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煜
产业转移是指由于资源供给或产品需求条件发生变化后,某些产业从某一个国家或地区转移到另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行为和过程,它是一个包含国际间与地区间投资与贸易活动的综合性的要素与商品流动过程,是一个具有时间和空间维度的动态过程。产业转移是国际间或地区间产业分工形成的重要因素,也是转移国(或地区)与承接国 (或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重要途径。其构成要素包括转移国(或地区)、承接国(或地区)、转移产业、转移企业、转移资本、转移技术等。
对于中国多数后发地区来说,2008年的金融危机无疑既是挑战也是发展的重大机遇。由于东部产业升级且生产成本上涨,推动产业资本向中西部地区流动的可能性逐渐增大,特别是土地资源的稀缺性成为产业资本迁移的主要原因,因此,承接产业转移、吸引更多海内外资本流入将极大改变后发地区的发展面貌。近年来,江西坚持“对接长珠闽,融入全球化”的发展战略,利用区位优势,积极争取了各类投资。但在欠发达省份产业转移持续发展的同时,中国制定了更为严格的节能减排计划,这将直接影响到中西部地区的产业发展方向,而江西在发展新能源等战略新兴产业中成效斐然,出现了新余等国内外知名的新能源生产基地,其经验与做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江西承接产业转移的特征较为鲜明,主要采取了“小分队”招商、“定点定向”招商等形式,承接产业方式也从选择单个企业向选择符合发展需求的产业转变,由底层次、分散转移向高层次、集中化转变,承接产业转移以内资为主,且吸引的国内资金主要来自邻近省份,以浙江、福建、广东、上海等地为主;产业转移规模逐步扩大,所承接产业转移资本以制造业为主,资源能源依赖性较强;产业转移来源地与集聚地较为集中,工业园区成为产业转移的主要载体。
2009年中部地区按外商直接投资实际使用额累计增速排名依次为:河南19.0%、湖南14.8%、湖北13.9%、江西 11.7%、安徽 11.3%、山西 -50.4%。其中江西省2009年实际利用外资40.24亿美元,是2001年的10倍,年均增长37.1%,外商直接投资实际使用额累计增速江西居中部六省第四位;利用省外50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资金1367.1亿元,增长24.2%,其中亿元以上项目实际进资700.9亿元,增长26.1%;国内资本为1100.95亿元,约为2001年的6倍。
海外资本在江西的投资大部分集中在制造业领域,2006年至2009年其份额占外商直接投资的60%以上,而2007年和2008年更是达到70%以上。其中纺织制造业、电子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以及通用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所占份额一直较高,占60%以上。省外资金投资制造业的比重也相对较高,2009年省外工业项目资金占全部的85.3%,其中制造业占工业合同项目个数86.6%、进资占83.2%。
从东部转出地来看,转移行业以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为主。东部沿海地区向外转移的行业主要是对资源能源依赖性较强的上游,如劳动力密集型的玩具、制衣、制鞋产业和耗能较大的陶瓷、水泥产业,以及矿产资源加工产业。珠三角地区转移的主要是劳动密集型、附加值低的制造业和加工企业,集中在五金、玩具、服装、制鞋、塑料等行业,尤其是以港资台资企业为主。江西在承接产业转移中,纺织及鞋帽等制造业领域投资规模一直较高,2006年至2009年分别占外商直接制造业投资比重的 23.55%、17%、18.38% 和 22% 。
经济增长对能源消耗的依赖性增强。江西经济和能源消费均保持快速增长,2000年后年均增长速度分别达到12%和10%,能源消费弹性系数0.83,大大高于2000年前年均0.47的水平。随着经济发展,电力等能源需求仍将大幅增加。2005—2009年期间,江西省轻重工业增加值之比平均为50%,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光伏、金属冶炼等主导行业均以高耗能行业为主,且集中度较高。江西现有产业发展模式很容易形成“高耗能产业形成高能源需求-扩大能源供给-继续发展高耗能产业”的产业循环,强化产业对能源和资源的依赖。
另外,工业园区已经成为支撑江西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发展开放型经济的重要载体和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平台。2008年江西94个工业园区(开发区)投产工业企业7569家,是2001年的3.2倍;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454亿元,是2001年的37.3倍,有13个园区主营业务收入突破100亿元;工业增加值1631.43亿元,占全省的58.9%,是2001年的26.7倍;出口创汇76亿美元,是2001年的45.2倍;上缴税金占全省财政总收入的31.7%,提高28.1个百分点;园区招商实际到位资金1486.66亿元,是2001年的28.7倍;拥有从业人员133.6万人,是2001年的近10倍。特色园区的实力不断增强,如中国蓝星(集团)投资80亿元,在永修星火工业园建设有机硅一体化项目,建成后,年产有机硅单体规模达到70万吨,成为全球最大的有机硅生产基地。
江西省承接国内产业转移的转出地以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为主,来源地主要有浙江、广东和福建三省。受国内产业结构调整、沿海土地等资源要素价格上升、环境压力加大的影响,长珠闽地区产业加速向内陆地区转移,江西作为这些地区的后花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三省项目占江西省引进总数的近70%。2004年,中国大陆各省来赣投资按其实际注资额占投资总额的比重排序,分别为浙江(31%)、广东(20%)、福建(14%)、上海(6%)、江苏(4%);2009年,利用省外50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资金中有75.3%是来自长珠闽地区,实际进资增长 21.4%。其中,浙江 453.1 亿元,占 33.1%;广东283.7亿元,占 20.8%;福建 122.3亿元,占 9%;上海92.1 亿元,占 6.7%;江苏 77.9 亿元,占 5.7%。此外,承接产业的投向地也相对集中:70%以上东部地区的转移产业落户在南昌,江西南部的赣州由于紧靠广东,广东转移来的企业主要落户于此。福建的企业则主要集中于抚州等地。
海外产业转移资本主要来自香港和台湾地区。港台地区的项目数、合同外资金额、实际使用外资金额三项指标始终保持在总量的60%以上。2004年境外来赣投资按实际投入资金额排序,排在前三位的是中国香港(110617万美元,占53.9%)、中国台湾 (18296万美元,占 8.91%)、美国(10989 万美元,占 5.35%)。2009 年,港台来赣投资项目达到677家,占总数的82.5%;实际利用外资额26.63亿美元,占江西省总额的66.1%。
承接产业转移为江西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之所以出现大规模国内产业资本向江西转移,生产成本上涨是主要原因。江西省抓住产业转移机遇,发挥与发达地区毗邻的区位优势,根据企业迁移的不同原因设计了多种形式的承接模式,极大地推动了产业转移的顺利实施。
产能转移是生产企业在市场规律和政府引导的双重作用下,从一个地区搬迁到另一个地区,这是中国沿海产业向内陆转移的主要方式。在江西,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整体搬迁。即企业整体向江西转移,主要集中于资源消耗型、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如纺织服装、化工、建材、陶瓷等,中小企业这类情况较为普遍,分布区域也最广。比较有代表性的是高安、丰城承接广东建筑陶瓷和生活陶瓷产业,受沿海产业调整影响,佛山陶瓷企业在综合考虑高安、丰城两地资源条件、区位条件、土地和劳动力成本后,选择在这两地建厂,到目前已形成以东鹏、欧雅等知名陶瓷企业为龙头的精品陶瓷生产基地。二是部分搬迁,即企业的生产、研发、销售的某个环节向江西转移,主要集中于具有一定技术含量的机械、电子、家电、资源精深加工等产业和外向型企业,其生产环节逐步向江西转移,但研发、销售环节依然在沿海地区,这类企业规模通常较大、生产工艺较为复杂,对生产要素的配套要求较高,目前主要分布在江西中心城市园区和资源丰富地区。根据2008年发布的《赣港合作在江西建设产业转移基地研究报告》指出,移入江西的港资企业55%属于“扩大生产投资,原有企业不动”的产业转移类型,迁移型的企业只占15%。75%的港资企业总部设在香港,10%的企业总部在江西,5%的企业总部在广东或福建。出口型企业占总数75%,40%的企业产品销往全国各地,以江西或沿海发达省份为产品市场的各有5%。
江西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采取的另一种方式是资本转移。资本转移是通过对本土企业注资、股权控制和风险投资实现产业转移。包括两种形式:一是直接对相关企业投资,以沿海社会资本为主,集中于采掘加工业,如赣南的钨、稀土矿开采和加工业,这类操作较为简单,手续便捷,中小企业大多采取这类形式;二是风险投资,主要是风险投资对优势成长型企业的投资行为,如2008年南昌市组织国内外知名风险投资机构和区内拟上市企业洽谈会,为20余家科技成长型企业融资超过3亿元。
技术转移是指产业链研究开发核心环节向外转移,并以此为中心发挥集聚效应,形成产业规模。目前此类转移主要集中在三个产业:一是软件产业,南昌已经成为软件发展的“热地”,目前已聚集了近300家软件开发公司。2008年以中兴公司为龙头,建立中兴软件产业园,目前已形成开发能力,并带动了手机、终端应用软件、行业应用软件的开发与生产;二是光电产业,以LDK技术为核心,光电产业在近两年发展迅速,已经成为带动全省产业发展的重要引领力量;三是光伏产业,引进了先进的多晶硅生产技术,有效降低成本,在短期内占有国内市场的较大份额,目前已经在新余建设年产15000吨硅料项目,并在着手在南昌建立全球生产规模最大、生产成本最低的太阳能电池光伏产业园。这些产业技术的引进不仅迅速形成产能,并且具备了较强的创新能力,实现了本土化,成为江西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技术转移将成为下一阶段江西承接产业转移的突破口。
战略合作是产业转移的一种高级和复杂的形式,在江西主要是大型企业集团与国际国内大型企业的强强联合,以及地方政府与国内大型企业的合作,主要目的是提升江西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和地区发展能力。一是企业间的战略合作,较为典型的是江铃集团、昌飞集团与美国福特、日本铃木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双方通过品牌、技术、股权等载体建立合作关系,目前两公司的主打车系均采用合作品牌;江铜集团与山东黄金集团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在稀有金属开发领域形成国际竞争力。二是政府与企业的战略合作,江西省政府与中国五矿集团建立合作关系,签订了《经济技术合作协议》,以大企业引领,提高江西矿产资源开发效率;新余市政府与中国中材集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充分利用中材集团技术、资本、人才和完整的非金属材料产业链优势,在新余市加速发展相关产业,投资建立全国最大的新能源关键配套材料及其装备与工程技术服务工业园区、中部最大的环保节能产业群、中部华中地区最大的非金属新材料的生产基地。
尽管承接产业转移为江西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但也因对外来资本的渴求,在承接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是在节能减排日趋严格的背景下,承接较多高耗能产业转移将对江西未来发展带来一定影响。
由于沿海发达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在产业转移中主要是将大部分粗加工、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内地转移,江西省大部分县市区都把机械电子、纺织服装、矿产品加工、食品药品和电子信息等产业作为自己的支柱产业。
土地利用效率相对较低。东部劳动密集、资源依赖性产业有可能强化江西的粗放型增长模式。土地利用效率低导致江西开发区在承接新项目转移时,土地资源日趋紧张。
物流成本较高,限制了产业转移。东部所转移产业大部分仍以加工贸易为主,产品销售的海外市场占了较大份额,过高的物流成本影响企业转移。物流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专业人才紧缺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江西现代物流业的发展。
一方面金融受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影响较大,特别是在中小企业融资方面,由于金融生态环境不健全,征信系统尚不完善,工商登记、纳税记录信息不能共享,银行与企业之间信息不对称,风险补偿机制尚未建立,银行出于安全性考虑,常常不愿向中小企业提供直接贷款;另一方面是由于金融服务创新不足,造成金融品种单一,缺乏有效金融产品供给。
承接产业转移极大地推动了江西产业结构的调整,产业结构日趋完善,这对江西的人才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江西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但劳动力结构不合理。虽然近几年在人才培养和引进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江西人力资源状况仍不适应江西产业转移发展需要:一是高级技能人才严重缺乏;二是经营管理人才缺乏,尤其是职业经理人、复合型管理人才严重不足,造成江西企业生产经营效率不高,资源利用率低,竞争力下降;三是具有创新研发能力的高层次人才严重不足。江西省主要学科学术带头人培养对象仅110余人,在赣“两院”院士仅3人,主要学科学术带头人培养对象比例明显偏低,不到20%。
与沿海发达省市相比,江西政务环境还有待进一步优化,公共服务效率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如在项目立项阶段,土地等有关部门审批手续繁杂,审批部门多,审批时间长,给企业增加成本,影响项目建设进度。各地虽设立了行政审批服务中心,但运行效率不高,各部门仍然各自为政,甚至相互扯皮推逶,没有形成有效的协调联动机制。一些部门权力意识偏重,服务意识不强,效率低下,使得国家有关优惠政策难以落实到位;工业用电价格和服务性收费价格偏高。
长三角、珠三角、闽东南三角区等地区虽然经济普遍比较发达,但是区域内部也存在着发展不平衡现象。各省之间竞争不断强化。近几年江西虽然加快了追赶步伐,但周边中部各省也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优化环境,给江西承接产业转移带来巨大压力。由于缺乏政策上的引导和约束机制,江西区域内各地之间也存在着产业结构雷同的问题,各地在制定优惠政策上,相互攀比,竞相让利,造成区域内各地之间无序竞争,产业布局分散,资源得不到有效整合,制约了产业聚集效应的发挥。
在新一轮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江西省既面临机遇,也面临多方面挑战。江西既要着力培育内生经济增长机制,也需要中央加大对江西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力度。
从产业与生态、资源间关系来说,江西生态条件较好,有国家批复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因而产业发展外部约束性强,低碳经济也限制高能耗产业发展,过于分散的产业布局无疑增大了监管难度;从区域竞争来看,分散化产业布局,强化了地方政府为争夺资本而降低政策门槛的行为,许多落后产能也将转移至江西,土地资源日趋紧张;从服务配套角度来看,分散化布局生产性服务业,便于各地发展,但也难以提升生产服务业的规模和质量,不利于经济长期发展。通过整合现有开发资源,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之内建设高端产业转移示范区,以相对集中化布局替代分散化布局,可有效统筹生态、产业与区域协调发展。
与江西毗邻的浙、粤、闽等地土地资源日趋紧缺,成为限制它们发展的制约性因素,构建跨区域土地占补平衡机制可同时实现缓解东部地区发展约束和缓解江西资金约束。针对这种状况,可以在东部邻近省份建立工业园区或新增建设用地,由东部省市出资在江西开发后备土地为耕地,形成现代农业示范区并由本地农民负责经营,农产品主要满足投资方需求。通过将新增建设用地与上一年度省市新增建设用地与单位GDP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情况相挂钩来确定新一年用地指标,促使各省市在承接产业转移中集约利用土地,改变过去招商过程中对于项目重量不重质的承接方式,最大限度地保护耕地红线。
中国经济区域化十分明显,东中西部差异较大,一致性货币政策对后发地区发展尤为不利。建议实行差别准备金政策,在确保银行资产的流动性和清偿能力、保证银行安全、保护存款人利益的前提下,适度降低江西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适度增加江西的资金流入,增加资金供给水平。差别信贷政策可以从信贷总量控制、信贷投放控制等方面进行区域差异化操作,对江西给予适度增加信贷额度。在信贷投放上,引导信贷资金投向老工业基地、振兴国有大中型企业技改贷款、基础设施建设贷款等项目。抓住央行取消对商业银行信贷规模限制,全力争取各银行加大信贷支持,扩大有效信贷投放。综合运用银团贷款、财政补贴、利率优惠等多种方式,加大对江西重大项目、重点企业、技术改造、节能减排、循环经济、安居工程以及省产汽车消费等信贷支持。
税收政策环境是投资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完善相关税收配套政策,充分发挥税收政策的引导、调节和激励作用,为承接产业转移提供强有力的税收政策支持,建立扶持性的税收返还财政架构。一是对中央税以及共享税的分成和返还比例进行适当调整,加大中央财政对地方政府的税收返还力度。可考虑将现有的增值税地方分享的比例由25%适当提高至30%;二是规范转移支付制度,加大一般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解决财政支付困难的状况;三是在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的基础上,建议将房屋、建筑物投资纳入抵扣范围,允许抵扣全部的固定资产投资,从而实行完全意义上的消费型增值税;四是调整增值税优惠政策。向国家争取对于江西省内企业生产的清洁能源或新能源等,比照嵌入式软件实行增值税超税负(3%)即征即退政策。
[1]魏后凯,白玫,王业强.中国区域经济的微观透析:企业迁移的视角[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0.
[2]国家发改委产业转移课题组.江西承接产业转移研究[R].内部研究报告,2009.
[3]江西省统计局.江西能源结构与能源效率实证研 究 [EB/OL].www.jxstj.gov.cn/News.shtml?p5=14241,2009-12-10.
[4]江洪.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现状、问题与建议[J].中国经贸导刊,2009,(18).
[5]魏后凯,白玫.中国企业迁移的特征、决定因素及发展趋势[J].发展研究,2009,(10).
[6]江西省发改委.国家发改委专题调研江西省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情况[EB/OL].www.jxdpc.gov.cn/departmentsite/zhc/dxyj.
[7]中国人民银行南昌中心支行课题组.金融支持江西产业集群发展问题研究[J].金融与经济,2009,(3).
[8]王树华.工业结构优化升级与江西主导产业选择[J].企业经济,2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