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编辑部
立足新起点 再做新贡献——纪念《铁道标准设计》创刊600期
本刊编辑部
新春伊始,万象更新。《铁道标准设计》月刊从1957年5月创刊到现在,已出版整整600期(2012年2期),走过了55年不平凡的岁月,见证和记载了新中国铁路各个时期的发展历程。刊物的创办凝聚了几代编辑部人员的辛勤汗水和长期不懈、持之以恒坚持办刊的毅力。这在全国的科技期刊中也是少有的。
《铁道标准设计》刊物由全路标准设计专职机构——铁道部设计总局定型设计事务所(铁道部专业设计院前身)于1957年5月创办。她由一份油印的、不定期出版的《定型设计简报》(1962年定名为《铁路标准设计通讯》)起步,历经坎坷,中间曾两度停刊(1959年的国家纸张供应紧张和1966年的“文化大革命”冲击),于1972年正式复刊,定名为《铁路标准设计通讯》,铅印出版。1978年经国家科委批准为国内发行的科技期刊,统一刊号CN11-2987/U。1981年批准为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期刊,国际标准刊号为ISSN1004-2954。1991年12月由国家科委批准更名为现在的《铁道标准设计》,开始激光排版、印刷。2005年,刊物主办单位由铁道专业设计院变更为中铁工程设计咨询集团有限公司。自1992年以来,刊物被评为1992,1996,2000, 2008版中文核心期刊。2006年至2012年,被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收录。
创刊600期以来,《铁道标准设计》在各级领导的关怀下,在主办单位的长期大力支持下,在协办单位、历届编委、审稿专家、广大作者、读者的热心帮助支持下,经过编辑部几代主编、编辑、编务人员的辛勤耕耘和无私奉献,期刊逐步发展,日趋成熟,已成为铁路系统较有影响的科技期刊。刊物在贯彻铁路技术政策、宣传铁路工程建设技术标准、促进铁路科技进步、培育铁路技术专业人才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期刊紧密围绕铁路建设和标准设计主题,大量报道了铁路勘察设计、施工、科研以及运营养护维修工程技术人员的实践经验,积极推广应用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新技术,将最新的铁路标准设计成果奉献给广大读者,极大地推动了先进的技术和标准在铁路建设领域的应用。针对不同时期的铁路工程建设特点,及时组织编辑出版了大量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的、反映我国铁路建设技术水平的重点工程论文专辑,以及所有铁路专业各版本的技术规范宣贯专辑,深受读者喜爱。特别是近10年来,先后出版了秦沈客运专线,京津城际铁路,石太、武广、石武、沪杭、大西等铁路客运专线,宜万铁路,铁路桥梁设计年会、铁路隧道年会,乌鞘岭隧道等体现我国铁路科技快速发展成果的专辑;针对国内城市轨道交通迅速发展的新形势,及时组织出版了北京地铁5号线、10号线(一期)、北京地铁大兴线、房山线、昌平线、亦庄线轨道系统,广州地铁4号线直线电机轨道系统,北京地铁10号线(一期)土建工程等重点工程的技术专辑。这些重点工程专辑的出版,有力地指导了我国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为广大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科研人员搭建了一个良好的新技术交流平台,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刊物得到了铁路工程界的广泛好评。《铁道标准设计》被读者尊称为“工程师良师益友,新信息交流平台”。
创刊600期以来,《铁道标准设计》编辑部始终坚持办刊宗旨和办刊质量,坚持为读者服务的办刊理念,认真对待每一位作者的来稿。编辑部严格实行稿件“三审制”,请同行专家对稿件进行客观公正的评审,从制度上把住关,遴选刊用高质量的论文,期刊质量稳步提高。2011年7月,编辑部按照学术期刊的出版要求,增加了英文摘要和关键词,对参考文献进一步进行了规范,并对每篇来稿进行学术不端检测,净化了学术风气。为了适用期刊网络化发展的新形势,编辑部从2011年8月开始使用“在线投稿”平台,将编辑部、作者和审稿专家统一在一个平台上工作,方便了作者投稿,缩短了稿件的审理周期,加强了编辑部与作者和审稿专家的交流互动,极大地提高了编辑出版效率和质量。此外,针对读者阅读习惯和阅读方式的改变,编辑部还在探索由传统的纸媒出版向网络出版、数字优先出版等方面转型升级,加快技术、信息的传播和交流速度,为读者、作者提供更好的服务,进一步提高期刊在行业内乃至国际上的影响力。
科技期刊的编辑是默默无闻的,需要具有高尚的情怀和无私奉献的精神,但编辑工作又是艰苦的、具有创造性的智力劳动,需要一丝不苟的严谨工作作风和开拓创新的精神。刊物上发表的每一篇合格的乃至优秀的论文,无不凝聚了编辑部每位编辑的辛勤汗水和智慧。我们将以创刊600期为新起点,立足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为促进我国铁路和轨道交通科技的发展,再做新贡献!把《铁道标准设计》办得更有特色,更有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