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剑敏
(广东金融学院图书馆,广东 广州 510521)
一个地区的阅读活动往往与当地的出版活动、藏书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并受当地的教育水平和文化环境的制约,经济发达地区出版业发达,教育和文化水平也较高,因此也是阅读发达的地区。相比而言,农村地区由于经济不发达,教育水平不高,阅读水平较低,无形中阻碍了农村的发展。要改善一个地区经济状况,首先要提高当地的文化水平。农家书屋是全民阅读文化工程的主要项目,是新农村整体文化建设的有益补充,它弥补了农村阅读文化生活长期贫乏的局面。
农家书屋工程是由政府(中央文明办、新闻出版总署会、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民政部、财政部、农业部、国家人口计生委)统一规划并组织实施的惠及广大农民群众的重大工程,是新闻出版业在新时期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项目。该工程作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5项重大文化工程之一,计划通过5~10年的建设,在全国农村逐步建立起“供书、读书、管书、用书”的长效机制。工程按照“政府组织建设,鼓励社会捐助,农民自主管理,创新机制发展”的思路组织实施。农家书屋建成后,按照农民自主管理、自我服务的模式进行管理和运行,具备条件的书屋,政府将鼓励支持其开展出版物经营活动,运用经营收入进一步支持“农家书屋”的良性发展。
2005年新闻出版总署提出建立农家书屋等农民自主读书组织的工作设想,12月17日,全国首批14家农家书屋在甘肃兰州、定西、天水等14个行政村正式挂牌。2006年上半年,甘肃、贵州、江苏、北京、四川等省市开始实施农家书屋工程试点建设,9月新闻出版总署农家书屋工程建设领导小组成立,负责指导、协调农家书屋工程建设。经过2005~2006年两年的试点,2007年3月15日,新闻出版总署、中央文明办、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农业部等8部委正式印发《农家书屋工程实施意见》。根据《国家“十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的部署,从2007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农家书屋工程,《意见》对农家书屋工程建设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实施方式、建设要求等作出了明确的阐述和说明,成为指导实施农家书屋工程的纲领性文件,极大推动了全国农家书屋工程建设的开展。截至2007年底,全国共建成农家书屋两万余家。2008年新闻出版总署发布了《农家书屋工程建设管理暂行办法》,财政部与新闻出版总署联合发布了《农家书屋工程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这两个规范性文件的出台,掀起全国各地建设农家书屋的热潮,到2008年底,全国已建成农家书屋5万余家,[1]到2010年农家书屋近30万家,覆盖全国近半数行政村。[2]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阅读文化的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是整个中华现代文化发展的重要部分之一,也是促进新农村文化建设与当地快速发展的经济建设水平相适应的重要体现,意义重大,任务艰巨,需要统筹规划。[3]农家书屋工程为农村的阅读文化建设提供了新的途径及保障,对于新农村文化建设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深远的影响。
阅读是人类重要的认识活动,是文化保存和传播的根本途径,是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阅读文化研究是从文化视角来研究人类的阅读活动,将其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置于社会历史的整体环境中综合考察,归结其文化内涵和社会功能。阅读文化是建立在一定的技术形态和物质形态基础上,受社会意识和环境制度制约而形成的阅读价值观念和阅读文化活动。[4]笔者就农村的阅读环境、阅读群体结构和阅读需求3方面进行阐述。
农村良好的阅读环境是农民进行阅读的前提和基础,但就目前而言,许多偏远的农民家里缺乏良好的阅读环境,农村的阅读文化近乎空白,再加上书籍稀缺和农村阅读设施不完善成为困扰农民的难题。并且不少农村地区经济状况相当糟糕,温饱问题尚待解决,多数经济落后的村镇没有专供阅读的场地,有的村镇即便有专门的文化阅读场所,也因资金、管理等方面原因,形同虚设。农家书屋工程建设的目标是到2015年,将实现“村村有书屋,人人有书读”,这项工程的建设将会不断改善农村的阅读环境,培养农民的阅读习惯。
江西农村阅读需求调研报告中关于阅读人群的结论是,当前农村主要的阅读人群是学生、老师和专业户(经营户),其次是退休干部职工、村干部等。[5]湖南省农村阅读情况专题调研报告中指出,农村阅读人群主要是教师、学生、村干部和专业户,阅读群体结构分布失衡。真正的农民不是阅读主体,作为农村居民主体的传统农民几乎没有读书习惯,中小学生和新生代农民工是农村年轻读者群体的主体。[6]两份调研报告虽不能代表全国农村阅读的主要群体,但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出当前我国农村主要阅读人群结构。由于多数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经商,在农村长期居住的多为老人、妇女及儿童,这也就决定了农村的主要阅读人群结构,尤其是留守儿童的阅读习惯培养刻不容缓。
美国国家图书馆和信息科学委员会的设立宗旨强调:任何人不论身处何地,不论社会条件或智力发展程度,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其独特的信息、教育、心理和社会需求。[7]随着农民经济状况的好转和消费能力的提高,广大农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和文化消费也随之增加,开始有更丰富的精神文化追求,渴望接触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这种现实需求就成为倡导阅读的强大动力。在农村,除了幼龄儿童,农民往往是为了解决某些实际问题而去读书,学生一般选择教学辅导类图书,老师则会选择与教学有关的书籍,专业户喜欢看与自己从事的工作相关的科技类书籍等等。因此,农村阅读需求呈现明显的实用型特点,农民的阅读需求是书屋出版物选择配置的重要参照标准。
农民的阅读观和价值取向多数在于发展经济,自身富裕,有了扎实的经济基础,农民才能享受阅读的乐趣。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民闲暇时间变多了,农家书屋的文献资源内容多与农民生活有密切联系,并且书屋配备的书籍丰富,适合农家村民使用,能够满足农民的阅读需求。通过书屋文献,农民可以自主查找信息,学习新的农业知识及农业技能,利用科技信息知识增加农业收入,在阅读中求得致富方式。因此,农家书屋与农村经济是相辅相成的,农家书屋的重要功能之一就在于倡导阅读,培养农民的阅读兴趣,进而为农村经济发展创造契机。
德国的促进阅读专家提到:“如果一个人到了13岁最晚15岁,还没有养成阅读的习惯,那么,今后一生中很难再从阅读中找到乐趣。”[8]教育和环境因素是阅读文化产生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经济水平的高低决定着阅读文化的程度。农村的经济水平较为落后,相对应的农村地区教育水平也处于低水平状态。农家书屋可以从儿童阅读入手改善农村阅读环境,儿童正处于成长期,如果方法得当,良好的阅读习惯一旦形成会使其受益终生。[9]农家书屋通过举办面向青少年开展的一系列活动,免费借阅图书、举办读书讲座、播放音像视频等,引导农村儿童及青少年的阅读,使孩童在阅读中掌握知识,丰富其精神生活,改善农村的阅读环境。
阅读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必然会受到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农家书屋的建设方针是政府扶持、社会捐赠、统一规划。与以往的送书下乡活动不同,该项工程考虑到为“三农”服务的图书而产生的市场需求,将免费阅读与出版物经营结合起来,[1]对已建成的书屋定期更新图书品种,刺激农民的购买欲,以农家书屋为平台组织开展的一系列读书活动,激发农民的读书热情,潜移默化地培养农民的阅读兴趣和习惯,只有农村的阅读环境不断得以改善,才能形成有效的良性文化机制。
农家书屋作为农村重要的文化阵地,担负着改善农村阅读文化的重任,在提高农民素质、培养新型农民、提高农民技能、提高农村教育水平、促进农村当地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差距、缩小东西部差距等方面都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农家书屋正式开放之前,农家书屋管理员要提前做好准备工作,重点是做好对图书及其他出版物的管理工作,主要包括5个方面内容:一要做好图书接收工作,清点、核对图书、报刊及光盘的总数,建立图书接收登记册;二要做好图书分类工作,把图书分成几个大的类型,了解每类图书的数量;三要做好图书编号工作,给每本图书编号,建立图书分类登记簿;四要做好图书上架工作,根据类型及编号排列好图书;五要做好图书保管工作,掌握图书及其他出版物的保管要求。[10]书屋管理者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要向读者进行宣传和介绍,包括书屋的作用、性质、服务对象、服务范围,加强对农民的阅读指导,指导农民使用目录查找书刊资料,提高阅读能力和阅读效果,从而获得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
不少地区的农家书屋虽然在出版物的配置、书屋建成时间上基本一致,但管理使用情况却相差很大。农家书屋是建立在农村基层的图书馆,其日常工作开展的如何与管理人员密切相关,而现有的农家书屋管理人员多数是义务劳动。客观上讲,管理人员没有相关的专业背景知识,接受的培训相对较少,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家书屋的作用;主观而言,由于是义务劳动,缺少必要的激励措施,难免会影响到管理人员的工作热情。因此,有必要建立对书屋管理人员的培训计划和津贴补助方案,依据现代通信技术建立各地农家书屋管理人员之间的联系,使他们能够实现交流学习,有条件的书屋可以为管理人员提供网络的专业培训课程,提高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实现书屋的科学管理和规范运行。同时建立适当的考核制度,对考核优秀的管理员予以奖励,综合考核体系可以有效地调动管理员工作的热情和责任心,最大限度地保障农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
《农家书屋工程建设管理暂行办法》第8条指出,农家书屋的出版物由政府统一配备,每个书屋图书一般不少于1500册,品种不少于500种(含必备书目),报刊不少于30种,电子音像制品不少于100种(张),并具备满足出版物陈列、借阅、管理的基本条件。[11]农家书屋要为农民提供所需要的阅读资源,能够满足农民的阅读需求。针对农民的阅读需求,进一步优化书屋的文献资源配置,如何合理配置这2000多种文献资源是书屋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条件之一。
书屋文献资源在选择上要将农民生产劳动需要和生活消遣结合起来,选择的文献应具有教育性、实用性和娱乐性,出版的三农文献涵盖政治、经济、法律、文化等农村生产生活各个方面。要着眼于农民需求,适应不同层次不同地域群体阅读需求。如在留守儿童居多的地区,多配置青少年教育成长方面的图书和电子出版物;在农业经济发达地区,多配置家禽、渔业养殖、蔬菜种植及加工类等有关方面的书籍文献;而在农村传统文化如剪纸、刺绣等氛围浓郁的地区,则应多配置与当地传统文化相关的资料和书籍;在地方戏剧和民歌盛行的地区,多配置戏剧演唱和民歌等相关资料。因此,优化书屋的文献资源配置方能吸引农民阅读。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网络阅读、手机阅读、电子书等数字阅读正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影响着人们的传统阅读,数字化阅读推动着现代阅读的发展,农家书屋的未来发展很大程度上在于数字化阅读的建设。据了解,同方知网公司自2009年启动数字化农家书屋建设项目以来,将专业期刊、报纸等数字化资源,用个性化的方式推向了农村,建成了“三新农”知识库产品,制定了1000个知识库产品标准,建成300个知识库,目前已经在全国23个省(区、市)的68个地市建设完成1万个试点。[12]农民通过数字阅读可以更快地获取更多与农业技术、技能相关的信息,农村现代网络信息的发展,为农家书屋数字化建设提供了有力条件,因此,要积极探索农家书屋管理的途径,加强对农民进行数字化阅读培训工作,提高农民对阅读数字化出版物的技能和兴趣,加快推进农家书屋数字化平台建设,让农民可以共享远程数字文献资源。
农家书屋建设是依据农民的阅读需求而建设的公共服务机构,只有多途径提高书屋的综合效能,最大程度发挥农家书屋的价值,才能推动新农村阅读文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一是构建农村信息交流平台,帮助农民及时掌握和了解各种生产信息及市场信息,不断提高农家书屋为农业产业化服务的能力,各地书屋可以根据当地农时特点和实际情况,鼓励农民来书屋进行各方面的信息交流;二是构建农村技能培训场所,书屋可以不定期邀请农业科研、医疗服务及法律服务等机构的专家学者到书屋举行讲座,积极向农民传授农业科技、医疗卫生、法律法规等知识,同时可以开展农业技能培训,帮助农民提高生产技能;三是构建农村第二学校,开展针对农民文化素质教育的相关培训,使书屋成为农民文化素质教育的基层课堂。
农家书屋工程是一项为农民精神文化服务的重要举措,只有逐步完善农家书屋的建设,最大限度地发挥农家书屋应有的作用,才能满足农民的阅读需求,切实解决农村地区群众看书难、看报难的问题,培养农民群众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而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的知识水平和文化素质,促进农村地区教育水平及经济水平的发展。通过农家书屋这个平台,构建良好的农村阅读文化,形成健全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探索农家书屋持续运行的有效办法,努力将书屋建成为农村阅读文化服务的基地,为广大农民生产生活服务。
[1] 任蕾.农家书屋工程,促进农民阅读的公共平台[A].中国阅读:全民阅读蓝皮书(第一卷)[C].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9.
[2] 2010农家书屋建设回眸覆盖全国近半数行政村[EB/OL].[2011-08-19].http://wtt.hinews.cn/system/2011/01/07/011821977.shtml.
[3] 夏沈陵.农村阅读文化工程建设的抽样调查与思考[J].学理论,2010(9):78-80.
[4] 王余光,汪琴.关于阅读文化研究的几个问题[J].高校地质学报,2004(5):3-7.
[5] 江西省新闻出版局农家书屋办公室.江西农村阅读需求调研报告[A].中国阅读:全民阅读蓝皮书(第一卷)[C].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9.
[6] 农村阅读呈现较大缺失[EB/OL].[2011-08-19].http://epaper.voc.com.cn/hnrb/html/2011-02/23/content_306382.htm.
[7] 儿童阅读信息需求 [EB/OL].[2011-08-19].http://www.321ab.cn/htm/5/515.htm.
[8] Dr.Jing Bartz.书和孩子——德国促进国民阅读经验[A].中国阅读:全民阅读蓝皮书(第一卷)[C].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9.
[9] 罗彩红.基于农民阅读需求的甘肃省农家书屋建设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1(2):98-101.
[10] 书屋的管理工作主要包括哪些方面[EB/OL].[2011-08-19].http://www.zgnjsw.gov.cn/cms/html/306/2319/200912/695629.html.
[11] 《农家书屋工程建设管理暂行办法》[EB/OL].[2011-08-19].http://www.zgnjsw.gov.cn/cms/html/306/2311/200912/695721.html.
[12] 李东东.高起点建设数字化农家书屋[EB/OL].[2011-08-19].http://www.zgnjsw.gov.cn/cms/html/306/2307/201007/7016 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