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小麦农家品种的苗期抗白粉病遗传分析

2012-02-28 07:47赵小华许红星李秀全安调过
植物保护 2012年2期
关键词:矮秆白粉病抗病

赵小华, 许红星, 李秀全, 安调过*

(1.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石家庄 050021;2.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北京 100081;3.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 100049)

小麦白粉病是由布氏白粉菌小麦专化型(Blumeria gr a minis f.sp.tritici,Bgt)引起的真菌病害,对我国小麦安全生产造成严重威胁。培育抗病品种是最为经济、安全、有效的防治措施[1]。现代农业造成的抗源及抗病基因的单一化,加速了对不断变异的白粉菌小种的定向选择作用,促进毒性新小种不断出现,使得小麦生产品种的抗性不断丧失。因此有必要挖掘新的抗源材料,提高抗病基因的多样性,从而有效控制小麦白粉病。

目前国际上正式命名的小麦抗白粉病主效基因有57个,分布在40个基因位点上(Pm1~Pm43),这些基因来源于普通小麦、小麦近缘属和小麦近缘种,其中来自普通小麦的抗病基因有Pm4c[2]、Pm38[3]和Pm39[4]等27个,其余的来自于小麦近缘属(黑麦、山羊草、簇毛麦以及中间偃麦草等)和小麦近缘种(栽培一粒小麦、野生一粒小麦、波斯小麦等)。已经报道的小麦抗白粉病基因中,Pm5e、ml xbd和Pm24分别来源于我国的小麦农家品种‘复壮30’[5]、‘小白冬麦’[6]和‘齿牙糙’[7]。小麦农家品种是经过长期自然和人工选择的产物,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对其抗病基因进行研究,并进行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将有助于改善抗病基因的单一化,增加抗源的多样性。

本实验室对258份国内小麦农家品种苗期接种国内北方麦区流行的白粉菌E09菌株和石家庄地区的混合白粉病原菌,筛选出‘矮秆芒麦’(ZM04132)、‘红头麦’(京2651)和‘大红头’(S761)表现免疫至高抗,继续对这3份农家品种接种白粉菌E03、E05、E18、E20和E23菌株,结果均表现为抗病。为进一步研究它们的抗白粉病遗传特点,本研究对这3份品种进行苗期抗性的遗传分析,为其在抗病育种中的利用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供试小麦农家品种‘矮秆芒麦’、‘红头麦’和‘大红头’来自于国家种质资源库,并由前期白粉病抗性鉴定筛选而来;作为感病对照的普通小麦品种‘铭贤169’由本实验室保存。小麦白粉菌E09菌株由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提供。

1.2 抗性鉴定

所有小麦材料均播种于72孔的穴盘中,每个穴盘随机种植‘铭贤169’作为感病对照。所有小麦材料播种后置于室温下培养。待苗生长至一叶期时进行接种,置于黑暗条件下保湿培养24 h后,放在温室中培养,L∥D=14 h∥10 h,昼夜温度为22℃/18℃。接种后10 d,待‘铭贤169’充分发病,调查记载发病情况。抗性调查时,反应型按照“0~4”六级记载[8];0型为免疫,0;型为近免疫,1~4型分别为高抗、中抗、中感和高感。

1.3 统计分析

根据调查记载的情况,将0~2型划分为抗病类型,3~4型划分为感病类型,计算杂交F2代群体的抗病单株与感病单株的比值,并经卡方测验分析其符合度。参照何家泌[9]小麦抗病基因分离理论模式,结合F1植株的抗病性、F2群体的抗感单株分离比例,对鉴定结果进行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小麦农家品种‘矮秆芒麦’抗性遗传分析

‘矮秆芒麦’对白粉菌E09菌株的反应型为0~1型,‘铭贤169’对E09的反应型为4型,正交和反交的F1代植株对E09的反应型均为4型,表明‘矮秆芒麦’对E09的抗性主要由隐性核基因控制。在161株‘矮秆芒麦’ב铭贤169’组合构成的F2分离群体中,有47株表现抗病、114株表现感病。抗病株中反应型为0型的有18株、反应型为1型的有13株、反应型为2型的有16株;感病株中反应型为3型的有55株、反应型为4型的有59株;抗感分离比符合1∶3(χ2=1.29,p=0.26,表1)。遗传分析结果表明,‘矮秆芒麦’对E09的抗性由1对隐性基因控制[9]。

表1 ‘矮秆芒麦’与‘铭贤169’杂交各世代对白粉菌E09菌株的抗性表现

2.2 小麦农家品种‘红头麦’抗性遗传分析

遗传分析与2.1类似,‘红头麦’对白粉菌E09菌株的反应型为0型,‘铭贤169’对E09的反应型为4型,正交和反交的F1代植株对E09的反应型均为4型,表明‘红头麦’对E09的抗性主要由隐性核基因控制。在156株‘红头麦’ב铭贤169’组合构成的F2分离群体中,有42株表现抗病、114株表现感病。抗病株中反应型为0型的植株有5株、反应型为1型的有6株、反应型为2型的有31株;感病株中反应型为3型的有45株、反应型为4型的有69株;抗感分离比符合1∶3(χ2=0.21,p=0.64,表2)。遗传分析结果表明,‘红头麦’对E09的抗性由1对隐性基因控制。

表2 ‘红头麦’与‘铭贤169’杂交各世代对白粉菌E09菌株的抗性表现

2.3 小麦农家品种‘大红头’抗性遗传分析

遗传分析与前面两者类似,‘大红头’对白粉菌E09菌株的反应型为0型,‘铭贤169’对E09的反应型为4型,正交和反交的F1代植株对E09的反应型均为4型,表明‘大红头’对E09的抗性主要由隐性核基因控制。在157株‘红头麦’ב铭贤169’组合构成的F2分离群体中,有43株表现抗病、114株表现感病。抗病株中反应型为0型的植株有20株、反应型为1型的有13株、反应型为2型的有10株;感病株中反应型为3型的有80株、反应型为4型的有34株;抗感分离比符合1∶3(χ2=0.36,p=0.55,表3)。遗传分析结果表明,‘大红头’对E09的抗性由1对隐性基因控制。

表3 ‘大红头’与‘铭贤169’杂交各世代对白粉菌E09菌株的抗性表现

3 讨论

小麦农家品种‘矮秆芒麦’、‘红头麦’和‘大红头’对石家庄本地区的混合白粉病菌表现出良好的抗性。本研究利用白粉菌E09菌株,对这3份农家品种进行了抗性遗传分析。结果表明,这3份农家品种对E09的抗性均由1对隐性基因控制。该结果有助于这3份农家品种进一步的分子标记及定位研究,为其作为抗源在小麦抗白粉病育种中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对小麦农家品种中的白粉病抗性基因进行遗传分析,前人也有一些报道[10-12]。其中胡卫国等对陕西小麦农家品种‘矮秆芒麦’和‘大红头’进行白粉病抗性遗传分析,结果表明,‘矮秆芒麦’含有3对隐性抗白粉病基因,‘大红头’含有2对显性互补抗白粉病基因[10],与本研究的结果并不一致。胡卫国等采用的白粉病菌株为关中4号,本研究采用的白粉菌为E09菌株,不同的菌株有不同的毒性(无毒性)基因,品种中与之相对应的抗性基因也不同,因此有不同的抗性表现;另外,小麦农家品种是我国农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选择、经品种资源科学家征集、整理而来的品种,往往多个材料具有相同的名字,不同来源和材料本身不同的情况时常发生,胡卫国等用到的小麦农家品种‘矮秆芒麦’、‘大红头’与本研究中的‘矮秆芒麦’、‘大红头’同名但也有可能来源不同。总之,农家品种是改良小麦的一个重要基因库。由于农家品种本身普遍存在的异质性,因此,对农家品种的研究,首先要在保证材料纯化的基础上,进一步鉴定发掘其携带的有益基因。本研究涉及的3份农家品种都是在这样的基础上进行抗病性鉴定和遗传分析的。

目前已正式命名的小麦抗白粉病基因中,大多数表现为显性遗传,少数表现为隐性遗传,包括Pm5a、Pm5b、Pm5c、Pm5d、Pm5e、Pm9、Pm26 和Pm42[13-14]。本研究中发现的3份小麦农家品种‘矮秆芒麦’、‘红头麦’和‘大红头’所携带的抗性基因均为隐性基因。Pm5a的载体品种‘Hope’对白粉菌E03、E05、E09、E20和 E23菌株均表现为感病[15],Pm5b的载体品种‘Kor moran’对E09表现出感病[16],Pm5c的载体品种‘Kolandi’对 E05、E09表现出感病[16],Pm5e的载体品种‘复壮30’对 E18、E23表现出感病[17],而本研究中3份农家品种‘矮秆芒麦’、‘红头麦’和‘大红头’对 E03、E05、E09、E18、E20和E23这些菌株均表现抗病,可以推知,这3份农家品种所携带的白粉病抗性基因应该不同于Pm5a、Pm5b、Pm5c、Pm5e。另外,两个抗白粉病隐性基因Pm26[18]和 Pm42[14]都来源于野生二粒小麦,而本研究中的白粉病抗性基因均来自于农家品种,推测这3份农家品种所携带的白粉病抗性基因可能不同于Pm26和Pm42。至于3份农家品种中含有的抗白粉病基因与Pm5d和Pm9是否相同,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分析。而3份农家品种所携带的抗白粉病基因之间的相互关系,也有待于进一步的等位性分析。

[1] 邵振润,刘万才.我国小麦白粉病的发生现状与治理对策[J].中国农学通报,1996,12(6):21-23.

[2] Hao Y,Liu A,Wang Y,et al.Pm23:a new allele of Pm4 located on chromosome 2 AL in wheat[J].Theor Appl Genet,2008,117:1205-1212.

[3] Spiel meyer W,Singh R P,Mc Fadden H,et al.Fine scale genetic and physical mapping using interstitial deletion mutants of Lr34/Yr 18:a disease resistance locus effective against multiple pathogens in wheat[J].Theor Appl Genet,2008,116:481-490.

[4] Lillemo M,Asalf B,Singh R P,et al.The adult plant r ust resistance loci Lr 34/Yr 18 and Lr46/Yr 29 are i mportant deter minants of partial resistance to powdery mildew in bread wheat line Saar[J].Theor Appl Genet,2008,116:1155-1166.

[5] Huang X Q,Wang L X,Xu M X,et al.Microsatellite mapping of the powder y mildew resistance gene Pm5e in co mmon wheat(Triticu m aestivu m L.)[J].Theor Appl Genet,2003,106:858-865.

[6] Huang X Q,Hsam S L K,Zeller F J.Chromosomal location of t wo novel genes for resistance to powder y mildew in Chinese landraces(Triticu m aestivu m L.em.Thell.)[J].J Genet Breed,2000,54:311-317.

[7] Huang X Q,Hsam S L K,Zeller F J.Chro moso mal location of genes for resistance to powdery mildew in common wheat(Triticu m aestivu m L.em.Thell.)4.Gene Pm24 in Chinese landrace Chiyacao[J].Theor Appl Genet,1997,95:950-953.

[8] 盛宝钦.用反应型记载小麦苗期白粉病[J].植物保护,1988,14(1):49.

[9] 何家泌.植物抗病遗传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4.

[10]胡卫国,王亚娟,王长有,等.陕西小麦地方品种白粉病抗性的遗传分析[J].麦类作物学报,2007,27(2):341-344.

[11]翟雯雯,段霞瑜,周益林,等.我国小麦地方品种蚂蚱麦、小白冬麦、游白兰、红卷芒麦抗白粉病性遗传分析[J].植物保护,2008,34(1):37-40.

[12]王锡锋,张忠山,刘红彦,等.河南农家小麦品种资源抗、慢白粉病性鉴定[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1996,30(2):160-164.

[13]解超杰,杨作民,孙其信.小麦抗白粉病基因[J].西北植物学报,2003,23(5):822-829.

[14]Hua W,Liu Z J,Zhu J,et al.Identification and genetic mapping of p m42,a new recessive wheat powdery mildew resistance gene derived fro m wild e mmer(Triticu m tur gidu m var.dicoccoides)[J].Theor Appl Genet,2009,119:223-230.

[15]Li G Q,Fang T L,Zhang H T,et al.Molecular identification of a new po wder y mildew resistance gene Pm41 on chr o moso me 3BL derived fro m wild e mmer(Triticu m t ur gidu m var.dicoccoides)[J].Theor Appl Genet,2009,119:531-539.

[16]Ghazaleh N,Volker M,Ger har d W,et al.Micr osatellite mapping of powdery mildew resistance allele Pm5d from common wheat line IGV1-455[J].Euphytica,2008,159:307-313.

[17]薛飞,翟雯雯,段霞瑜,等.小麦地方品种小白冬麦抗白粉病基因分子标记[J].作物学报,2009,35(10):1806-1811.

[18]Rong J K,Millet E,Manisterski J,et al.A new powder y mildew resistance gene:Introgression fro m wild emmer into common wheat and RFLP-based mapping[J].Euphytica,2000,115:121-126.

猜你喜欢
矮秆白粉病抗病
我国小麦基因组编辑抗病育种取得突破
小麦矮秆突变体je0098的遗传分析与其矮秆基因定位
一到春季就流行 蔬菜白粉病该咋防
47份外引小麦种质中矮秆基因的检测及其降秆效应分析
高产优质抗病杂交油菜新品种娄文油99
草莓白粉病的发生与防治
植物细胞内存在“自杀神器”
甘蓝型油菜半矮秆细胞质雄性不育系9162 A的选育及应用
普通小麦品种陕农33矮秆突变体的矮化效应分析
亚麻抗白粉病种质资源的鉴定与筛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