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立
文化是一条河,奔涌不息
文化是一条河,是奔涌不息的。有着深厚文化积淀和丰富的文化资源,如果忽视通过传承和创新,使文化之河流动起来,只能使这条河干涸。
中原文化中的典籍五经之首的《周易》,其核心思想就是求变,讲的是人顺应自然而变化。文化的传承离不开不同历史时期的创新。文化传统也要与时俱进,如果没有创新,传承会失去方向,文化就断裂了。
四大文明古国中,以中原文化为核心的华夏文化绵延不绝,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化。除了地理等因素,这与中原文化中“博大包容、刚健有为、中庸尚和”的人文精神分不开。直到今天,这些精神还在潜移默化地塑造、決定着中原儿女乃至中国人的精神走向。
中原的先贤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中原文化做出新的诠释和新的发展,使文化的河流保持了昂扬的势头,跨过了沿途的羁绊。
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今天,以农耕文明为底色的中原文化,遭遇了工业文明、西方文明的强大挑战。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在农耕时代产生的,离我们的生活越来越远。
但中原文化依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中原文化中的核心思想和价值观,如“大同”、“和合”、“礼义廉耻、仁爱忠信”等并未过时,“天人合一、顺应自然、和谐有度”的生态智慧在当代正得到日益广泛的认同,传统文化中的义利观对于现代人的浮躁心态有抚慰的作用。
在传承中发展新的文化。继承中原文化中的优秀资源,经过现代的转化和洗礼,必然会产生适应时代的中原新文化。
文化的开放与规划
中原文化在历史上是非常开放的,在中原文化的辉煌时期,都是文化开放的时代。东汉有了与西域的交流,外来的佛教进入中原。唐代中外交流达到鼎盛。宋代海上丝绸之路兴盛。
由此可见,中原文化并不是中原这块土地上固有的文化,而是在与各种文化碰撞交融中发展而来的。
当代中原文化对外交流的空间还很大。“打造知名节会和相对稳定的文化论坛等各种形式的文化交流平台,让中原文化走出去,更让先进文化引进来,在交流中扩大影响,碰撞交融。”河南省艺术研究院院长方可杰认为,目前洛阳牡丹花会、登封少林武术节、新郑黄帝故里拜祖大典等节会在国内外有了一定的影响力,但对于河南这样的文化大省还远远不够,像豫剧节、河洛文化发展论坛、太极文化节等有着巨大潜在影响力的交流平台还亟待培育。
文化建设听起来比较虚,特别是对那些非物质文化。但文化建设更需要方向的东西,要有规划意识。这其中基础设施、人才、文化市场和普及传统文化的规划尤为关键。
“一些地方几十年了没有在文化上花多少钱,不是没有钱,而是文化建设的意识还没有。”方可杰说。
另一方面,这几年人们又往往把文化设施建设过多关注在标志性建筑上,以为建好了标志性文化设施就完成了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但标志性设施不能完全承载大众文化的普及。
“要用有新的思维办文化,不一定都是大型的公办文化设施。”河南省艺术研究院刘景亮说,在国外,小型化、私人的文化设施很多。像100人的社区剧场、特色的小型博物馆在河南还是个新概念,鼓励民营经济融入文化建设,其实政府只需要提供一些政策支持。
政府文化建设的规划并非人为的直接干预文化内容的创作,而是加大文化的公共基础服务,营造大众文化的环境。文化建设需要统筹规划、协调发展,实现各种文化资源的集聚效应。
“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文化偏好,但作为河南人,不能没有中原传统文化的记忆。”方可杰提议,把一些优秀的中原传统文化,如戏曲、武术、书法、哲学等纳入基础教育中,给青年人留下中原文化的记忆。
传统文化的当代表达
距嵩山少林寺7公里的待仙沟,原本是一个荒凉峡谷。2006年以来,因为《禅宗少林·音乐大典》的上演,使得这里变成了一个山水画般的天然剧场。每日夜色降临,禅乐响起,多层次意境的表演,实景流动立体音响等现代元素的注入,把现场观众带入一个静谧而沉醉的境界,体验并理解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相融相和的理念。
《禅宗少林·音乐大典》获得了不俗的市场表现,2011年3月中旬到10月中旬,共演出230场,接待海内外游客近30万人次,同比增长20%。经营者周保中称,市场认可得益于其对发源于中原的禅文化、武术文化和音乐文化寻求一种当代表达。
“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钧窑盛于宋,如今这一古老陶瓷技艺在禹州已然恢复。
2011年11月5日禹州钧瓷节上,在神垕镇再现宋朝开窑过程。禹州当地已规划了5平方公里的陶瓷产业园,吸引客商投资30多亿元,兴建新型陶瓷企业15家。目前该市钧陶瓷企业已有800多家,年产值60多亿元。昔日的古瓷文化已发展为如今的特色产业。
开封的清明上河园将张择端时代的北宋市井生活复制于现代人的眼前,成为当地旅游的一张名片。
《程婴救孤》《风中少林》《苏武牧羊》等剧目,也得益于中原传统文化的当代表达,获得了市场的认可。
河南的古都文化一直以来没有载体,国家的大遗址保护是个契机,河南列入规划的大遗址项目是最多的。隋唐洛阳城、汉魏洛阳故城、郑州商城、内黄三杨庄等大遗址上兴建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是将历史文化显性化,人们将感受到浓郁的历史文化氛围。
2011年11月17日,记者探访正在建设中的隋唐洛阳城大遗址保护展示工程。巍峨的明堂、恢宏的定鼎门使人一睹盛唐气象。洛阳文物局副局长余杰介绍,大遗址保护展示将使现代人直接感受到洛阳“千年帝都”的风采。
传承不只是对历史文化资源的认同、认知和挖掘,还要通过创新来传承,在文化传统与时代价值之间找到结合点,架起一座桥梁。
“文化传承要适合当代人的需求,进入到年轻人的记忆中。”河南省发改委研究所所长郑泰森认为,传统文化创新需要三结合:与文化消费需求相结合、与科学技术手段相结合、与时代价值和时代精神相结合。
传统文化的当代表达已成为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一条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