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信息资源网络共享看新农村文化建设

2012-02-15 13:56:37
图书馆学刊 2012年1期
关键词:网点广西农民

喻 虹

(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广西 南宁 530022)

1 信息资源网络共享服务综述

21世纪是网络世纪,网络时代的来临从技术和服务层面改变着信息资源的建设轨迹和共享模式。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对各种类型的优秀文化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整合,建成互联网上中华文化信息中心和网络中心,并通过网络、卫星等传输途径,覆盖全国包括农村在内的文化资源网络传输系统,把数字信息送到城乡群众身边。它开辟了一个不受地域和时空限制的信息传播渠道,最大限度地为城乡公众服务,为新农村建设服务,标志着一个全新的信息资源网络共享环境的来临。

1.1 全国共享工程积极开展农村信息共享服务

如何在全国范围内通过多种网络渠道使网络基础设施薄弱的农村地区及时获取文化信息资源,基层网点建设是重中之重。据统计,全国共享工程建立了省级分中心33个,市/县支中心2003个,乡镇、街道、村等基层服务网点8924个,与农党、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合作共建乡村基层服务网点超过51.6万个,辐射人群上千万,其中绝大多数是边远地区的农民,乡镇网点覆盖率超过37%,行政村网点覆盖率超过45%。在传输渠道上,采取多样的网络终端服务手段,主要通过网站、局域网镜像、卫星直播/投包、有线/数字电视、光盘/移动播放等方式提供农业信息服务,初步搭建了覆盖农村的基层服务网络。在加快基层服务网点建设的基础上,共享工程各省级分中心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农村信息共享服务。如辽宁省分中心充分利用共享工程卫星网、农村党员远程教育网、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网、省农委金农网等网络资源,通过技术上的调整和改进,形成可共享的多功能网络服务;江西省分中心与江西省电信有限公司签署了合作协议,双方共建“信息田园”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点,省分中心按时免费向“信息田园”提供有关农业科技信息方面的文字、视频资料,而这些资讯将借助“信息田园”已经形成的广泛覆盖农村的网络优势,为农民提供免费实在的致富信息;贵州省分中心与遵义广电网络中心协调合作,将共享工程文化信息资源通过数字技术转为模拟电视信号在33频道播出,遵义县各乡镇的广大农村用户均可从早上8点至晚上12点收看丰富多彩的共享工程节目,同时也收看到了最新的农科种养技术、农业供求资讯等信息。

1.2 广西共享工程积极推进网络服务新农村建设

广西共享工程网络体系由省中心→市级支中心→县级支中心→乡镇基层中心→行政村基层网点5级组成。截止2010年底,全区自建以及与自治区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合作共建各级中心和基层服务点近万个,包括省级分中心2个,地市级支中心9个,县级支中心55个,乡镇基层服务网点132个,村级服务网点将根据广西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点的建设力度推进建设。全区各基层网点均设有共享工程专用服务器1台,多数基层中心有投影设备和多媒体播放室,半数以上基层中心拥有地网和天网接收网络环境。这些基层网点为信息资源在广西农村地区的共享提供了传输渠道。

1.2.1 建设针对性数字资源。广西分中心针对广西农村开发制作了广西科普、广西农业、农民进城务工、广西政策法规、广西舞台艺术等集图文、影像、音视频为一体的多媒体专题数字资源,资源总量近600GB,选题侧重农技新品、种养技术、市场行情、务工知识、文化艺术等与农村息息相关的内容,从资源建设方面为广西农民提供对口的致富信息。

1.2.2 充分共享信息资源。广西分中心通过数据采购协议和建立虚拟专用网VPN,使全区县支中心可通过SSL VPN方式无障碍共享省中心丰富的数据资源,大大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省中心则通过IPSECVPN的方式远程监控并维护县支中心的服务器,从而保障了数字资源在县/乡/镇/村基层网点的畅通传播。

1.2.3 开展跨行业合作。早在2007年,广西分中心与广西科技情报研究所、广西大学图书馆3家单位共同搭建了广西科技文献共享与服务平台,标志着广西科技信息共享与网络服务平台建设各系统间合作进入了实质性运作阶段,充分发挥了广西全区图书科技情报机构的资源共享优势、信息技术优势和网络传播优势,为广大农村技术人员送去农科致富新风。

2 共享促进广西新农村文化建设

广西新农村文化致富建设以整合和利用民族文化、科技文化为核心,通过共享工程资源网络传输和基层网点服务,充分发挥文化致富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在建设和完善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和服务体系的基础上,探索创建符合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和适合广西实际的新农村文化致富工程。实施该工程,有利于实现广西“十二五”新农村文化建设发展目标,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综合文化素质,帮助农民致富,促进农村经济,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2.1 广西新农村文化建设基本情况

广西试点建设了116个各种类型的文化致富工程项目,充分发挥信息资源网络共享的作用,引导农民利用当地独有的民族文化资源,走文化致富之路。如贵港市发展不同类型的12个文化致富工程建设试点,在政府投入资金50万元的基础上,重点支持12个试点乡镇、村屯文化设施改善,通过共享工程基层网点的推进,积极整合资源,有效带动了试点地区的经济发展,各试点农民人均年收入达到3500~5000元,明显高于当地农民的人均收入;玉林市全面促进信息共享和农村经济的协调发展,加快文化致富建设,目前已建设文化生态新村126个,一批批文化致富户不断涌现。

此外,大批农民工返乡是新农村建设的重点。据统计,截止2010年底,广西返乡农民工人数已达近65万人,春节后人数将超过150万人。新农村文化致富建设将依托信息资源共享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返乡农民工的生存压力。以百色西林县为例,该县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已达2895人,为帮助他们就近就业,西林县支中心结合本地盛产优质水果、茶叶的优势,利用基层网点的投影设备,深入乡镇、村屯免费开办水果和茶叶种植、管护和市场营销方面的技能培训。目前已举办4期,受益农民工达653人,接受培训的农民工90%以上在茶场、果场重新找到了工作。

2.2 广西新农村文化建设典型模式

广西根据当地资源和实际情况,在文化元素的注入与提升对促进农村资源、旅游开发和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探索符合当地特色的文化致富模式,目前已形成了5种典型模式。这5种致富典型通过信息资源网络共享服务,收获了颇丰的经济效益和积极的宣传推广作用,使农民群众充分共享信息文化推动经济发展的成果。

2.2.1 文化项目带动型

模式特点:以当地文化资源和条件为基础,以文化项目建设为契机,通过做强做大文化项目,使文化项目与乡村建设融为一体,带动农村发展、农民增收。

典型代表:阳朔模式。阳朔模式是以“印象 刘三姐”传统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为基础,运用民间资本运作的文化产业。现在阳朔镇木山村的村民白天劳动晚上演出,全村1080人,80多人参加演出,演员月平均收入600多元。一些外国背包客长年住在村里,通过村基层点的网络与外界联系,他们把图片、感受发在论坛上或帖到博客里,使“刘三姐”以更真实、平民的形象迅速传播到世界各地,吸引人们的到访。“印象 刘三姐”给村里带来的收入每年将近100万,人均达到3600元,并带动当地文化旅游的发展,使全县从事演艺、画扇、竹木雕刻尤其是山水民居旅游文化产业的农民超过5万人。在此模式的良好示范下,武鸣“三月三”壮乡歌圩、宾阳炮龙节等,在继承壮族原生态传统文化活动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网络便利共享传统文化,并融合网上商品展销、新产品技术在线演示等多种时代元素,以传统节庆文化为抓手,通过网络宣传及投资洽谈,提高地方知名度,形成由文化活动向文化经济的过渡。

2.2.2 民族生态文化型

模式特点:以当地文化遗产为依托,以持续发展为目的,利用现代信息手段和文化活动,保护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实现民族文化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典型代表:靖西模式。靖西模式通过旧州壮族生态博物馆推动民俗旅游,利用网络营销把具有700多年历史的绣球推出靖西,走向世界。早在1984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旧州街的一个绣球以30美元的价格卖给了一位外国游客,从此,旧州街的人家开始了专门的绣球制作。到现在旧州街已经有528户人家从事绣球生产,绣球的年产量超过30万个,产值300多万元。旧州街利用共享工程网络作辐射宣传和跨洋销售,使绣球订单源源而来。2007年,在县图书馆和民族馆的支持下成立了旧州刺绣技术协会,通过基层网点开办绣球刺绣技艺远程培训班,使做绣球的人从旧州扩展到了靖西的各个乡镇村屯,有效地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此外,靖西县支中心通过网络收集各地招工信息,有针对性地组织本地劳务输出,输出人员带着学到的技术返乡,从而在政府和农民之间搭起了一座双赢的劳务输出输入桥梁。这方面柳江县百朋镇做到了实处,镇文化站工作人员利用网络收集招工信息,同时适时发布当地农民资源信息,形成了务工与用工的双向互动。通过几年的努力,百朋镇劳务输出达到5600多人,有效促进了农民增收。

2.2.3 文化知识致富型

模式特点:以图书馆、文化馆等公益性文化服务机构为载体,以“知识工程”、“共享工程”等为渠道,提高农民思想文化素质,帮助农民增长科学知识和致富技能,引导农民调整产业结构,拓宽致富门路。

典型代表:横县模式。横县模式充分利用共享工程的信息资源和基层网点培训,逐步提高农民的素质,帮助农民致富。全县17个乡镇都建有乡镇图书馆或文化站,70%的村委会建有图书室,并配备了至少一台电脑,免费为农民开通电子图书、电子期刊、有色读物等数字资源,方便当地农民掌握种养技术、了解市场行情;同时不遗余力对农民进行知识技能培训,仅开展“全县农民读书活动周”期间,就有10多万农民参与读书活动,举办各类实用技术讲座40场,印发致富信息资料10万多份,受训农民5000余人;2004年至今,共举办各类(包括远程)科技培训630期,受训农民达12万多人次,由此造就了1万多名种养、加工、流通领域的致富能人,使横县成为全国最大的茉莉花加工基地,也是全区重要的桑蚕、蘑菇生产基地。横县模式以文化与科技紧密结合,通过更广泛的文化科技培训,让农民在增强科技致富能力中获取创造财富的快乐。

2.2.4 休闲文化旅游型

模式特点:以农业和农村为载体,以民族民俗文化为特色,挖掘本地旅游文化资源,利用农村自然环境和农村特有的乡土文化开展乡村旅游,带动农民致富。

典型代表:恭城模式。恭城模式利用优美村居和乡士文化开展乡村旅游,带动农民致富。恭城红岩村95户390人依靠种植月柿成功致富,建起了新村,拥有近60栋“农家乐”独立别墅、餐馆23家。为了吸引游客,村民自建了瑶寨风雨桥、梅花桩等设施,并在市支中心的帮助下创造自己的网页,依靠共享工程网点宣传推介本土旅游特色、风土人情、土特产等,使农家乐休闲文化品牌形成规模。自2003年至今共接待游客96.9万人次,村里年收入过万元甚至10万元的接待大户有10余户。红岩村以其优美的自然环境、浓郁的原生态瑶族文化和小有名气的恭城月柿节,成为唯一一家农民自己经营的“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和“联合国发展中国家农村生态经济发展的典范”。在恭城模式的带动下,南宁西乡塘石埠镇“美丽南方”、江南区扬美古镇、百色百谷红军村、防城港港口区红星村边海文化旅游、北海海城区涠洲岛、合浦县廉州镇“丝绸之路始发港”等一批休闲文化旅游项目初具规模,并借助网络共享的翅膀响誉全区。

2.2.5 农业生态文化型

模式特点:以生态农业为特色,以建设文化生态家园为切入点,利用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积极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文化与经济并行发展。

典型代表:北流模式。北流模式以生态农业和循环经济为特色,逐步形成了以经济作物种植和禽畜渔养殖为主导产业的经济格局,“养殖—沼气—种植”、“果—草—牛”等生态农业模式成为农民增收的一大途径。下旬屯村民黄南飞通过基层点的信息栏了解新技术、新动态,主动参加县支中心开办的“生态循环经济生产培训班”,最终确定采用“蔗—牛—菇”的生产模式,即种蔗→养牛→牛粪种菇→菇泥还田→促进甘蔗高产,第一年轻松增收近5000元。此外,北流还建成农民公园、农村文化广场39个,文化生态村108个,有文化生态家园示范户近万户;建成图书馆(室)45个,文化点(室)52个,3000多农户自建了农家书房,有的装上了电脑。农民通过基层网点进入农业网站了解农村市场、供求动态,以确定种养方向;进入有关农业论坛学习先进农科技术,并与其他农户交流经验,也可利用网络便利向专家请教;在网上发布自家的农副产品信息,实行网络推销获得订单,从而解决卖难问题。北流由此进入了全国“生态家园建设示范县(市)”行列,良好的文化环境吸引了数百家东部产业转移,使8万农民成为按月领工资的新型农民。

3 结语

一根根网络光纤,一个个卫星波段,一块块移动硬盘,以前所未有的复制能力和传播速度,把丰富的文化信息资源免费送到千家万户,成为基层百姓共享文化发展成果、依靠文化致富的重要途径。在5种典型模式的基础上,广西各地不断探索,形成了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致富模式,广西新农村文化建设已经在基层网络共享的绿洲中开花结果,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一道靓丽风景。

[1]文化部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建设管理中心.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技术工作材料汇编[G].2008-04.

[2] 共享工程使广西农村焕发生机 [EB/OL].[2010-12-07].http://202.103.233.139:4237/UserCenter/usercenter?nodeid=20080313155550&querytype=3&viewjbid=555555555555 55&treeid=20080000000019&bibid=20081217231541&deptid=00000000000000.

[3]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广西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致富工程实施意见的通知[Z].桂政办发[2007]6号文件,2007-07.

[4] 广西:引导返乡农民工在家门口增收致富[EB/OL].[2009-01-16].http://www.gxi.gov.cn/bgcy/bgcy_cysx/200901/t2009 0116_102364.htm.

[5]陈黎明.农民搭上“文化致富”快车——广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文化致富”工程速写[J].当代广西,2007(6):36-37.

[6] 创新建设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EB/OL].[2008-01-15].http://ghds.nanning.gov.cn/6105/2008_1_15/6105_220714_1200364502750.html.

猜你喜欢
网点广西农民
快递网点进村 村民有活儿干有钱赚
今日农业(2022年16期)2022-09-22 05:39:18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今日农业(2021年2期)2021-03-19 08:36:46
饸饹面“贷”富农民
今日农业(2020年17期)2020-12-15 12:34:28
于细微之处见柔版网点的“真面目”
印刷工业(2020年4期)2020-10-27 02:46:16
广西广西
歌海(2017年1期)2017-05-30 13:07:40
广西尼的呀
歌海(2016年6期)2017-01-10 01:35:52
优化内部劳动组合 释放网点营销潜能
现代金融(2016年7期)2016-12-01 04:50:22
广西出土的商代铜卣
大众考古(2014年3期)2014-06-26 08:30:46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
中国火炬(2012年12期)2012-07-24 14:13:25
也来应对农民征联
对联(2011年2期)2011-09-14 02:5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