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忠萍
(厦门理工学院 公共体育部,福建 厦门 361024)
我国社会体育现代化的理性思考及展望
谢忠萍
(厦门理工学院 公共体育部,福建 厦门 361024)
社会体育现代化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它即是一个目标,也是一个长期的奋斗过程。由于特定的历史背景,我国社会体育的发展地位未引起足够的重视、保障条件仍然缺乏、总体发展水平低。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努力推进我国社会体育现代化进程,在具体措施上做到“两个加大”、“两个建立”、“一个打破”。
社会体育;体育现代化;思考;展望
现代化是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共同追求的目标,涉及到体育领域就是实现体育现代化。中国竞技体育经过二三十年的快速发展,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再加上我国社会发展的本质要求及人民群众的实质需求,将我国体育事业的重心转移到社会体育上,已逐渐成为很多人的共识,实现社会体育现代化也成为这种“转移”的过程及终极目标。实现这个目标离我们还很遥远,是一个需要长期奋斗的过程。
1.1 现代化理论
现代化理论是关于世界、国家或地区现代化的特点和规律的研究成果的统称[1],是工业革命以来,人类为改变落后经济面貌而对社会动态发展所进行的高度概括和总结,是很多国家为了发展本国经济、文化、科学、教育、卫生等事业,在对别的发展国家如何步入现代化社会的综合研究中逐渐发展并形成的理论。
“现代化”一词自出现以来迅速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研究热潮,但它的确切涵义至今为止还没有统一的表述,其中最有广泛代表性的是塞缪尔·亨廷顿于1976年对它的阐述:“现代化是将人类及这个世界的安全、发展和完善,作为人类努力的目标和规范的尺度。现代化意指社会有能力发展起一种制度结构,它能适应不断变化的挑战和需求。”
2001年,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小组经研究后指出:“现代化是在人类发展的长河中不断更新自己的整体进程,永远具有正向的矢量演化,即在‘自然——社会——经济’的复杂系统中,阶梯式地朝向一组复杂的、具有空间边界约束的、纳入时代内容特征的、其相对目标集合不断提升的、非线性的动态轨迹,其演化序列的极限追求即构成全人类现代化的绝对理想终极。”[2]
由此可以看出,现代化是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历史性跃进,是整个社会文明价值体系的创新与重构。这既是一个过程,也是一个体系,是阶段性和连续性、整体性和局部性、世界性与民族性的有机统一[3]。
1.2 社会体育现代化内涵
社会体育是指人们自愿参加的,以强身、健体、娱乐、休闲、社交等为目的的社会实践活动。关于社会体育现代化的具体理解,还没有太多的相关资料,但关于体育现代化的表述主要如下:卢元镇认为“体育现代化即是体育发展所达到的水平和状态,也是体育发展的理想目标与未来趋向,更是为这一理想目标所进行的高度理性、自觉的奋斗过程,是一种能动地加速体育发展的现实历史进程”[4];吕树庭等提出“体育现代化是指在社会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体育朝向一组复杂的、具有时空边界约束的、具有时代内涵的、与社会其他组成部分相协调的相对目标集合的动态过程”[5]。根据现代化理论及上述的体育现代化研究成果,本文认为:社会体育现代化就是在社会现代化进程中,社会体育的未来发展理想目标以及为此理想目标所进行的理性的、能动的奋斗过程。它是目标,更是过程;它不是自然的发展过程,而是人类努力的奋斗过程。
1.3 社会体育现代化特征
社会体育现代化实现的标志是社会体育内容的完全现代化,即社会体育体系的现代化。现阶段社会体育现代化主要有以下特征:第一,先进的科学发展观。即以整体观念看待社会体育发展问题,不断拓展社会体育发展新领域,将社会体育发展融入整个社会发展的大环境中,积极探索借助外界力量发展社会体育事业的路径,挖掘社会体育在推动整个社会发展的潜力。第二,科学的管理体制。科学的社会体育管理体制可以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激发社会体育发展的活力。其核心作用是通过调整整个社会体育的系统结构,建立合理、畅通的运行机制,以确保社会体育快速、公平的发展。第三,充足的外界保障。充足的外界保障是社会体育现代化的基本要求,没有现代化的外界保障,社会体育现代化就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社会体育的外界保障包括体育场地设施、社会体育指导员、社会体育的科研水平等,它不仅要求数量上的多少,更应追求质量的高低及公平的程度。第四,满意的质量效果。社会体育的质量效果是指人们在参与体育活动过程中的行为影响及效果反映,是衡量社会体育现代化实现程度的核心层面,包括反映参与情况的体育人口、反映锻炼效果的国民体质状况及人均寿命等。
2.1 提高我国社会生产力的重要途径
人的发展问题是社会发展的核心问题。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是社会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和社会发展中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社会发展和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必须以人的发展为动力,以人的参与为前提,以人的素质为保证。人的素质包括身体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其中,身体素质是其它素质的载体,是其它素质的基础,没有身体素质,其它素质将不复存在。而社会体育工作是以提高人的身体素质为目的的工作,对于广大人民身体素质的提高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社会体育工作与社会发展和社会生产力的提高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它的现代化是提高我国社会生产力的重要途径。
2.2 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社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组成社会系统结构的各个部分在整个社会中都有着不同的地位和不同的作用,只有当这些部分都得到相互协调、相互均衡、相互和谐的发展时,整个社会才能得到良性的发展,这就是和谐社会提出的根本原因。社会体育在增强人民体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营造人与人之间和谐氛围等方面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说,发展社会体育事业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和谐社会构建的重要内容。
2.3 发展体育强国的必由之路
体育由竞技体育和群众(社会)体育两大方面组成,“体育强国”战略目标的实现不仅有赖于竞技体育的强大,还应包含社会体育的现代化。我国竞技体育经过政府的大力扶持,已获得快速发展,在许多国际体育赛事上展示出强大的实力。与竞技体育取得的巨大成就相比,我国的社会体育由于国家体育政策、经济水平等原因,呈现出发展起点较低、发展速度缓慢、总体发展水平偏低、整体发展不全面等特点,严重影响了我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步伐。
3.1 发展地位未引起足够重视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经济发展起点低,再加上20世纪70年代国际形势的需要,一直以来,实行的是“竞技体育优先发展模式”,即集全国之力优先发展竞技体育,以竞技体育带动群众(社会)体育的发展。竞技体育吸引了政府的大部分注意力,也获得了全国的大多数体育资源,从而实现了竞技体育的跨越式发展。再加上体育资源的有限性以及国民体育意识淡薄的限制,社会体育的发展一直未得到足够重视,这一点从政府分别对竞技体育(用出国参加比赛增长率代替)与社会体育(用参加人数增长率代替)的投入可以看出(图1)。
3.2 保障条件仍然缺乏
3.2.1 场地设施方面
建国以来,我国的体育场地设施虽然有了很大的改善,但还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锻炼需求。
据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显示:截止2003年12月31日,我国共有各类体育场地个850 080个(不含港澳台地区),其中标准体育场地个547 178个,非标准体育场地个302 902个,场地面积为13.3亿平方米。以当年年底全国总人口(不含港澳台地区)计算,平均每10万人拥有体育场地65.8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1.03平方米。与第四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相比,场地面积增长70. 51%,每10万人拥有体育场地数增加31. 6%,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增加了58. 46%。但与芬兰、日本、德国、瑞士、意大利每10万人拥有的体育设施数量(芬兰457个、日本260个、德国248个、瑞士220个、意大利212个)相比,差距仍然很大。
3.2.2 社会体育指导员方面
社会体育指导员制度在我国发展较晚,自实施以来,发展迅速,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了较大的成绩,并且已经成为指导我国社会体育活动中的一支重要力量,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发展仍存在较大的差距,截止2004年底,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与总人口的比例为1:3 023,这一水平还不如1994年日本1:2 000的比例。除此之外,我国的社会指导员队伍结构还存在质量不高、年龄偏高、文化程度偏低、平均工作年限偏短、地域分布不平衡等特点[6]。
3.3 总体发展水平低
3.3.1 体育人口方面
据2007年中国城乡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现状调查数据显示:2007年全国“经常锻炼”的人数比例为28.2%(含在校学生),其中,16周岁及以上的城乡居民中达到“经常锻炼”标准的人数,占全国16周岁及以上总人口的8.3%[7]。如果以发达国家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平均水平60%人为基准,该项指标我国实现了不到一半数额,远远落后这些国家。
3.3.2 国民体质方面
据第二次国民体质监测数据公告显示,我国国民体质综合指数呈现以下特点:国民身体形态水平略有下降;身体机能水平明显下降;成年男性肥胖率较高并呈增长趋势。此外,国民体质评定等级也呈现较低状况:20~39岁年龄段城镇人群优秀率为20.2%,不合格率为9.3%,40~59岁年龄段优秀率为16.9%,不合格率为11.1%,60~69岁年龄段优秀率为12.7%,不合格率为10.0%;而乡村人群状况更不乐观,三个年龄阶段的优秀率和不合格率分别为10.9%和17.2%、8.2%和21.1%、5.1%和21.4%。
科学发展观是推动我国社会现代化进程的指导思想,也是推进我国社会体育现代化进程的科学指导思想,我们应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以人民群众为主体,以满足人民群众的体育健身、体育娱乐需求为目的,以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服务为中心,大力发展我国社会体育事业。在具体措施上,应做到“两个加大”、“两个建立”、“一个打破”。
4.1 两个加大
4.1.1 加大政府的财政投入力度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政府对社会体育的投入同人民群众的体育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特别是体育需求呈现多样化、多层次特点以来,这种矛盾更是呈扩大化趋势。政府应将体育的发展中心逐步转移到社会体育,加大对社会体育的资金投入力度、科研投入力度,为社会体育现代化提供充足的物质保障和制度保障,以满足人民群众的体育需求。
4.1.2 加大社会体育在各级地方政府体育工作中的评价比重
目前,对各级地方政府体育工作的评价主要还是看重拿了多少金牌,表现出以竞技体育为主的特点,这在很大程度上难以激起发展社会体育的积极性,使很多社会体育政策、法规只停留在口头和文件上。应积极推进社会体育工作评价的科学性,加大社会体育的评价比重,这样才能使社会体育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4.2 两个建立
4.2.1 建立社会体育公共产品多元化供给发展模式
计划经济时代决定了我国社会体育公共产品的供给只能依靠政府,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发展,我们的供给模式必将改变。除政府外,应提高市场和非营利组织的供给地位,加大这两大主体的供给比例,逐步形成多元化供给的发展模式。
4.2.2 建立多部门、多系统一体化发展模式
应加强教育、体育、卫生、科技等各部门的相互协调和配合,发挥各自的优势和作用,共同推进社会体育现代化进程。教育部门积极实施体育场地资源(占全国体育场地资源的50%以上)的对外开放,并激励体育教师承担社会体育指导工作;体育部门做好社会体育的宣传工作,加大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力度,组织丰富多样的社会体育活动,推进各部门、各系统的协调配合;卫生部门积极参与健康指导,做好体育康复、体育效果跟踪等工作;科技部门积极开展社会体育的科学研究,为群众提供科学的健身方案,进行有预见性的社会体育发展对策研究。
4.3 一个打破
即打破城市和农村社会体育工作发展的不平衡。公平问题也是社会体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问题,公平应是满足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而只不是最优势群体的最大利益。目前,占全国人口大多数的农村人口不管是在体育意识,还是体育行为方面都处于较低水平。应加大对农村体育工作的投入,积极推进“城市带动农村、农村促进城市”战略的实施,从而使社会体育工作整体得到推进,实现社会体育现代化。
[1] 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组,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中国现代化报告2001[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126-127.
[2]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中国现代化进程战略构想[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57-58.
[3] 牛树海,李少斌.现代化指标体系及综合评价方法综述[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6):48-51.
[4] 卢元镇,倪依克,庹权,等.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社会体育[J].体育学刊,2003(1):6-9.
[5] 吕树庭,张宏,等.广东省体育现代化指标体系的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4(4):1-5.
[6] 陈立农,金成全,等.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发展的困惑与对策[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6(7):7-10.
[7] 江崇民,等.2007年中国城乡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现状的分析[J].体育科学,2009(3):9-19.
[8] 刘梅英,田雨普.体育强国背景下我国群众体育事业发展的困境和突破[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9(3):27-30.
(责任编辑、校对:孙海祥)
The Thinking and Prospection of Chinese Mass Sport Modernization
XIE Zhong-ping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Xiame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Xiamen 361024, China)
Social sport modernization is necessary tendency to Chinese social development, it is a aim and long-term process. For specific historical background, the Chinese social sport has the following feature: it isn’t attached, its requirement is lacking, its overall development level is low. We should utilize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 to promote the Chinese social sport modernization, and the measure is “two expands, two builds and one break”.
social sport; sport modernization; thinking; prospection
G812.0
A
1009-9115(2012)02-0070-03
2012-01-02
谢忠萍(1976-),男,江西赣州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体育人文社会学和体育教育训练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