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小梅,冯 玲(东莞图书馆,广东 东莞 523071)
芝加哥学派的代表人物谢拉认为,图书馆是一种社会部门,在社会中起媒介作用,它过去、现在是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制约的,社会是图书馆的支柱,社会生产关系的变革制约着图书馆的发展。[1]信息时代,全球化经济竞争中区域基本单元地位的凸显,区域城镇化、城乡一体化不断加速,带来了对区域整体发展、城乡协调发展、生态共存共生、资源共享共建等多个方面的需求。图书馆作为区域文化活动基地与信息集聚中心,是区域重要的文化资源,相比区域整体发展中的其它资源要素的整合,具有先行的基础和优势,一方面区域基础文化设施建设能够走在区域发展的前面,另一方面作为公益性文化事业整合发展相对容易获得认可和推进。这对政府公共文化事业管理以及公共服务提供和完善,对区域一体化的整体推进都有着积极的影响和作用,同时,区域图书馆作为一种区域文化信息资源,参与了区域要素的综合集成,区域图书馆的建设和规划也将成为考量一个区域整体发展水平的因素或指标之一。
区域信息化就是结合本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发挥地区优势,以城市信息化为突破口,开展本地区的信息化建设。这对我国图书馆行业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一方面图书馆要积极推动本领域和行业的信息化,要积极主动发展和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否则就会被社会所淘汰;另一方面计算机网络技术以及区域信息化的开展,为区域图书馆的整体发展提供了可能和技术平台。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政策是在总结我国区域发展经验教训和学习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区域发展梯度理论基础上发展形成的。[2]当然,区域经济发展受宏观空间格局的限制并不是绝对的,所谓区域经济发展按梯度水平从高向低的顺序推进,是就经济总体即全国或全球宏观经济发展态势而言,而并非具体的区域经济发展路径,在全国范围内梯度发展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全国的共同富裕和发展。针对经济落后、区域差距等问题,20世纪 9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逐渐确定了以整体协调发展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整体协调发展战略是一个各地区都可以接受的地区发展战略。
图书馆作为区域社会复杂系统中的复杂子系统,向来不是脱离社会而独立存在的,一方面,来源于我国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等的区域发展差异客观的导致了我国图书馆发展的区域分布差异;另一方面,区域发展的历程和趋势客观上左右着图书馆的发展方向,经济和社会的区域性发展带来图书馆的区域性发展。建国以来,大致经历了区域经济平衡发展(1949—1978年)、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1978-1992年)、区域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1992年以来)三个阶段。在每一个阶段,图书馆都有相应的变化和发展。在第一阶段,为了配合整个国家的生产力布局合理化和区域经济的平衡发展,图书馆界进行了一些全国性的平衡工作,如1957年的《全国图书馆协调方案》,50年代以来陆续成立的全国性和地区性中心图书馆委员会等。在改革开放后的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阶段,一方面国民经济得到了整体发展,另一方面区域发展差距加大。表现在图书馆行业上,就是在国家宏观协调和规划下,各区域结合实际推进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但区域发展差距逐步拉大。过去20多年,尽管我国图书馆经费的整体水平得到较大程度的改善,但地区之间的差异还相当突出,一些地区图书馆经费增长迅速,提升了全国范围内的平均增长率。例如,从1995-1999年,北京、上海、浙江公共图书馆拨入经费分别增长了2.2倍、2倍、2.1倍;但新疆、宁夏、青海、甘肃分别增长了不到60%。这种区域差异不仅是图书馆水平的差别,也给图书馆研究带来了新的内容和问题,区域图书馆研究成为一种必然。第三个阶段是对第二个阶段的一种调整,强调在保留核心开发区域的同时,各区域应协调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第五篇明确指出:“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发展基础和潜力,按照发挥比较优势、加强薄弱环节、享受均等化基本公共服务的要求,逐步形成主体功能定位清晰,东中西良性互动,公共服务和人民生活水平差距趋向缩小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这个第三阶段,也为区域图书馆的发展指明了一种方向,在研究区域内图书馆发展的基础上,思考区域间图书馆的协调发展。
在已有的区域图书馆研究中,较早提出区域图书馆相关概念的是王子舟和邬卫华于1994年提出的“区域图书馆经济实体”概念,其次是1998年刘海波和戚占琴提出的“区域图书馆群体”概念。当图书馆发展步入本世纪初之时,体系化建设和图书馆追求整体服务的实践开始起步,相关的理论探索随之兴起。以此为主题,区域图书馆、区域性图书馆和地区图书馆和地区性图书馆等概念均有使用。这一时期有关区域图书馆的概念表达涉及到很多方面,对区域内不同性质图书馆的探讨,如区域复合图书馆、区域性数字图书馆、区域无边界图书馆、区域图书馆经济实体、区域一体化的图书馆群等;对区域内不同类别图书馆的探讨,如区域公共图书馆、区域专业图书馆、区域高校图书馆等。从研究内容看,多将区域图书馆和区域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具体方式和途径联系在一起,如:区域图书馆网络、区域图书馆集群、区域图书馆群体、区域图书馆联合体、区域图书馆联盟、图书馆多边性区域合作等,较少关注区域图书馆之间整体关系的建立。这一方面表现了区域图书馆研究的进展和深入,从网络、集群、联合体、联盟、资源共享等角度作了各种思考和探索;另一方面在内涵的认识上是从图书馆网、图书馆联合体、图书馆联盟等的基础上发展出区域图书馆网、区域图书馆联合体、区域图书馆联盟,在具体的资源共建共享形式的探讨较多,对区域图书馆的区域设定、发展环境、发展条件、发展模式和路径等问题的涉及较少。在区域图书馆概念研究中表现出的方式方法是:图书馆联盟(联合体、网络)——区域图书馆联盟(联合体、网络)——关于区域图书馆联盟(联合体、网络)的区域设定。另外,从国外相关资料看,区域图书馆如果直译为Regional Libraries,它多是指单馆,不是图书馆群体概念。同时,区域图书馆多是公共图书馆,区域图书馆是一所服务区域的文献信息资源中心,是整个区域图书馆系统的中心。它相当于我国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中的区域中心图书馆,图书馆群体概念有区域图书馆网、区域图书馆系统等。
区域图书馆是群体概念,包括区域内一定数量的图书馆。由于区域层级的不同,区域内图书馆的类型、数量和规模会有所不同。按照我国图书馆的管理体制,结合图书馆的目标、功能、用户群体等要素,将图书馆划分为:国家图书馆、公共图书馆、高等学校图书馆、科研图书馆、学校图书馆、工会图书馆、盲人图书馆、军队图书馆等,[3]其中,公共图书馆、高等院校图书馆、科研图书馆是我国整个图书馆事业的三大支柱,因为这三大系统图书馆的藏书丰富、技术力量较强,并承担着藏书中心、服务中心、协调中心和研究中心的重要任务。[4]这三大系统图书馆事业在本系统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上是有组织、有规划的,在系统内外的协调与协作、开展人员培训等方面也有经验和基础。在区域图书馆的发展中,这三大系统图书馆在区域层面的横向联系和发展构成了重要支柱和中心。
在我国,因为区域内图书馆分属于不同的管理机构,往往表现为分散的、单独的个体,即使是同一管理系统的图书馆,也由于管理级次的不同,表现得相对独立,各自为政、分散发展是这种管理体制带来的现实状态。但单个图书馆不能称为区域图书馆,即使是区域内最大、最强的图书馆。区域图书馆是区域内单个图书馆之间通过行政管理、契约协议、现代技术等手段进行整合,建立起互相联合的关系,是紧密联系的图书馆群体。在具体的区域中,处于同一系统的图书馆往往容易达成联合的状态,如公共图书馆、学校图书馆等。
区域图书馆是整个区域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功能上强调区域图书馆是区域发展的文化要素,服务于区域发展的需求。一方面,在一个区域内,由于行政管理一致,体制地理上的接近,在文化、习惯等社会环境上接近,在图书馆整体发展上有着地缘的优势,相关性比较大,容易共享资源和设施,容易激励和促成图书馆的整体发展;另一方面,简单的地理相近因素并不能导出必然的区域图书馆整体发展,只有当区域发展所带来的图书馆整体发展的需求,各图书馆才能在特定的环境和文化凝聚下共同发展。
我国的公共图书馆是按行政级别划分的,共分为省(直辖市、自治区)级、地市级和县市级3级,担负着为科学研究服务和为大众服务的双重任务。“公共图书馆是由社区,如地方、地区或国家政府,或者一些其他社区组织支持和资助的机构,它通过提供一系列资源和服务来满足人们对知识、信息和形象思维作品的需求,社区所有成员都享受其服务的权利,不受种族、国籍、年龄、性别、宗教信仰、语言、能力、经济和就业状况或教育程度的限制。”[5]“由于公共图书馆是基于地方的服务机构,地方政府应该是最适合管理它们的部门”。[5]《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县(市)图书馆逐步实行分馆制,丰富藏书量,形成统一采购、统一编目的图书配送体系,充分发挥县图书馆对乡镇、村图书室的辐射作用,促进县乡图书文献共享,指出我国区域图书馆发展中最小地域单元是县级行政区域较为合适。
作为区域中心的城市是图书馆的生长和发展基地,在以城市为基准的时空范围内,最容易引发和实现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生存形态的重新组合,最容易获得图书馆业务新的认知与发展。[6]由于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具有比较优势和聚散效应,这主要表现为一方面在区域发展的前一个阶段中城市的快速增长所导致的城乡二元发展,拉大区域内部发展的不平衡,另一方面在区域发展的后一个阶段中城乡协调发展的可能,以促进区域经济整体协同发展。[7]因此,区域主要又是以城市为中心的区域,通过区域内城市对农村、中心对图书馆的资源和服务扩散、延伸所带来的协同发展,缩小区域内图书馆发展的城乡差别,建立中心馆和基层馆的整体服务等是区域图书馆发展中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
[1]程亚男.图书馆与社会[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3:10-11.
[2]严黎昀,洪明.科学发展的梯度理论与我国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战略[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1-7.
[3]于良芝.图书馆学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85.
[4]吴慰慈,邵巍.图书馆学概论[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5:75-95.
[5]菲利普吉尔领导的工作小组代表公共图书馆专业委员会.公共图书馆服务发展指南[M].林祖藻译.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2:15.
[6]李东来.城市图书馆专栏开栏语[J].图书馆建设,2007(1):1.
[7]李培祥.城市与区域相互作用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