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素玲
(盘锦市图书馆,辽宁 盘锦 124010)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增加农村文化服务总量,缩小城乡文化发展差距,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具有重大意义。县级图书馆是县级城市的重要文献信息服务机构,理应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巨大作用,很多县级公共图书馆尝试通过图书流动站、科技信息服务上门等形式为农村提供服务,但因图书馆本身资金紧张、文献资源匮乏、服务理念陈旧收效甚微。因此,县级图书馆应不断挖掘潜力,改变服务方式和发展理念,在争取社会资源投入的同时拓宽服务功能,真正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我国农民虽解决了温饱问题,但受教育难的问题仍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对于大多数农民来说,系统地接受学校教育显然是不现实的,图书馆这座“没有围墙的学校”,具有全民性、终身性、灵活性的教育职能,发挥着学校、家庭以及其他类型教育所不能替代的作用。
文化在凝聚、同化、规范社会群体行为和心理功能方面具有独特作用,是其他社会要素无法取代的。建设新农村,需要农村基层政权组织和广大农民在加快经济发展、改善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同时,建立起一种适合于新农村建设的文化观念。一旦这种文化观念形成并深入人心,就能在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的层面上发挥其广泛、稳定而持久的影响。尤其在各种思想意识、价值取向、发展观念互相冲击碰撞之际,文化的特质更能彰显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文化活动具有娱乐身心、移风易俗、沟通人际关系、提高文明素养的特殊功能。文化生活的丰富,能够增进农村的和谐安宁,为农民奋发图强提供精神动力。图书馆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为农民提供优秀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帮助农民划清科学与迷信、文明与愚昧的界限,引导农民崇尚科学、抵制迷信,塑造积极、和谐、文明的乡风民风,应对时代变迁带来的文化挑战,增进对科学发展观的认同和理解。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通过图书馆各种文化教育活动,对农民进行政策宣传和法制教育,及时传递致富信息。农民的视野开阔了,观念开放了,便能更好地理解国家的方针政策,积极运用法律武器维权,在参与民主管理过程中更加理性,从而发挥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自治作用,缓解农村社会矛盾,减少不稳定因素,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民生活富裕,不仅是指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和温饱问题的解决,而且是使生活富裕的同时,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也得到同步提高。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广大农村、农民的物质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但精神文化方面明显滞后,文化生活内容贫乏,降低了农民的“幸福指数”。图书馆能够通过开展优质高效的文化服务,使文化产品、文化消费品惠及广大农民,提高幸福感。
我国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在我国社会生活中始终占有特殊地位。作为县级图书馆,必须结合农村人口众多的国情,更新观念,把服务重点转移到农村,服务于农民,为新农村建设出谋划策。只有发展好农村经济,建设好农民家园,让农民过上富裕的生活,才能保障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不断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在于培养新型农民,希望在于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我国13亿人口,9亿在农村,由于历史原因,农民的文化底子薄,基础差,造成农村各种专业技术人才的严重匮乏,使“三农”问题的解决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县级图书馆服务工作的切入点,应当紧紧围绕提高农民整体素质来进行,着力塑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现代农民。具备一定的文化知识水平,了解国家方针政策;能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市场发出的信号反应灵敏,熟练掌握多种生产技能和技巧;具有一定的经营和管理能力,能合理配置人、财、物和土地资源,组织生产和参与市场活动,真正让农村共享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成果。
新农村建设说到底是发展问题,如何能更快更好地发展,是始终困扰着县级图书馆的课题。几十年的发展使县级图书馆的馆藏量上升,而这些资源却长期被束之高阁。如果能充分利用农村点多、面广的特点,将图书馆的服务空间和辐射范围放大,传输这些农村读物、农业科技和其他图书资料,就可以使闲置资源被激活,并将有效地满足农村对文献信息的需求。
图书馆作为文献收集、存储、传递和开发的服务机构,不但有丰富的文献资源而且有专业的信息管理人员,在服务农村文化建设方面有明显的优势。首先,服务农民。馆员可收集、整理、开发有关科技新技术、致富信息等资料,编辑专刊、制作光盘等多种载体的信息,为农民解决一些种植、养殖方面的实际问题。其次,服务党政机关。要及时了解各级党政领导的信息需求,充分利用报纸、杂志等数据库,做好信息的筛选、分析、综合工作,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依据,推动新农村建设健康发展。再次,服务科技人员和乡镇企业。要为科技人员提供信息检索、信息分析、资料提供等跟踪服务,推动农业科学研究、新产品开发和生产经营,积极主动地与企业联姻,为企业提供高效、实用的情报信息服务。
县级城市中的欠发达地区多,图书馆要转变农民思想观念,因地制宜地实施文化扶贫,引导农民树立自主自强、崇尚科学、知法守法的意识。在帮助农村加快经济建设和脱贫致富的同时,通过组织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活动,引导农民讲科学、爱科学、用科学,营造农村浓厚的学习环境和求知氛围,丰富当地群众的文化生活,提高他们的综合文化素质。
针对一些县级图书馆“重藏轻用”的弊端,县级图书馆可依托分布全市的文化馆站,对县级馆内的设备、人员、活动和经费作统一调整,将信息服务延伸到乡村的各个角落,根据农村不同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以及不同层次的读者需求,有针对性地为镇、村图书室选配图书,在不改变所有权的前提下,采取流动图书站或流动图书箱的方式,定期输送给镇村图书室、文化书屋,组织村与村、乡与乡之间的图书定期轮换,提高图书利用率。要积极推进网络化、数字化,整合镇、村图书馆,建立县、乡、村三级图书馆网络,实现与国家农业文献信息体系互连互通、资源共享,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最新、最实用的科技信息和市场信息。
按照培育新型农民的要求,图书馆要重点抓好对农民尤其是青壮年农民的教育培训。优化读书环境,合理调整配置书报知识结构,改善馆员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将农民读者吸引到图书馆来,培养其读书兴趣,积极开展馆内借阅活动。加强对镇、村图书站及文化书屋的业务辅导,坚持开展常规的图书借阅活动,方便当地农民就近获取所需知识和技术。对书报资料短缺、难以维持开展借阅活动的,可以送书下乡,开展巡回借阅活动。与劳动、科技、农业等部门密切配合,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本着实际、实用、实效原则,理论培训以录像传播为主,专业内容以面授辅导、现场实习为主,实用新技术采用专题讲座为主,致力于提高农民的技术素养,结合读者在新农村建设中对致富新技术和新品种的迫切需求,讲授实用技术,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支持。
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是文化部倡导的重大的公益性文化传播方式,信息能源广,内容新,传播快,为新农村文化建设搭建了重要平台。县级图书馆应积极协调并制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实施方案,抓好设备的配套、资金的筹措、分布点的设置、设备和资源的购置及技术人员培训工作的落实,利用活动、板报、宣传单等形式加大宣传,使共享工程家喻户晓,让广大农民参与到共享文化成果的行列中来,形成市、乡、村三级网络服务体系,扎扎实实开展共享工程活动,让信息资源真正发挥作用。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1-03-16[2012-05-02].http:∥www.goo.cn/2011lh/content_1825838.htm.
[2]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决定.2011-10-26[2012-05-02].http:∥news.sina.com.cn/c/2011-10-26/00192336 1344.shtml.
[3] 中共中央关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1-10-26[2012-05-02].http:∥theory.people.com.cn./GB/16018030.html.
[4] 刑仙荣.对公共图书馆业务辅导工作的思考与实践[J].内蒙古图书馆工作,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