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欣
(辽宁省图书馆,辽宁 沈阳110015)
李 欣 男,1970年生。本科学历,馆员。研究方向:图书馆网络信息化建设。
在我们习惯的认知中,图书馆是一座独立的建筑实体,其中保存着一定量的藏书供读者借阅,这是我们头脑中对传统型图书馆固有的认知模式。然而,随着城市信息化建设水平的大幅提升和互联网的应用普及,更多的人热衷于在网上寻找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而图书馆作为一个城市内区域性的信息提供源越来越被大众所依赖。但就目前来看,传统模式的图书馆却跟不上大众索取信息的需求。因此,建立区域图书馆的概念便应运而生。所谓区域性的图书馆是整合行政区域内各级图书馆网络的信息资源与服务,真正地实现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给读者提供更加全面和完善的公共图书馆网络服务体系。
网络环境下,图书馆针对公众的服务形式和服务手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图书馆的概念已不再仅仅指图书馆馆舍所构成的服务空间,而是一个以数字馆藏建设、多种形式远程服务的提供为标志建立起来的数字图书馆和以传统馆藏为主组成的复合型图书馆。
在一个行政地理区域中,通过Internet网络将各图书馆联合起来,组成一个区域性的虚拟图书馆,建立一个区域图书馆群的电子化、数字化、网络化的信息空间。各图书馆在集群管理方式下,不再是孤立的、离散的点,而是互相之间通过Internet或城域网连接在一起,形成网状结构。图书馆群对外的表现是一个整体,同时又具有各自特色,对内是互相联系在一个独立的实体中,读者享受的服务可以是全区域范围的。
在知识信息时代,任何一个图书馆的馆藏文献和数字馆藏资源都无法全面满足读者需求。实施图书馆间资源的共建共享,能促进知识源的重新整合和优化配置,缓解知识激增与馆藏有限之间的矛盾,也是图书馆全方位满足读者需求,发挥各自馆藏特色优势的必然要求,是图书馆自身存在和发展的需要。
实现区域图书馆资源共建共享,必须从管理职能上着手。利用可靠的计算机技术,经济和快速地建立一个可以方便利用和管理的区域图书馆集群体系,即在区域图书馆业务处理上实现一个中心馆负责和协调全部业务环节,各级成员馆(包括社区、街道图书馆)则作为中心馆的分馆,将全区域公共图书馆馆藏资源整合到一个系统平台,从而达到实现全区域文献资源共享的目的。
建设区域集群图书馆作为资源共建共享的新的实现形式,打破了区域图书馆单位所有、条块分割的局面,将区域内图书馆群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管理,从而能达到资源共建、共享、合理配置和图书馆之间互相合作的目的。在技术上系统应采用开放的多层结构体系,并且要基于Internet实现传统业务管理与海量数字资源管理的结合。系统平台通过Internet网络或城域网络将区域内各图书馆联合起来,组成一个区域性的虚拟图书馆群,从而建立了一个区域图书馆集群的电子化、数字化、网络化的立体信息空间。同时,通过开放的多层结构,达到与国内外其他图书馆资源共享与协作的目的,真正意义上实现图书馆群的资源管理和业务协作。
从图书馆自动化系统发展历程来看,经历过单机、终端与主机阶段、局域网下客户机与服务器(C/S)阶段。C/S模式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作为图书馆自动化系统架构的主流,一直到今天将图书馆自动化的发展带入了新境界。
但是,Internet技术发展到今天,C/S模式在伸缩性、可管理性、资源共享、联合服务等方面有技术上先天的缺陷,难以实现数字资源和传统业务紧密结合以及海量数字资源的分布处理。而浏览器与服务器(B/S)结构的表现层采用最新的XML技术,具有开放的多层结构,令系统具有良好的可伸缩性,适合以网络为中心的计算模式和Internet应用。凡是网络连通的地方,用户只需要浏览器、账号和密码就可以登录B/S模式的系统进行业务操作,这从根本上解决了城市区域内图书馆集群的管理问题。各级图书馆都可以通过Internet连入中心馆,实现区域内图书馆内部业务,如采访、编目、借阅、期刊、读者检索等的自动化管理,这在一些C/S架构的系统中是无法做到的。
建立区域图书馆所采用的管理系统需妥善解决好各馆的资产分合和使用问题,管理人员清楚知道各馆的图书流动和利用情况。在整个区域管理中,各馆资产完全独立,各馆工作人员仅能操作本馆数据,可以查看或参考他馆数据,但无法修改他馆数据。书目数据各馆共享,采用分级管理机制,编目人员对书目数据的修改通过级别控制。系统参数体系灵活丰富,可以控制各个模块的权限及各种显示界面。各馆逻辑上存在于本馆所应用的独立参数配置中,拥有独立的视图,每个馆的参数可由各馆独立设置或由系统全局管理员来设置。
通过区域图书馆的馆际间合作,实现图书馆群的联合编目,实现共建共享区域图书馆数据库。多馆具有相同的文献资源,共用一条标准书目数据,达到书目资源共建共享的目的。这样可以保持系统在多馆集中工作模式下书目数据的标准性、唯一性。目前,公共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都已经开展了联合编目工作,但联合编目的数据库还基本上与本馆使用的数据库处于脱离的状态。也就是说,联合编目的数据库与实际应用的数据库各为一套,因此,数据动态的变化并不能及时地体现出来。而集群管理则利用实际应用数据库本身作为联合编目的数据库就完全解决了这个问题。
建立图书馆群的联合目录,是将图书馆群文献资源的目录信息集中在一起,提供给读者的不再是单一图书馆的目录资源,而是图书馆群的目录资源。
联合目录的构成主要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是非实时的传统联合目录。把来自多个图书馆的数据汇集在一个数据库中;第二种是实时的联合目录,反映了文献的实时动态信息。
图书馆集群管理模式构建的联合目录是一个动态的整体,各分馆加工的数据直接存放在中心书目数据库,通过一个通用界面检索中心书目数据库。它的特色是提供给读者的目录数据是最新的,直接反映文献收藏的地点及借阅情况等动态信息,呈现给读者的目录直接延续了读者的服务。
通借通还是集群馆间联合开展的重要服务项目之一,也是集群馆服务效果的直接体现。区域图书馆群之间实现通借通还最大效率地利用了图书馆现有文献资源,同时提高了对读者服务的层次。其模式如下:
模式一:B馆的读者在A馆借A馆的书还回了B馆,在B馆对属于其他馆的图书自动进行重新入藏处理,该文献就留在了B馆。如果该文献被B馆的读者借走并还到了C馆,文献就重新入藏到C馆,重新入藏保持了物流与信息流的一致。文献的分布随着读者的流动和借还(实际读者需求)自然分布了。
模式二:设立外馆图书藏书地点,B馆的读者在A馆借A馆的书还回了B馆,B馆识别是外馆文献,提示送到B馆内的A馆排架处。B馆对属于其他馆的图书可以保留也可以定期从各馆排架处下架送书到各馆(如果有读者借阅这部分文献,允许授权读者借阅),图书在各馆重新入藏处理。通过系统馆际入藏交接功能,实现馆际送书、入藏图书的交接过程,保证物流过程的正确。
在集群的管理下,读者不但可以查阅区域图书馆群的联合目录,实现网络上图书查询、续借、预借等功能,而且还可以通过区域图书馆所建立的一站式检索来查询所有成员馆的各种数据库资源。
4.1 移动图书馆:通过无线网络同Internet连接,实时处理读者办证、图书借还等流通工作,移动的图书车便真正成为了移动的图书馆。
4.2 社区图书馆:街道、社区图书馆事业是国家公共图书馆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公共图书馆的分支。依托互联网络便可使图书馆的服务网络延伸到居民社区等社会的各个角落。
目前,伴随着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和与自动化新技术的不断结合,考察一个地区或者一个图书馆的现代化水平,不仅仅视其计算机设备的配置、电子文献的多少、网络普及的水平,现代化的管理理念和规范的运作规程与实施才是现代图书馆的灵魂。运用先进的管理和自动化技术将图书馆的文献资源不断地开发,共享共建,最大限度地揭示和利用,真正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这样才能发挥出图书馆最高的社会服务效能,才能体现图书馆现代化的层次水平。
总之,区域性图书馆网络化建设的关键在于区域内图书馆集群体系的构造和创新能力的发挥。图书馆及其创新模式的应用,营造了区域图书馆良好的发展氛围,推动了知识和技术的转移扩散,提升了区域图书馆的合作互动能力,促进了区域图书馆规模效应的发挥。同时,区域图书馆的网络建设地理障碍小,操作成本低,协调容易。走资源共建共享之路,有利于加强地方图书馆间的相互合作,节省人力、物力和财力,有利于提升区域文献资源的供给力,充分发挥图书馆的职能,为推动区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建设服务。
[1]李东来,等.城市图书馆集群化管理研究与实践.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
[2]周慧芳.区域图书馆资源共建共享的思考[J].兰台世界,2010(4).
[3]徐兴余,等.图书馆集群——实现区域资源共享和互利互惠的组织形式[J].图书馆建设,2007(1).
[4]涂中群.区域图书馆:挑战与应对之策[J].新世纪图书馆,20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