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德平 宋璇珊
(景德镇璇玉雅园 景德镇市 333000)
从“西湖十景”图彩绘瓷谈清代山水瓷画新风
On the porcelain landscape’s pure and fresh style in Qing dynasty by viewing the color porcelain painting of Ten Landscapes West Lake
黄德平 宋璇珊
(景德镇璇玉雅园 景德镇市 333000)
“西湖十景”是杭州著名景点,以其为题材的“西湖十景”图发展源远流长,尤盛于清代,受此风气影响,清代“西湖十景”图彩绘瓷兴起。从清代“西湖十景”图可以清晰地看出清代山水瓷画艺术风格的新变化。
清代,西湖十景,山水瓷画,实景,人文,程式化
“西湖十景”图自宋代兴起,至清代时则进入发展高峰期,并从国画领域延伸至工艺美术领域,彩绘瓷中亦颇为盛行。清代“西湖十景”图彩绘瓷具有鲜明时代特色,其意义绝不仅在于真实地展示出“西湖十景”,更在于成为清代山水瓷画新风格的引领者,成为形成清代山水瓷画新风的典型代表之一,堪为清代山水瓷画之中的经典之作。
有关西湖的文献记载始见于郦道元《水经注》,时称明圣湖,又有钱塘湖之称。西湖之名则直到中晚唐时期随白居易等诗人的题咏而开始闻名,不过直到宋代时才成为天下盛景。南宋定都杭州后,西湖之景更为著名。南宋祝穆《方舆胜览》即列举了“西湖十景”之名。因而,“西湖十景”在南宋中晚期即已明确形成,它们是:苏堤春晓、花港观鱼、柳浪闻莺、曲院风荷、雷峰夕照、平湖秋月、三潭印月、断桥残雪、南屏晚钟、双峰插云。“西湖十景”的意义绝不仅仅是自然景观,而是天人和谐共处的文化景观,在中国园林文化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南宋宫廷山水画家以西湖为主景绘制了大量的西湖图,成为“西湖十景”图的先驱。如刘松年、马远、夏圭等等均擅长绘制西湖,如刘松年即绘有《西湖图》《西湖四景图》《西湖春晓图》等作品。
元代时,西湖昔日美丽之景荡然无存,几近湮废,而随南宋院画的衰败,以西湖为主题的绘画作品亦大幅度减少。直到明代中期,西湖才开始进行大规模疏浚与恢复,直到明代晚期,这一工程仍在持续。而明代晚期,文人士大夫围绕西湖所进行的兴建园林之风颇盛,西湖十景亦重新崛起。明前期的戴进绘有一批“西湖图”,明中期的沈周等吴门画家亦有一批“西湖图”传世,而至晚明时,“西湖图”的创作进入高峰期,创作者如云且风格多样而复杂。董其昌“松江派”水墨韵味的西湖山水图兴起,而李流芳则无疑是最热衷于绘制西湖图的画家。蓝瑛的西湖图则独具古意,其明确地作有《西湖十景图》,为晚明“西湖十景”图的代表力作。同时,明末版画中亦开始出现《西湖十景图》。
清代时,康熙、乾隆帝均极为喜爱杭州,不断巡幸,并建行宫于孤山,尤其是乾隆帝极具“西湖情结”。“西湖十景”作为西湖景观的标志得到全面恢复,声名远播,影响极大,就连圆明园、避暑山庄等帝王行宫中亦建有仿“西湖十景”,特别是圆明园中建有与“西湖十景”完全同名的景致。在帝王的推崇下,“西湖十景”图亦开始大行其道,不仅大量表现在国画、版画、年画上,亦风行于刺绣、陶瓷彩绘等工艺美术品上。康熙王原祁即已绘有《西湖十景图卷》,而乾隆董邦达所创则堪为经典,其创作有百余幅西湖图,代表作有《西湖四十景》,其中第一册即为“西湖十景”。董邦达也创作有一件《西湖十景图卷》作品,还有两件同名立轴,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清代晚期,随着西湖的衰败,“西湖十景”图创作数量虽然很多,但陈陈相因,缺乏创新,其衰退之势显著。
早在晚明时,随着士人文化居于主导地位,彩绘瓷审美逐渐倾向于迎合士人,“西湖十景”图便开始现身于彩绘瓷中,成为“西湖十景”图彩绘瓷的先声,其主要在青花瓷中有所表现,其蓝本则主要取材于明末“西湖十景”图版画作品。
至清代康熙时期,随着西湖之景得到皇家的高度推崇,“西湖十景”图彩绘瓷兴起。康熙“西湖十景”图彩绘瓷所见大都为青花类型,采用工笔写实手法细致勾勒山川与建筑,并运用纯熟的分水技法渲染层次,常将西湖各景拼合于同一件作品中,如杭州西湖博物馆即藏有一只清康熙青花“西湖十景”图观音瓶。
清乾隆时期,粉彩“西湖十景”图崛起,并成为山水风景图彩绘瓷的经典代表之作而绵延传承,成为常见的传统陶瓷纹样之一。许之衡《饮流斋说瓷》中记曰:“嘉道之间所画楼台之画书有地名者,大约绘西湖景为多,绘庐山十景者亦有之。至有绘海珠景者,乃粤人向景德窑定制之品,而非出于广窑所自制也。又有羊城八景之类亦然。”由此记载可知,乾隆之后“西湖之景”图彩绘瓷盛行程度较乾隆时更甚。
清代“西湖十景”图彩绘瓷的流行与康熙、乾隆帝的推崇与建设密切相关。因自然风光的秀美和深厚的人文积淀,“西湖十景”图在清代成为民众所喜闻乐见的题材,从而促成“西湖十景”图彩绘瓷的繁荣。宫廷西湖图绘画的流行亦是推动“西湖十景”图彩绘瓷风行的重要力量。王原祁的西湖图成为康熙时期“西湖十景”图彩绘瓷的主要蓝本,而董邦达所作大量西湖图则成为乾隆时期直至清末民国时期“西湖十景”图彩绘瓷竞相效仿的楷模。
晚明与清代“西湖十景”图版画的大量刊行为“西湖十景”图彩绘瓷的风行起到了很大推动。晚明万历、崇祯年即有“西湖十景”图版画传世,这些版画在清代继续得到风行。而进入清代后,包含有“西湖十景”图的版画作品更是多到数不胜数,各种版本层出不穷。清代宫廷版画《南巡盛典》中即收录有西湖图共四十四幅,成为“殿版”代表之作。民间刊刻的“西湖十景”图则更为繁杂。这些版画方便易得,成为“西湖十景”图彩绘瓷风行的重要因素。
“西湖十景”图彩绘瓷成为清代山水风景题材彩绘瓷的典范之作,极具代表性,在清代山水瓷画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清代特别是清中晚期山水风景瓷画的主要题材之一。清代山水瓷画在康熙时期曾一度达到发展顶峰,但至雍乾时期,其已风光不再,特别是清晚期时更不受重视,以致有谚云:“金脸银花卉,想要饭画山水。”因而,清中晚期“西湖十景”图彩绘瓷的繁盛对于稳定与传承山水瓷画具有相当积极的作用与意义。
1、实景风格界画风格
在晚明士人造园风的背景下兴起的“西湖十景”图创作潮流在清代进入高峰期,并由此掀起以实景为题材的创作之风。特别是清中晚期,以“西湖十景”等实有之景为题材的彩绘瓷作品更兴盛一时。除“西湖十景”外,常见的题材有“庐山十景”、“潇湘八景”、“羊城八景”等,还有圆明园、承德避暑山庄等景,而清中晚期出现的“御窑厂”图彩绘瓷亦同样是在此风气下应运而生的。画面中的楼台亭阁、山川江湖等均以实景为原型,结合器型进行创作。楼台亭阁等建筑往往以非常工细的笔法制作,从而使清中晚清山水瓷画具有鲜明的界画之风和浓郁的宫廷气息。清代山水瓷画实景表现的风行可能源于各地的定制之风,如“西湖十景”图彩绘瓷即可能很多是由江南一带士人所定制。同时,清代山水瓷画中的实景表现亦具有重要的图像史料研究价值。
2、人文情怀的表现
西湖十景完全不同于纯粹的自然风光,而是具有十分深厚的历史人文积淀,因而其显现出浓厚的人文情怀,而这亦是清代山水瓷画的一个重要特色。清代“西湖十景”图彩绘瓷中除了自然山水以外,包含有大量的人文因素,楼台亭塔错落掩映、游人船舫行于其间,而于画面旁边所题十景之名亦颇为典雅,充满人文气息。清“西湖十景”图彩绘瓷是反映了当时诗、画、景相结合的审美倾向,并上升到一定哲学层面,在空间的处理上,清“西湖十景”图彩绘瓷将各景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有分有合,有聚有散,集中体现着“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充满儒家人文精神。清“西湖十景”图彩绘瓷成为承载中国传统人文情怀的典范与范例而为同时代其他山水瓷画纷纷效仿,从而使对人文情怀的追求成为清代山水瓷画的重要审美导向。
3、程式化倾向显著
清“西湖十景”图彩绘瓷具有较高的艺术成就,但是因其颇为兴盛而导致产量大幅度增长,产生良莠不齐的现象,并由此出现了一些显而易见的弊病,程式化即是其最大的弊病而为人所垢病。诚然,程式化在陶瓷彩绘中具有普遍性特征,但在清“西湖十景”图中表现却尤为突出,并产生了不良影响。晚明是山水瓷画崛起时期,其具有随意挥洒的特色,虽亦不免程式,但写意简率是其主流,笔法流畅潇洒,并无任何刻板感觉。步入清康熙时期,精湛的笔法和淋漓的分水创造了一个山水瓷画高峰,但以“西湖十景”为典型的程式化倾向已初见端倪,山川、楼台、人物的经营位置与布局章法显现出僵化呆板之势。而乾隆之后的粉彩山水瓷画则程式化更为显著,其中“西湖十景”图则常千图一面,山形、建筑、舟船构图与绘法常如出一辙、缺少变化,因而画面常缺乏生动气韵,其艺术成就普遍不高。
毫无疑问,清代“西湖十景”图彩绘瓷在清代山水瓷画题材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虽然其存在一些明显的弊病,但其对于推动清代山水瓷画特色的形成具有显而易见的作用,显然是古典山水瓷画最后一抹亮色之一。如今,承载着厚重历史人文积淀的西湖十景更胜从前,仍常作为民众喜闻乐见的题材而见诸瓷画之中,并富有新的时代气息,延续着其悠长的发展历史。
[1]沈福煦.“西湖十景十谈”之一——西湖十景总说[J].园林,2000(08).
[2]李一氓供稿.西湖十景(明清版画)[M].上海:上海美术出版社,1979.
[3]陈文锦.解读西湖 西湖文化景观的特色与构成[J].中国文化遗产,2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