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图书馆自动化建设策略

2012-02-15 18:12:23
图书馆学刊 2012年9期
关键词:虚拟化技术人员服务器

唐 维

(辽宁大学图书馆,辽宁 沈阳 110036)

唐 维 男,1981年生。本科学历,馆员。研究方向:数字图书馆。

随着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传统图书馆的服务模式日渐落伍,难以适应当前的网络环境。作为高校的文献信息中心,高校图书馆也在努力寻找快速、方便、有效的信息资源提供方式。同时,网络技术和数字图书馆技术在高校图书馆界的普遍应用,使得自动化建设的程度代表了一所高校图书馆的业务管理水平和信息服务能力。当前公认的图书馆自动化的概念是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与网络通信技术相结合,对图书馆的各项业务实行自动控制的过程。简单地说,就是运用计算机来处理图书馆的业务及提供相应服务,诸如图书采编、期刊管理、流通管理、信息服务及行政管理等。可见,技术的进步促使图书馆的服务内容、服务方式和服务手段不断发展,因此加强自动化建设是信息时代高校图书馆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

1 软件系统建设

1.1 采用适合的图书馆自动化系统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图书馆自动化系统逐渐成熟并在高校图书馆中广泛应用,在国内外众多的成熟系统中,如何选择出符合本馆需求的软件系统是图书馆在引进自动化系统时所面对的难题。为避免盲目引进给图书馆带来损失,各个高校图书馆的应对策略应是根据自身的办馆特点建立适合本馆的图书馆自动化系统评价体系。

例如,自动化系统兼容的操作系统平台、馆藏规模、读者数量、业务功能、行业标准和采购成本等因素均是重要的考查指标,经过对整个指标体系评估打分后,择优选取。主要考查指标如下。

1.1.1 开发系统的架构性能

这方面包括服务器/客户端开发系统的跨平台支持能力和数据库系统性能等。目前市面主流图书馆自动化系统服务器均有Unix、Linux和Windows版本,客户端支持Windows系列操作系统,个别还支持Dos、Mac和OS/2等,数据库大都采用 Oracle、Sybase、SqlServer、DB2 等大型数据库系统。一般来说,拥有50万册馆藏以上的图书馆应该选择Unix/Linux版本的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

1.1.2 系统功能

系统功能指系统对图书馆整个的业务系统流程的支持,从采访、编目、典藏、流通到系统管理,是否能够满足图书馆业务工作的需要。

需要高校图书馆着重考虑的有:系统管理参数是否能够灵活配置,满足业务工作的拓展;是否能提供完善的IO(输入/输出)接口;是否能够很好地支持分馆制等。例如,对于有分馆的高校图书馆,或者有整合学校资料室资源需求的图书馆要着重考查图书馆自动化系统对于分馆制的支持程度。

1.1.3 业界标准的支持度

国内外的图书馆自动化系统对于图书馆行业标准的支持程度有所不同。目前国际上与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系统有关的行业标准和协议大致有39个,国内一般只支持其中的4个,即 Z39.5、TCP/IP、ISO2709、ISO10160/10161;国外软件还支持余下的35个,如X12、BASIAC、EDIFACE等标准。

一个图书馆自动化系统所支持的行业标准越多,表明其兼容性、可扩展性及成熟程度越高。

1.1.4 引进成本

引进成本也是高校图书馆在选择自动化系统时需要着重考虑的因素。引进成本除了购买自动化系统时的成本,还包括用于日后进行升级和维护的费用,一般每年的维护费用约占购买成本的10%左右。

1.1.5 其他因素

自动化系统同级别馆中的市场占有率、厂商的售后服务水平和是否便于与邻近图书馆进行业务交流等都是应该考虑的因素。

1.2 数字图书馆门户建设

图书馆门户网站应当集成所有图书馆提供的数字化、网络化服务,建设思路应本着突破时间和空间的壁垒,为读者提供更便捷、一站式、一体化的数字化服务。

自行开发门户网站的门槛较高,并不适合大多数的高校图书馆实行。而购买或定制成型的数字图书馆门户又比较昂贵,所以对于多数高校图书馆而言,一是考虑利用如uPorta、Liferay、Jetspeed等开源门户系统;二是可以借助CALIS这样的机构所提供的开源软件。

2 硬件系统建设

自动化建设的大力推进使高校图书馆迫切需要引进大量的硬件设备和技术方案,怎样做到合理地选购及应用,是技术人员普遍遇到的新挑战。结合实际工作经验,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应对。

2.1 硬件选购要做好中长期的规划

一些高校图书馆在进行自动化建设初期缺乏经验,对图书馆服务形式的变化认识不够,对网络技术发展的速度准备不足,就容易造成自动化设备与图书馆服务需求不协调的情况。

例如,很多高校图书馆前期投入大量经费建设了设备先进的电子阅览室,却发现使用率日渐降低,甚至部分电子阅览室的上座率还达不到20%。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前期规划并没有考虑到计算机网络的迅速普及使未来图书馆服务方式向空间开放的数字图书馆模式转变的因素。

所以,高校图书馆在进行硬件选购时应该多借鉴先进图书馆的硬件系统建设经验,充分考虑图书馆在未来发展中的服务形式的转变。

2.2 科学合理地使用自动化设备

科学合理地使用自动化设备是指使用自动化设备的过程中必须满足设备的使用条件和使用要求,充分重视数据安全。

2.2.1 机房设备

服务器机房中需按照相应标准配备不间断电源、发电机和专用空调等设备,保证电压、电流、温度和湿度等指标符合自动化设备的运行规定。

2.2.2 定期检测

定期检测自动化设备的运行状况,对于过保的设备要及时续保,临近使用年限的设备要提前做好更换计划。

2.2.3 数据安全

保证数据安全,重要的数据服务器必须采取有效的备份手段,有条件的高校图书馆甚至可以考虑采用专门的备份服务器或将备份工作外包给专业的备份服务厂商。

2.3 从成本与收益角度审视技术方案

数字图书馆的发展为新技术在图书馆中的应用带来契机。厂商纷纷将目光投向高校图书馆,提出了各种应用新技术的解决方案,以求解决数字图书馆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但作者认为,越是面对热点技术的应用,越需要图书馆自动化建设的决策者能够冷静思考,结合自身条件认真分析技术方案的可行性,而不是一味追求热门技术。

以目前在高校图书馆界较受关注的虚拟化技术为例,人们通常认为服务器虚拟化在减少服务器数量的同时,会带来用电、制冷系统以及管理维护费用的减少,因此我们认为虚拟化是降低成本的好办法。然而经过计算,现实情况是:购买20台全新的服务器成本和部署服务器虚拟化的成本(3台功能强大的服务器主机的成本、存储区域网络的成本和用于培训、软件和咨询的成本)大致相当。并且,对于一些需占用大量CPU资源的服务(如VOD视频点播)来说,并不适合做虚拟化应用。市场分析机构Gartner最新研究显示,60%的虚拟服务器安全性要比它所取代的物理服务器更低。

以上信息说明对于服务器数量没有达到20台,或者未来也不需要达到20台的高校图书馆来说,应用服务器虚拟化技术未必是一种经济的选择。

3 技术人员培养

随着自动化建设的推进,高校图书馆中的技术人员也成为整个图书馆自动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从人的角度来保障系统的建立和运行。

与图书馆中其他专业人员相比,技术人员不但需要具备相应的素质和技能,还要有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其工作独立性强,岗位替代性较差,所以从技术人员培养的角度可采取以下措施。

3.1 学习培训

为技术人员提供尽可能多的学习和培训机会,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使其能更好地投入到技术研究与应用、学术研究等工作。考虑到正规的技术培训费用较高,可以在采购软、硬件系统的同时要求厂商提供完备的、系统的培训。

3.2 技术交流

图书馆的技术人员应该多参加同行之间的技术交流会议,以此互相沟通、交流思想、交换经验、开阔眼界。

3.3 岗位锻炼

高校图书馆中的技术人员大多比较年轻,学历较高,却缺乏工作经验,图书馆不能因此而不敢让他们负责某项工作,而是应大胆地使用年轻人员,使他们在工作中学习,学以致用,逐步提高技术水平和工作能力。

3.4 制度激励

根据高校图书馆中技术人员的特点,可以考虑采取特殊的管理办法以调动其工作积极性,稳定工作队伍。比如对于技术人员可以采用弹性工作制等。

4 结语

高校图书馆的自动化建设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能墨守成规,而是应根据本馆实际情况,借鉴先进图书馆的建设经验来有计划地进行,针对实际问题找出适合自身的解决策略,这样才有利于不断提高高校图书馆的馆员素质和服务水平。

[1]百度百科.图书馆自动化[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609555.htm.

[2]陈龙.图书馆自动化系统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图书馆论坛,2011(4).

[3]唐维.国内图书馆门户建设的问题及对策[J].图书馆学刊,2010(4):105.

猜你喜欢
虚拟化技术人员服务器
越南农业管理和技术人员线上培训
云南农业(2021年11期)2021-11-12 02:23:58
我国首批正高级船舶专业技术人员评出
水上消防(2021年4期)2021-11-05 08:51:52
企业技术人员能力评价的探索
通信控制服务器(CCS)维护终端的设计与实现
基于OpenStack虚拟化网络管理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电子制作(2019年10期)2019-06-17 11:45:10
对基于Docker的虚拟化技术的几点探讨
电子制作(2018年14期)2018-08-21 01:38:20
虚拟化技术在计算机技术创造中的应用
电子测试(2017年11期)2017-12-15 08:57:56
得形忘意的服务器标准
知识产权(2016年8期)2016-12-01 07:01:13
计算机网络安全服务器入侵与防御
存储虚拟化还有优势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