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先飞
(沈阳工业大学辽阳校区图书馆,辽宁 辽阳 111003)
核心竞争力(Core Competence)这一概念是1990年由美国经济学家C.K.Prahalad和Gary Hamel在《公司核心竞争力》(The Core Competence of Corporation)一文中提出的,是指以企业的技术能力为核心,通过对战略决策、生产制造、市场营销、组织管理等的整合而使企业得到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是企业在其发展过程中建立与发展起来的一种资产与知识的互补系统。核心竞争力是在一个组织内部经过整合了的知识和技能,所以具有技术能力的难以模仿性、技术能力发展的可持续积累性、对企业效益的显著增值性等特性,是企业综合能力的体现。
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概念是从企业核心竞争力概念移植而来的,一言以概之,即图书馆在文献信息服务领域所具有的长期的竞争优势。我国学者围绕支撑图书馆发展的各种要素,从不同角度对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概念进行梳理,大致有4类关于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理解:①“能力观”,即把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界定为一种能力;②“资源观”,认为文献信息资源和图书馆人才队伍是构成图书馆核心竞争力根本之所在;③“协同观”,认为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是一种由能力、资源等因素协同而成的特殊体系;④“要素观”,把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界定为图书馆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某种要素。
综合上述观点,笔者认为,高校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内涵是在充分发挥自身资源和人才优势基础上,及时掌握和适应用户群的需求及变化,满足用户文献信息需求的竞争优势。这种优势是高校图书馆针对特有用户群,经过长期积累而形成的,其本质就是通过整合高校图书馆各种资源与多种能力所形成的一种能够确保图书馆在行业竞争中获得竞争优势与可持续发展的独特能力,是维持高校图书馆存在和发展的独特的、外界不易掌控的能力。高校图书馆核心竞争力需具备以下几个特征:①不易被其他行业所复制或在短时间内超越;②可以增强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能力,使读者满意度维持在较好的水平;③促进高校图书馆可持续发展。
文献资源的丰富程度是满足读者需求的前提和基础,而独特的资源优势是指图书馆所拥有独特的文献信息资源结构,不论这种资源是何种载体形态或出版形式,只要它有与众不同之处,那么这种独特性就可以持续地给图书馆带来竞争优势。
随着网络资源和文献资源数字化的发展,网络全文数据库越来越丰富,使用越来越便捷,人们的阅览习惯正在悄然改变。可以预见,未来文献的积累将不再是图书馆独有的职能,为人们提供丰富的书刊资料的主体可以是图书馆,也可以是图书馆以外的机构。
高校图书馆是为教学、科研服务的机构。一般来说,高校图书馆有相对稳定和封闭的用户群,其服务对象主要是高校的师生,他们层次较高,并有一定的专业基础。这是高校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优势,但并不是稳定的优势。据笔者调查研究,高校图书馆读者群(尤其学生读者群)接受图书馆服务的比率呈稳中有降的趋势,一方面由于读者阅览习惯的改变,另一方面是由于用户信息资源环境的改善,读者对图书馆的依赖程度降低。
高校图书馆根据教学和科研工作的需要,搜集、整理、分析、整合各学科文献,是为高校用户提供专业化、知识化、特色化资源,为高校科研项目提供精准、专业、快捷、深度、全面的前沿信息的重要情报部门。高校图书馆以“读者第一,服务至上”为宗旨,服务工作是高校图书馆重要的价值体现,其实质是以馆员为载体,在单位组织中积累形成特殊的媒介知识(获取知识的知识),进而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知识服务。媒介知识作为一种特殊的知识或能力,只有通过员工的学习、积累和创造才能获得,员工个人的知识技能水平、员工的整体素质与知识技能结构,是高质量服务水平的保证,是核心竞争力得以形成的主要要素。如果没有高素质和有专业特长的人所组成的有创造力的团体,图书馆就不具备创新与服务能力,就不可能充分地借鉴和移植现代科技手段为图书馆所用,就不能给读者提供高质量的有学科特色的服务,其结果是很难维持读者的忠诚度并通过他们影响潜在用户。
资源、技术和人才是高校图书馆管理的三大要素,其管理体系随图书馆的工作特征和所处的内外环境而定,通过各种规章制度、文化氛围加以实现。进入新世纪,高校图书馆赖以生存的内外环境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其管理的理念和模式也必然要有相应的变化。科学的管理体系可以将各种分散的人力和技术资源有效地集中组织协调起来,以发挥整体优势。反之,则不能产生良好的效益,还有可能因产生内耗而导致原有的优势丧失。
图书馆要保持长久竞争优势就必须创新。以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应用于高校图书馆界,使图书馆的技术创新成为现实。核心技术创新是高校图书馆提升竞争优势的手段。信息社会用户的多层次需求,要求高校图书馆必然将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移植到图书馆中加以创新,提高其对信息资源尤其是网络信息的收集与整序、开发与利用的水平,提高高校图书馆工作效率。
每所院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都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学科专业,高校图书馆服务于特定的群体,有较强的专业特点,各种载体类型文献是图书馆服务工作开展必需的物质基础。合理的馆藏资源结构,应在本馆自身资源积累基础上能够较好地满足用户需求。图书馆要对所拥有的馆藏文献资源以及各种电子数据库的数量和质量严格把关,在资金允许的情况下,增大图书馆的资源拥有量,使其能够涵盖各学科领域,并且要在资源结构上形成自己的特色,满足广大师生的信息需求。所谓特色资源结构,是指在不断满足本馆用户群需求基础上,经过长期积累形成的有自己独特学科专业特点的馆藏文献结构,可以提供特色馆藏与服务,满足某些专业用户群需求,突破传统的服务模式取得独特的服务效果。笔者所在图书馆依托北方化纤基地的优势强化办学特色,经过30多年的积累,形成了以化学化工、机械仪表、自动化专业为特色的馆藏资源结构,很好地满足了广大师生需求,同时又可服务于地方经济。
虽然各个高校图书馆的财力情况各异,但重视文献资源建设是共识。在进行文献资源建设时要强调:①控制入藏文献质量,强化馆藏资源学科特色;②合理规划不同载体类型文献的比例构成;③积极参与跨系统、跨地域的文献资源调度体系建设,实现资源共享;④深度发掘现有馆藏资源,开展网络资源本地化工作,建设有学科特色的数据库资源。
人才队伍是图书馆最重要的资源之一,在图书馆工作中起着主导作用。图书馆的服务体现为物质资源的利用、操作和配置,一支高素质的图书馆员人才队伍是提升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在网络快速发展的今天,知识的竞争已转变为科学技术的竞争,而科学技术的竞争实际上就是人才的竞争,谁拥有的创新人才多,就能在科技发展中处于领先地位,从而为图书馆在社会竞争中保持竞争优势提供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缺少这样的人力资源,就不能依托文献资源开展信息服务,就无法形成自己的特色,也就不能形成竞争力。人才队伍直接影响到图书馆将所拥有的资源转化为教学科研成果的能力,决定了其服务水平的高低。图书馆应该大量吸收具备图书情报背景、专业背景并具备良好的外语水平和计算机水平的人才,并对其进行行业培训,提高其信息意识,注重馆员的信息获取、信息加工、信息整合能力。只有确保人才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才能不断提升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
对图书馆而言,当今最大的变化就是用户信息环境的变化。长期以来,图书馆一直被作为信息获取不可替代的机构,如今,这样一种地位已经发生动摇。OCLC在《用户对图书馆和信息资源的认知》报告中显示:89%的大学生使用搜索引擎检索信息,2%的大学生从图书馆网站检索信息。笔者调查发现,有30%的教师读者不能全面了解本校校园网的文献数据库资源,8%的教师读者不会使用上述资源,50%以上的教师读者在文献查询过程中希望得到图书馆员的帮助,学生读者在进行专门培训之前,很少利用校园网文献数据库。以上数据表明,用户已经将搜索引擎作为获取信息的第一选择,用户与搜索引擎的关系日渐亲近和密切,而对图书馆的依赖程度在降低。
学科馆员是学科信息资源与信息用户之间不可或缺的桥梁。学科馆员最早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美国和加拿大的一些大学图书馆,国内最早由清华大学于1998年实行学科馆员制度,辽宁省已有11所高校图书馆推行或试推行学科馆员制度。目前国内已有学者提出第二代学科馆员的概念,这是现代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事业发展新的趋势。高校图书馆应建立学科馆员制度,聘任有学科背景和图书情报背景的馆员担任学科馆员,对学科馆员实行资格认证,择优上岗,增强学科馆员的竞争意识与敬业精神。另外,高校图书馆还应加强学科馆员的培训,鼓励学科馆员到高校深造,学科馆员通过学习和培训,使自己具备深厚的学科知识底蕴,为读者提供特色化、个性化服务。学科馆员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科馆员的责任感,为图书馆带来新的活力。
用户信息环境的变化使高校图书馆感觉到生存的压力,图书馆在读者服务深度、服务内容、服务责任、角色定位上都有新的要求,其管理制度和模式也必然发生变化。首先要建立高效率的管理结构。例如,分编工作量将会因联机编目的实现而减少,而文献资源的收集工作量将因信息资源的扩大而加大,同时随着信息用户的增加,信息服务工作也将随不断增长的信息需求而扩展,这样,高校图书馆的内部结构就应结合实际情况加以调整,业务流程也应重组,使之更加系列化、合理化,以充分发挥图书馆工作效率。其次,建立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和管理制度。知识经济时代的管理模式是一种动态模式,具有机动灵活的特点,有较强的信息应变能力。图书馆发展应当建立在制度创新上,应树立创新观念,摆脱固定模式,变传统的制度约束管理为人本激励管理,充分发挥人的作用,激发人的活力,树立尊重人才的理念。
核心竞争力是一个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现代高校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构建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是通过影响高校图书馆发展各因素的整合和积累实现的,并不是某一单一因素作用的结果。文献资源是基础,人才队伍是关键,用户服务是目标,科学管理是保证,创新能力是可持续发展的动力。高校图书馆一切工作的最终目标是服务于用户,谁能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整合可利用资源,便捷地满足用户需求,谁就会在这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所以现代高校图书馆要注重修炼内功,重视确立战略目标,制定发展规划,提高服务质量,强化服务技能,合理发挥资源优势,使高校图书馆在与各种信息服务企业的竞争中占据优势。
[1] 詹衍玲.高校图书馆核心竞争力培养和构建研究[J].图书馆论坛,2004(2).
[2] 赖辉荣.对图书馆核心竞争力概念的再认识[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8(3).
[3] 初景利,张冬荣.第二代学科馆员与学科化服务[J].图书情报工作,2008(2).
[4] 张静芝.学科馆员与图书馆员的异同[J].图书与情报,2011(4).
[5]虞俊杰.论学科馆员与高校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构建[J].江西图书馆学刊,2010(4).
[6] 李小青,高云.论高校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构建[J].高校图书情报论坛,2010.
[7] 卢慧.高校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识别与培育探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