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娜
(九段烧瓷厂 景德镇市 333000)
在我国古代艺术品装饰纹样中,缠枝纹同云纹,如意纹,回纹,莲瓣纹等同属比较常见的传统纹饰,自魏晋至今两千余年,因其寓意的连绵不断,生生不息,被赋予了人格精神和文化的象征,所体现的是对自然美的描绘以及美好愿望的传递。而被人民广泛运用到陶瓷,雕刻,刺绣等诸多领域中。成为表达社会意识和人们思想情感的载体。
陶瓷是文明的象征,而纹饰又是其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这一足以作为人类活动的见证物,从采石制泥,拉坯成型,施釉涂彩,直至入窑烧成。每件作品背后的文化因素,使得器型,釉彩,和装饰纹饰呈现出丰富多元的面貌,各时期的封建帝王,督窑者,工匠和使用者,共同朔造出的意识形态和审美标准及艺术风格。
我国青花瓷的创烧始于唐代,元代发展迅速,至明初明太祖朱元璋在景德镇御窑厂的建立,摆脱了以往元瓷的粗犷,厚重风格。逐渐显现出以中原汉文化为中心的秀雅之风。陶瓷的烧制一直是明朝的国家大事,永宣青花摒弃了洪武青花的古朴和黑灰不分,青花靓丽明亮,令人耳目一新。新颖的造型,宝蓝的发色,创新的异域风情纹饰,创造了青花瓷史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奇迹。
青花瓷的烧造所取的成就,与郑和七下西洋这一具体事件分不开的。并对永宣两朝陶瓷纹饰,发色以及造型产生直接影响。早在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就有陶瓷器被带出国门,但由于路途遥远,运输困难,输出的数量十分有限。郑和开启的海上“丝瓷之路”,第一次通过官方朝贡贸易的途径与西域国家进行广泛地亲密地接触。郑和七下西洋所带回来的苏麻离青钴料,广泛应用与以后的陶瓷烧制上,这种青料浓厚深邃,渗入胎骨,具有震撼人心的表现力,至今没有哪一种青料可以与之相媲美。
在佛教中,莲花的意义十分神圣。它生于泥沼,出淤泥而不染,恰似如来或是菩萨生长于这世上,却不为尘世诸相所羁绊。只要谈到佛诞,便有莲花释迦如来与莲花密切联系以及的本生故事。所以,莲花常与菩提,超脱,以及净化等观念相联系。助凡尘世人了悟自己的菩提心种,破除无明烦恼,而获得正等正觉顿悟。在儒家思想中,莲又被喻为君子,其作为儒释道三者融合的载体,历来都受到广泛的喜爱
永宣青花瓷器纹饰满密的风格承袭元代,但婉约优雅的图案组合为本时期所独有。主要表现形式可分为动物性,植物性和装饰性三大类。比较来说,植物性纹饰比动物性的较多,这可能与当时的社会制度和限制有关,因为动物性图案多用在文武官员品服上,故陶瓷绘画上就有诸多忌惮。植物性的纹饰多有牡丹,蔷薇,月季石榴枇杷莲花等,其中尤以莲花纹饰最为夺彩和突出,其绘画笔墨线条流畅,纹饰构图疏密有致,线条粗细兼用,且纹样严谨规整,多讲究对称。这种多层次的装饰,是当时绘画技术融合于陶瓷绘画艺术的结果,此外美索不达米亚波斯异域文化的传入,对这一时期植物纹饰的影响十分重要,把植物描绘成无限缠绕,穿插,延伸,扭曲变形之状,并融合中原汉文化的理解和意愿加以组合的产物。
永宣时期其浓艳的青花发色,成熟规整优美的器型,传世的瓷器中有许多让我们叹为观止的优秀佳作,其中,尤以永乐青花压手杯最为闻名。其器型杯口沿微撇,丰底,圈足,握在手中时,微撇的口沿,正好压合于手缘虎口处,体积大小适中,重量轻重适度,玲珑可爱,稳贴合手,可当酒具,亦可当茶具,器型非常优雅,故有“压手”之美誉。是明代瓷器中唯一能与文献记载相印证的实物。此杯高 5,4cm,口沿9.1cm,足径 3.9cm 杯子内外用青花装饰,背心底部绘单圈,内饰民间寓意吉祥的双狮戏球舞蹈纹,球内用蝇头小字篆体书“永乐年制”四字。杯内狮球与款识文字在画面上的融合安排的非常巧妙,不单纯是为了写款而写款,还是瓷器与装饰文字的相结合,既告诉人们器物的年代,同时又让人不知不觉中赏心悦目,这种巧妙的安排,充分反映了当时的工匠们高雅的艺术修养。外壁腹部绘的变形缠枝莲纹,主次分明,它一反传统陶瓷植物纹饰的写实技法,二方连续技法的运用使得枝叶延伸,茎叶枝条交织缠绕,蜿蜒起伏,无穷尽的延伸布满整个空间,使纹饰充满了旺盛的生命力和梦幻之美,图案花纹豪放优美的纹饰与素洁高雅的青花瓷完美搭配,更加体现了明初青花瓷绘艺术的时代烙印。
从永乐元年到宣德十年,只有短短的三十三年,明初国力的强盛,造型的多样和纹饰的精美。永乐皇帝对陶瓷的偏爱,以及宣德皇帝对书画的喜好,直接影响到了陶瓷的纹饰画意十足。这些代表泱泱大国恢弘气质的皇家艺术品具有中华民族正统、最纯粹、最完美的艺术特质的典范。并伴随着景德镇瓷业的繁荣和工艺的不断进步,将青花瓷的烧制推至巅峰,产生了较前朝青花更加靓丽秀美的“永宣青花"。为永宣青花烧造开启了一扇通往辉煌的大门,开创了中国青花瓷的辉煌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