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易善安 屈大磊
(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 常州 213164)
产业结构是一个区域经济的重要体现,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速度及水平主要决定于其产业结构。如果一个区域具有合理的产业结构,那么这样的产业结构创造社会财富的能力就会增强,区域经济将会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然而,一个区域的产业结构又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其变化和发展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过程。在现代社会,产业结构升级的关键因素已不再仅仅依靠资金和土地,而是更多地依赖人力资源和智力资本。加快产业结构升级迫切需要高职院校为其培养所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高职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区域经济对其各方面的支持,例如教育经费的投入、校企合作基地的建设、学生的就业等。离开了区域经济的支持,高职教育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为了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需要不断地优化升级;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必然要求高职院校调整专业结构与之相适应,这样,高职教育才能得以生存和发展。因此,当某一产业在区域经济中居于主导地位时,相应的高职专业设置的数量就要增加;反之,当某一产业在区域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下降时,相应的高职专业设置的数量应相应减少。
高职教育的主要目标就是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其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而高职教育的成功与否受制于其专业结构是否合理化。毋庸置疑,合理的高职专业结构将会促进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进而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否则,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就业就会出现困难,这样不仅造成高职教育资源的浪费,也会造成区域产业结构升级所需人才的结构性短缺,因而会制约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的速度和质量。
本文以五年规划作为一个阶段分析常州改革开放以来产业结构的变动情况。第一个阶段选取改革开放的第一年年末即1978年年末的数据作为基期。1978—1985年和1986—1990年两个时期产业结构转换相对缓慢。“七五”时期,第三产值比重超过第一产业,产值结构由“二一三”转变为“二三一”。“八五”时期和“九五”时期的两个阶段是产业结构变动幅度较大的时期,说明进入20世纪90年代特别是1992年上海浦东开发以后,常州利用上海市丰富的资金、技术和人才要素,主动接受浦东开发的辐射,大力实施外向型发展战略,集中力量建设经济技术开发区,充分利用国内外的资本和先进技术,推动产业结构快速升级。进入21世纪后的“十五”时期,常州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有所减慢,同苏州和无锡的差距进一步拉大。为了缩小差距,常州市找准了产业定位和发展方向,重点发展五大产业,“十一五”时期的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有所加快。
为了加快产业升级的步伐,作为地处沪宁线中心地段的常州市应该发挥区位和产业的比较优势,提升发展高效农业,保持第一产业稳定增长;大力发展第二产业,努力提高第二产业特别是五大产业(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业、新材料产业、生物技术及制药业、新能源产业)的增长质量;重点发展第三产业,较大幅度地提高第三产业的增长质量,满足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要求。
常州市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共有6所,其中公办5所,民办1所。公办的五所院校坐落于常州高职园区,是2000年前后由原来的中专学校升格为高职院校的;民办的1所院校坐落于常州市新北区,是于2001年8月创立的。经过10年左右的发展,常州市已形成以高职园区为核心的高职教育格局。常州市高职园区内共有2所国家示范(骨干)院校、3所省级示范院校,已经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的国家级示范性高职教育园区。
常州市高职教育的发展对常州市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首先,常州市6所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数和招生人数已具备较大规模。以2010年为例,常州市6所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数为111个和招生人数为19213人。在招生人数300人以上的专业有14个,占总专业数的12.61%。在这14个专业中,除模具设计与制造、市场营销和酒店管理3个传统专业外,机电一体化技术、数控技术、软件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等11个专业均体现了现代产业发展的要求。其次,常州市高职专业点分布比较集中,形成了以制造类、电子信息类和财经类为主体的专业结构,这是符合常州市产业定位和发展方向的。再次,在常州市高职招生中,第二产业的招生人数略高于第三产业,但第三产业的专业布点数高于第二产业。在常州市高职院校12个专业大类中,属于第二产业的专业大类招生人数为9826人,占计划招生的51.14%,略高于第三产业的9387人和48.86%;但第三产业的专业布点数为111个,专业布点数所占比例为54.68%,高于第二产业的92个和45.32%。
尽管常州市高职教育的发展为常州市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人力资源支撑作用,但是其专业结构和产业结构存在一定的不适应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010年,常州三次产业的产值比重分别为3.3%、55.3%和41.4%。如果把常州高职院校2010年的招生专业人数结构作为就业结构,我们就可以看到二者的不对称。表1显示,三次产业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均存在不对称现象。2010年,常州市高职院校没有第一产业的招生;第二产业的招生人数比重低于产值比重的4.16个百分点,说明第二产业的招生人数略显不足,不能满足该产业的发展需要;第三产业恰恰相反,招生人数的结构比重超过产值比重7.46个百分点,尽管常州产值比重随着经济的发展有不断提高的趋势,但就目前而言,可能会给这些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带来一定的压力。
表1 常州产业结构偏离度 单位:%
虽然常州产业结构升级的趋势是第二和第三产业的产值比重在不断提高,第一产业的产值比重不断下降,但第一产业产值的绝对值应该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增加,改革开放以来常州第一产业的发展实践也证实了这一点。然而,常州高职院校中没有第一产业相关专业的招生。由于第一产业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第一产业的人才培养的缺失可能会影响常州地区经济的发展。
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五大产业奠定了常州市工业强市的地位。2010年,五大产业完成的产值占全市规模工业的比重达到64%;五大产业完成投资占全社会工业投入的比重达到69.7%。但新材料和新能源产业招生专业不足,新材料产业只有“复合材料加工与应用技术”和“高分子材料应用技术”两个对接专业,新能源产业只有“风能与动力技术”一个对接的专业。而常州的新能源产业呈现跨越式发展势头,2010年完成产值301.1亿元,实现利税41.3亿元,利润37.3亿元,分别比2009年增长52.1%、92.5%和105.7%。因此,新材料和新能源产业的专业人才缺口较大。
根据《常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突破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重点方向是积极发展财务类、法律类、咨询类以及广告会展等商务服务业,加快发展金融服务业,突破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提升发展商贸市场物流业,提升发展房地产业。尽管常州高职院校中有关第三产业的专业布点数和招生人数较多,但存在结构性失调现象。在2010年的招生中,有的专业(如物流管理和国际商务类)招生人数太多,但没有金融、动漫、法律、房地产等现代服务业的专业招生,造成现代服务业人才结构性失调。
随着常州市第三产业产值比重的提高,第一产业的产值比重会不断下降,但是这并不意味第一产业产值的绝对值下降,也不意味第一产业基础地位的改变。《常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积极发展现代农业”、“以提高农业效益、促进农民增收为中心,加快农业向高效型、生态型、品牌型、外向型发展”。因此,有条件的院校可以适当考虑设置发展现代农业所需的专业。
根据加快发展新兴产业的需要和发展方向,在优化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产业相应的专业群结构的基础上,重点开发新材料和新能源发展所需专业。同时,应根据区域产业转型的需要,进行专业和课程改革,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适应产业对人才提出的更高要求。
适应突破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需要,开发和完善现代服务业的相关专业。在优化和整合财务会计、物流、旅游、国际贸易、广告等专业的基础上,重点开发金融、保险、理财等金融类专业,开发动漫、游戏等文化创意产业的相关专业,考虑设置物业管理、社区管理、房地产管理类专业。
常州地处我国经济较发达的苏南地区,产业转型升级的速度较快,特别是新兴产业的发展速度更快,就业方向变化也更大,因此常州高职院校在设置专业时宜采取“宽基础,活模块”的方式,使专业结构保持一定的灵活性,能适应较宽的职业领域,从而增强学生择业的自由空间。
[1]吝秀云、刘合强: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探析[J].科技创业,2008(11).
[2]常州市人民政府:常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N].常州日报,2011-03-19.
[3]邓晓益、屈大磊:重庆市产业结构演进的实证分析[J].特区经济,2005(7).
[4]李昌: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宽基础、活模块”课程体系的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