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关系只能前进不能倒退

2012-02-27 12:39
环球时报 2012-02-27
关键词:中美关系中美竞争

晓 岸

在2月13日搭载习近平副主席代表团飞往华盛顿的包机上,每个座椅背后的阅读袋中都有一份《环球时报》。当日刊发的社评《中美在21世纪不期而遇》和王缉思等5位学者联名文章《扫除中美战略互信的三个障碍》,读起来颇有共鸣,再次表明中国传媒和学界对中美关系的评说在广度和深度上令人心生敬意。

中美两国和国际舆论对此访普遍作出积极评价,认为访问不仅聚焦政治、经贸、安全等重大议题,也是润物细无声的“性情之旅”,为今后中美关系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一次访问不可能解决中美之间所有的问题,但坦诚深入、气氛友好,又不回避分歧的高端访问本身是解决问题进程不可或缺的部分。至少,它确定了中美关系只能前进不可后退,只能稳定不可动荡的基调,带动人们更深入地思考中美“不期而遇”之后应如何相处的命题。

解读中美“不期而遇”,似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中美关系处在又一关键期。这是一个近中期的问题,是如何管理好眼前的问题。在美国大选年,一个崛起、“另类”且与美国有太多瓜葛的中国经常成为美国国内问题的“替罪羊”。与其指望美国一些政客变得“理性”、“负责”,不如积极主动地把客观事实摆出来、讲出去,让美国公众更多看清中美合作共赢的事实。而当前美国大选中的“中国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中美之间结构性矛盾和竞争因素在新形势下的新发展,不见得2012年一过就销声匿迹,仅用短期、局部的方式处理不可取。

二是中美关系站在新的十字路口。这是一个事关长远的战略性问题。中美两国都是忧患意识、反思能力很强且善于调整的国家。中国国内正在进行改革攻坚,对外部环境的变化十分敏感,而不少“敏感”源自美国。美国国内正在进行一场关于“后美国时代”的讨论,核心要义是美国应实施什么样的大战略,以应对当前内外挑战,保持世界“领导”地位。在此过程中,“中国”显然是一个频闪的词汇。美国遇到了一个截然不同于苏联、欧洲和日本的中国,制订新的对华战略,更多通过“规制”中国维护自己的地位和利益,正成为美国的选择。在这样的情况下,说中美要么深入开展合作,要么走向战略竞争;要么好起来,要么坏下去,并不夸张。

决定未来的将是双方对对方战略意图的判断。做好这个判断,有必要看清两个趋势:一是中美恶性竞争可以避免,良性竞争不可或缺。不必讳言,中美两国在制定各自未来发展规划和对外战略时,心里都在频繁想着对方:有时是伙伴,有时是对手,有时是镜鉴,有时是自我激励。试图用一个简单语汇来概括对方的复杂心态和政策,是件危险的事。在不断上演大国兴衰戏码的舞台上,有太多这样的教训。把中美竞争引导到良性的轨道上、“规制”在中美合作的大框架下,争取把竞争因素转化为合作动力,是双方必须共同作出的理性选择。

二是中美互信可以期许,需要双方长期相向而行、坚持不懈的努力。中美关系是一对战略关系,必须有最基本的战略互信来保障其稳定运行。中美之间现有元首热线、战略与经济对话、战略安全对话、亚太事务磋商、国防部防务磋商等诸多对话磋商机制,对彼此了解对方战略意图、协调重大问题立场和规避摩擦冲突风险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双方在积极互动,寻求完善对话形式、优化对话内容、落实对话成果、提升对话效能。当然,“行胜于言”。中美双方必须妥善处理涉及对方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的问题,以实际行动增进互信。美方既已认识到“管理好”对华关系的重要性以及“利益攸关不容失败”,就应深思什么才是制约“管理”产生效果的根本原因。在美售台武器问题上,片面强调“管理”,不纠正长期执行的错误政策,显然是短视和非诚意的。▲(作者是中国外交部官员)

国际论坛版文章除社评外,均不代表本报观点。欢迎读者参与讨论。

电子信箱:taolun@globaltimes.com.cn

猜你喜欢
中美关系中美竞争
1972—2022中美融冰50年
竞争的合适位置
近10年中美贸易额变化
中美防长在新加坡谈管控风险
感谢竞争
如何平衡友谊与学业竞争的关系?
中美投资和贸易谈判研究成果发布
正确面对竞争
“冷战与中美关系”学术研讨会在西安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