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以文化融入促城市融入

2012-02-15 11:57于臧波
图书馆研究与工作 2012年2期
关键词:农民工图书馆活动

于臧波

(湖州市图书馆,浙江 湖州313000)

〔作者信息〕于臧波,女,助理馆员。

千百年来守土一方的农民在城市化浪潮中走进了城市,但要真正融入城市,由农民转变为市民,由过客转变为主人,与实现经济权益、政治权益、社会权益相比,更为根本的是文化认同和文化融入。文化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与中华全国总工会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民工文化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到2015年,我国将形成相对完善的“政府主导、企业共建、社会参与”的农民工文化工作机制,农民工文化服务将切实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其中,常住地政府是农民工文化服务的责任主体,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则是农民工文化服务的骨干力量。湖州市图书馆作为“骨干力量”之一,创办“农民工文化之家”,始终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广大农民工的精神家园,着力用文化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形成的心理沟壑。

1 起步:文化立家,公益文化寻找“文化融入”道路

随着改革开放和城市化建设,大批农民工离开农村来到城市谋求生计。2008年春节前夕,在中国南方众志成城抗击风雪期间,湖州市图书馆“农民工文化之家”应运而生,为因暴雪滞留湖州的农民工送去图书和“图书馆春节节目单”,邀请他们免费阅览书刊、观看电影;在元宵节与农民工一同联欢;汶川地震期间,编辑抗震救灾信息摘编、在大厅播放抗震救灾实况,让农民工特别是四川籍的农民工及时了解灾情;儿童节,为民工子弟学校的孩子送去图书,并为受灾来湖的小朋友送去学习用品。

在该项目的初步构想中,宣传图书馆成了为农民工服务的第一步。湖州市图书馆采用具体部室牵头、各部室配合的方式开展活动,很好地锻炼了活动筹备人员的组织能力、沟通能力与应变能力 ,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图书馆在农民工群体中的社会影响。但初生的“文化之家”并不成熟,其资源主要依托自身,并以单向的“上门宣传”方式开展活动,这类传统的被动接受型的送书、送电影已经很难满足农民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的需要。面对新生代成为农民工主体的现实,“文化之家”在活动结束后特别注意研究分析这一群体文化需求的新特点、新要求,让文化在新生代农民工价值观念塑造、文明行为养成、文化素质提升、耐挫能力和融入能力锻造等方面发挥作用。

2 探索:文化之旅,文化场馆挑起“文化融入”大梁

农民工进城与城市的磨合不仅表现在工作方式上,还表现在生活方式上。农民工对公益性文化活动的普惠特性认知不足,依然存在“心理门槛”。2009年春节,“文化之家”邀请了30多位来自四川、安徽等六个省的农民工参加“农民工文化之旅”,很多农民工都带上了家人。个体式农民工流动显然逐渐被家庭式流动所取代,他们在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参观了博物馆、大剧院等此类平日不曾踏入的文化场馆,体验、感受湖州的现代文化气息。

此次活动以农民工家庭为组织对象,有助于激发其参与热情,提高文化活动参与能力,促进农民工与城市文化进行交流,改变农民工文化交往的封闭性。而与博物馆、大剧院等文化场馆的“携手”,则加大了文化资源的整合和共建共享的力度,提高了为农民工文化服务的能力和效益,促进了农民工文化工作的经验交流和成果分享。

3 发展:文化走亲,从“被动融入”走向“主动参与”

公益性文化单位的活动怎样贴近农民工的需求,怎样让农民工不仅仅只当看客而是成为参与者,就需要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考虑农民工这一群体的特殊需求和服务特点。2010年,“文化之家”推出了“文化走亲——故乡情”民俗风情展,向身在湖州工作、生活、学习的异乡人征集手工艺品,得到了广大农民工的积极响应,收到了来自河南、四川、安徽等在湖务工人员送来的百余件手工艺品。通过这种方式,展示了外来务工人员家乡的民俗风情,也让本地市民体味到来自农民工的精神、文化和理想。

引领文化创造,促进农民工提高素质,更需让其表达自己的意愿。文化单位在提供看书、看电影等初级文化服务的基础上,还应考虑其高层次的需求,即帮助农民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通过“民俗风情展”的举办,使他们不仅享受文化成果,而且主动参与和创造成果,获得自我肯定和精神提升,从而找到尊严感、认同感、归属感和精神愉悦。

4 创新:文化乐活,社会参与共推“文化融入”进程

“文化之家”不仅丰富、活跃了农民工的文化生活,更在于倡导了特有的价值理念,如“尊重劳动”、“自助互助”、“自强不息”等。并且随着活动的深入,发现了在农民工群体中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创造力,但他们的创造力还没有被广泛认知。2011年初,“文化乐活——新湖州人的多彩生活”摄影、征文、手工制作征集活动,跳出框框,将征集面扩大到全市人民,得到了270名新、老湖州人的积极响应,有把镜头对准“新湖州人”的“老湖州人”,也有提笔诉说心中美好的“新湖州人”。同时联合新闻媒体,将征文送到报社发表,将摄影作品制成展板与手工制品一同展出,引起了极大的社会关注度。

由此,可以得出这样一种启示,对于文化单位来说,活跃和繁荣农民工文化生活不能仅仅局限在单一的农民工群体中,而是需要尝试建立一种“社会集体认知”,使农民工在生活中能够时刻感受城市温暖,真正融入城市大家庭。而类似“新湖州人的多彩生活”这样的活动,就为这种“集体认知”的建立构筑了良好的文化空间。事实证明,文化的力量不仅在于搭建一个表达的平台,它能够扩大交往,在全社会凝聚成合力,最终实现全社会的共同幸福、和谐。

5 结语

“文化之家”以绵薄之力塑造公共文化服务平台,以文化活动消弭社会隔阂,增加社会各界的相互了解和支持,不断提升社会认同感、归属感,推动了公共文化服务和社会管理模式的创新。我们相信,以文化融入促城市融入,正是文化的力量之所在。

〔1〕 焦芳梅.公共图书馆要加强为农民工的服务〔J〕.黑龙江史志,2008(15)

〔2〕 梁爱民.公共图书馆应成为进城农民工的精神家园〔J〕.农业网络信息,2008(7)

〔3〕 郜向荣,侯玮辰,王子舟.北京市农民工知识能力及对图书馆需求的调查报告〔J〕.图书馆,2008(4)

猜你喜欢
农民工图书馆活动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2021年就地过年农民工达8 700多万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以农民工欠薪案“两清零”倒逼发案量下降
图书馆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对农民工不想留城不必大惊小怪
一群农民工的除夕夜
去图书馆