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情境会话中“方位”的确定

2012-02-16 01:07张文霞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学报 2012年3期
关键词:范畴方位词语

张文霞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天津 300222)

假如让我指明我的电脑所在的位置,以下表达方法都是正确的:“就在跟前,在家里……甚至在中国。”然而,在实际使用中,并非所有的表达方式在特定的情境中都是合适的。为什么在某些特定的情境中选择其中的一些表达方式,而拒选其他的表达方式呢?会话中的说话者是经过怎样的考虑才决定从表达方位的那么多词语中选择最合适的表达方式来指明某人某物所在的位置,听话人是怎样分析的呢,本文对此进行探讨。

1 地理常识

要选择最适合的表明方位的表达方式,首先要求说话人和听话人对各自所处的方位进行分析,并且要对确定方位的“目标”(包括人)进行分析。分析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这个“目标”与会话双方共处同地还是相处异地。在很多面对面的会话情境中,会话双方以及谈论的“目标”就在眼前,即使使用方位词不能明确表明某个“目标”的确切位置,会话者中的任何一方都可以借助手势语或径直走到那个“目标”所在的位置来确认该“目标”的方位。本文中这种情况排除在外,只分析非面对面的会话情境。例如下面的对话是我校外教在迷路后给我打的求助电话的部分记录:

F:Hi,Tracy.This is Kevin,I′m completely lost in the downtown.

I:Uh,don′t worry.Can you tell me the name of the buildings nearby?

F:I can′t read Chinese.

I:Uh… can you find a roadsign nearby?

F:I′ll try… oh,yes,I can see one.

I:Good,then try to tell me the name of the street by reading the Pinyin.

在这一部分对话中,会话双方所在的城市的名字始终没有被用来指明外教所处的位置,这是因为他在会话一开始首先说的是自己在市区,让听话人理解为说话人与听话人都共在同地——在同一个城市,所以听话人很自然地直接找到外教所在的街道的位置就可以了。

这一部分对话依靠“地理常识”(commonsense geography)这一概念。每个人几乎都有一些地理常识,都熟知五大洲,都知道美国、英国、法国在地球上的哪个位置,都知道自己生活在中国的某个省、某个市、某个县、某个村,但是对它们的熟悉程度却大不相同。人们可以叫得出来自己所生活的那一区域的十邻八乡的名字,但是并非每一个地名都能谙熟如此。

文章开始提到的很多表示“我的电脑所在的位置”的方位词语形成了一种“向心结构的术语”(concentric organization),前面一个词都包括在后面那个词中,形成了具有等级顺序的一组词语(hierarchic organization)。会话双方和所确定的“目标”的方位是否共在同地,对方位词语的选择就是按照这样一种向心结构或等级顺序结构的顺序来组织的。但是在特定情境下究竟从这些向心结构或等级顺序的方位词语中选择哪些来表明确切的方位呢?这还要根据说话双方此时此刻各自所在的位置,例如:

(A,刚从西班牙回国,给B打电话。)

B:啊,你回来了!?玩的怎么样?

A:还可以吧!

B:你有没有去葡萄牙、法国等其他欧洲国家转转?

A:没有没有,哪能随便想去哪儿就去哪儿。

对B来说,好像A去的是“欧洲”,而不是“西班牙”。会话中A去了西班牙,B问:“还去哪了”,而不问:“你去了西班牙哪儿?”所以对大多数人来说,与“西班牙”这个国家的名字平行的单位不是与它平行结构的其他国家的名字,而是“欧洲”。并且,人们从外国回来都说“回国”了。

2 成员范畴

在会话中确定某一“目标”的具体方位的另一种考虑应该是会话双方是否为同一成员范畴,即,说话人和听话人是否能就要确定的“目标”的方位发生关系。例如当被问及到哪个地方该怎么走,被询问者以特定的方式确定自己是在被问,并且确信能为询问者提供相关的信息,这样询问者和被询问者就属于同一成员范畴。如果被询问者不能提供相关的信息,那么他就会对自己作为被询问者所确认的身份加以否定或纠正。在大街上人们都有这样的经历,被询问者会告诉你:“我也是刚来这儿,我也不熟”;或者在商店误认为某个顾客是售货员,想问她某件物品的价钱,这个顾客的回答往往不是“我不知道”,而是“我不是这儿的。”所以“成员范畴”的形成包括能提供信息的被询问者以及想得到信息的询问者。

从询问者的角度来看,要确定自己想找的某个“目标”的位置,就要从人群中选定那个可能能提供相关信息的人。例如,在洛阳,有人想找“金碧辉煌”(卡拉OK厅),那在人群中很可能就要锁定年轻的、装扮比较时尚的人问路。有一次我们想到唐宫路自由市场,下公共汽车后就问另一个也刚下车的女同志:

—A:“你知道唐宫路自由市场往哪走?”

—B:“知道,我就在那儿上班,跟我走吧!”

这位女同志的回答“知道”就建立了“成员范畴”,而且能使询问者期待找到要找的地方。

另外,人们有时很容易判定对方和自己是不是同一成员范畴,这一点仅从他们所问的地方名称就可以判断。例如,在北京,如果连王府井的方位都不知道,那北京人就会认为他不是北京人。

成员范畴中的成员对特定地名的辨认往往受地域的限制。对当地的地名,成员范畴中的成员不仅能够辨认,而且能够充分辨认,提供更为详尽的信息,以此作为“我”就是本地人的一个证明。

有时如果说话者表示出对一个地方了解往往会引发这样的提问:“你去过那儿吗?”。对一个地方是否熟悉,在这个意义上,是以当地的地名为基础的。不同地方的人熟悉不同的地名,但是人们组织这些表示地名的方式方法是一致的。长期生活在某一地方的人们,生活方式相似,生活环境相同,同住一个社区,所以他们自然就属于成员范畴中的成员,并且如果谈起某个地方他们就可以非常具体、非常细节化。能共享这些具体细节或许是同一社区中成员的一种“归属感”。正是通过对这些地名的具体细节的充分辨认,一个人在某种意义上是这个范畴中的成员,而那些不能共享这些地名的具体细节的人就是“陌生人”。

这样,正确选择并充分确认某个地方可以看作是判断说话人或听话人是否是典型的范畴成员的一个基础。但是即使人们同在一个城市生活,也不可能对城市的每个地方都非常熟悉,所以即使是同一范畴中的成员,也可能不是典型的成员,当听到一些地名的时候也会失去辨认能力。

3 所属关系

其实地名还可以用地理上非常专业的术语来表达,例如东经多少度北纬多少度。但是这在日常会话中几乎派不上用场。还有一类表示方位的表达方法,如“李教授的办公室”,“小马的家”,“约翰的地方”,还有像“家”等这样的表示方位的词语,可以概括成‘my X’或者‘your X’的形式,其实表现得是一种所属关系。“我”拥有一个“X”,“你”拥有一个“X”(例如拥有一个“家”,一个“办公室”,一套“房子”等)。对大多数人来说,“家”和“办公室”就已经穷尽了“X”。如果还拥有其他的“X”的话,在对话中就要取决于会话双方是否知道某人还有这样一个地方。

A:昨天你们去哪儿了?修太阳能的来了你家也没人。

B:我们去那边去了。

A:哪边?哦,你们买别墅了!?

B:在龙泉花园那边。

这些特殊的‘the X’类型的表示方位的词语,尤其是“家”这个词,具有特别的意义。这些词语不仅表明某人是其中的一员,而且还表明某人的一种“归属感”。最能反映这些特别意义的词语就是使用诸如“不在家”(out)和“不在这儿”(not here)等表达方式。如果有人打电话或亲自来家找“史密斯”,就可以答复说他“不在家”或“不在这儿”。如果我们在刚接电话时对方就说了我们不熟悉的名字,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会说:“你打错了。”所以像“不在家”、“不在这儿”或“现在不在这儿”(not here right now)这些词语是具有与某些人相关联的比较有限的地方。尤其是“the X”型的表示所属关系的方位词语,可以被看作是他们的“基地”(base places),是总能找到他们的地方,所以如果要找的人不在家的话,他的家人往往会说你往他办公室打电话吧。正是这些地方,当他们不在那里的时候,他们就是“不在家”或“不在这儿”。如果一个地方不再跟某人有所属关系,那么其他的人就会告诉找他的人:“他不在这儿上班了。”

这些表示所属关系的方位词语,尤其是“X′s home”,如果给家里打电话的人不能辨认出接电话的人的声音,就会想“这是他家谁呢?”于是就会问:“请问你是谁?”一般的回答是“你是哪一位?”或“你要找谁?”还有一种可能的回答就是接电话人的自我认定。所以要对这种情形下做出答复,与这些场所的主人是相联系的。

另一类扩展所属关系词语的方位词是某人既不在家也不在办公室,而是在二者之间,“在回家的路上”,“在公共汽车上”等。如果有人想给你回电话,想知道你是否还在办公室,得到的答复可能是“我在回家的路上”。所以另一类扩展所属关系的方位词的词语就是:“在到……的路上”,“在从……到……的路上”。

另外,在表明方位时,人们往往参照周围的标志来描述自己所处的位置。标志在这里指任何说话人用来描述自己所处位置的任何可以辨认的物体。“学校大门口东侧”,“红绿灯前面的第二个路口”等等,都是参照周围的标志来表示方位的。

“某个事件发生的地点”也是表明方位的一种常见方式。这些地点只有借助于所发生在这个地方的一些事情才能使别人知道。如,“扔垃圾的地方”,“我们上次吃饭的那个地方”。在世界历史上有很多以“所发生的事件”来表明方位的地点,“林肯发表葛底斯堡演说的地方”,“肯尼迪被暗杀的地方”。

4 结束语

要确切地说出自己所在的位置,人们要从很多可供选择的表示方位的词语中选择合适的词语来表达所处的方位。在双方非面对面的情境下,一方要确认另一方所在的位置,首先要通过会话交际确定双方是共处同地还是相处异地。然后根据所掌握的地理常识,根据彼此所处的相对位置,从众多的具有等级顺序的一组词语中选择最合适的词语来高效地表达所处的方位。如果会话双方都属于同一范畴的成员,那么在方位的确定上就会使用非常具体的、可能只对本范畴成员产生意义的表示地理方位的词语。表示所属关系的词语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表示所处方位的一种。这类所属关系的方位词把某些特定的场合(如,家,办公室)和这些场所的主人联系起来。另外,还可以参照周围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标志物描述我们所处的方位。比较具体的表示方位的词语就是把某个地方与发生在这个地方的事件结合起来。总之,确定方位是人们日常生活经常遇到的事情,本文在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对日常生活的观察和体验,对如何确定方位,如何选择最合适的方位词语进行了初步探讨,希望能有实际的指导意义。

[1]BLOOM P,PETERSON M,NADEL L,et al.Language and Space[M].Cambridge:MIT Press,1996.

[2]HERSKOVITS A.Language and Spatial Cognition[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6.

[3]LANDAU B,JACKENDOFF R.“What”and“Where”in spatial language and spatial cognition[J].Behavioral and Brain Sciences,1993,16(2):217-265.

[4]TALMY L.How language structures space[C]//PICK H,ACREDOLO L.Spatial orientation:Theory,Research and Application.New York:Plenum Press,1983:225-282.

猜你喜欢
范畴方位词语
批评话语分析的论辩范畴研究
容易混淆的词语
认方位
正合范畴中的复形、余挠对及粘合
找词语
回路范畴的扩张及其应用
借助方位法的拆字
基于TMS320C6678的SAR方位向预滤波器的并行实现
Word Fun
一枚词语一门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