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莉
基础教育,是对公民实施基本素质的教育,引导人的发展、促进人的成长、激发人的潜能。明确“教在育人,德在育心,关注发展,和谐成长”的办学理念,开展“博雅”教育,是我校确定的实施基本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博雅”教育是以知识技能学习和艺术熏陶的方法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教育,旨在培养具有广博知识和优雅气质的人,让学生摆脱庸俗,成为一个有文化修养的人。“博雅”教育的目的不是给学生一种职业训练或专业训练,而是培养一种身心全面发展的理想的人格,或者说发展一种丰富的、健康的人性。
我校实施的“博雅”教育主要包括“读好书以启智,赏名画以观物,听雅曲以知音,习史实以明理”四大活动内容,给予学生的知识特点是:广泛而浅显。因为学生的接受能力如同一个盘子,内容丰富不局限,特色鲜明不求深奥,因此我们将“博雅”教育辐射下的四方面活动内容喻为“盘子文化”,这种非功利性的隐性学习,更能激发学生的潜能。
中国的古代文明具有深远影响和独特的风格,留下了许多传统节日,形成独特文化。关注传统节日的教育契机,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充实“博雅”教育的研究内容,推升学校“博雅”教育水平,是我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形式和特点。
中国悠久的历史留下无数的典故、传说以及地方礼仪习俗,许多与节气时令相关联。例如,不了解中秋节“团团圆圆”的文化内涵,就不能深刻体会苏轼“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感叹和“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再如,“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不知清明节寒食的古代文化,就不懂“乞新火”的缘由,更无从理解“晓窗分与读书灯”中主人公读书的快乐与刻苦。这些生活现象作为一种传统文化沉淀在古往今来的诗词歌赋、典籍篇章里,习读这些文字,有助于学生加深对中国文化的了解。
诵读经典是在引导学生建立内在价值取向与精神认同。通过晨诵、午读、暮思活动,推荐学生吟诵《三字经》,它概括了中华五千年历史的变迁,历来备受赞誉,被誉为“蒙学之冠”。近四千年前的夏历就是今天的农历,传统节日的主要特征就是它与自然时序的协调,丰富的民俗活动促进“人与自然”“人与自我”“人与他人”关系的积极沟通,是中国人处理天人关系和社会关系的特殊表达方式。文中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和谐共生,“兄友弟恭”的家族和睦。使学生了解传统节日习俗,初步感知中华文化,从而对祖国的传统文化由诵读接受,到理解感悟,直至欣赏传承。在传统节日中回顾经典,在经典中了解传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更加全面、立体、丰富、生动。
学生对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仅仅在书页的字里行间去感知是不够的,要在生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这是一种典型的情境教育,中国传统节日为我们的“博雅”教育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情境教育契机。正月十五闹彩灯,二月春风放纸鸢,三月清明去踏青,八月中秋倍思亲,除夕阖家盼团圆,这是使学生形成内心认同和积淀民族自豪感的良好时机。在这些传统节日中组织开展系列教育活动已经成为我校的常规教育活动。著名教育理论家杜威在教学论方面的主要思想是“做中学”,即要从儿童的实际生活出发,提出能够引起儿童主动关注的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就是这样一种情境教育的方式。
我们抓住时机,用活动代替课堂;利用机会,用行动代替说教;将社会学融入教育活动,让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接受传统文化的洗礼和熏陶,锻炼人际交往的合作能力。
我们坚持开展了四届的灯谜节活动,让校内笑声阵阵:元宵佳节前后,我们开展了“张灯结彩闹花灯”的灯谜节活动,学生们带来了亲手制作的花灯,有用铁丝折成的,有用纸盒改制的,有用饮料瓶剪成的,有用花纸糊成的。每盏花灯以各自的风采向大家展示着主人的慧心巧手,那灯面上的谜语更是让大家揣摩不迭。
我们坚持开展清明节活动,让学生明责担当:清明时节,学生动手制作个人佩戴的白花,共同制作班集体敬献的花环。往返近十公里的徒步祭扫英烈活动,让学校师生经历意志与体能的考验。“忙趁东风放纸鸢”的快乐在操场上渲染开来,手举着自己完成的、合作完成的,不是那么完美的风筝,趁着东风放起来时,那满足的神情,那欣喜的笑容,那雀跃的身影,成为校园中最美的风景。
学校还利用校园电视台讲解灯笼、风筝等民族手工艺品的制作方法,在家长的帮助下,在同学的合作下,他们满怀喜悦,将完成的作品送到展台。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参与越全面,参与越深入,记忆越清晰,感悟越深刻,体验越丰富。
中国传统节日作为一种风俗行为的社会文化,根植于中国古代的农耕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自身独特的文化内涵,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生命力,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与精神,对于民族团结和国家认同,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例如,端午节吃粽子,感受的是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家国情怀;重阳节登高望远赏菊饮酒,涌动的是热爱生活、追求健康的情怀;春节、中秋一定要家人欢聚,团团圆圆,崇尚的是家庭和谐,天伦之乐。这些观念已经沉淀在传统节日每个家庭的饭桌之上,融化在中国人的骨子里面。它促进了国家的统一,社会的安定,这就是它的价值。尤其是在圣诞节、情人节这些洋节日越炒越热的今天,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价值,就越发显得意义重大。因此,我们在进行“博雅”教育过程中,注重对传统节日文化价值的挖掘和宣扬,使学生在欢乐的节日里,不仅享受节日的快乐,而且理解它的文化内涵,认同它的固有价值。
传统节日教育最易于产生传统文化动力,释放民族文化能量,潜移默化地积淀成一种独特的文化心理与民族精神。我们看到了学生们聆听历史故事时那专注的神色,敬献花环时那庄严的神情,仿佛看到了民族精神在滋润着他们的幼小心灵,传统文化的种子已在内心深处生根发芽。
传统节日教育是德育渗透的重要途径之一,教育是一种做的哲学,管理是一种细节文化,传统节日活动中体现出来的文化,在关注细节的过程中形成动态的、发展的育人效果,培养学生的人格,滋润学生的心灵,涵养着每一个小公民的情感世界。现在中国正在和平崛起,中国人走向世界各地,“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是民族之魂,那深深的节日情结是民族文化的象征,刻下了华夏子孙的清晰印记。我的学生,将来无论他们走到哪里,身居何处,到了春节、中秋能够想起家乡,能不忘中国的文化传统,不忘记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责任,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会非常欣慰的。
我推荐的书
●《办好学校的策略》,肖川等著,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教育絮语》,郑金洲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我的教育苦旅》,高万祥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教师职业的9个角色》,【美】克里斯顿·纳尔森、吉姆·贝利著,中国青年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