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立
辉煌灿烂的古代中原文化,引领中华文明数千年,照亮了中华民族历史的天空。“中原兴,则中国兴。”当代中原文化的发展兴旺对于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无疑有着特殊的作用。
追忆华夏文明的源头
河南古称豫州,地处九州之中,又称中州、中原。兴建洛邑时,周公在登封告城兴建了测影台,从礼制上确定河洛地区为天下之中的崇高地位。
史前时代,中原就是华夏文明孕育形成的核心地带。至今在嵩山中岳庙中尚有“岳立天中”碑,一個“中”字,标志着中原地区成为中国古代文明的制高点。
发生在史前时代的中原大地的“盘古开天”、“女娲造人”、“神农尝百草”、“愚公移山”等神话传说反映了中原早期文明的历史。
当代的考古发现印证了中原早期文明的足迹,从距今8000年的裴李岗文化开始,到距今7000年仰韶文化,距今5000年的龙山文化,距今4000年的二里头文化,再到二里岗文化、安阳殷墟遗址,中原的先民创造了辉煌的农业文明,创立了最早的文字体系,建造了中国最早的城市。
从公元前21世纪,到公元11世纪的金代,3500年间先后有夏、商、东周、东汉、曹魏、西晋等20多个朝代,200多位帝王建都于中原。郑州、安阳、洛阳等古都领略了问鼎中原、统摄华夏的至尊。
遥望历史的星空,圣贤荟萃中原,形成了儒、道、法、佛等元典思想。困于忧思,增演八卦,周文王在汤阴羑里城“拘而演周易”;东来紫气,骑牛西行,老子函谷关前留下五千言《道德经》;周游列国,劝行仁政,孔子诲人不倦,开创儒学;白马驮经,佛学东渐,天竺僧人在白马寺译出了第一部汉文佛经《四十二章经》。老庄哲学、汉代经学、魏晋玄学、宋明理学、佛教文化、易学文化等中国传统文化中主流意识形态的形成,在中原完成。
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没有中原文化,我们都会失去回家的路,我们的灵魂将无所皈依。”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办公室主任、上海交通大学教授胡慧林动情描述。
中原文化是中国人精神世界的家园,不仅仅是人文传承,更源自华夏血脉相连的根文化,其中龙和姓氏两大文化徽章至关重要,二者均发轫于中原。
人文始祖太昊伏羲统一九大部落,以宛丘(今周口淮阳)为中心,奉“龙”为华夏图腾,又一人文始祖黄帝,在统一黄河流域各部落,在新郑一带用龙作为部落联盟的图腾。自此,中国人被称为“龙的传人”、“炎黄子孙”。
近年来考古发现揭开了“神龙见首不见尾”历史迷雾。1987年在河南濮阳西水坡发现了用蚌壳摆的龙,龙身1.78米,距今大约6400年,是迄今发现的中国最早的龙形象,被誉为“中华第一龙”。在偃师二里头遗址发现的大型绿松石龙形器,距今3700年,被命名“中国龙”。
中原是中华姓氏的摇篮。有源可考的姓氏中,三分之一起源于河南,100个大姓中有78个源头或部分源头在河南。可以说当代海内外华人的祖根大半在河南。
今天闽粤台地区中原的印记比比皆是。在福建泉州至今有洛阳镇、洛阳江、洛阳桥,这是西晋末年,中原士族因战乱南迁于此,思念家乡洛阳而命名;去年记者赴福建沙县,发现在当地的曹朋公祠里竟然挂着河南固始的地图,可见当地人心系祖地之情。广东南雄有珠玑巷,得名于宋时开封府祥符县(今开封县)的珠玑巷,是南宋时移居此地的官吏士民眷恋故土而得名。
文化自信与独特贡献
大国崛起不仅是经济现象,更是文化现象。不仅是经济增长,更是文化繁荣。我国人均GDP已超过4000美元,消费结构发生变化,精神文化需求与日俱增。
在经济发展有了一定的基础后,国家开始把文化建设提到空前的高度。十七届六中全会聚焦文化建设,提出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命题。
在当下中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召唤下,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的定位,更是中央对于中原文化亟待作出独特贡献的一种期许。
深厚的中原文化积淀,使得河南的文化资源家底丰厚,富有特色,有一批叫得响的文化品牌。河南省文化厅厅长杨丽萍盘点河南的文化资源:目前河南有洛阳龙门石窟、安阳殷墟、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等3处世界文化遗产,有上千处国家级、省级重点文物景点,馆藏文物180多万件,河南地下文物居全国第一位,地上文物居全国第二位,馆藏文物占全国八分之一。在中国八大古都中,河南有洛阳、安阳、郑州和开封,独占其四。
在圣贤、姓氏、汉字、武术、宗教、戏曲、诗文、民俗等历史文化领域,另外还有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使得河南形成一个立体的、活态的中国历史博物馆。
为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转变探路,是河南肩负的使命,这也是“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定位的独特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