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小学生阅读吸收率的研究

2012-02-15 23:01何颖
天津教育 2012年5期
关键词:精思吸收率内化

■何颖

不爱读书的学生,写作能力肯定不高,这一点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但是,有的学生很喜爱读书,也读了不少书,写作能力仍然不高,这是为什么呢?其实对这一问题,叶圣陶先生早已为吾辈指点了迷津,他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关系。”可见,阅读的吸收率直接影响写作能力。阅读吸收率高,写作能力才会高;阅读吸收率低,写作能力自然低。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吸收率呢?下面我就谈谈自己在这方面的实践与思考。

一、基本概念及其之间的关系

《现代汉语词典》对“吸收”的释义为:“物体把外界某些物质吸到内部。”可引申为摄取有益成分,变为自己的一部分。用维果茨基的话说,这就叫“内化”。知识的内化,即外在知识经过同化与顺应,嵌入个体已有的知识体系,成为内在知识的过程。无论是同化还是顺应,其主旨都是将新知与自我主体认知结构中的原有知识建立起内在联系。

“阅读吸收”即读者通过认知将语言和知识转化为内部的思维过程。阅读吸收能力强,获得的养料就充分;阅读吸收能力差,“吃”得多照样营养不良。

宋代著名理学家朱熹认为,读书“须先熟读”,“继以精思”。那么,熟读要熟到什么程度,精思又要精到什么程度呢?朱熹进一步解释说,要读到“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要思到“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也就是要让书里面的话都好像出自于自己的嘴巴,使作者的意思好像都出自于自己心里一样。只有这样读书,才能有所心得。有些人读了书,而记不住、说不出,“皆是不精不熟之患”。

语言的吸收,就是将他人之语转化为自我之语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经历“学习品味语言—存储信息—运用语言”这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由外到内、由浅入深,体现了学生对语言学习从感性到理性、从学习到习得的全过程。如果把学习品味语言看作熟读,把存储语言看作积累,把运用语言看作是模仿,那么精思恰恰是这三者依次转化的桥梁。

二、提高小学生阅读吸收率的方法

1.熟读精思。

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解释孔子“学思结合”思想时,朱熹提出了学思结合、循环往复的思想。他说:“学便是读,读了又思,思了又读,自然有意。若读而不思,又不知其意味;思而不读,纵使晓得,终是不安。”他还说:“若读得熟而又思得精,自然心与理一,永远不忘。”朱熹认为,孔子说的学习,就是读书,读了又思,思了又读,自然能领会书中的意味,有所心得。

(1)慢慢读。读书首先要有一种从容的心态,要不急不躁、不温不火,慢慢读、慢慢赏、慢慢嚼、慢慢品,那才能读出味道来。现在,有很多人读书是“忙读”。什么叫“忙”?左边一个“心”,右边一个“亡”,连在一起,心亡了,心死了。因为总是“忙读”,所以最终只能成为“盲读”。宋代哲学家陆九渊说过:“读书切戒在荒忙,涵泳工夫兴味长。”意思是读书的时候千万不要急急忙忙,只求读得快,走马观花,只有深入体味,细心琢磨,才能领略到个中深意,才能读出书中蕴含的无穷兴味。

(2)反复读。朱熹就强调读书必须坚持不懈、反复阅读,才能掌握书中义理。他推崇“古人诵书,亦记遍数”的做法,认为“百遍时自是强五十遍时,二百遍时自是强一百遍时”。这种机械规定读书遍数的做法当然不值得效仿,但他主张读得精熟还是有道理的。

(3)带着问题读。叶圣陶先生说:“无论阅读何种书籍,要把应当记忆的记忆起来,把应当体会的体会出来,把应当研究的研究出来,总得认清几个问题——也可以叫做题目。善于读书的人,一边读下去,一边自然会提出一些问题和题目来。”叶老的话揭示了阅读中质疑的本质:质疑是为了体会文意,是要确切地理解读物,以准确地把握作者的思想观点;质疑是为了促进内化,是要消化读物中思想观点,学习文中的妙词佳句,以融会贯通,将新知纳入原有知识体系。

2.善于积累。

积累之于语文如同地基与楼房,源头与清泉的关系,没有了积累的奠基,素养就成了空中楼阁;没有了积累的储备,表达就变为枯竭之泉。可是很多学生平时积累了成百上千的好词佳句,写作时却想不起一二,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

(1)分类积累。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说过:“关于人类记忆,经过一个世纪的充分研究,我们能够说的最基本的东西,也许就是除非把一件件事情放进构造得很好的模型里面,否则很快就会忘记。”心理学家认为,为了提高记忆的效果,学习者应对材料进行组织,使它成为一个系统,并纳入已有的知识结构之中,效果才会好。鉴于此,在积累知识与语言的过程中要进行分类,这样有利于记忆。

(2)比较积累。进行分类存储时,如能尝试回忆一下自己这方面的已知信息,比较一下新旧之间的异同,再进行归纳,将更有利于形成知识结构和知识体系。以同一题材的作品为标准,将不同作家的作品串联起来的方式是横向比较。如,《语文》四年级上册中老舍的《猫》,在课后的“阅读链接”中还收录了周而复和夏沔 尊先生写的两个关于猫的片段。我们不妨引导学生将三篇中的“猫”进行横向对比,体会不同作家的写作风格。以同一作家为标准,将其不同时期的作品串联起来的方式是纵向比较。还以老舍先生为例,人教版小语教科书里先后收录他的作品:《猫》《母鸡》《草原》《养花》《趵突泉》《北京的春节》《济南的冬天》。如果我们把这些作品串联起来读,做纵向比较,肯定另有一番发现和体悟。

3.勤于模仿。

小学生的心理具有“具体—可操作”的特点,其写作训练不可以没有依赖和模仿,就如同小朋友写字始于描红,学画始于临摹一样。因为小学生没有学过系统的语法、修辞,所以更需要范例来指导。在这里,模仿不是抄袭而是借鉴,它以理解为前提,以例文为榜样,以创新为目标。模仿过程就是学生积极思维的过程,更是知识与语言内化吸收的过程。

(1)模仿要有层次。模仿开始时可以先选择容易学习的内容,根据个人实际逐渐加大难度。如,由一个陌生词语的运用,到一个句子的仿写,再到仿写一段话,继而模仿全篇。

一是词语仿写。

例句: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选自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观潮》)

仿写:联欢会马上就要开始了,突然从主席台前传来一片欢呼声,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月亮姐姐来了。

二是段落仿写。

例段: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菜……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选自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北京的春节》)

仿写:除夕夜真快乐。大人们一边说笑,一边忙着做年饭。我们小孩子一边嗑着瓜子,一边玩着扑克,大人一喊开饭,便一窝蜂地扑向餐桌。开吃了,全家人先要举杯欢庆,白酒、红酒、啤酒、果汁快活地撞在一起,发出“乒乒”的脆响。我们一边吃着各种佳肴,一边观看春晚。午夜将至,噼里啪啦的鞭炮声从四处响起,五彩缤纷的烟花也争相升上天空。黑色的天空成了巨大的充满魔幻的舞台,大江南北都在上演着火树银花不夜天的华彩大剧。

三是全篇仿写。

一般来讲,全篇仿写重在模仿文章的整体结构、谋篇布局。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组习作的主题是“难忘童年”,我在指导学生写这篇作文时,有意识地引导那些作文基础较好的学生仿写课文《冬阳·童年·骆驼队》,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一是以某个事物为线索,串连起童年的若干件往事(三四件为佳),再把这些往事按时间顺序依次排布,自然地衔接起来。二是在回忆童年往事时,心要静,情要深,慢慢地想,像放慢镜头一样,让事物变为情景(或画面),让瞬间成为永恒。三是文章要注意开篇点题,首尾扣题,在结尾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力争收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表达效果。

(2)模仿要有重点。对于一篇文章的模仿不一定语言、材料、结构等面面俱到,在学习、模仿中要有侧重点。将各篇文章中最大的亮点作为自己学习、模仿的侧重点,这样既重点突出便于掌握,又集百家之长于一身,两全其美。

(3)模仿要有反思。人的成长离不开反思,离不开自我教育和自我矫正,作文亦然。告诉学生每次仿写之后,都应和原文进行对比,反思原著作者优在何处,自己劣在何方,如果自己难以分出高下,就读给别人听,听听别人的意见。学习,需要在反思中发现问题、明确方向;需要在修改中弥补缺失,提高水平。

虽然提高学生阅读吸收率不仅涉及熟读、精思、积累、仿写这四个方面,还受多种因素的制约,但我相信,只要我们用心钻研文本,用心上好每一节课,用心批阅每篇学生习作,用心反思每天的教学得失,学生的阅读吸收率就会稳步提高,作文能力就会稳步提升。

猜你喜欢
精思吸收率内化
LF冶炼低碳铝镇静钢钙处理吸收率影响因素研究
激活中队活力,内化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
激活中队活力,内化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
德鲁大叔内化营销胜过广告
同位素技术测定钙吸收率的维生素D补充临床试验荟萃分析
精思厚积乃成其大——论濑户宏教授的中国近现代戏剧研究
冷冻组织射频比吸收率规律的研究
体重决定猪回肠内的蛋白吸收率
海外华语教材的文化“内化”
精思巧构创新意 水到渠成探新高——“Fe3+、Fe2+间的转化与检验”教学设计及意图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