定精讲多练的教学策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应加强实验室的软硬件建设,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六)建立合理有效的考试方式和成绩评定方法

对于中职学生而言理论知识固然重要,但灵活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加重要。单一的理论考试没办法真正考查到学生的真实操作水平,所以必须改革这种考试方法。

1.建立标准化题库。加强题库建设,实行教考分离是改革传统考试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题库中题目的覆盖面应广,应涵盖各知识点;题目难易度有区分,以便于针对不同的学生;题目的类型不仅要有理论类知识还要包括实际操作题,这样可以不仅可以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能够考察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題目的内容尽量参照企业的案例,在实际工作中选取。在确定考试内容的基础上,组建适合中职学生的标准试题库,题库公开,学生可以通过校园网获取,进行练习与┎馐浴*

2.实行无纸化考试。在标准试题库的基础上,抽取类型各异、难度不同的试题进行自动和人工组卷相结合的方式组卷,利用考试系统分发与回收试卷,并进行机器阅卷、评分,实现无纸化考试。无纸化考试不仅能够测试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掌握程度,而且还能考查学生操作计算机和使用计算机的能力,考试过程就是计算机知识的具体应用。通过无纸化考试,做到让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避免学生死记硬背,能够考核学生的真实水平,有效地杜绝高分低能的现象。同时会增加学生对计算机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从而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3.建立合理的成绩评定方法。传统的以学生分数为主的单一性总结性的评价方法,不能客观地反映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真实水平,体现不出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成绩的评定要以理论为基础,实际操作为能力为重点,且不仅要关注学生计算机学习的结果,更要重视对学习过程的评价,平时教师要记录学生课内外的实际表现:包括平时作业、课堂表现、上机练习等成绩评定的方式除了百分制外,还可以采用等级评分制、模糊评分制、激励评分制等。从而可以有效地避免学生只注重分数而不注重实际操作的现象,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综合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总之,在中职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课程教学中还有很多东西值得我们去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我们应紧密的围绕中职院校的培养目标,从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手段等多方面入手,以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为立足点,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产学合作教育研究课题组.计算机专业人才需求与培养的研究——以嘉兴市计算机专业人才需求与培养为个案[J].嘉兴学院学报, 2002, (01) .

[2]张晓丹.培养计算机意识、传播计算机文化、研究计算机教育──高师文科计算机文化教育实践中的思考[J].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7, (03) .

[3]袁清和,赵忠玲,姚文莉.关于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课程层次性教学的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8, (26) .

[4]胡江春.水泥微晶添加剂的试验研究[J].中原工学院学报, 2005, (02) .

[5]印志鸿.Visual Basic程序设计在医学院校的教学[J].中国现代远程教育, 2005, (05) .

[责任编辑:杜红艳]

猜你喜欢
计算机教育改革
THE XIAOGANG EXPERIMENT
基于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引导高职计算机教育
艺术生计算思维的培养
公安院校计算机课堂教学改革研究初探
构建具有专业美术院校特色的计算机课程教育
关于我国计算机教育MOOC发展的思考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改革创新
改革创新(二)
“改革”就是涨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